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藥物化學領域,具體涉及一類具有吡唑環結構的小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用于制備抗菌藥物和抗腫瘤藥物的應用。
背景技術:
對于由細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隨著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甚至濫用,細菌的耐藥性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臨床上已發現許多新的耐藥菌,包括嚴重危及臨床治療的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萬古霉素的腸球菌(vre),因此開發新的高效抗感染藥具有重要意義。
雜環化合物以其獨特的結構和性質成為新藥發現的重要源泉。本發明提供了新的具有吡唑環母核的化合物實體,這些化合物具有抗菌活性,還具有一定的抗腫瘤活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2個吡唑類化合物在制備抗菌藥物中的應用。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抗菌的藥物組合物,其中含有治療有效量的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及其藥學上可接受的鹽和藥用輔料。
具體而言,本發明所述2個吡唑類化合物為如下所述結構:
本發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所示化合物h15和h16除具有抗菌作用外,還具有在制備抗腫瘤藥物中的應用。
本發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抗腫瘤的藥物組合物,其中含有治療有效量的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及其藥學上可接受的鹽和藥用輔料。
化合物h15的分子式為c23h21n3o3,化學名稱為:4-(4,5,6,7-四氫-3-(5-甲氧基吲哚-3-基)吲唑-2-基)苯甲酸。h16的分子式為c30h22n4o2,化學名稱為:4-(3,5-二((e)-2-(吲哚-3-乙烯基)-1h-吡唑-1-基)苯甲酸。
本發明的化合物,其反應方程式如下所示,其中化合物h15經歷了一個由咪唑啉自發脫氫的過程: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在以下的實施例中進一步說明。這些實施例僅為了說明的目的而非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實施例1.化合物的合成。
化合物h15:4-(4,5,6,7-四氫-3-(5-甲氧基吲哚-3-基)吲唑-2-基)苯甲酸。
4-(4,5,6,7-tetrahydro-3-(5-methoxy-1h-indol-3-yl)indazol-2-yl)benzoicacid。
取0.51g(2mmol)2-(3-(5-甲氧基吲哚)亞甲基)環己酮,0.31g(2mmol)對羧基苯肼和30ml甲醇于50ml干燥的圓底燒瓶中。隨后加入4ml的乙酸并攪拌,升高溫度至50℃反應。反應8h后,停止加熱,繼續攪拌10h。減壓蒸除甲醇和乙酸,得油狀物。將油狀物倒入攪拌的冰水中,有固體析出,抽濾,水洗后得粗產物。干法柱層析,得純產品0.50g。產品為白色固體,產率65.0%,熔點:250-252℃。1hnmr(dmso-d6,400mhz)δ:12.90(s,1h),11.36(s,1h),7.80(d,j=8.6hz,2h),7.46(d,j=2.4hz,1h),7.42(d,j=8.5hz,2h),7.29(d,j=8.8hz,1h),6.68(dd,j=8.8hz,2.2hz,1h),6.26(d,j=1.7hz,1h),3.40(s,3h),2.71(t,j=5.9hz,2h),2.48-2.50(m,2h),1.82(d,j=5.1hz,2h),1.72(d,j=4.7hz,2h)。esi-ms[m+1]+(m/z:388.2)。
化合物h16:4-(3,5-二((e)-2-(吲哚-3-乙烯基)-1h-吡唑-1-基)苯甲酸。
4-(3,5-bis((e)-2-(1h-indol-3-yl)vinyl)-1h-pyrazol-1-yl)benzoicacid。
取0.35g(1.0mmol)1,7-(3-吲哚基)-1,6-庚二烯-3,5-二酮和0.23g(1.5mmol)對羧基苯肼于100ml干燥的三口瓶中,隨后加入30ml甲醇到反應瓶中。在n2保護下,加入4ml的乙酸并攪拌,升高溫度至50℃,反應20h。反應結束后,冷卻,減壓蒸除甲醇和乙酸,得到紅黑色油狀物。將油狀物倒入攪拌的冰水中,有固體析出,抽濾,隨后用過量的水洗滌濾餅,干燥后得粗產物。干法柱層析,得純產品0.32g。產品為淡黃色固體,產率68.0%。熔點:275-278℃。1hnmr(dmso-d6,400mhz)δ:13.13(s,1h),11.48(s,1h),11.38(s,1h),8.15(d,j=8.6hz,2h),7.95(d,j=7.6hz,1h),7.71-7.77(m,5h),7.54(d,j=6.0hz,1h),7.50(d,j=6.4hz,1h),7.45(d,j=7.8hz,2h),7.10-7.20(m,5h),7.05(d,j=16.6hz,1h),6.94(d,j=16.2hz,1h)。esi-ms[m-1]-(m/z:469.2)。
實施例2.化合物的抗菌活性測定
采用抑菌圈測定法對所合成的類似物進行抗菌活性測定,并以黃藤素作為陽性對照藥。選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為溶劑,將黃藤素和所合成的化合物配置成濃度為2×10-3mol/l的溶液。在此濃度下來比較各化合物對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
用1ml無菌蒸餾水將已活化好的菌株洗出并稀釋搖勻,制成菌液,使其含菌數為106-107cfu/ml。在超凈工作臺中,移取1ml的菌液于已滅菌的瓊脂培養基上,使用玻璃涂布環均勻的把菌液涂布在瓊脂平板上,倒置培養1h,隨后將含有10μl樣品的直徑為6mm的濾紙片放在平板上。每個平板放3個濾紙片,其中1個濾紙片為含有dmf的濾紙片,作空白對照試驗。把平板放入恒溫培養箱中,設定溫度為37℃,在濕潤的環境下培養24h。培養孵化后,用直尺測得每個濾紙片的抑菌圈直徑,并計算樣品抑菌圈直徑的平均值。抗菌活性的大小可通過抑菌圈直徑的大小來判斷。一般判定結果為:<10mm表示輕度敏感,10-15mm表示中度敏感,>15mm表示高度敏感。最終實驗測得的抑菌圈數據如表1所示。
表1受試化合物的抑菌作用
從表1的結果可以看出,在樣品濃度為2×10-3mol/l時,化合物h15和h16對大腸桿菌(革蘭氏陰性菌)、枯草桿菌(革蘭氏陽性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氏陽性菌)均有較顯著的抑制作用,在同等條件下對這三種試驗菌的抑制作用均比黃藤素強,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
實施例3.化合物的抗腫瘤活性測定
采用mtt法測定。將待測的腫瘤細胞常規接種于完全培養基中,在37℃和5%的co2飽和濕度下,對細胞進行培養、擴增。細胞經過0.25%胰蛋白酶消化后,向其中加入培養液將其稀釋成1×105個/ml瘤細胞懸液(胎盼藍染色,活細胞數均>95%),供試驗用。
在96孔無菌培養板上分別設陰性對照孔、陽性對照孔和待測物的不同濃度孔,用dmso將待測化合物配成各種不同濃度的稀液,同時每個濃度設3個復孔。在96孔無菌培養板上分別接種制備好的細胞懸液,培養24h后,向其中加入不同濃度的待測化合物及陽性對照藥。將等量的培養液加入到陰性對照孔內,隨后在培養箱中繼續培養。分別于72h后取出,每孔加入mtt(四甲基偶氮唑藍)20μl,繼續培養4h,取出后,將其放入離心機,然后離心,棄掉上清液。在每孔中分別加入150μl的dmso,震動后,將紫藍色甲瓚結晶徹底溶解。用酶標儀與562nm處測定各孔的od值,并最終通過計算得出ic50值。
選用細胞株為食管癌ec109和胃癌mgc803,以5-fu(5-氟尿嘧啶)和順鉑為陽性對照藥。最終各化合物對細胞株的ic50值見表2。
表2受試化合物對腫瘤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從表2可以看出,化合物h15對ec109食管癌細胞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h16則對兩種細胞株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其ic50值接近陽性對照藥,說明化合物有較強的抗腫瘤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