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小麥葉銹菌冬孢子高萌發率的技術體系。
背景技術:
由小麥葉銹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小麥葉銹病是影響全球小麥糧食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
小麥葉銹菌是一種專性寄生擔子菌,其完整生活史可產生夏孢子、冬孢子、擔孢子、性孢子、銹孢子。該病原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麥上不斷傳播侵染,在小麥生長后期形成冬孢子堆;冬孢子可越冬,在翌年春天萌發形成擔孢子;擔孢子侵染轉主寄主,形成性子器(性孢子)、銹子器(銹孢子);銹孢子侵染小麥后形成夏孢子完成其生活史。
抗病品種是防治小麥葉銹病的有效措施。而生產上抗病品種經常出現抗病性快速喪失問題,其主要原因是小麥葉銹菌新的毒性小種的產生。在小麥三銹(條銹、桿銹、葉銹)病害中,條銹病、桿銹病皆已明確了其轉主寄主小檗(有性階段)在毒性小種產生以及在人工接種銹病發生中的作用。而在小麥葉銹菌方面,我國轉主寄主唐松草在小麥葉銹菌新小種的產生等方面的作為尚未明確,其主要原因是冬孢子人工誘導萌發困難,之前小麥葉銹菌冬孢子萌發研究,其萌發率最高僅達9%,造成人工接種驗證尚存在障礙。鑒于此,更高的萌發條件是驗證小麥葉銹菌轉主寄主以及有性階段在新的毒性小種產生作用的關鍵技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小麥葉銹菌冬孢子較高萌發率的技術體系,用于鑒定小麥葉銹菌轉主寄主在小麥葉銹菌變異及在有性階段(轉主寄主)在新的毒性小種產生中的作用。
本發明的冬孢子萌發技術體系,是將帶有小麥葉銹菌冬孢子的葉片組織低溫保存處理,再經干濕交替處理,10-16℃培養箱內黑暗保濕培養4-6天,顯微觀察即可見大量冬孢子萌發,萌發率在40%以上。本發明較之前的葉銹菌冬孢子萌發率提高了5倍以上,為驗證小麥葉銹菌轉主寄主以及揭示小麥葉銹菌有性階段在新的毒性小種產生中的作用提供技術保障。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冬孢子萌發技術體系具體方法如下:
1、用超純水清洗帶有小麥葉銹菌冬孢子堆的小麥葉片組織2-3次;
2、將清洗后的小麥葉片組織放入盛有三層濾紙的10cm滅菌培養皿內, 10℃黑暗、加超純水保濕加蓋12小時;16℃光照、自然干燥12小時;交替48小時;
3、對干濕交替后的小麥葉銹菌冬孢子葉片組織放入2%水瓊脂培養基內,保濕,10℃黑暗12小時,16℃光照12小時;培養4-6天。
下述實施例中所用方法如無特別說明均為常規方法。
實驗例:
帶有小麥葉銹菌冬孢子堆的小麥葉片組織的清洗及干濕交替處理:
將晾干后4℃保存的帶有小麥葉銹菌冬孢子堆的小麥葉片組織用超純水清洗,將其表面其他真菌清洗干凈;將清洗后的小麥葉銹菌冬孢子葉片組織放入盛有濾紙的10cm滅菌培養皿內,每皿放三個葉片,10℃黑暗、加超純水保濕12小時,16℃光照、自然干燥12小時;交替48小時。
然后將干濕交替后的小麥葉銹菌冬孢子葉片組織放入2%水瓊脂培養基內,10℃保濕,黑暗12小時,16℃光照12小時;培養4-6天后,40倍顯微鏡下觀察冬孢子萌發。
實施例1:
1、將采集的帶有小麥葉銹菌冬孢子堆的小麥葉片組織晾干后低溫保存,超純水清洗,將葉片表面其他真菌清洗干凈;
2、清洗后的小麥葉銹菌冬孢子葉片組織放入盛有濾紙的10cm滅菌培養皿內,10℃黑暗、保濕12小時;16℃光照、自然干燥12小時;交替48小時;
3、上述處理的小麥葉片組織置2%水瓊脂培養基內,10℃黑暗保濕12小時,16℃光照12小時;培養6天后,40倍顯微鏡觀察到大量冬孢子萌發,萌發率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