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薯類脫粉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薯類粉碎及淀粉分離機。
背景技術:
薯類淀粉包括紅薯淀粉、甘薯淀粉、地瓜淀粉、山芋淀粉等,是百姓家常必備食材之一。傳統淀粉制作主要分為人工磨粉和薯類脫粉機器分離方式,薯類脫粉機器分離相對人工磨粉具有效率高的優點,但現有薯類脫粉機器主要采用一次粉碎,一次分離或兩次分離的方式進行淀粉粉碎及分離,往往存在薯類粉碎不徹底的缺點,淀粉篩選分離完成后會剩余較大體積的薯渣,也即保留了較多的淀粉,從而造成淀粉分離不干凈,淀粉分離率低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采用雙重粉碎與雙重分離集成一體的結構設計,生產效率高,可有效提高淀粉分離率的薯類粉碎及淀粉分離機。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薯類粉碎及淀粉分離機,包括底架、設置在底架上呈中空的機身和設置在機身頂端的送料斗,所述機身內腔橫向設置有粉碎筒,所述粉碎筒周向外壁上設有多排輥刺陣列,在粉碎筒與送料斗之間的機身壁上設有多個噴水口,在粉碎筒下方設有呈半圓形的承接板,在靠送料斗相對一側機身壁的所述承接板上開有導料口,承接板底部開有多個導水孔,在承接板底部下表面設有毛刷,所述承接板、噴水口與粉碎筒構成粉碎組合,所述粉碎組合包括位于送料斗下方的第一粉碎組合和設置在第一粉碎組合下方的第二粉碎組合,所述第一粉碎組合與第二粉碎組合之間設有第一分離機構,所述第二粉碎組合下方設有第二分離機構,所述機身一側壁外設有與第一粉碎組合及第二粉碎組合連接的粉碎驅動機構,機身另一側壁外設有與第一分離機構及第二分離機構連接的分離驅動機構。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分離機構包括傾斜設置的第一篩網和第一導引板,所述第一篩網位于第一粉碎組合的導料口下方并與第一粉碎組合的毛刷接觸,第一篩網上端與機身內壁鉸接,靠第一篩網下端的下表面連接有用于實現第一篩網振動的第一凸輪,所述第一凸輪上設有帶動第一凸輪轉動的第一轉軸,所述第一導引板位于第一篩網下方并與第一篩網的傾斜方向相反,在第一導引板傾斜一側下端與機身相交處設有第一出漿口。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分離機構包括傾斜設置的第二篩網、第二導引板和排渣板,所述第一篩網位于第二粉碎組合的導料口下方并與第二粉碎組合的毛刷接觸,所述第二篩網上端與機身內壁鉸接,第二篩網下端的下表面連接有用于第二篩網振動的第二凸輪,所述第二凸輪上設有帶動第二凸輪轉動的第二轉軸,所述第二導引板位于第二篩網下方并與第二篩網的傾斜方向相反,在第二導引板傾斜一側下端與機身相交處設有第二出漿口,所述排渣板上端與第二導引板上端相交并與第二篩網的傾斜方向相同,在排渣板的下端與機身相交處設有出渣口。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漿口與第二出漿口處于機身相同一側,在第一出漿口和第二出漿口位于機身一側壁外設有出漿護罩,所述出渣口位于機身另一側壁外設有出渣護罩。
進一步地,還包括設置在出漿護罩下方的集漿箱和設置在出渣護罩下方的集渣箱。
進一步地,所述粉碎驅動機構包括粉碎電機、用于動力傳遞給第一粉碎組合與第二粉碎組合的粉碎筒的粉碎傳動軸系和設置在機身外壁的粉碎傳動軸外罩。
進一步地,所述分離驅動機構包括分離電機、用于動力傳遞給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的分離傳動軸系和設置在機身外壁的分離傳動軸外罩。
進一步地,還包括設置在機身旁側的控制單元和電源,所述粉碎驅動機構、分離驅動機構、電源與控制單元電連接用以集成控制。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薯類粉碎及淀粉分離機,采用在機身內腔間隔設置兩個粉碎組合,粉碎筒上的多排輥刺陣列與承接板構成粉碎間隙,并設置了兩層分離機構,振動的第一篩網與第二篩網可對粉碎后的薯渣實施有效的分離,也即具有了雙重粉碎與雙重分離工作原理,極大提高了薯渣的淀粉分離率,從而有效實現了薯類的粉碎及淀粉分離。
2、本實用新型中的兩個粉碎組合和兩個分離機構都集成設置在機身內腔,并由粉碎驅動機構提供動力帶動兩個粉碎組合實現同步轉動粉碎,分離驅動機構提供動力帶動兩個分離機構實現同步振動篩選分離,布局緊湊,總體設計合理,有效減少了安置空間,極大提高了粉碎分離效率。
3、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薯類粉碎及淀粉分離機,送料斗設置在機身上端,出漿口及出渣口分開設置在機身的兩側,控制單元集成控制所有運動單元,具有操作容易,使用方便,實用性強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薯類粉碎及淀粉分離機的結構主視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薯類粉碎及淀粉分離機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薯類粉碎及淀粉分離機的結構左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3所示,一種薯類粉碎及淀粉分離機,包括底架1、設置在底架上呈中空的機身2和設置在機身頂端的送料斗3,機身內腔橫向設置有粉碎筒41,粉碎筒周向外壁上設有多排輥刺陣列411,在粉碎筒與送料斗之間的機身壁上設有多個噴水口42,在粉碎筒下方設有呈半圓形的承接板43,粉碎筒與承接板之間空間構成了粉碎間隙,可通過調節承接板的安裝位置以調節粉碎間隙的大小,從而調節了薯渣的大小;優選的,在承接板的內弧面壁上設置多個與輥刺陣列交錯的倒刺,以提高薯類粉碎的效率;在靠送料斗相對一側機身壁的承接板上開有導料口431,用于排出薯渣,承接板底部開有多個導水孔432,導水孔可防止多余水及淀粉漿積留在承接板上,在承接板底部下表面設有毛刷433,承接板、噴水口與粉碎筒構成粉碎組合4;粉碎組合包括位于送料斗下方的第一粉碎組合4a和設置在第一粉碎組合下方的第二粉碎組合4b,優選的,第二粉碎組合粉碎間隙小于第一粉碎組合的粉碎間隙,由于的第二粉碎組合是再次粉碎從第一粉碎組合粉碎過后排出的薯渣,因此,調小第二粉碎組合的粉碎空間可將薯渣進行徹底粉碎,從而有效提高薯類的粉碎率以及淀粉分離率;第一粉碎組合與第二粉碎組合之間設有第一分離機構5,第二粉碎組合下方設有第二分離機構6,機身一側壁外設有與第一粉碎組合及第二粉碎組合連接的粉碎驅動機構7,機身另一側壁外設有與第一分離機構及第二分離機構連接的分離驅動機構8。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第一分離機構5包括傾斜設置的第一篩網51和第一導引板52,第一篩網位于第一粉碎組合4a的導料口下方并與第一粉碎組合的毛刷接觸,第一篩網上端與機身2內壁鉸接,靠第一篩網下端的下表面連接有用于實現第一篩網振動的第一凸輪53,第一凸輪上設有帶動第一凸輪轉動的第一轉軸54,轉動中的凸輪可實現對第一篩網的連續性偏心振動,毛刷可起到將薯渣攤開及緩阻下落的作用,使薯渣可盡可能分離徹底,第一導引板位于第一篩網下方并與第一篩網的傾斜方向相反,在第一導引板傾斜一側下端與機身相交處設有第一出漿口55,第一分離機構可起到將經過第一次粉碎后的薯渣及淀粉漿通過振動的第一篩網篩選后分離出去,而沒粉碎完全或遺漏較大體積的薯渣沿第一篩網的傾斜一端繼續下滑,并落入至第二粉碎組合進行下一步粉碎及分離。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第二分離機構6包括傾斜設置的第二篩網61、第二導引板62和排渣板63,第一篩網位于第二粉碎組合4b的導料口下方并與第二粉碎組合的毛刷接觸,所述第二篩網上端與機身內壁鉸接,第二篩網下端的下表面連接有用于第二篩網振動的第二凸輪64,第二凸輪上設有帶動第二凸輪轉動的第二轉軸65,第二導引板位于第二篩網下方并與第二篩網的傾斜方向相反,在第二導引板傾斜一側下端與機身相交處設有第二出漿口66,排渣板上端與第二導引板上端相交并與第二篩網的傾斜方向相同,在排渣板的下端與機身相交處設有出渣口67,可實現對薯渣及淀粉漿的再次分離,分離出的薯渣從出渣口排出,淀粉漿從第二出漿口排出,從而實現對薯渣的徹底分離。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為防止排出的淀粉漿及薯渣四處亂濺,提高粉碎分離現場的環境整潔性,第一出漿口55與第二出漿口66處于機身相同一側,在第一出漿口和第二出漿口位于機身一側壁外設有出漿護罩101,出渣口67位于機身另一側壁外設有出渣護罩102。
本實用新型一種薯類粉碎及淀粉分離機的工作原理是:
薯類從送料斗上方放入,并落入到粉碎筒與承接板之間的粉碎間隙內,粉碎驅動機構帶動第一粉碎組合和第二粉碎組合的粉碎筒同步轉動,即實現雙重的粉碎效果;第一次粉碎后的薯渣從承接板的導料口排出,并掉落到第一篩網上,第一分離驅動機構帶動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同步轉動,即帶動第一凸輪與第二凸輪轉動實現第一篩網與第二篩網的連續振動,實現薯渣與淀粉的振動篩選,承接板下表面設置的毛刷可攤開及緩阻薯渣下落的作用,分離的淀粉落入第一導引板上,同時沿第一導引板下滑至第一出漿口排出;而沒粉碎完全或遺漏較大體積的薯渣沿第一篩網的傾斜一端繼續下滑,并落入至第二粉碎組合進行下一步粉碎及分離,第二粉碎組合與第一粉碎組合以相同工作原理對薯渣實施第二次粉碎及分離,第二次粉碎后的薯渣繼續向下掉落到傾斜設置的第二篩網上,其中被第二振動篩網分離后的淀粉漿落入第二導引板上,同時沿第二導引板下滑至第二出料口排出,剩余所有薯渣沿第二篩網下滑至出渣板從出渣口排出,從而完成薯類的粉碎及分離;本技術方案將從送料斗放入機身內的薯類經過兩次粉碎和兩次濾篩,有效提高了薯類的粉碎率及淀粉分離率,生產效率高,同時粉碎和濾篩集成到一個機身空腔內,布局緊湊,實用性強,適于大規模推廣。
進一步的,粉碎驅動機構7包括粉碎電機71、用于動力傳遞給第一粉碎組合與第二粉碎組合的粉碎筒的粉碎傳動軸系72和設置在機身外壁的粉碎傳動軸外罩73,從而實現了對第一粉碎組合與第二粉碎組合的粉碎筒轉動的動力傳遞。
進一步的,分離驅動機構8包括分離電機81、用于動力傳遞給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的分離傳動軸系82和設置在機身外壁的分離傳動軸外罩83,從而實現了對第一凸輪及第二凸輪轉動的動力傳遞。
進一步的,噴水口42連接有噴水機構11,噴水機構包括外置水池111、泵112、管路113和控制閥114,外置水池、泵、噴水口通過管路連接。
進一步的,為保證本技術方案的完整性,還包括設置在機身旁側的控制單元12和電源13,粉碎驅動機構7、分離驅動機構8、噴水機構11、電源與控制單元電連接用以集成控制,從而充分結合人機工程學,操作容易,使用方便。
優選的,為便于收集淀粉漿和薯渣,還包括設置在出漿護罩下方的集漿箱9和設置在出渣護罩下方的集渣箱10。
以上的說明和實施例僅是范例性的,并不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構成任何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的是,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下可以對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細節和形式進行修改或替換,但這些修改和替換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