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折疊輪胎,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便攜式車輛的折疊輪胎。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代步工具種類繁多,科技使人們的出行更為便捷更為多樣。隨著路面交通壓力的增大,靈活、環保的便攜式車輛(例如自行車)越來越成為大眾出行的首選。然而,現有的便攜式自行車由于其車輪體積較大在攜帶或搬運上具有一定的困難,市面上的一些便攜式自行車,也往往是只能壓縮車身的體積,卻不能改變車輪的體積,因此在隨身攜帶時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使用者來說及為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上述現有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便于隨身攜帶的折疊車輪,其作為折疊自行車的一部分,能夠在最大限度上減小自行車、尤其是車輪的體積,以利于出行的便利性。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折疊車輪包括:車輪軸以及多個折疊單元;所述折疊單元順序穿設在所述車輪軸上環抱形成車輪且能夠圍繞車輪軸向同一方向旋轉并疊置在一起。
其中,所述折疊單元包括弧形輪胎段及輻條,所述輻條的一端固定連接在弧形輪胎段內側,另一端活動穿置于所述車輪軸外。
其中,所述輻條為片狀體,該片狀體靠近所述輪胎段的部分具有一彎曲度,以在車輪接觸地面時堅固支撐所述輪胎段。
其中,所述彎曲度是由片狀體輻條縱向的窄邊向寬邊方向彎曲形成。
其中,所述輪胎段由具有彈性形變的軟性材質構成,以在車輪使用時減 小震動及增加與地面的接觸面積。
其中,所述車輪軸的第一端具有固定設置的端蓋;所述端蓋底部具有朝向車輪軸第二端延伸的壁,且沿著所述壁遠離端蓋底部的邊緣開設有與所述輻條一一對應且能夠容置所述輻條的凹槽。
其中,所述壁遠離端蓋底部的邊緣不在同一徑向平面上。
其中,所述凹槽的寬度等于所述輻條的寬度,以將展開后形成車輪的折疊單元的各輻條容置于其對應的各凹槽內而與所述端蓋達成聯動。
其中,還包括活動套設在所述車輪軸上并可沿車輪軸軸向移動的蓋板;所述車輪軸具有一固定設置在其第二端的第二限位部及設置在所述第二限位部與所述端蓋之間的第一限位部;當蓋板移動至第一限位部并被其限制不能移動時,能夠將輻條限制在所述凹槽內;當第一限位部解除限制時,蓋板能夠移動至第二限位部,使輻條能夠脫離凹槽并可旋轉疊置。
其中,所述蓋板包括底板和圍繞所述底板設置的多個凸齒,所述凸齒朝向所述端蓋方向且與端蓋上的凹槽一一對應,能夠在蓋板被所述第一限位部限制活動時伸入對應的凹槽進而將輻條限制在凹槽中。
本發明的折疊輪胎還包括:
拉緊裝置,設置在其中一個所述折疊單元上;所述拉緊裝置連接有一順序穿設在所述各個折疊單元輪胎段內的拉繩,所述拉繩遠離拉緊裝置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拉緊裝置所在折疊單元的相臨折疊單元的輪胎段內;
鎖固裝置,設置在所述拉緊裝置所在折疊單元輪胎段與所述拉繩遠離拉緊裝置的一端所在折疊單元的輪胎段之間,以鎖合固定所述兩個相臨輪胎段;
當扣合鎖固裝置并啟動拉緊裝置時,所述拉繩被收卷緊繃,使得所述各個折疊單元的輪胎段首尾依次相抵靠從而形成車輪;當打開鎖固裝置并關閉拉緊裝置時,拉繩能夠被自由地拉出伸展,使得所述各個折疊單元能夠被疊置。
其中,所述拉繩為鋼絲繩。
本發明的折疊車輪與現有的車輪相比,具有便于攜帶、便于存放的特點。 配合折疊自行車架,最大限度的縮小了自行車的體積,使得車輪再也不是影響便攜式自行車整體體積的難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折疊車輪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折疊單元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中輻條優選結構示意圖。
圖4a為本發明中蓋板被第一限位部限位時的狀態示意圖。
圖4b為本發明中蓋板被第二限位部限位時的狀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中的拉緊結構關閉、鎖固裝置打開后,部分折疊單元的折疊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充分了解本發明的特征及目的,下面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本發明的折疊車輪包括車輪軸1及多個折疊單元2。所述多個折疊單元2順序穿設在車輪軸1上首尾相抵環抱形成車輪,并且所述多個折疊單元2能夠圍繞車輪軸1向同一方向旋轉并疊置在一起,以達到在攜帶時減小車輪體積的目的。其中,折疊單元2旋轉的方向可以是圍繞車輪軸1順時針方向,也可以是逆時針方向。
如圖2所示,每一折疊單元2均包括弧形的輪胎段21及輻條22。其中,輪胎段21由具有彈性形變的軟性材質構成,車輛使用時其載重的壓力使該軟性材質的輪胎段外側在與地面接觸時發生變形,從而增大了接觸面積,而達到減震及增加行駛穩定性的目的。輪胎段21的外側還具有胎紋,以增加車輛行駛時的摩擦力。輻條22的一端固定連接在輪胎段21的內側,另一端活動穿置于車輪軸1外且可沿車輪軸1軸向移動。優選的,如圖3所示,所述輻條22為寬度和厚度相同的片狀體,該片狀體靠近輪胎段21的部分具有一彎曲度。具體來講,該彎曲度是由片狀體輻條22縱向的窄邊221向寬邊 222方向彎曲形成,以在車輪接觸地面時堅固支撐其所連接的輪胎段21以及保證片狀輻條受力時不易變形。
進一步地,所述多個折疊單元2中的每一根片狀輻條的彎曲度均不相同。所述各個片狀輻條的彎曲度與其本身的厚度及在車輪軸1上所穿置的排列位置有關。例如,參閱圖5所示,以整個車輪的部分輻條A、B、C、D為例,上述四根輻條在車輪軸1上由左至右的順序分別為順序1、順序2、順序3和順序4,則當它們所在的折疊單元2展開后,它們所連接的輪胎段A、輪胎段B、輪胎段C、輪胎段D相互抵靠的順序與上述順序相同。由于展開后的輻條厚度及所排列的順序,若輻條A、輻條B、輻條C、輻條D的彎曲度相同,則導致展開后的各輪胎段不能在同一縱向平面上,從而致使車輪無法使用。因此,每根輻條必須具有不同的彎曲度,才能保證各輪胎段按順序首尾相抵環抱成完整的車胎。例如,輻條B的彎曲度取決于輻條A的厚度,以消除輪胎段B與輪胎段A之間的距離差(該距離差即輻條A的厚度值)。相應地,輻條C的彎曲度取決于輻條A與輻條B的厚度和,以消除輪胎段C與輪胎段A之間的距離差(該距離差即輻條A加輻條B的厚度值);輻條D的彎曲度取決于輻條A、輻條B與輻條C的厚度和,以消除輪胎段D與輪胎段A之間的距離差(該距離差即輻條A加輻條B加輻條C的厚度值)。以此類推,只有每個折疊單元的輻條具有不同的彎曲度,其所支撐的輪胎段才能在同一縱向平面上環抱形成完整的車胎。
如圖1所示,為了使折疊單元環抱形成的車輪更具穩固性,所述多個折疊單元的其中一個上還設有拉緊裝置7,該拉緊裝置7連接有一拉繩71,其順序穿設在各個折疊單元輪胎段內的。該拉繩71遠離拉緊裝置7的一端固定在該拉緊裝置7所在折疊單元的相臨折疊單元的輪胎段內。其中,該拉繩71優選為鋼絲繩。配合拉緊裝置7使用的鎖固裝置8,設置在該拉緊裝置7所在折疊單元輪胎段與拉繩71遠離拉緊裝置的一端所在折疊單元的輪胎段之間,以鎖合固定所述兩個相臨輪胎段。該鎖固裝置8可以是卡扣式裝置、插拔式裝置、旋擰式裝置等,但不限于上述鎖固形式。
當扣合鎖固裝置8并啟動拉緊裝置7時,所述拉繩71被收卷緊繃,使得各個折疊單元2的輪胎段21首尾依次相抵靠從而形成車輪;當打開鎖固 裝置8并關閉拉緊裝置7時,拉繩71能夠被自由地拉出伸展,使得各個折疊單元2能夠被向同一方向旋轉并疊置。
再如圖1、圖4a、圖4b所示,車輪軸1的第一端11具有端蓋3,該第一端11穿過端蓋3的底部并與該底部固定連接。端蓋3底部具有朝向車輪軸1的第二端12延伸的壁,且所述壁遠離端蓋3底部的邊緣不在同一徑向平面上。該壁上具有沿所述邊緣開設的多個凹槽31,所述凹槽31與輻條一一對應且能夠容置所述輻條。進一步地,上述凹槽31的寬度等于輻條22的寬度,以將展開后形成車輪的各折疊單元2的各輻條22卡固在其對應的各凹槽31內而在端蓋3旋轉時隨其同步旋轉,以達成聯動。
此外,本發明的車輪軸1上還活動套設有蓋板4,其可沿車輪軸1軸向移動。該蓋板4包括底板和圍繞該底板設置的多個凸齒41,所述凸齒41朝向端蓋3方向且與端蓋3上的凹槽31一一對應,能夠伸入其對應的凹槽31內進而將輻條22限制在凹槽31中。
車輪軸1的第二端12上固定設有第二限位部6,該第二限位部6與端蓋3之間設有第一限位部5。進一步地,該第一限位部5為一可伸縮裝置,其可沿車輪軸1徑向收縮或伸展,以限制蓋板4的移動范圍。該第一限位部5不限于上述結構,也可以采用插拔式結構或卡扣式結構等,凡能夠實現靈活限制或允許蓋板4向第二限位部6方向移動的結構均可作為第一限位部5的結構。如圖4a、4b所示,當蓋板4移動至第一限位部5并被其限制不能移動時,所述凸齒41能夠伸入所對應的凹槽31進而將輻條22限制在凹槽31中防止其脫出;當第一限位部5解除限制時,蓋板4能夠移動至第二限位部6,輻條22(圖未示)能夠沿車輪軸1向蓋板4方向移動從而脫離凹槽31并旋轉疊置,以收縮體積。
本發明的折疊車輪使用時,扣合鎖固裝置8并啟動拉緊裝置7同時將蓋板4置于第一限位部5處以鎖固輻條,使各折疊單元2首尾相互抵頂形成車輪,再將車輪軸1的第一端11、第二端12連接在車輪架上,便可投入使用。欲隨身攜帶或存放時,可打開鎖固裝置8并關閉拉緊裝置7同時將蓋板移動至第二限位部6處,然后向同一方向旋轉各折疊單元2使它們疊置在一起,以減小車輪體積進而便于攜帶或存放。
可以理解為,本發明是通過一些實施例進行描述的,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特征和實施例進行各種改變或等效替換。另外,在本發明的教導下,可以對這些特征和實施例進行修改以適應具體的情況及材料而不會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因此,本發明不受此處所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的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