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二氫喹啉酮(dihydroquinolone)生物堿化合物及其晶體、制備方法與應用,特別是涉及一種對海洋污損生物藤壺Balanusamphitrite幼蟲具有極強的抑制活性的二氫喹啉酮生物堿化合物及其晶體、制備方法與應用。
背景技術:海洋生物污損是有機分子、微生物、動物、植物、以及它們的副產物在海洋潛沒設施表面的危害性積聚。這種危害性積聚經常發生在沒有保護的海洋潛沒設施的表面,包括海運和旅游的船舶,海軍軍艦,熱交換器,海洋傳感器以及水產養殖基地等。生物污損引起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僅以美國海軍軍艦為例,每年在這方面的經濟損失在18到26億美元之間,而美國海軍軍艦數量僅占全球船舶數量的0.5%,因此海洋生物污損是極其嚴重的自然危害。藤壺因其很強的黏附能力是目前所知的污損生物中非常普遍的代表性生物。自2008年全球取消了有毒防污劑有機錫的使用后,尋找安全高效的海洋防污劑成為國際上急需解決的課題。海洋天然產物被認為是新型海洋防污劑的重要來源。實際上,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已經從海綿,珊瑚和海藻等海洋生物中發現了很多有強抗污損活性的化合物。然而,從上述大型生物中發現的活性化合物由于受到量的限制而大大影響了其潛在的應用。海洋微生物由于在實驗室中可以大規模發酵,不易破壞自然環境,而成為活性海洋化合物的最重要來源。然而,近年來尚未見到從海洋微生物中獲得有重要抗污損活性的二氫喹啉酮生物堿化合物作為防污劑的使用。(J.A.Callow,M.E.Callow,Nat.Commun.2011,2,244-253;C.M.Kirschner,A.B.Brennan,Annu.Rev.Mater.Res.2012,42,1-19;M.Schultz,J.Bendick,E.Holm,W.Hertel,Biofouling2011,27,87-98;N.Fusetani,Nat.Prod.Rep.2004,21,94-104;N.Fusetani,Nat.Prod.Rep.2011,28,400-410;P.-Y.Qian,Y.Xu,N.Fusetani,Biofouling2010,26,223-234。)
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來源于海洋真菌的二氫喹啉酮生物堿化合物及其晶體、制備方法與作為海洋防污劑的應用,它能滿足現有技術的上述需求。菌種保藏信息:保藏單位名稱: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單位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辰西路1號院3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日期:2012年12月17日;保藏編號:CGMCC6959;分類命名:Scopulariopsissp.。本發明提供式I化合物或其藥學上可接受的鹽:式I。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案提供式I化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在菌種培養基中對分離自柳珊瑚Carijoasp.的內生真菌Scopulariopsissp.(TA01-33)進行菌種培養,再在發酵培養基中對該真菌進行發酵培養,然后將所得發酵液過濾,除去菌體,將濾液濃縮后,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液濃縮后分別進行正相硅膠柱層析、SephadexLH-20凝膠柱層析后,再經HPLC高效液相制備色譜,將所得洗脫液濃縮,得無色結晶,即為式I化合物。上述制備方法中菌種培養基優選含有葡萄糖0.1%-5.0%(重量百分比,下同)、酵母膏0.01%-1%、蛋白胨0.01%-1%、瓊脂0.1%-3.0%、氯化鈉0.05%-5%,其余為水,培養溫度優選為0-30℃,培養時間優選為3-15天;發酵培養基優選含有葡萄糖0.1%-5.0%(重量百分比,下同)、酵母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