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涉及一種收放式胎面接地面積可變的非充氣車輪,屬于非充氣輪胎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為了提高輪式車輛在松軟路面、砂石路面等越野路面的通過性,橢圓形輪胎、拱形輪胎、沙地輪胎、高越野專用輪胎、沙漠仿生輪胎等多規格的寬斷面、小高寬比的充氣輪胎得以推廣應用。對上述所有充氣類型的越野輪胎而言,它們都存在一個共性的缺點,由于行駛環境的惡劣,易被尖銳物體刺穿導致泄氣或爆裂,從而使車輛喪失機動性能。此外,通過增加輪胎斷面寬度會使車輪滾動阻力增加,油耗增大。此外,上述所有充氣類型的輪胎,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內,承載和胎壓一定的情況下,胎面面積基本上是保持不變的。在越野路面行駛時,輪胎接地胎面面積對車輛的牽引力、沉陷等至關重要。為了適應不同的越野路面,上述類型的充氣輪胎往往通過配備中央充放氣系統改變輪胎胎壓,從而調整輪胎胎面與行駛地面接觸面積的大小,即輪胎接地面積的大小。但是配備中央充放氣系統會增加整車裝備質量,且通過調整胎壓的方法來改變輪胎接地面積,面積變化量有限。非充氣輪胎具有防刺扎、防彈損、不爆胎等顯著優點,廣泛應用于工程車輛、軍用車輛等行駛環境惡劣的輪式裝備。由于采用非充氣結構,該類型的輪胎不能像充氣輪胎一樣通過中央充放氣系統調整輪胎接地面積。因此,非充氣輪胎接地面積的不可變將導致以下兩個問題:在良好路面行駛時,不能采用充氣輪胎調高輪胎氣壓的方法,減小輪胎接地面積,降低輪胎的滾動阻力,從而達到降低油耗的作用;在越野路面行駛時,也不能采用充氣輪胎調低輪胎氣壓的方法,增加輪胎接地面積,增大輪胎附著力和抓地力,從而達到提高車輛越野性能的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胎面接地面積可變的收放式非充氣車輪。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收放式胎面接地面積可變的非充氣車輪,包括主車輪、副車輪、車輪收放機構、車輪輻板,所述主車輪和副車輪同軸設置,所述主車輪為整體式非充氣彈性車輪,所述副車輪為沿圓周方向分為若干等分的非充氣車輪,所述主車輪通過所述車輪輻板與車輪軸連接,所述車輪輻板上沿圓周布置有與所述副車輪分段數目之和相同的鉸接滑動導槽,所述鉸接滑動導槽由車輪輻板中心孔向所述車輪輻板半徑方向延伸,所述車輪收放機構一端連接在所述鉸接滑動導槽內,另一端與所述副車輪連接。所述副車輪上設置有若干副車輪凸緣,所述車輪收放機構包括若干連接所述副車輪和車輪輻板的若干長度可變的連接桿,所述連接桿一端連接于所述鉸接滑動導槽內,另一端與所述副車輪凸緣連接,所述鉸接滑動導槽外側設置有用于固定車輪收放機構的導槽鎖止塊,所述副車輪凸緣和連接桿的個數相同且位置對應。每個所述車輪收放機構中設置有兩個所述連接桿,分別鉸接在同一個所述鉸接滑動導槽內,兩根所述連接桿的另一端分別與同一段所述副車輪上的兩個所述副車輪凸緣相連接。所述連接桿包括與所述鉸接滑動導槽連接的固定球頭、設置于連接桿兩端用于調節長度的調節螺母、連接桿桿體、與所述副車輪凸緣連接的車輪鉸接頭。所述主車輪和副車輪的外緣設置有胎面橡膠層。所述副車輪為兩個,分別設置于主車輪的左右兩側。所述副車輪分為8段,左右兩側的所述車輪收放機構沿圓周方向等角度交錯布置。所述副車輪分為6段,左右兩側的所述車輪收放機構沿圓周方向等角度交錯布置。本發明的使用方法為:在正常路面行駛狀態下,收放式左右副車輪處于收起狀態,不與路面直接接觸,依靠主車輪實現車輪的所有功能,相比不可變接地面積的非充氣輪胎減小了輪胎接地面積,降低了輪胎的滾動阻力,從而達到降低油耗的作用;在松軟路面、濕滑路面、雪地等低附著系數路面行駛時,通過收放機構將左右副車輪放下或者單獨收放任一側副車輪,使副車輪的胎面著地,從而增加車輪的接地面積,改善車輪附著情況,提高車輪的附著力和抓地力,同時可降低在松軟路面行駛的車輪沉陷,提高車輛的通過性。通過車輪收放機構,分段式副車輪與主車輪實現同軸布置,同時可在垂直于主車輪的中分平面內實現收放。左右兩側的副車輪的收放機構沿圓周方向等角度錯開布置,既便于收放機構與車輪輻板的滑動導槽連接,也能優化車輪滾動時左右副車輪分段連接縫隙給車輪帶來的周期性沖擊。導槽外側布置沿導槽滑動的導槽鎖止塊,其作用為當副車輪調整到某一合適的角度時對收放機構進行鎖止固定。根據車輛的行駛要求,收放機構為手動操作或者為自動操作。因此,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一種收放式胎面接地面積可變的非充氣車輪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