本發明涉及汽車用后尾門構造。
背景技術:
闡述汽車用后尾門構造的現有例。圖8是示出具備后尾門的汽車的后部的立體圖,圖9是沿著圖8的IX-IX線的向視剖視圖。如圖8所示,汽車100例如具備掀背式的后尾門102。后尾門102開閉車身104的后尾門開口部105。如圖9所示,后尾門102具備后尾門框107、后車窗109及防看見內部部件111。后尾門框107具有車窗框部113。車窗框部113由內板114和外板115構成。內板114在其內周部和外周部具有凸緣114a,外板115亦同樣地在其內周部和外周部具有凸緣115a。內板114的兩凸緣114a與外板115的兩凸緣115a接合。由此,車窗框部113形成為閉合剖面構造的四邊筒狀。
后車窗109通過粘合材料117與車窗框部113的車外側的側壁部(具體為外板115的側壁部115b)粘合。防看見內部部件111通過雙面膠帶等(未圖示)與后車窗109粘合。防看見內部部件111具有覆蓋后車窗109和框部113(具體為外板115的凸緣115a)之間的縫隙119的罩部121。防看見內部部件111隱蔽該縫隙119,以免在打開后尾門102時縫隙119向外部露出。由此,提高后尾門102的美觀性。防看見內部部件111未與外板115的凸緣115a接合。另外,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也記載了將后車窗與后尾門框的車窗框部粘合的構造。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8-142665號公報
根據現有例,后車窗109與后尾門框107的車窗框部113接合。因此,與后車窗109的配置相關的設計的自由度受到限制。其理由例如有以下(1)、(2)。
(1)配置于車身104的后尾門開口部105(參見圖8)的密封條(未圖示)限制后尾門開口部105的開口形狀。例如,如果密封條以尖銳的角度折彎,則密封條的中空部會被壓壞而出現密封不良。為了避免這樣的密封不良,會限制后尾門開口部105的形狀。與此相伴,后尾門框107的形狀也受到限制。
(2)后尾門框107的車窗框部113(參見圖9)的剖面形狀被外板115和內板114的成形性限制。因此,后車窗109相對于車窗框部113的粘合位置受到限制。
另外,作為經由分界線與后車窗109鄰接的車身側部件123,例如,有后頂蓋側板、車后組合燈等。通常,如圖9中實線所示,車身側部件123與后車窗109的外表面無階梯差地連續,由此提高了汽車100的美觀性。但是,例如,因為汽車100的外觀設計的迫切期望,車身側部件123有時會如圖9中雙點劃線所示,向汽車100的后方(在圖9中為上方)大幅地伸出。在該情況下,因上述的對與后車窗109的配置相關的設計的自由度的限制,而在后車窗109和車身側部件123之間產生階梯差S。因此,會破壞汽車100的美觀性。在將后車窗109與后尾門框107的車窗框部113接合的構造中,難以使后車窗109無階梯差地與車身側部件123連續,從而限制與汽車100的外觀設計相關的設計的自由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在于提供能夠提高與車窗的配置相關的設計的自由度的汽車用后尾門構造。
解決上述課題的汽車用后尾門構造具備:后尾門框,該后尾門框具有車窗框部;車窗,該車窗配置于上述車窗框部的車外側;以及防看見內部部件,該防看見內部部件具有覆蓋上述車窗和上述車窗框部之間的縫隙的罩部,上述車窗經由上述防看見內部部件與上述后尾門框接合。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具備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后尾門的汽車的后部的立體圖。
圖2是沿圖1的II-II線的向視剖視圖。
圖3是示出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后尾門構造的剖視圖。
圖4是示出實施方式3所涉及的后尾門構造的剖視圖。
圖5是示出實施方式4所涉及的后尾門構造的剖視圖。
圖6是示出實施方式5所涉及的后尾門構造的剖視圖。
圖7是示出實施方式6所涉及的后車窗組件的剖視圖。
圖8是示出具備現有例所涉及的后尾門的汽車的后部的立體圖。
圖9是沿圖8的IX-IX線的向視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圖說明用于實施本發明的方式。
[實施方式1]
說明實施方式1。圖1是示出具備后尾門12的汽車10的后部的立體圖,圖2是沿圖1的II-II線的向視剖視圖。如圖1所示,汽車10例如具備掀背式的后尾門12。后尾門12開閉車身14的后尾門開口部15。如圖2所示,后尾門12具備后尾門框17、后車窗19及防看見內部部件21。后尾門框17具有車窗框部23。車窗框部23由內板24和外板25構成。內板24在其內周部和外周部具有凸緣24a。外板25亦同樣地在其內周部和外周部具有凸緣25a。內板24的兩凸緣24a與外板25的兩凸緣25a接合。由此,車窗框部23形成為閉合剖面構造的四邊筒狀。
內板24的主體部分形成為剖面U字狀。另外,外板25的主體部分形成為剖面倒U字狀。內板24的兩凸緣24a與外板25的兩凸緣25a的接合部被配置于汽車10的內外方向上的車窗框部23的中央部。換言之,凸緣24a、25a被配置于車窗框部23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另外,在車窗框部23的閉合剖面內沿內板24設置有加強件27。加強件27的內端部(在圖2中為左端部)被夾設于內板24的內周側的凸緣24a與外板25的內周側的凸緣25a之間。本實施方式的后尾門框17和密封條(未圖示)例如與現有例相同。
后車窗19相對于后尾門框17的車窗框部23被配置于車外側。后車窗19被配置為關閉由車窗框部23形成的車窗開口部。后車窗19自身未與車窗框部23接合。后車窗19由具有透明性的樹脂、例如聚碳酸酯樹脂或丙烯酸樹脂成形的樹脂制面板構成。
防看見內部部件21以相對于后車窗19位于室內側的方式,一體成形于后車窗19的外周區域。防看見內部部件21由不透明性(含半透明性)的著色樹脂、例如調配了玻璃纖維、炭黑的黑色的聚碳酸酯樹脂構成。防看見內部部件21具有基座部30、罩部32及接合部34。基座部30相對于后車窗19的車內側的面的外周區域遍布整周地形成為層疊狀。由基座部30在后車窗19的外周區域形成盲區。基座部30的外周面形成與后車窗19的外周面相同的面或者大致相同的面。
罩部32形成為覆蓋后車窗19和車窗框部23(具體為外板25的外周側的凸緣25a)之間的縫隙36的外周側端部。罩部32從基座部30的外端部向外板25的外周側的凸緣25a的外端部呈剖面直線狀延伸。即,罩部32在后車窗19的外周緣部與車窗框部23的外周緣部之間延伸。罩部32的寬度即基座部30與接合部34之間的尺寸被調整和設定為在后車窗19(具體為外表面19a)和車身側部件38(具體為經由分界線與后車窗19的外表面19a鄰接的外端面或者外端部38a)之間不產生或者幾乎不產生階梯差。關于罩部32的長邊方向(在圖2中為與紙面正交的方向),后車窗19和車窗框部23(具體為外板25的外周側的凸緣25a)之間的縫隙36會發生變化。與該縫隙36的變化對應,罩部32的寬度在罩部32的長邊方向上發生變化。另外,接合部34從罩部32的前緣部向車窗框部23的內周側(在圖2中為左方)延伸,形成為凸緣狀。接合部34與外板25的外周側的凸緣25a對應。
一體成形件亦即后車窗組件40由后車窗19和防看見內部部件21構成。后車窗組件40通過雙色成形而形成。在雙色成形中,例如,通過對具有透明性的樹脂進行注塑成形來形成后車窗19,并且以與后車窗19接觸的方式對著色樹脂進行注塑成形,由此形成防看見內部部件21。
在將后車窗19配置于車窗框部23的車外側的狀態下,經由粘合材料42將防看見內部部件21的接合部34與車窗框部23的外板25的外周側的凸緣25a粘合即接合,由此將后車窗組件40安裝于后尾門框17。因此,防看見內部部件21隱蔽該縫隙36,以免打開后尾門12時縫隙36向外部露出。由此,提高了后尾門12的美觀性。另外,在接合部34與凸緣25a之間,在相比粘合材料42靠外側的位置設置有防止粘合材料42露出的由發泡材料等構成的阻擋件44。
根據上述汽車用后尾門構造,后車窗19經由防看見內部部件21與后尾門框17接合。由此,能夠同與后車窗19的配置相關的設計上的限制無關地,提高與后車窗19的配置相關的設計的自由度。進而,能夠提高與汽車10的外觀設計相關的設計的自由度。
具體地,因汽車10的外觀設計的迫切期望,例如有時會想使車身側部件38相對于車窗框部23向車外側大幅地伸出(參見圖2)。此時,只要將防看見內部部件21的罩部32的寬度(基座部30與接合部34之間的尺寸)設定為在后車窗19與車身側部件38之間不產生或幾乎不產生階梯差即可。因此,在使用與現有例相同的后尾門框和密封條(未圖示)的情況下,也能使后車窗19(具體為外表面19a)和車身側部件38(具體為外端面或者外端部38a)共面。由此,能夠提高汽車10的美觀性。因此,能夠與現有例中的與后車窗的配置相關的設計上的限制無關地,調整后車窗19的位置。由此,能夠提高與后車窗19的配置相關的設計的自由度。進而,能夠提高與汽車10的外觀設計相關的設計的自由度。
在后車窗19一體成形有防看見內部部件21,無需將防看見內部部件21作為獨立于后車窗19的部件成形。由此,能夠減少后尾門12的部件個數和組裝工時,減少成本。
防看見內部部件21的罩部32被配置為覆蓋縫隙36的外周側端部。因此,能夠由罩部32隱蔽該縫隙36,以免在打開后尾門12時,縫隙36向外部露出。
防看見內部部件21與后車窗19一體化,防看見內部部件21具有與罩部32連續并且與車窗框部23(具體為外板25的凸緣25a)接合的接合部34。因此,能夠將防看見內部部件21容易地與后尾門框17的車窗框部23接合。另外,防看見內部部件21的罩部32與同車窗框部23接合的接合部34連續,因此能夠抑制因振動等造成的罩部32的抖動。
防看見內部部件21的接合部34與車窗框部23所具有的凸緣(具體為外板25的外周側的凸緣25a)接合。因此,能夠提高防看見內部部件21的周緣部的美觀性。
[實施方式2]
說明實施方式2。本實施方式以后的多個實施方式都是對實施方式1施加變更而成的,因此將對其變更部分進行說明,省略重復的說明。圖3是示出后尾門12的構造的剖視圖。如圖3所示,實施方式2的防看見內部部件46具有基座部48、罩部50、連接部52及接合部54。基座部48和罩部50與實施方式1(參見圖2)的基座部30和罩部32同樣地形成。在實施方式2中,實施方式1(參見圖2)中的接合部34被省略。
連接部52從基座部48的內外方向(圖3中為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向車窗框部23的車外側的側壁部(具體為外板25的側壁部25b)呈剖面直線狀延伸。連接部52與罩部50平行。另外,接合部54從連接部52的前緣部向內側(在圖3中為左方)延伸,形成為凸緣狀。將接合部54經由粘合材料56與外板25的側壁部25b粘合即接合。在接合部54與側壁部25b之間,在相比粘合材料56靠車窗框部23的外周側的位置設置有防止粘合材料56露出的由發泡材料等構成的阻擋件58。
[實施方式3]
說明實施方式3。圖4是示出后尾門12的構造的剖視圖。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省略了實施方式2(參見圖3)中的防看見內部部件46的罩部50。而且,連接部52兼做罩部。
[實施方式4]
說明實施方式4。圖5是示出后尾門12的構造的剖視圖。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替代實施方式1(參見圖2)中的防看見內部部件21的接合部34,形成有接合部60。接合部60從罩部32的寬度方向(圖3中為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向內側(圖3中為左方)延伸,形成為凸緣狀。接合部60經由粘合材料62與外板25的側壁部25b粘合即接合。在接合部60與側壁部25b之間,在相比粘合材料62靠車窗框部23的外周側的位置設置有防止粘合材料62露出的由發泡材料等構成的阻擋件64。
[實施方式5]
說明實施方式5。圖6是示出后尾門12的構造的剖視圖。如圖6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實施方式1(參見圖2)中車窗框部23的外板25形成為平板狀。另外,防看見內部部件21的接合部34向內側(在圖6中為左方)延伸。接合部34經由粘合材料66與外板25的側壁部25c粘合即接合。在接合部34與外板25的側壁部25c之間,在相比粘合材料66靠車窗框部23的外周側的位置設置有防止粘合材料66露出的由發泡材料等構成的阻擋件68。
[實施方式6]
說明實施方式6。圖7是示出后車窗組件40的剖視圖。如圖7所示,本實施方式在實施方式1的防看見內部部件21設置有加強罩部32的多個加強肋70。各加強肋70為U字板狀,與基座部30、罩部32以及接合部34連接。即,各加強肋70設置于罩部32、基座部30及接合部34之間。加強肋70每隔規定間隔地配置。因此,能夠由加強肋70加強罩部32。另外,加強肋70還可以設置于罩部32與基座部30之間或者罩部32與接合部34之間。
[其他的實施方式]
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各實施方式,能夠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變更。例如,本發明并不局限于掀背式的后尾門12,還可以用于橫開式的后尾門。另外,本發明還可以應用于與后尾門12的后車窗19并列配置的車窗、例如附加車窗(Extra Windows)。即,本發明能夠應用于各種后尾門并且能夠應用于后尾門的各種車窗。另外,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使后車窗19與車身側部件38共面,但也可以根據汽車10的設計,設定階梯差。后車窗19與車身側部件38之間的階梯差可以形成為車身側部件38相對于后車窗19伸出,也可以形成為車車窗19相對于車身側部件38伸出。后車窗19與車身側部件38之間的階梯差也可以形成于相互鄰接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后車窗19可以替代樹脂制面板,而采用玻璃制面板。防看見內部部件21、46可以是黑色以外的顏色。另外,還可以將防看見內部部件21、46與后尾門框17一體化,并且與后車窗19接合。
在實施方式2(參見圖3)中,可以將圖7所示的加強肋70設置于罩部50與基座部48和連接部52中的至少一個之間,也可以設置于連接部52與基座部48和接合部54中的至少一個之間。在實施方式3(參見圖4)中,可以將圖7所示的加強肋70設置于連接部52(罩部)與基座部48和接合部54中的至少一個之間。在實施方式4(參見圖5)中,可以將圖7所示的加強肋70設置于罩部32的基端區域(接合部60延伸的部分與基座部30的外端部之間的罩部32的部分)與基座部30和接合部60中的至少一個之間,也可以設置于罩部32的前端區域(超出接合部60所延伸的部分而延伸的罩部32的部分)與接合部60之間。在實施方式5(參見圖6)中,可以將圖7所示的加強肋70設置于防看見內部部件21的罩部32與基座部30和接合部34中的至少一個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