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特異性識別轉鐵蛋白受體的抗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與人TfR抗原特異性反應的抗TfR抗體。進而,本發明涉及包含抗TfR 抗體的醫藥組合物,特別涉及與惡性腫瘤的治療相關的醫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0002] 癌癥占據日本死亡原因的第一位,伴隨著高齡化,患者數逐年增加,強烈希望開發 有效性和安全性高的藥劑和治療方法。現有的化學療法、放射線療法等存在著在殺死癌細 胞的同時,對正常細胞也帶來損傷、引起很強的副作用的問題。為了解決該問題,積極地研 宄著以對癌細胞特異性表達的分子作為靶標設計藥劑而進行治療的分子靶標治療。在該分 子靶標癌治療藥中,抗體藥由于具有半衰期長、副作用少等的優點而備受矚目。作為開發 的成功例,可以列舉以CD20為靶標的嵌合抗體Rituxan(利妥昔單抗)(非專利文獻1)、以 Her2/neU作為靶標的人化抗體赫賽汀(非專利文獻2)、以血管內皮增殖因子(VEGF)作為 靶標的人化抗體安維汀等。這些抗體以癌作為對象疾病使用,其治療效果得到認可。
[0003] 抗體作為治療藥的使用分為非標記和標記抗體。非標記抗體的作用機理被認為 是:⑴與免疫系統細胞或分子相關的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活性(ADCC)(非專利文獻3)以及 補體依賴性細胞毒活性(CDC)(非專利文獻4)、(2)通過靶標分子對細胞內生存、增殖相關 的信號的障礙、(3)細胞凋亡的誘導、(4)細胞因子的分泌調節等。通過各個機理的組合,使 腫瘤細胞死亡或使增殖停止,從而發揮治療效果。就標記抗體而言,使抗體與放射線物質或 毒素、酶、藥劑等細胞毒性物質連接,利用抗體的特異性而僅對癌組織傳送這些物質,謀求 治療效果的提高和副作用的降低。
[0004] 轉鐵蛋白受體(TfR)作為用于將與轉鐵蛋白(Tf)結合的鐵攝入細胞內的細胞膜 結構,最初在網織紅細胞上被鑒定(非專利文獻5)。后來知道其在胎盤滋養膜細胞(非專 利文獻10至12)、活化的淋巴細胞(非專利文獻12)、進而各種腫瘤細胞等中表達。例如, 有報告在乳腺癌(非專利文獻6)、前列腺癌(非專利文獻7)、肺癌(非專利文獻8),胰腺癌 (非專利文獻9)、大腸癌(非專利文獻30、31)、胃癌(非專利文獻31)、膀胱癌(非專利文獻 32, 33)、肝癌(非專利文獻34)、宮頸癌(非專利文獻35)、腦腫瘤(非專利文獻36)、慢性淋 巴性白血病(非專利文獻37, 38)、非霍奇金淋巴瘤(非專利文獻38, 39)、成人T細胞白血 病(非專利文獻40)中,轉鐵蛋白受體高表達。另外,由于TfR在各種癌細胞表面高表達, 而在正常細胞中的表達低,因此過去一直以來就被認為是癌治療的分子靶標(非專利文獻 13至16、專利文獻1、2)。然而,至今為止所開發的抗人TfR抗體全部是源自動物的抗體, 而且沒有顯著的腫瘤增殖抑制效果。一般而言,如果對人投與人以外的動物的抗體,例如小 鼠抗體,則因被識別為異物而在人體內誘導出針對小鼠抗體的人抗體(HumanAntiMouse Antibody:人抗鼠抗體,以下,記作HAMA)。已知HAMA與所投與的小鼠抗體反應,從而引發 副作用(非專利文獻17至20),或者加快所投與的小鼠抗體從體內消失(非專利文獻18、 21及22),削減小鼠抗體的治療效果(非專利文獻23及24)。在利用小鼠抗人TfR抗體實 際進行的臨床I期試驗中,觀察到HAMA的產生,而沒有看到顯著的治療效果(非專利文獻 25)。
[0005] 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開發出了嵌合抗體(專利文獻3及4)。嵌合抗體包含源 自2個或其以上的種屬的抗體的一部分(小鼠抗體的可變區和人抗體的恒定區等)。這樣 的嵌合抗體的優點是保持小鼠抗體的特征,但由于具有人Fc,所以能夠刺激人補體或細胞 毒性。但是,這樣的嵌合抗體依然為會引起"人抗嵌合抗體"即HACA(HumanAnti-Chimera Antibody)應答(非專利文獻26)。此外,還開發出了僅取代的抗體的一部分為互補決定區 (即"⑶R")的重組抗體(專利文獻5及6)。使用⑶R移植技術,產生了由小鼠⑶R、人可 變部框架和恒定區構成的抗體,即"人化抗體"(非專利文獻27)。然而,即使是這樣的人化 抗體,對人也有免疫原性,引起HAHA(Humananti-HumanAntibody)反應(非專利文獻28、 29)。因此,在臨床應用中,希望有更加安全有效的不具有免疫原性的抗體治療藥物。
[0006] 此外,為了克服治療抗體的免疫原性,還開發出了完全的人抗體的制作方法。例 如,通過用所期望的抗原來免疫具有人抗體基因的全部組成成分的轉基因動物,能夠取得 所期望的的人抗體(專利文獻7 - 12)。另外,還已知有使用人抗體庫,通過淘選取得人抗 體的技術。例如,能夠將人抗體的可變區作為單鏈抗體(scFv),利用噬菌體展示法使其在 噬菌體的表面表達,選擇與抗原結合的噬菌體。對所選擇的噬菌體的基因進行解析,就能夠 確定編碼與抗原結合的人抗體的可變區的DNA序列。通過該scFv的DNA序列能夠制作適 當的表達載體,取得完全的人抗體(專利文獻13 - 18)。根據這樣的人抗體scFv的噬菌 體展示法取得人抗TfR噬菌體抗體(專利文獻20)。然而,在抗體藥物開發中,取得識別存 在于細胞膜表面的"nativeform(天然類型)"靶標癌抗原的抗體非常重要,根據淘選方法 或者篩選的不同,所取得的抗體的藥理效果也不同。本發明的發明人目前為止制作了包括 1000億個獨立的克隆的巨大的人抗體庫,使用數十種癌細胞,以獨自的技術確立了對存在 于癌細胞膜表面的蛋白質(細胞表面抗原)的抗體的網羅式獲取法(專利文獻19)。
[0007] 現有技術文獻
[0008] 專利文獻
[0009] 專利文獻1 :美國專利第5, 667, 781號
[0010] 專利文獻2 :美國專利第7, 976, 841號
[0011] 專利文獻3 :歐州專利120694號
[0012] 專利文獻4 :歐州專利125023號
[0013] 專利文獻5 :英國專利GB2188638A
[0014] 專利文獻6 :美國專利第5, 585, 089號
[0015]專利文獻7 :W093/12227
[0016]專利文獻 8 :W01992/03918
[0017]專利文獻9 :W01994/02602,
[0018]專利文獻 10 :TO1"4/25585,
[0019]專利文獻 11 :W01996/34096,
[0020]專利文獻 12 :TO1996/33735
[0021]專利文獻 13 :TO1992/01047
[0022]專利文獻 14 :TO1992/20791,
[0023]專利文獻 15 :TO1993/06213
[0024]專利文獻16 :W01993/11236
[0025]專利文獻17 :W01993/19172
[0026]專利文獻18 :W01995/01438
[0027]專利文獻19 :日本專利4870348
[0028]專利文獻20 :TO2011/073943
[0029] 非專利文獻
[0030]非專利文獻1:MassR,etal.,ProcAmSociClinOncol19, 75a, 2000
[0031]非專利文獻2:BerinsteinNL,etal. ,AnnalsofOncology1998, 9:995-1001.
[0032]非專利文獻3:BruggemannM. ,etal. ,J.Exp.Med. , 166, 1351-1361.
[0033]非專利文獻4:LoosM. (1982).Prog.Allergy, 30, 135-192.MolImmunol. 1982 May; 19(5) : 651-7.
[0034]非專利文獻5:JClinInvest1963 ;42, 314-326
[0035]非專利文獻 6:IntJCancer1981 ;27:329-334,
[0036]非專利文獻7:JUrol1990 ;143:381-385,
[0037]非專利文獻 8:CancerGeneTher2000 ;7:59-65 ;
[0038]非專利文獻9:EurJCancer2004 ;40 (9) : 1418-1422
[0039]非專利文獻10:JClinInvest1980 ;65:1182-1191.
[0040]非專利文獻11:Placenta1986 ;7:391-403
[0041]非專利文獻12:JClinInvest(1980) 66, 1135-1143. 10
[0042]非專利文獻13 :Proc.NatlAcadSciUSA1982 ;79:1175-1179,
[0043]非專利文獻14:CancerRes1986 ;46:1759-1763,
[0044]非專利文獻I5:CancerRes1"0 ;5〇:6295_63〇l,
[0045]非專利文獻16:Blood2004 ; 103:1838-1845
[0046]非專利文獻17 :J.Clin.Oncol.,2, 881 (1984)
[0047]非專利文獻18 :Blood, 65, 1349 (1985)
[0048]非專利文獻19 :J.Natl.CancerInst.,80, 932 (1988)
[0049]非專利文獻20 :Proc.Natl.Acad.Sci.,U.S.A.,82, 1242 (1985)
[0050]非專利文獻21 :J.Nucl.Med.,26, 1011 (1985)
[0051]非專利文獻22 :J.Natl.CancerInst.,80, 937 (1988)
[0052]非專利文獻23 :J.Immunol.,135, 1530 (1985)
[0053]非專利文獻24:CancerRes.,46, 6489 (1986)
[0054]非專利文獻25 :Clini.Cancer.Res. 1995 ;1:1259-1265
[0055]非專利文獻26 :J.Exp.Med.,170, 2153-2157, 1989
[0056]非專利文獻27 :Nature, 332, 323-327, 1988
[0057]非專利文獻28:CancerRes. 2001 ;61:6851-6859,
[0058]非專利文獻29:JPharmBiomedAnal. 2006 ;41:1347-1353
[0059]非專利文獻30:IntJOncol. 199813(4) : 871-5
[0060]非專利文獻31:TohokuJ.exp.Med. 1987 ; 153:239-243 [0061]非專利文獻32 :Urol.Res. 1987 ; 15:341-344
[0062]非專利文獻 33 :Br.J. Urol. 1990 ;65:339-344
[0063]非專利文獻34:Histopathology1988 ;12:53-63
[0064]非專利文獻35 :J.Clin.Pathol. 1984 ;37:131-135
[0065]非專利文獻 36:APathol.Anat.Histopathol.1990 ;416:491-496
[0066]非專利文獻37:Leukemia1993 ;7:2019-2025
[0067]非專利文獻 38 :Hematol.Pathol. 1990 ;4:37-41
[0068]非專利文獻39:Lancet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