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生物醫學復合抗菌材料領域,涉及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制備方法及其產品和應用。
背景技術:
絲膠是一種球狀蛋白,以鱗狀粒片不規則地附著于絲素的外圍,約占繭層質量的25%。絲膠蛋白分子由絲氨酸(33.43%)、天門冬氨酸(16.71%)、甘氨酸(13.49%)等18種氨基酸組成,其中極性側鏈氨基酸占74.32%,非極性側鏈氨基酸占25.68%。絲膠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反應活性、保濕性、親水性、細胞粘附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促進細胞增殖等特性,是一種理想的生物醫學材料。在繅絲工業中,絲膠常常被視為廢棄物而隨污水排掉,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因此,進一步開展絲膠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對于絲膠的回收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和拓展絲膠用途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由純絲膠制備的薄膜其力學性能較差,難以滿足生物材料的要求。
因此,急需一種力學性能好、吸水性、抗菌活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生物材料。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制備方法;本發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由所述制備方法制得的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本發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在制備抗菌材料中的應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1、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絲膠溶液的制備:取蠶繭進行脫膠,收集絲膠溶液,然后將絲膠溶液凍結后進行冷凍干燥,得絲膠粉末;再將絲膠粉末加水溶解,得絲膠溶液;
(2)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的制備:將步驟(1)制得絲膠溶液與聚乙烯醇溶液共混,倒入容器中,經過冷凍-解凍循環得到絲膠-聚乙烯醇共混凝膠,取出凝膠烘干,得到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
(3)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制備:將步驟(2)制得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置于AgNO3溶液中,利用紫外輻照還原法在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的表面合成納米銀,獲得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
本發明中步驟(1)為取蠶繭剪碎,浴比為1:30加水,于120℃、0.1Mpa條件下脫膠20~30min;然后在-80℃凍結后經過冷凍干燥,得絲膠粉末;再向絲膠粉末中按濃度為4%(w/t)加水,80℃加熱溶解,得絲膠溶液。
本發明步驟(2)中,所述聚乙烯醇溶液由以下方法制備:按濃度為5%(w/t)向聚乙烯醇固體粉末中加水,溶脹30min,然后在90℃條件下水浴加熱,同時不斷攪拌溶解,得聚乙烯醇溶液。
本發明步驟(2)中,所述共混按絲膠溶液與聚乙烯醇溶液的質量比為3:1~3:4;所述冷凍-解凍循環是在-20℃條件下冷凍4個小時,然后放于18-25℃條件下解凍2個小時,循環4次;所述烘干溫度為55℃。
本發明步驟(3)中,所述AgNO3溶液的濃度為100mM。
本發明步驟(3)中,所述紫外輻照的時間為至少10min。
2、由所述制備方法制得的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
3、所述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在制備抗菌材料中的應用。
優選的,所述抗菌材料為抗革蘭氏陽性菌或/和革蘭氏陰性菌材料。
更優選的,所述抗革蘭氏陽性菌為大腸桿菌,所述革蘭氏陰性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公開了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制備方法,采用加熱共混、冷凍解凍的方法制得絲膠-聚乙烯醇薄膜,然后用紫外輻照的方法在共混薄膜表面修飾納米銀。該制備方法簡便、快捷、綠色,且制得的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保濕性和力學性能,且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對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克服了絲膠自身的脆性,且具有良好的保濕性、吸水性和抗菌性,有望用于制備生物抗菌敷料。
附圖說明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發明提供如下附圖進行說明:
圖1為不同比例的(絲膠:聚乙烯醇(SS:PAV)=3:1;3:2;3:3;3:4)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的應變-應力曲線圖。
圖2為不同比例的(絲膠:聚乙烯醇(SS:PAV)=3:1;3:2;3:3;3:4)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的溶脹率和溶失率對比圖。
圖3為(絲膠:聚乙烯醇(SS:PAV)=3:3)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的保水率。
圖4為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表面掃描電子顯微鏡照片(A: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B: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置于100mM AgNO3溶液中紫外照射10min;C: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置于100mM AgNO3溶液中紫外照射30min;D: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置于100mM AgNO3溶液中紫外照射60min)。
圖5為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XRD圖譜。
圖6為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FT-IR圖譜(a:絲膠;b: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c: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
圖7為添加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后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曲線(A:大腸桿菌的生長曲線;B: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曲線)。
圖8為添加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后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環(A為大腸桿菌的抑菌環圖;B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環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1
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絲膠溶液的制備:將蠶繭剪碎按浴比為1:30置于去離子水中高溫高壓(120℃、0.1Mpa)30min,收集絲膠溶液,用紗網過濾,將過濾后的絲膠溶液在-80℃冰箱凍結,然后利用冷凍干燥機將凍結的絲膠制成絲膠粉末,然后將制得的絲膠粉加入去離子水中配制成濃度為4%(w/t,g/ml),加熱(80℃)溶解,得絲膠溶液;
(2)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的制備:按濃度為5%(w/t,g/ml)稱取聚乙烯醇固體粉末加入去離子水,溶脹30min,然后在90℃條件下水浴加熱,不斷攪拌溶解,得聚乙烯醇溶液;將步驟(1)制得的絲膠溶液與聚乙烯醇溶液按質量比為3:1共混,然后在65℃條件下水浴加熱同時攪拌至混合均勻,再靜置除去氣泡后倒入平底容器中,于-20℃條件下冷凍4小時,然后取出在室溫(18~25℃)條件下解凍2小時,反復進行冷凍-解凍過程4次后,得到絲膠-聚乙烯醇共混凝膠,最后在55℃下烘干得到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
(3)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制備:將步驟(2)制得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置于100mM AgNO3溶液中,365nm紫外光下密閉照射10min進行納米銀修飾,然后干燥,得到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
實施例2
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絲膠溶液的制備:將蠶繭剪碎按浴比為1:30置于去離子水中高溫高壓(120℃、0.1Mpa)30min,收集絲膠溶液,用紗網過濾,將過濾后的絲膠溶液在-80℃冰箱凍結,然后利用冷凍干燥機將凍結的絲膠制成絲膠粉末,然后將制得的絲膠粉末加入去離子水中配制成濃度為4%(w/t,g/ml),加熱(80℃)溶解,得絲膠溶液;
(2)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的制備:按濃度為5%(w/t,g/ml)稱取聚乙烯醇固體粉末加入去離子水,溶脹30min,然后在90℃條件下水浴加熱,不斷攪拌溶解,得聚乙烯醇溶液;將步驟(1)制得的絲膠溶液與聚乙烯醇溶液按質量比為3:2共混,然后在65℃條件下水浴加熱同時攪拌至混合均勻,再靜置除去氣泡后倒入平底容器中,于-20℃條件下冷凍4小時,然后取出在室溫(18~25℃)條件下解凍2小時,反復進行冷凍-解凍過程4次后,得到絲膠-聚乙烯醇共混凝膠,最后在55℃下烘干得到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
(3)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制備:將步驟(2)制得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置于100mM AgNO3溶液中,365nm紫外光下密閉照射10min進行納米銀修飾,然后干燥,得到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
實施例3
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絲膠溶液的制備:將蠶繭剪碎按浴比為1:30置于去離子水中高溫高壓(120℃、0.1Mpa)20min,收集絲膠溶液,用紗網過濾,將過濾后的絲膠溶液在-80℃冰箱凍結,然后利用冷凍干燥機將凍結的絲膠制成絲膠粉末,然后將制得的絲膠粉末加入去離子水中配制成濃度為4%(w/t,g/ml),加熱(80℃)溶解,得絲膠溶液;
(2)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的制備:按濃度為5%(w/t,g/ml)稱取聚乙烯醇固體粉末加入去離子水,溶脹30min,然后在90℃條件下水浴加熱,不斷攪拌溶解,得聚乙烯醇溶液;將步驟(1)制得的絲膠溶液與聚乙烯醇溶液按質量比為3:3共混,然后在65℃條件下水浴加熱同時攪拌至混合均勻,再靜置除去氣泡后倒入平底容器中,于-20℃條件下冷凍4小時,然后取出在室溫(18~25℃)條件下解凍2小時,反復進行冷凍-解凍過程4次后,得到絲膠-聚乙烯醇共混凝膠,最后在55℃下烘干得到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
(3)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制備:將步驟(2)制得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置于100mM AgNO3溶液中,365nm紫外光下密閉照射10min進行納米銀修飾,然后干燥,得到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
實施例4
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絲膠溶液的制備:將蠶繭剪碎按浴比為1:30置于去離子水中高溫高壓(120℃、0.1Mpa)30min,收集絲膠溶液,用紗網過濾,將過濾后的絲膠溶液在-80℃冰箱凍結,然后利用冷凍干燥機將凍結的絲膠制成絲膠粉末,然后將制得的絲膠粉末加入去離子水中配制成濃度為4%(w/t,g/ml),加熱(80℃)溶解,得絲膠溶液;
(2)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的制備:按濃度為5%(w/t,g/ml)稱取聚乙烯醇固體粉末加入去離子水,溶脹30min,然后在90℃條件下水浴加熱,不斷攪拌溶解,得聚乙烯醇溶液;將步驟(1)制得的絲膠溶液與聚乙烯醇溶液按質量比為3:4共混,然后在65℃條件下水浴加熱同時攪拌至混合均勻,再靜置除去氣泡后倒入平底容器中,于-20℃條件下冷凍4小時,然后取出在室溫(18~25℃)條件下解凍2小時,反復進行冷凍-解凍過程4次后,得到絲膠-聚乙烯醇共混凝膠,最后在55℃下烘干得到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
(3)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制備:將步驟(2)制得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置于100mM AgNO3溶液中,365nm紫外光下密閉照射10min進行納米銀修飾,然后干燥,得到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
實施例5
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絲膠溶液的制備:將蠶繭剪碎按浴比為1:30置于去離子水中高溫高壓(120℃、0.1Mpa)30min,收集絲膠溶液,用紗網過濾,將過濾后的絲膠溶液在-80℃冰箱凍結,然后利用冷凍干燥機將凍結的絲膠制成絲膠粉末,然后將制得的絲膠粉末加入去離子水中配制成濃度為4%(w/t,g/ml),加熱(80℃)溶解,得絲膠溶液;
(2)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的制備:按濃度為5%(w/t,g/ml)稱取聚乙烯醇固體粉末加入去離子水,溶脹30min,然后在90℃條件下水浴加熱,不斷攪拌溶解,得聚乙烯醇溶液;將步驟(1)制得的絲膠溶液與聚乙烯醇溶液按質量比為3:3共混,然后在65℃條件下水浴加熱同時攪拌至混合均勻,再靜置除去氣泡后倒入平底容器中,于-20℃條件下冷凍4小時,然后取出在室溫(18~25℃)條件下解凍2小時,反復進行冷凍-解凍過程4次后,得到絲膠-聚乙烯醇共混凝膠,最后在55℃下烘干得到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
(3)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制備:將步驟(2)制得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置于100mM AgNO3溶液中,365nm紫外光下密閉照射10min進行納米銀修飾,然后干燥,得到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
實施例6
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絲膠溶液的制備:將蠶繭剪碎按浴比為1:30置于去離子水中高溫高壓(120℃、0.1Mpa)30min,收集絲膠溶液,用紗網過濾,將過濾后的絲膠溶液在-80℃冰箱凍結,然后利用冷凍干燥機將凍結的絲膠制成絲膠粉末,然后將制得的絲膠粉末加入去離子水中配制成濃度為4%(w/t,g/ml),加熱(80℃)溶解,得絲膠溶液;
(2)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的制備:按濃度為5%(w/t,g/ml)稱取聚乙烯醇固體粉末加入去離子水,溶脹30min,然后在90℃條件下水浴加熱,不斷攪拌溶解,得聚乙烯醇溶液;將步驟(1)制得的絲膠溶液與聚乙烯醇溶液按質量比為3:3共混,然后在65℃條件下水浴加熱同時攪拌至混合均勻,再靜置除去氣泡后倒入平底容器中,于-20℃條件下冷凍4小時,然后取出在室溫(18~25℃)條件下解凍2小時,反復進行冷凍-解凍過程4次后,得到絲膠-聚乙烯醇共混凝膠,最后在55℃下烘干得到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
(3)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制備:將步驟(2)制得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置于100mM AgNO3溶液中,365nm紫外光下密閉照射30min進行納米銀修飾,然后干燥,得到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
實施例7
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絲膠溶液的制備:將蠶繭剪碎按浴比為1:30置于去離子水中高溫高壓(120℃、0.1Mpa)30min,收集絲膠溶液,用紗網過濾,將過濾后的絲膠溶液在-80℃冰箱凍結,然后利用冷凍干燥機將凍結的絲膠制成絲膠粉末,然后將制得的絲膠粉末加入去離子水中配制成濃度為4%(w/t,g/ml),加熱(80℃)溶解,得絲膠溶液;
(2)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的制備:按濃度為5%(w/t,g/ml)稱取聚乙烯醇固體粉末加入去離子水,溶脹30min,然后在90℃條件下水浴加熱,不斷攪拌溶解,得聚乙烯醇溶液;將步驟(1)制得的絲膠溶液與聚乙烯醇溶液按質量比為3:3共混,然后在65℃條件下水浴加熱同時攪拌至混合均勻,再靜置除去氣泡后倒入平底容器中,于-20℃條件下冷凍4小時,然后取出在室溫(18~25℃)條件下解凍2小時,反復進行冷凍-解凍過程4次后,得到絲膠-聚乙烯醇共混凝膠,最后在55℃下烘干得到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
(3)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制備:將步驟(2)制得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置于100mM AgNO3溶液中,365nm紫外光下密閉照射60min進行納米銀修飾,然后干燥,得到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
對比實施例1、實施例2、實施例3和實施例4制備的絲膠-聚乙烯醇薄膜分別進行機械性能測試實驗和溶脹率、溶失率實驗,結果如圖1和2所示。結果顯示,絲膠與聚乙烯醇的質量比為3:3的混合薄膜的機械性能最好,其應變最大值為44.9±13.5%,應力為26.9±3.4%MPa。絲膠與聚乙烯醇的質量比為3:3的混合薄膜的吸水性很好,到達溶脹平衡時,吸水可達到自身質量的5倍以上,并且其溶失性也很好,即使在37℃的去離子水中浸泡14h,質量溶失最小,為18.8%。
將實施例3制得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進行保水性實驗測試,結果如圖3所示。結果顯示制備的絲膠-聚乙烯醇薄膜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
對比實施例5、實施例6和實施例7制備的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分別利用掃描電鏡進行觀察,結果如圖4所示。結果顯示,將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置于AgNO3溶液中,紫外輻照10min后,可以清楚的看到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的表面負載了納米銀顆粒,并且隨著紫外輻照時間的增加,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的表面負載的納米銀越來越多。
將實施例5、實施例6和實施例7制備的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進行XRD圖譜分析,結果如圖5所示。結果顯示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表面附著有納米銀顆粒,表明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成功制備。
將實施例5~7制得的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進行FT-IR圖譜分析,結果如圖6所示。結果顯示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表面負載納米銀后透射比降低,表明納米銀成功的負載于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的表面,并且納米銀附著在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的表面不會影響絲膠自身的結構。
納米銀修飾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的抑菌實驗:
1.生長曲線實驗
本發明通過對自然生長的細菌和加入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和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細菌生長曲線進行對比,從而確定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抗菌效果,具體方法為:
(1)分別取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單菌落接種于滅菌的100mL LB液體培養基(pH7.4)中,在轉速為220rpm、溫度為37℃條件下培養10小時;
(2)分別取步驟(1)活化的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懸液100μL加入到9mL LB培養基中,每種菌液準備5組,其中一組為空白組,其余5組分別加入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和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置于100mM AgNO3溶液中紫外照射10min、30min、60min后的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然后在轉速為220rpm、溫度為37℃條件下培養,并在0h,1h,2h,3h,4h,5h,6h,8h,12h,16h,20h和24h時取菌懸液0.5mL,于4℃冰箱保藏;
(3)待培養24小時的菌懸液取樣后,將不同時間取出的菌懸液從4℃冰箱中取出,室溫下放置20-30min后,利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檢測其在600nm波長處的吸收值,根據測得的吸收值分別繪制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曲線,結果如圖7所示。分析加入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對細菌生長曲線的影響,結果顯示,沒有納米銀修飾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對菌的生長沒有影響,負載了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且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能力要高于其對大腸桿菌的抑制能力。對比不同紫外輻照時間形成的納米銀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抑制效應,可以發現紫外照射30min和60min制備的納米銀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二者對細菌生長的抑制效果差別不大,表明紫外照射30min即可將溶液中的硝酸銀充分還原成納米銀顆粒,修飾于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的表面。
2、抑菌圈實驗
為了充分確定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的抑菌效果,利用抑菌環的方法測試了其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的抑制作用。具體方法為:
(1)分別取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單菌落接種于滅菌的100mL LB液體培養基(pH7.4)中,在轉速為220rpm、溫度為37℃條件下培養10小時;
(2)將步驟(1)活化的菌懸液稀釋100倍后取200-300μL加入LB固體培養基表面,用涂布法使稀釋液均勻分布在瓊脂培養基表面;
(3)取直徑為1.5cm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薄膜置于100mM AgNO3溶液中,紫外照射10min、30min、60min后,制備獲得了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將這些薄膜平鋪在稀釋了菌液的LB培養基表面,然后在37℃條件下培養12h,結果如圖8所示。結果顯示,絲膠-聚乙烯醇薄膜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幾乎沒有影響,沒有形成明顯的抑菌圈,而負載了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具有顯著的抑制效果,形成了非常明顯的抑菌圈,表明負載納米銀的絲膠-聚乙烯醇共混抗菌薄膜具有良好的抑制或殺死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能力。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優選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通過上述優選實施例已經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其作出各種各樣的改變,而不偏離本發明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