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用于緩和從車身側方施加的沖擊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特別是涉及配置于車身與后部座位之間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作為在車身寬度方向上配置于車門與后部座位之間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具備向安全氣囊的內部注入氣體的充氣機、在車身前方側具有開口部并收納安全氣囊及充氣機的收納箱、從車身前方側覆蓋收納箱的樹脂制基座蓋的裝置已經眾所周知(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在專利文獻1記載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中,通過充氣機使收納于樹脂制的收納箱的安全氣囊彈出的話,安全氣囊破壞位于車身前方側的樹脂制的基座蓋的薄壁部來彈出展開。
詳細而言,設置于車身上的車用電池與充氣機通過線束被連接,在從車身側方施加了既定值以上的沖擊時,未圖示的沖擊傳感器能夠感知并向充氣機供給點火用電,從而安全氣囊在就座者的側方彈出展開。
此時,安全氣囊及充氣機通過金屬制的護圈被保持并收納于收納箱。因此,可確保安全氣囊及充氣機的保持性并引導安全氣囊的彈出展開方向。
專利文獻1:特開2009-40328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但是,在專利文獻1這樣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中,上述樹脂制基座蓋以嵌入于車身與后部座位之間的空間的方式被配置,通常,此基座蓋的上端部分及下端部分被組裝于車身部件而被固定。
然而,由于在車輛行駛時,車身的震動或從就座者受到的沖擊會傳遞至側邊安全氣囊裝置,因此,為了將側邊安全氣囊裝置穩定地安裝于車身上,需要設法提高樹脂制基座蓋與車身部件的安裝剛性。
特別是,配置于車身與后部座位之間的空間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的情況,由于需要在狹窄的空間安裝構成配件這一操作,因此需要設法利用已有配件來確保側邊安全氣囊裝置的安裝剛性。
另外,在專利文獻1這樣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中,由于充氣機被收納于位于基座蓋的車身后方側的收納箱,因此線束從車用電池向收納箱內部的充氣機比較復雜地延伸。
然而,在上述這樣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中,并沒有考慮到使作為構成配件的基座蓋及收納箱支持線束。
因此,線束由于從就座者受到的振動或車身的振動等自由移動的話,線束有可能在安全氣囊彈出展開時干涉安全氣囊,影響安全氣囊的展開。另外,線束有可能在車輛行駛時與其他構成配件咬合,導致線束變形。
特別是,配置于車身與后部座位之間的空間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的情況,由于需要在狹窄的空間安裝構成配件這一操作,因此需要設法緊湊地配置線束。
另外,在專利文獻1這樣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中,在充氣機驅動使安全氣囊彈出時,使安全氣囊彈出的充氣機的氣體壓力較大地負荷于收納箱,其結果,有可能導致收納箱變形,影響安全氣囊的彈出方向。
因此,需要提高在安全氣囊彈出展開時,收納安全氣囊及充氣機的收納箱周邊的剛性的技術。
特別是,在上述現有技術中,為了謀求強度的提高,一方面將側邊安全氣囊裝置的收納箱設置為金屬制,另一方面為了謀求輕量化需要變更為樹脂制。因此,需要即使將收納箱變更為樹脂制也在安全氣囊彈出展開時可抑制收納箱變形的技術。
另外,專利文獻1這樣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以嵌入于車門與后部座位之間的空間的方式被組裝,這樣由于在車輛行駛時,車身的振動或從就座者收到的沖擊等傳遞至側邊安全氣囊裝置,因此需要設法抑制車身與側邊安全氣囊裝置的接觸聲音。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課題得到的,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配置于車身與后部座位之間的空間且提高了與車身部件的安裝剛性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
另外,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利用已有配件來確保與車身部件的安裝剛性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
另外,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使線束適宜地支持于構成配件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
另外,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配置于車身與后部座位之間的空間且緊湊地配置線束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
另外,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安全氣囊彈出展開時,可抑制收納安全氣囊及充氣機的收納箱周邊變形且可使安全氣囊的彈出方向穩定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
另外,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車輛行駛時可抑制車身與側邊安全氣囊裝置的接觸聲音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
所述課題通過下述方式解決。根據本發明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是一種設置于車身與后部座位之間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具備可彈出的安全氣囊、向該安全氣囊的內部供給氣體的充氣機、安裝于車門與所述后部座位之間的基座部件、以及護圈部件;該基座部件具有收納折疊狀態的所述安全氣囊及所述充氣機的基座收納部、以及安裝于所述車身的基座安裝部;該護圈部件從車身后方側保持所述基座收納部,并從保持所述基座收納部的部分向所述基座安裝部側延伸,以與所述基座安裝部重合的狀態,與該基座安裝部一同安裝于所述車身。
根據上述構成,由于作為側邊安全氣囊裝置的基板的基座部件的基座安裝部,以與較高剛性的護圈部件重合的狀態,與護圈部件一同安裝于車身,因此側邊安全氣囊裝置安裝于車身部件的安裝剛性提高。
另外,根據上述構成,利用作為已有配件的護圈部件,能夠確保側邊安全氣囊裝置安裝于車身部件的安裝剛性。
此時,優選的是所述護圈部件中,與所述基座部件重合的部分從所述基座安裝部側向所述基座收納部側延伸。
根據上述構成,護圈部件與基座部件的重合部分變大,進一步提高側邊安全氣囊裝置安裝于車身部件的安裝剛性。
此時,優選的是在所述護圈部件中,沿所述車身形狀彎折的避開部形成于保持所述基座收納部的上端部分與重合于所述基座安裝部的下端部分之間。
根據上述構成,由于能夠沿車身的形狀安裝側邊安全氣囊裝置,因此能夠抑制相互干涉,提高支持剛性。
此時,優選的是在所述基座收納部及所述護圈部件分別形成有在該基座收納部及護圈部件被組裝的狀態下相互連通的孔部,所述充氣機中,在與所述孔部相對的部分設置有用于將所述充氣機組裝于所述基座收納部及所述護圈部件的被組裝部,相對于該被組裝部,組裝部件從護圈孔部的基座孔部側的相反側被組裝。
根據上述構成,由于充氣機從護圈部件的充氣機側的相反側通過組裝部件被同時組裝于基座收納部及護圈部件,因此提高充氣機及安全氣囊的安裝剛性,同時安裝操作也變得容易。
此時,優選的是所述護圈部件中,在所述護圈孔部的周邊部分設置有向所述充氣機側凹陷而形成的、且所述組裝部件可嵌合的嵌合凹部。
根據上述構成,能夠不使安裝部件突出便緊湊地組裝充氣機、基座收納部及護圈部件。
另外,能夠將組裝部件組裝于剛性較高的嵌合凹部。
此時,優選的是所述護圈部件的所述嵌合凹部從開口部向底部呈錐形形狀變窄。
根據上述構成,組裝部件容易地組裝于嵌合凹部,同時組裝部件相對于嵌合凹部的定心變得容易。
此時,優選的是所述護圈部件通過所述嵌合凹部嵌合于所述基座孔部而組裝于所述基座部件。
根據上述構成,基座部件與護圈組件的組裝剛性提高。
此時,優選的是所述充氣機的所述被組裝部由向所述護圈部件突出的組裝軸部構成,所述護圈部件具備配置于所述基座收納部的車身后方側的后壁部、從該后壁部的車身寬度方向的兩端部連續并向車身前方側延伸的左右的側壁部,在該側壁部形成有所述護圈孔部、及從該護圈孔部連續并向車身前方側開槽且可插通所述組裝軸部的狹縫部。
根據上述構成,例如,在從車身后方側將護圈部件組裝于基座收納部時,能夠抑制充氣機中,從基座收納部的基座孔部露出的組裝軸部與護圈部件的相互干涉,護圈部件的組裝操作變得容易。
此時,優選的是具備從車身前方側覆蓋收納了所述安全氣囊及所述充氣機的所述基座部件的表皮材料,一端側安裝于該表皮材料、從該一端側連續并延伸且另一端側卡止于設置于所述基座收納部的織物卡止部、引導所述安全氣囊的彈出方向的織物,所述護圈部件中,在保持所述織物卡止部的部分,在安裝有所述織物一側的相反側的面形成有加強部。
根據上述構成,由于織物的支持剛性提高,因此即使在安全氣囊彈出展開時較強的力施加于織物,織物也能夠不脫落并穩定地引導安全氣囊。
此時,優選的是具備一端部連接于所述充氣機并向該充氣機供給點火用電的線束,該線束在支持于所述基座部件的狀態下向上下方向延伸。
根據上述構成,成為可使線束適宜地支持于作為構成配件的基座部件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
另外,由于線束在支持于基座部件的狀態下向上下方向延伸,因此在配置于車身與后部座位之間的空間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中,能夠緊湊地配置例如連接設置于就座者腳下側的車用電池與配置于就座者的上身的側方的安全氣囊及充氣機的線束。
此時,優選的是所述線束在上下方向上被夾持于所述基座收納部與所述護圈部件之間。
如上所述,由于線束在上下方向被挾持于及基座收納部與護圈部件之間,因此能夠適宜地支持線束,并且能夠限制線束由于從就座者受到的振動或車身振動自由移動。
此時,優選的是在所述基座收納部設置有向所述護圈部件側的相反側凹陷而形成且可收納所述線束的收納凹部,所述線束被所述收納凹部及所述護圈部件包圍并支持。
根據上述構成,能夠適宜地支持線束,緊湊地配置。
此時,優選的是在所述護圈部件的車身后方側部分設置有向位于車身后方側的所述車身的一部分突出的突出部,該突出部被配置為在所述安全氣囊彈出展開時,抵接于所述車身的一部分。
根據上述構成,能夠限制在安全氣囊彈出展開時保護基座收納部的護圈部件向車身后方側傾倒。
即,由于護圈部件相對于基座收納部的支持剛性提高,因此能夠抑制安全氣囊彈出展開時基座收納部周邊變形,同時能夠穩定安全氣囊彈出展開方向。
另外,由于使護圈部件的后面一部分突出且抵接于車身的一部分,因此能夠在突出部以外的部分中確保車身前后方向的空間。
另外,由于突出部被配置為在安全氣囊彈出展開時,抵接于車身的一部分,因此能夠抑制在車輛行駛時車身與側邊安全氣囊裝置的接觸聲音。
此時,優選的是所述護圈部件具備配置于所述基座收納部的車身后方側的后壁部、及從該后壁部的車身寬度方向的兩端部連續并向車身前方側延伸的左右的側壁部,所述突出部是使所述后壁部的至少一部分向車身后方側凹陷而形成。
根據上述構成,能夠以簡易的構造提高護圈部件的支持剛性,同時能夠限制在安全氣囊彈出展開時護圈部件向車身后方側傾倒。
此時,優選的是在所述基座收納部及所述護圈部件分別形成有可連通的、用于插通設置于所述充氣機的組裝軸部的孔部,相對于所述組裝軸部,組裝部件從所述孔部的所述充氣機側的相反側被組裝而構成,所述組裝軸部至少由設置于所述充氣機的上端側的第1組裝軸部及設置于下端側的第2組裝軸部構成,所述突出部配置于所述第1組裝軸部的上端與所述第2組裝軸部的下端之間。
如上所述,由于護圈部件的突出部在上下方向配置于充氣機的第1組裝部件與第2組裝部件之間且可抵接于車身部件,因此護圈部件能夠有效地承受在安全氣囊向車身前方側彈出展開時產生的反作用力。
根據本發明,由于基座安裝部在與剛性較高的護圈部件重合的狀態下,與護圈部件一同安裝于車身,因此側邊安全氣囊裝置安裝于車身部件的安裝剛性提高。另外,利用作為已有配件的護圈部件,能夠確保側邊安全氣囊裝置安裝于車身部件的安裝剛性。
根據本發明,護圈部件與基座部件的重合部分變大,側邊安全氣囊裝置安裝于車身部件的安裝剛性進一步提高。
根據本發明,由于能夠沿車身的形狀安裝側邊安全氣囊裝置,因此能夠抑制相互干涉,提高支持剛性。
根據本發明,充氣機及安全氣囊的安裝剛性提高,安裝操作也變得容易。
根據本發明,能夠不使組裝部件突出便緊湊地組裝充氣機、基座收納部及護圈部件。另外,能夠將組裝部件組裝于剛性較高的嵌合凹部。
根據本發明,將組裝部件組裝于嵌合凹部的組裝操作變得容易,同時,組裝部件相對于嵌合凹部的定心操作也變得容易。
根據本發明,基座部件與護圈部件的組裝剛性提高。
根據本發明,例如,在從車身后方側將護圈部件組裝于基座收納部時,能夠抑制充氣機與組裝軸部、護圈部件的相互干涉,護圈部件的安裝操作變得容易。
根據本發明,由于織物的支持剛性提高,因此即使在安全氣囊彈出展開時較強的力施加于織物,織物也能夠不脫落并穩定地引導安全氣囊。
根據本發明,能夠將線束適宜地支持于作為構成配件的基座部件。另外,能夠緊湊地配置線束。
根據本發明,能夠適宜地支持線束,并且能夠抑制線束由于從就座者受到的振動或車身的振動等自由移動。
根據本發明,能夠適宜地支持線束,實現緊湊地配置。
根據本發明,能夠限制在安全氣囊彈出展開時保護基座收納部的護圈部件向車身后方側傾倒。即,能夠抑制在安全氣囊彈出展開時基座收納部周邊的變形,同時能夠穩定安全氣囊的彈出展開方向。另外,能夠確保在護圈部件中除突出部以外的部分的車輛前后方向的空間。另外,能夠抑制在車輛行駛時車身與側邊安全氣囊裝置的接觸聲音。
根據本發明,能夠以簡單的構造提高護圈部件的支持剛性,同時能夠限制在安全氣囊彈出時護圈部件向車身后方側傾倒。
根據本發明,護圈部件能夠有效地承受安全氣囊在向車身前方側彈出展開時產生的反作用力。
附圖說明
圖1為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的配置說明圖。
圖2為從正面看側邊安全氣囊裝置的基座部件的立體圖。
圖3為從背面看基座部件的立體圖。
圖4為說明基座部件與護圈部件的組裝構造的分解立體圖。
圖5為說明充氣機的組裝軸與組裝部件的組裝構造的分解立體圖。
圖6為說明護圈部件與車身部件的配置關系的立體圖。
圖7為圖1的A-A截面圖,是表示安全氣囊被收納的狀態的圖。
圖8為圖1的A-A截面圖,是表示安全氣囊彈出后的狀態的圖。
圖9為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圖1的A-A截面圖。
圖10為表示第3實施方式的圖1的A-A截面圖。
圖11為表示第4實施方式的圖1的A-A截面圖。
圖12為表示第5實施方式的圖1的A-A截面圖。
圖13為表示護圈部件的變形例的圖5的說明圖。
圖14為表示護圈部件的變形例的圖5的說明圖。
圖15為表示護圈部件的變形例的圖5的說明圖。
圖16為表示護圈部件的變形例的圖5的說明圖。
圖17表示側邊安全氣囊裝置的變形例的背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1-圖17就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涉及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進行說明。
本實施方式為設置于車身與后部座位之間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基座部件及護圈部件,該基座部件具有收納安全氣囊及充氣機的基座收納部及安裝于車身的基座安裝部;該護圈部件從車身后方側保持基座收納部,護圈部件從保持基座收納部的部分沿車身的形狀彎折并延伸,以與基座安裝部重合的狀態,與基座安裝部一同安裝于車身。
本實施方式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S是用于緩和從車身側方施加于就座者的沖擊的裝置,如圖1所示,在車身寬度方向配置于作為后部座位1的靠背部的座椅靠背1a與車身2的車門2a之間。
此外,在后部座位1的車身寬度方向的左右外側分別配置有1個側邊安全氣囊裝置S。
側邊安全氣囊裝置S主要具備圖2所示的可彈出的安全氣囊10、向安全氣囊10的內部供給氣體的充氣機11、收納處于折疊狀態的安全氣囊10及充氣機11的基座部件20、圖3所示的從車身后方側保持收納于基座部件20的安全氣囊10及充氣機11的護圈部件30、以及連接于充氣機11且向充氣機11供給點火用電的線束40。
另外,如圖7所示,側邊安全氣囊裝置S具備載置于基座部件20的車身前方側位置的襯墊部件50、從車身前方側覆蓋基座部件20及襯墊部件50的表皮材料60、以及一端部縫合于表皮材料60、另一端部卡止于基座部件20的織物卡止部27并引導安全氣囊10的彈出方向的織物70。
安全氣囊10由袋裝部件構成,該袋裝部件從車身側方受到沖擊時從圖7所示的折疊狀態向車身前方側彈出展開為圖8所示的氣球狀。
詳細而言,通過從連結于安全氣囊10并作為氣體產生源頭的充氣機11向安全氣囊10內部供給氣體,安全氣囊10彈出。
如圖2所示,充氣機11由長尺狀的大致圓柱形的氣體產生裝置構成,在上下方向配置為長尺狀。
充氣機11具備比其外表面更向車身前方側突出且連結于安全氣囊10內部的未圖示的安全氣囊連結部、形成于上端部并連接于線束40的圖3所示的線束連接部12、比外表面更向車身側方側突出并組裝于基座部件20及護圈部件30的圖4所示的組裝軸部13。
在上述構成中,在受到車身側方施加的沖擊時,在車身上,通過線束40從配置于就座者腳下側的未圖示的車用電池向充氣機11供給點火用電,進而安全氣囊10在就座者的側方彈出展開。
安全氣囊10及充氣機11被收納于在基座部件20設置的后述基座收納部24。
基座部件20由作為側邊安全氣囊裝置S的基板的樹脂制框架部件構成,如圖2所示,是收納安全氣囊10及充氣機11的部件。
基座部件20由從車身側方看大致呈倒L字的形狀構成,在車身寬度方向配置于座椅靠背1a與車門2a之間,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別可裝拆地安裝于未圖示的車身部件。
如圖2或圖3所示,基座部件20主要由配置于后部座位1與車身2之間的基座主體部21、從基座主體部21的車身寬度方向的兩端部連續并向車身后方側延伸的基座外壁部22及基座內壁部23構成。
基座主體部21由大致倒L字形狀的板狀部件構成,作為構成要素具備比車身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分更稍靠車身外側一體地形成,向車身后方側凹陷的基座收納部24、及安裝于比基座收納部24更靠下方部分一體形成且比基座主體部21更向下方延伸的未圖示的車身部件的基座安裝部21a。
此外,在基座主體部21的上端部,一體形成有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安裝于車身部件的基座安裝部。
基座外壁部22由大致矩形形狀的板狀部件構成,配置于與車門2a相向的部分,在基座外壁部22的延伸端部,一體形成有在上下方向間隔一定距離多個設置的、卡止表皮材料60的一端部的卡止爪22a。
基座內壁部23同樣由大致矩形形狀的板狀部件構成,配置于與后部座位1的座椅靠背1a相對的部分,在基座內壁部23的延伸端部一體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呈長尺狀延伸設置的、將表皮材料60的另一端部貼花的貼花槽23a。
基座外壁部22的車身前后方向的寬度比基座內壁部23的寬度更窄地形成。
如圖2或圖3所示,基座收納部24由在車身前方側具有開口部分的上下方向長尺狀的箱體構成,具備大致凸形形狀的內部空間,安全氣囊10及充氣機11可裝拆地收納于基座收納部24的內部空間內的底部部分。
基座收納部24具備配置于安全氣囊10及充氣機11的車身后方側的后壁部24a、從后壁部24a的車身寬度方向的兩端連續并向車身前方側延伸,且配置于車身寬度方向的車外側的外側壁部24b與配置于車內側的內側壁部24c。
另外,在相當于基座收納部24的上端的上壁部分形成有開口部分,該開口部分以露出充氣機11的上端部分的方式被設置。
如圖3所示,在外側壁部24b中,在與充氣機11的線束連接部12相對的部分設置有可支持線束40的一部分的切口部25。
如圖4所示,在內側壁部24c設置有織物卡止部27、基座孔部28、狹縫部28a,該織物卡止部27在上下方向間隔一定距離以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兩個且可以卡止織物70的另一端部;該基座孔部28在上下方向間隔一定距離形成有兩個且配置于兩個織物卡止部27之間并可插通充氣機11的組裝軸部13;該狹縫部28a從基座孔部28連續并在車身前方側開槽、且可插通組裝軸部13。
此外,組裝軸部13相當于本發明技術方案所述的充氣機的被組裝部。
如圖2或圖3所示,基座安裝部21a從基座主體部21連續并向下方延伸,其延伸端部安裝于車身部件而構成。
詳細說明的話,基座安裝部21a具有沿著位于車身后方側的車身形狀彎折的避開形狀,在其延伸端部面向車身部件形成螺栓緊固孔,通過緊固螺栓基座部件20與車身部件被安裝。
如圖3所示,護圈部件30由從車身后方側保持安全氣囊10及充氣機11的金屬制的保持部件構成,從車身后方側被安裝于基座收納部24。
護圈部件30由截面大致コ字形狀構成,具備配置于基座收納部24的車身后方側的后壁部30a、從后壁部30a的車身寬度方向的兩端部連續并向車身前方側延伸,配置于車外側的外側壁部30b及配置于車內側的內側壁部30c。
外側壁部30b、內側壁部30c分別沿基座收納部24的外側壁部24b、內側壁部24c配置。
如圖3所示,護圈部件30的后壁部30a從保持基座收納部24的部分面向基座安裝部21a并向下方延伸,在一部分與基座安裝部21a的背面重合的狀態下,與基座安裝部21a一同安裝于未圖示的車身部件。
后壁部30a的下方延伸部分具有沿車身前方側的基座安裝部21a及車身后方側的車身形狀彎折的避開形狀(避開部)。
詳細說明的話,后壁部30a的下方延伸部分具有避開形狀,該避開形狀由下述部分構成:從保持基座收納部24的部分面向車身前方側延伸的部分、從前述該向車身前方側延伸的部分向車內側彎折并延伸的部分、從前述該向車內側彎折并延伸的部分向車外側彎折并延伸的延伸端部。
并且,在其延伸端部形成有面向車身部件的螺栓緊固孔,與基座安裝部21a一同通過螺栓被緊固。
后壁部30a中,與基座安裝部21a重合的部分從基座安裝部21a側向基座收納部24側,大約連續延伸至基座安裝部21a與基座收納部24的大致中央位置。
此外,后壁部30a的延伸部分中,在車身寬度方向的兩端部形成有向車身前方側突出的法蘭部。因此,能夠確保護圈部件的剛性,同時能夠提高與基座安裝部21a的安裝剛性。
另外,如圖4所示,在后壁部30a形成有突出部39,該突出部39設置于后壁部30a的上方部分中與充氣機11相對的位置,且向車身后方側突出。
如圖3所示,在外側壁部30b設置有切口部31,該切口部31形成在與基座部件20的切口部25相對的部分并可支持線束40的一部分。
如圖4所示,在內側壁部30c設置有織物保持部32、護圈孔部33、狹縫部33a及嵌合凹部34,該織物保持部32在上下方向間隔一定距離突出形成兩個并保持卡止織物70的織物卡止部27;該護圈孔部33在上下方向間隔一定距離形成兩個并配置于兩個織物保持部32之間,且可插通充氣機11的組裝軸部13;該狹縫部33a從護圈孔部33連續并向車身前方側開槽,且可插通組裝軸部13;該嵌合凹部34在護圈孔部33的周邊部分向充氣機11側凹陷形成,可嵌合組裝部件35。
如圖4所示,織物保持部32由截面大致L字形狀構成,內側壁部30c的一部分向車內側彎折而形成。
在織物保持部32中,在與安裝織物70一側的相反側的面形成有相當于加強部的加強筋。因此,織物保持部32的支持剛性提高。
此外,加強部也可采用除加強筋形狀之外的階梯形狀等形狀。
護圈孔部33與基座孔部28在護圈部件30及基座收納部24被組裝的狀態下相互連通配置。
具體而言,通過護圈部件30的嵌合凹部34嵌合于基座孔部28的內部,護圈部件30及基座收納部24被組裝。
嵌合凹部34從開口部向底部形成為逐漸變窄的錐形形狀,形成為容易嵌合于基座孔部28的形狀。
如圖5所示,在上述構成中,通過充氣機11的組裝軸部13插通基座孔部28及護圈孔部33,且其插通端部組裝于相當于組裝螺母的組裝部件35,充氣機11、基座部件20及護圈部件30分別被固定。
并且,組裝部件35組裝于組裝軸部13的話,組裝部件35嵌入護圈部件30的嵌合凹部34而被收納,可實現緊湊的配置。
另外,如圖4所示,在上述構成中,由于在基座收納部24形成有狹縫部28a,因此在將充氣機11收納于基座收納部24內部時,能夠使充氣機11的組裝軸部13傾斜的同時,使一部分插通狹縫部28a,進一步地能夠使充氣機11旋轉的同時插入。
其結果,能夠抑制組裝軸部13與基座收納部24的干涉,充氣機11的收納操作變得容易。
另外,如圖5所示,在上述構成中,由于在護圈部件30形成有狹縫部33a,因此在將護圈部件30安裝于基座收納部24的背面時,能夠抑制充氣機11中,從基座收納部24的基座孔部28露出的組裝軸部13與護圈部件30的相互干涉,護圈部件30的安裝操作變得容易。
如圖6、圖7所示,突出部39形成為大致長方體形狀,后壁部30a的一部分向車身后方側凹陷形成,與位于車身后方側的車身部件38間隔一定距離被配置。
突出部39在上下方向配置于充氣機11的組裝軸部13a的上端與組裝軸部13b的下端之間,進一步地配置于設置在基座收納部24的織物卡止部27a與織物卡止部27b之間。
如圖8所示,突出部39在安全氣囊10彈出展開時,在車身前后方向以抵接于車身部件38的方式配置,成為限制護圈部件30向車身后方側傾倒的部件。
詳細而言,如圖6所示,在安全氣囊10彈出展開時,突出部39的車身后方側的平面部分成為相對于車身部件38的荷重承受面,成為抵接于車身部件38的車身前方側的平面的構成。
如圖7所示,在上述構成中,突出部39在安全氣囊10彈出展開前的狀態時,以不抵接于車身部件38的方式空出間隔而設置。
因此,在車輛行駛時,能夠抑制車身與側邊安全氣囊裝置S的接觸聲音。
另外,在上述構成中,突出部39在上下方向配置于充氣機11的組裝軸部13a與組裝軸部13b之間,詳細而言,配置于與充氣機11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相對應的位置。
因此,護圈部件30能夠有效地承受安全氣囊10向車身前方側彈出展開時產生的反作用力。
此外,通過設置突出部39,能夠提高護圈部件30的突出部39周邊部分的剛性。
另外,在上述構成中,突出部39相對于車身部件38的荷重承受面,與車身部件38的抵接面的形狀一致而形成為平面狀。
因此,能夠將安全氣囊彈出展開時對車身部件38的最適合的荷重承受面設置于護圈部件30。
另外,在上述構成中,如圖2所示,由于護圈部件30被設置為,在上端側中突出部39可抵接于車身部件38,同時,在下端側中安裝于未圖示的車身部件,相對于車身的安裝剛性進一步提高。
線束40是向充氣機11供給點火用電的電線束,將多條電氣布線通過波紋管集中,將耦合器安裝于端部而構成。
如圖3所示,線束40的上端部41連接于位于充氣機11的上端部的線束連接部12,下端部42連接于車身上配置于就座者的腳下側的車用電池,在上下方向呈長尺狀延伸。
線束40在上下方向以支持于基座部件20及護圈部件30的狀態延伸。
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線束40從連接于充氣機11的線束連接部12的上端部41向車身寬度方向的外側延伸,上端部分安裝于基座收納部24的切口部25及護圈部件30的切口部31并被支持。
此時,在線束40的外表面通過卷起波紋管形成凹凸形狀,通過將線束40與切口部25、31相互掛止,能夠決定線束40的位置并被支持。
線束40從被掛止的上端部分彎曲并向下方延伸,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沿護圈部件30的外側壁部30b被支持。
并且,線束40的下端部42從其中央部分連續并向下方延伸、連接于設置于車身上的車用電池。
如圖7所示,襯墊部件50由載置于基座部件20與表皮材料60之間的緩沖材料構成,配置于基座部件20的車身前方側的整個面。
此外,襯墊部件50通過固定于設置在基座部件20的未圖示的襯墊安裝部而被連結于基座部件20。
襯墊部件50在與基座收納部24相對的部分,詳細而言,在基座收納部24中與外側壁部24b側相對的部分,形成有貫穿車身前后方向的襯墊開口部51。
襯墊部件50整體具備配置于比襯墊開口部51更靠車外側的外部襯墊部件50a、配置于比襯墊開口部51更靠車內側的內部襯墊部件50b。
襯墊開口部51為上下方向長尺狀的開口部分,從表皮材料60側向基座部件20側插通有織物70。
襯墊開口部51及織物卡止部27相對于安全氣囊10相互位于車身寬度方向的相反側。
在上述構成中,在如圖8所示的安全氣囊10彈出展開時,襯墊部件50在車身寬度方向以襯墊開口部51為分叉點被分為外部襯墊材料50a及內部襯墊材料50b并展開。
此時,由于安全氣囊10的彈出方向通過織物70被引導,因此位于基座收納部24的車身前方的襯墊部件50的一部分不會飛散,能夠適宜地使安全氣囊10展開。
詳細而言,外部襯墊部件50a被設置為安全氣囊10彈出展開后從特定位置幾乎不移動,內部襯墊部件50b則被設置為安全氣囊10彈出展開后其一部分與織物70一同向車身前方側展開。
如圖7所示,表皮材料60由從車身前方側覆蓋基座部件20及襯墊部件50的部件構成,在車身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中與基座收納部24的大致中央部分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安全氣囊10彈出展開時開裂的部分,即表皮開裂部61。
表皮60主要由一端部分別在各表皮開裂部61的位置被連結、相對于表皮開裂部61配置于車外側的外部表皮材料62及配置于車內側的內部表皮材料63構成。
外部表皮材料62的車外側的另一端部62a在上下方向卡止于基座外壁部22的卡止爪22a,內部表皮材料63的車內側的另一端部63a貼花于基座內壁部23的貼花槽23a。
具體而言,在外部表皮材料62的另一端部62a,在上下方向形成有用于卡止于卡止爪22a的卡止孔,在內部表皮材料63的另一端部63a縫合有用于貼花于貼花槽23a的樹脂制的裝飾繩。
在上述構成中,在如圖8所示的安全氣囊10彈出展開時,表皮材料60以表皮開裂部61為分叉點被分為外部表皮材料62及內部表皮材料63并展開。
表皮開裂部61在車身寬度方向配置于與安全氣囊10重合的位置。
織物70由將安全氣囊10的彈出展開方向向車身前方側引導的布料部件構成。
如圖7所示,織物70的一端部71安裝于表皮材料60的表皮開裂部61,從一端部71連續,以覆蓋襯墊部件50的方式延伸,另一端部72卡止于基座部件20的織物卡止部27。
具體而言,織物70從縫合于內部表皮材料63側的表皮開裂部61的一端部71連續,并以沿內部襯墊部件50b的前面的方式向車外側延伸,到達與襯墊開口部51相對的部分。
并且,織物70穿過襯墊開口部51,以沿內部襯墊部件50b的車外側面及背面延伸的方式連續并延伸,到達設置于基座收納部24的內側壁部24c的織物插通孔29。
此時,織物70以在車身前后方向穿過襯墊部件50與安全氣囊10之間的方式延伸。
并且,織物70穿過設置于基座收納部24的織物插通孔并連續延伸至織物卡止部27,卡止于織物卡止部27。
此時,在織物70的另一端部72縫合有用于卡止于織物卡止部27的樹脂制的裝飾繩。
在上述構成中,在圖8所示的安全氣囊10彈出展開時,織物70將安全氣囊10的彈出展開方向向表皮材料60的表皮開裂部61側引導。
另外,織物70的一端部71側與內部襯墊部件50b及內部表皮材料63一同向車身前后方向的前方側展開,另外向車身寬度方向的車內側展開。
另外,在上述構成中,如圖7、圖8所示,從車身后方側保持安全氣囊10及充氣機11的護圈部件30以被位于其車身后方側的車身部件38抵接支持的方式被配置。
因此,護圈部件30相對于基座收納部24的支持剛性提高,在安全氣囊10彈出展開時,能夠抑制基座收納部24的變形。并且,能夠穩定安全氣囊10的彈出展開方向。
側邊安全氣囊裝置的第2實施方式。
接下來,基于圖9就側邊安全氣囊裝置S的第2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此外,省略說明與上述側邊安全氣囊裝置S重復的內容。
第2實施方式涉及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S的不同之處在于,線束140在上下方向被形成在基座收納部124的收納凹部126與護圈部件130包圍并被支持。
如圖9所示,基座收納部124具備后壁部124a、從后壁部124a連續并向車身前方側延伸的外側壁部124b與內側壁部124c、設置于內側壁部124c并配置于比織物卡止部127更靠車內側且向車身后方側延伸的第2內側壁部124d。
第2內側壁部124d由整體設置于基座收納部124的加強肋拱構成,與內側壁部124c構成截面大致コ字形狀的收納凹部126。
收納凹部126以向護圈部件130側的相反側的車身前方側凹陷的方式形成,可在上下方向收納線束140。
護圈部件130具備后壁部130a、從后壁部130a連續并向車身前方側延伸的外側壁部130b與內側壁部130c、設置于后壁部130a并配置于比內側壁部130c更靠車內側且向車身前方側延伸的第2內側壁部130d。
第2內側壁部130d配置于比基座部件120的第2內側壁部124d更靠車內側,以與后壁部130a及內側壁部130c間夾著第2內側壁部124d的方式保持。
線束14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以被基座收納部124的收納凹部126及護圈部件130的第2內側壁部130d包圍的狀態被支持。
換言之,線束14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在護圈部件130中以被由后壁部130a、內側壁部130c、第2內側壁部130d形成的收納部及基座收納部124的第2內側壁部124d包圍的狀態被支持。
在上述構成中,一方面線束140與織物卡止部127安裝于基座收納部124的內側壁部124c側,另一方面充氣機11的組裝軸部13被組裝于外側壁部124b。
并且,線束140與織物卡止部127在車身前后方向配置于不同的位置。
因此,能夠抑制相互干涉,使組裝操作高效化。
另外,在上述構成中,由于織物卡止部127在車身寬度方向被內側壁部124c及第2內側壁部124d挾持,因此織物卡止部127的支持剛性提高。
側邊安全氣囊裝置的第3實施方式。
接下來,基于圖10就側邊安全氣囊裝置S的第3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第3實施方式涉及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S的不同之處在于線束240在上下方向挾持于基座收納部224的外側壁部224b與護圈部件230之間。
如圖10所示,基座收納部224具備外側壁部224b與內側壁部224c、比外側壁部224b更向車外側連續設置并向車身后方側延伸的第2外側壁部224d。
第2外側壁部224d由整體設置于基座收納部224的加強肋拱構成,確保外側壁部224b的厚度。
護圈部件230具備后壁部230a、從后壁部230a連續并向車身前方側延伸的外側壁部230b與內側壁部230c、從外側壁部230b連續并向車外側延伸的第2后壁部230d、從第2后壁部230d連續并向車身前方側延伸的第2外側壁部230e。
第2后壁部230d及第2外壁部230e沿基座收納部224的背面延伸。
線束24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以被基座收納部224的外側壁部224b及第2外側壁部224d、護圈部件230的第2后壁部230d及第2外側壁部230e包圍的狀態被支持。
在上述構成中,一方面線束240及充氣機11的組裝軸部13安裝于基座收納部224的外側壁部224b側,另一方面,織物卡止部227被組裝于內側壁部224c。
并且,線束240與組裝軸部13在車身前后方向配置于不同的位置。
因此,能夠抑制相互干涉,使組裝操作高效化。
側邊安全氣囊裝置的第4實施方式。
接下來,基于圖11就側邊安全氣囊裝置S的第4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第4實施方式涉及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S的不同之處在于線束340在上下方向被挾持于設置在基座部件320的基座外壁部322的卡止爪322a與表皮材料60之間并被支持。
線束34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在被收納于通過設置在卡止爪322a背面的卡止凹部與表皮材料60形成的內部空間的狀態下,在上下方向被支持。
詳細而言,設置于卡止爪322a的卡止凹部從車身后方側向前方側開槽而形成,在表皮材料60的車外側端部設置有可插通線束340的未圖示的貫穿孔。
在上述構成中,線束340安裝于基座部件320的車外側端部,充氣機11的組裝軸部13安裝于基座收納部324的外側壁部324b,織物卡止部227組裝于內側壁部324c。
因此,能夠抑制相互干涉,使組裝操作高效化。
側邊安全氣囊裝置的第5實施方式。
接下來,基于圖12就側邊安全氣囊裝置S的第5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第5實施方式涉及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S與圖7的第1實施方式相比,不同之處在于護圈部件330由截面コ字形狀構成,內側壁部330c的一部分不彎折而形成織物保持部332。
具體而言,內側壁部330c從后壁部330a的車內側端部連續并向車身前方側大致直線形狀延伸,內側壁部330c的延伸端部變為織物保持部332,以覆蓋織物卡止部27的方式保持。
因此,與圖7的第1實施方式相比,護圈部件330保護基座收納部24的面積變大,能夠有效地承受安全氣囊10彈出展開時施加的沖擊力。
其他實施方式。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如圖2或圖3所示,側邊安全氣囊裝置S中,基座部件20的基座安裝部21a與護圈部件30的后壁部30a延伸端部在重合的狀態下安裝于未圖示的車身部件。
此時,設置于基座安裝部21a的螺栓緊固孔與設置于后壁部30a延伸端部的螺栓緊固孔以一致的方式重合,通過一個螺栓緊固于車身部件,但并不限定于此,各螺栓緊固孔也可設置于相互分離的位置,分別通過單獨的螺栓緊固于車身部件。
另外,并不限定于螺栓緊固,以基座安裝部21a與后壁部30a延伸端部重合的狀態安裝于車身部件即可。
如圖5所示,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充氣機11的被組裝部為組裝軸部13,組裝部件35作為組裝螺母而構成,但并不限定于此,既可以充氣機11側為組裝螺母,組裝部件35為組裝軸部,也可采用其他公知的組裝方法。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如圖3或圖4所示,基座部件20的基座收納部24中,線束40配置于外側壁部24b側,織物70及充氣機11的組裝軸部13分別配置于內側壁部24c側,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如圖9-圖11所示適當變更配置場所。
除上述之外,在基座收納部24中,線束40配置于后壁部24a側,充氣機11的組裝軸部13配置于外側壁部24b側,織物70的另一端部72維持原有狀態配置于內側壁部24c側亦可。通過這樣構成,能夠抑制相互干涉實現緊湊地配置。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如圖6所示,突出部39由大致長方體形狀構成,與護圈部件30整體地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與車身部件38的形狀相對應進行適當變更。
例如,也可如圖13所示,由大致圓柱形狀構成的突出部139與護圈部件30整體設置。突出部139形成為,大致圓錐形狀的、其上端被切斷為水平面的形狀。
通過這樣構成,突出部139的相對于車身部件的荷重承受面集中配置于與充氣機11的中央部分相對應的位置。因此,護圈部件30能夠有效地承受安全氣囊10彈出展開時產生的反作用力。
另外,例如,也可如圖14所示,構成為禮帽形狀的突出部239與護圈部件30分開設置。
突出部239由連結于護圈部件30的前壁部239a、從前壁部239a的左右兩端連續并向車身后方側延伸的左右的側壁部239b、從左右的側壁部239b向左右外側延伸的左右的后壁部239c構成。
突出部239既可與護圈部件30一樣為金屬制,也可為可彈性變形的樹脂制或橡膠制。
通過這樣構成,能夠不局限于護圈部件的成形條件,自由地形成與車身部件的形狀最適合的荷重承受面。
另外,例如,如圖15所示,與充氣機11的形狀相對應、在上下方向為長尺狀的突出部339也可與護圈部件30整體設置。突出部339具備與未圖示的車身部件的形狀相對應的、由傾斜面構成的荷重承受面。
這樣,由于突出部339形成為與充氣機11的形狀相對應,且與未圖示的車身部件相對應的形狀,因此能夠有效承受安全氣囊10彈出展開時產生的反作用力。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也可如圖16所示,形成于基座收納部424的用于安裝充氣機11的基座孔部428,與圖4的基座孔部28相比更向車身后方側延伸,到達后壁部424a。
這樣,在將護圈部件430從車身后方側安裝于基座收納部424時,嵌合凹部434在使基座孔部428彈性變形的同時被嵌入。
結果,護圈部件430的安裝剛性提高,同時護圈部件430的安裝操作變得容易。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也可如圖17所示,護圈部件430與圖3的護圈部件30相比以上下方向變短的方式在中途被切割,另外,與基座安裝部421b重合的一部分作為第2護圈片430f被留下。
這樣,能夠至少保持收納安全氣囊10及充氣機11的基座收納部424,同時能夠實現側邊安全氣囊裝置S的輕量化。并且,在基座安裝部421b被安裝于未圖示的車身部件時,由于能夠使金屬制的第2護圈片430f介于兩者之間并進行金屬接觸,因此能夠使向車身的安裝更加穩定。
另外,優選的是連結設置于基座部件420的車身安裝用的上部基座安裝部421a與下部基座安裝部421b的假想線L1以至少通過充氣機11及基座收納部424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這樣,基座部件420能夠適宜地支持于未圖示的車身部件,同時能夠承受安全氣囊10彈出展開時產生的反作用力。
另外,優選的是連結車身抵接用的基座突起部421c與下部基座安裝部421b的假想線L2至少穿過基座收納部424的一部分。這樣,基座部件420能夠適宜地支持于車身部件,同時能夠承受安全氣囊10彈出展開時產生的反作用力。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如圖7所示,突出部39與車身部件38間隔一定的距離配置,但是以預先抵接于車身部件38的狀態配置亦可。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基座收納部24的后壁部24a中,在與護圈部件30的突出部39相對的部分,向車身后方側突出的突出部整體或分開形成亦可。
優選的是該突出部與護圈部件30的突出部39的形狀一致。
通過這樣構成,能夠進一步提高基座收納部24周邊的剛性,能夠使安全氣囊10的彈出展開方向進一步穩定。另外,成為組裝護圈部件30時的決定位置。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如圖7所示,織物卡止部27形成于基座收納部24的內側壁部24c,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于基座收納部24的外側壁部24b或后壁部24a。
此外,優選的是織物卡止部27形成于基座收納部24中比安全氣囊10及充氣機11更靠車身寬度方向的車內側。
這樣,通過織物70能夠使安全氣囊10更加穩定地向車身前方側彈出展開。
理由是,在收納安全氣囊10的基座收納部24的車身寬度方向,一方面外側壁部24b側支持于剛性較高的車門2a,另一方面內側壁部24c側支持于彈性較高的后部座位1。于是,安全氣囊10的彈出展開方向有被拉向車身寬度方向中彈性較高的后部座位1側的傾向。
因此,在內側壁部24c側設置織物卡止部27,內側壁部24c側通過織物70優先引導的話,安全氣囊10的彈出展開方向變得穩定。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襯墊部件50作為整體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外部襯墊部件50a與內部襯墊部件50b也可以作為不同的部件被設置。
另外,襯墊部件50至少載置于基座部件20中基座收納部24的車身前方側的位置即可。這樣,至少載置于基座收納部24的前方位置,側邊安全氣囊裝置S的車身前方面不會一部分凹陷,能夠形成大致同一水平面的外表面。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具體例子對用于汽車后部座位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S進行了說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用于汽車的前部座位、火車、公共汽車等的車用座椅、飛機、船等的乘坐物用座椅等。
在本實施方式中,主要對本發明涉及的側邊安全氣囊裝置S進行了說明
但是,上述實施方式上只是為了使本發明的理解更容易的的一個例子,并非限定本發明。本發明不脫離其主旨,更改、改善的同時,本發明包括其等價物是理所當然的。
符號說明
S 側邊安全氣囊裝置
1 后部座位
1a 座椅靠背
2 車身
2a 車門
10 安全氣囊
11 充氣機
12 線束連接部
13、13a、13b 組裝軸部
20、320、420 基座部件
21 基座主體部
21a、421a、421b 基座安裝部
421c 基座突起部
22、322 基座外壁部
22a、322a 卡止爪
23 基座內壁部
23a 貼花槽
24、124、224、324、424 基座收納部
24a、124a、424a 后壁部
24b、124b、224b、324b 外側壁部
24c、124c、224c、324c 內側壁部
124d 第2內側壁部
224d 第2外側壁部
25 切口部
27、27a、27b、127、227、327 織物卡止部
28、428 基座孔部
28a 狹縫部
29 織物插通孔
30、130、230、330、430 護圈部件
30a、130a、230a、330a、430a 后壁部
30b、130b、230b 外側壁部
30c、130c、230c、330c 內側壁部
130d 第2內側壁部
230d 第2后壁部
230e 第2外側壁部
430f 第2護圈片
31 切口部
32、332 織物保持部
33 護圈孔部
33a 狹縫部
34、434 嵌合凹部
35 組裝部件
38 車身部件
39、139、239、339 突出部
239a 前壁部
239b 側壁部
239c 后壁部
40、140、240、340 線束
41 上端部
42 下端部
50 襯墊部件
50a 外部襯墊部件
50b 內部襯墊部件
51 襯墊開口部
60 表皮材料
61 表皮開裂部
62 外部表皮材料
62a 另一端部
63 內部表皮材料
63a 另一端部
70 織物
71 一端部
72 另一端部
126 收納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