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作物栽培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利用葡萄廢枝條的黑木耳栽培代料以及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黑木耳是一種質優味美的膠質食用菌和藥用菌,我國黑木耳產區分為三片:東北片——遼寧、吉林、黑龍江。華中片——陜西、山西、甘肅、四川、河南、河北、湖北。南方片——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福建、臺灣、江西、上海。黑木耳肉質細膩,脆滑爽口,營養豐富。其蛋白質含量遠比一般蔬菜和水果高。且含有人類所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b的含量是米、面、蔬菜的十倍,比肉類高3—6倍。鐵質的含量比肉類高100倍。鈣的含量是肉類的30—70倍,磷的含量也比雞蛋、肉類高,是番茄、馬鈴薯的4—7倍。黑木耳具有滋潤強壯,清肺益氣,鎮靜止痛,清滌胃腸等功效,它所含的多糖體也具有顯著的抗腫瘤活性;是中醫在治療寒濕性腰腿疼痛、手足抽筋麻木、痔瘡出血、痢疾、崩淋和產后虛弱等病癥的常用配方藥物;是紡織、水泥、采礦、清潔工和化工廠工人的保健食品。黑木耳中的核苷酸類物質可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因此,1980年美商建議我國把黑木耳磨成粉狀或顆粒作為藥品進入美國市場。他們對黑木耳作為藥品在美國的銷售前景十分樂觀,因為心臟和血管方面的疾病已成為美國的頭號疾病。我國對黑木耳的藥用很早就有研究,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寫道:“……斷谷治痔……,崩中漏下,血痢下血”。
由于黑木耳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所以在國際國內市場都很暢銷,產品供不應求。我國黑木耳產量居世界之首位,是傳統的大宗出口特產,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因此,充分發掘合理利用山區的自然林木資源和農作物秸稈,大力發展黑木耳生產,對振興地方經濟,擴大外貿出口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早期,我國的黑木耳產區是采用老法栽培,有的是借助于黑木耳孢子的自然傳播;有的是借助于老耳木的菌絲蔓延;有的是利用碎木耳來接種。五十年代,我國科學工作者經過艱苦的努力,成功地培育出純菌種,并應用于生產,改變了長期以來的半人工栽培狀態,不僅縮短了黑木耳的生產周期,而且產量也獲得了成倍的增長,質量也有顯著提高。
七十年代以來,國內又開展了代料栽培黑木耳的研究,現已應用于生產。黑木耳代料栽培是利用木屑、用塑料袋等容器栽培黑木耳。代料栽培資源豐富,產量高,周期短,是一種有發展前途的栽培方法。
由于袋料黑木耳栽培原材料主要利用雜木屑,而雜木屑需要外來調運、成本高及破壞生態。本申請人采用葡萄廢枝條進行栽培黑木耳,實施黑木耳規模化高產代料栽培,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黑木耳產品的產率,同時對促進廢棄資源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清潔地球,美麗鄉村有重要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一種利用葡萄廢枝條的黑木耳栽培代料。
本發明黑木耳栽培代料包括以下物質含量的各組分:
進一步優化: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利用葡萄廢枝條的黑木耳栽培方法。
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選袋
采用18cm×55cm聚丙烯袋;
步驟(2)、裝料
在上述聚丙烯袋中將雜木屑、葡萄廢枝、麥夫、石膏粉、糖攪拌均勻,加入水,使得物料含水量55-60%(物質含量),同時調整ph值為6.5-7.0,袋口扎緊后作為黑木耳菌棒;
將以下物質含量的各組分:
進一步優化:
步驟(3)、高壓滅菌→菌接種→培養
將步驟(2)制備得到的黑木耳菌棒在高壓(18-19mpa)100-105℃條件下處理18-22h;
百萬級無菌室接種:在黑木耳菌棒壁沿縱向直線均勻開三個菌眼(深度3-4cm,孔徑2-3cm),菌棒兩端菌眼與菌棒端部距離為2-4cm;然后將黑木耳菌種填滿于上述菌眼;
培養條件:置22-25℃下避光培養40~45天,直至菌絲長滿于整個菌棒;
步驟(4)、誘導原基發生
菌絲滿袋后,降溫至18-20℃,通風、透光培養誘導原基發生;
步驟(5)、打孔通氣
步驟(4)后約經一周菌棒袋壁內出現黑木耳原基時,在整個黑木耳菌棒壁四周開出耳洞,增加氧氣,促進黑木耳芽生長;
進一步地,開出耳洞要求:相鄰洞距離2-2.5cm,洞深0.5-1cm,孔徑0.2-0.3cm;
步驟(6)、下地定植
步驟(5)開出耳洞一周后待菌絲長滿出耳洞時,選擇連續晴天一周時下地栽培;
進一步地,下地栽培為菌棒斜立于地面,角度為60-80°;
步驟(7)、出耳管理
在強度為800-1000lx光照下,利用白晝15-25℃溫差刺激形成原基出幼耳;出幼耳后每天6小時以上長時噴水保持濕度80-90%(質量含量),直至黑木耳成熟。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利用葡萄廢枝,使得黑木耳產品優良,產率高,效益穩定。
2、本發明制備得到的黑木耳菌棒相比現有技術更透氣,利于菌絲生長,有助于提高黑木耳產率。
3、本發明原材料采用大量的葡萄廢枝,對促進廢棄資源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清潔地球,美麗鄉村有重要意義。
4、采用本發明黑木耳栽培方法,使得黑木耳養菌時間大大縮短,提前長達約15天。
5、相對比現有技術,本發明可制備得到的春耳品質更高,產率更高。
現有技術所采用的菌棒在春季容易腐化,使得春耳營養不良,產率極低。而本發明克服了該缺點。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分析。
實施例1:
在農歷7月份,浙江省諸暨市泉潤食用菌栽培場基地進行黑木耳制棒。農歷七月制種制菌棒,農歷八、九、月發菌越夏,農歷十月份放氣增氧下地定植,農歷十二月開始收菇。
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選袋
采用18cm×55cm聚丙烯袋;
步驟(2)、裝料
在上述聚丙烯袋中將687.5g雜木屑、400g葡萄廢枝、150g麥夫、10g石膏粉、2.5g糖攪拌均勻,加入水,使得物料含水量55%(物質含量),同時調整ph值為6.5,袋口扎緊后作為黑木耳菌棒;
步驟(3)、常壓滅菌→菌接種→培養
將步驟(2)制備得到的黑木耳菌棒在18mpa、100℃條件下處理22h;
百萬級無菌室接種:在黑木耳菌棒壁沿縱向直線均勻開三個菌眼(深度3cm,孔徑3cm),菌棒兩端菌眼與菌棒端部距離為2cm;然后將黑木耳菌種填滿于上述菌眼;
培養條件:置22℃下避光培養45天,直至菌絲長滿于整個菌棒;
步驟(4)、誘導原基發生
菌絲滿袋后,降溫至18℃,通風、透光培養誘導原基發生;
步驟(5)、打孔通氣
步驟(4)后約經一周菌棒袋壁內出現黑木耳原基時,在整個黑木耳菌棒壁四周開出耳洞,增加氧氣,促進黑木耳芽生長;
開出耳洞要求:相鄰洞距離2cm,洞深1cm,孔徑0.3cm;
步驟(6)、下地定植
步驟(5)開出耳洞一周后待菌絲長滿出耳洞時,選擇連續晴天一周時下地栽培;
下地栽培為菌棒斜立于地面,角度為60°;
步驟(7)、出耳管理
在強度為1000lx光照下,利用白晝15-25℃溫差刺激形成原基出幼耳;出幼耳后每天6小時以上長時噴水保持濕度90%(質量含量),直至黑木耳成熟。
實施例2:
在農歷7月份,浙江省諸暨市泉潤食用菌栽培場基地進行黑木耳制棒。農歷七月制種制菌棒,農歷八、九、月發菌越夏,農歷十月份放氣增氧下地定植,農歷十二月開始收菇。
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選袋
采用18cm×55cm聚丙烯袋;
步驟(2)、裝料
在上述聚丙烯袋中將750g雜木屑、312.5g葡萄廢枝、150g麥夫、30g石膏粉、7.5g糖攪拌均勻,加入水,使得物料含水量60%(物質含量),同時調整ph值為6.5-7.0,袋口扎緊后作為黑木耳菌棒;
步驟(3)、常壓滅菌→菌接種→培養
將步驟(2)制備得到的黑木耳菌棒在高壓19mpa、105℃條件下處理18h;
百萬級無菌室接種:在黑木耳菌棒壁沿縱向直線均勻開三個菌眼(深度4cm,孔徑2cm),菌棒兩端菌眼與菌棒端部距離為4cm;然后將黑木耳菌種填滿于上述菌眼;
培養條件:置25℃下避光培養40天,直至菌絲長滿于整個菌棒;
步驟(4)、誘導原基發生
菌絲滿袋后,降溫至20℃,通風、透光培養誘導原基發生;
步驟(5)、打孔通氣
步驟(4)后約經一周菌棒袋壁內出現黑木耳原基時,在整個黑木耳菌棒壁四周開出耳洞,增加氧氣,促進黑木耳芽生長;
開出耳洞要求:相鄰洞距離2.5cm,洞深0.5cm,孔徑0.3cm;
步驟(6)、下地定植
步驟(5)開出耳洞一周后待菌絲長滿出耳洞時,選擇連續晴天一周時下地栽培;
下地栽培為菌棒斜立于地面,角度為80°;
步驟(7)、出耳管理
在強度為900lx光照下,利用白晝15-25℃溫差刺激形成原基出幼耳;出幼耳后每天6小時以上長時噴水保持濕度85%(質量含量),直至黑木耳成熟。
實施例3:
在農歷7月份,浙江省諸暨市泉潤食用菌栽培場基地進行黑木耳制棒。農歷七月制種制菌棒,農歷八、九、月發菌越夏,農歷十月份放氣增氧下地定植,農歷十二月開始收菇。
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選袋
采用18cm×55cm聚丙烯袋;
步驟(2)、裝料
在上述聚丙烯袋中將725g雜木屑、375g葡萄廢枝、125g麥夫、10g石膏粉、15g糖攪拌均勻,加入水,使得物料含水量58%(物質含量),同時調整ph值為7.0,袋口扎緊后作為黑木耳菌棒;
步驟(3)、常壓滅菌→菌接種→培養
將步驟(2)制備得到的黑木耳菌棒在高壓19mpa,102℃條件下處理20h;
百萬級無菌室接種:在黑木耳菌棒壁沿縱向直線均勻開三個菌眼(深度3.5cm,孔徑2.5cm),菌棒兩端菌眼與菌棒端部距離為3cm;然后將黑木耳菌種填滿于上述菌眼;
培養條件:置23℃下避光培養43天,直至菌絲長滿于整個菌棒;
步驟(4)、誘導原基發生
菌絲滿袋后,降溫至19℃,通風、透光培養誘導原基發生;
步驟(5)、打孔通氣
步驟(4)后約經一周菌棒袋壁內出現黑木耳原基時,在整個黑木耳菌棒壁四周開出耳洞,增加氧氣,促進黑木耳芽生長;
開出耳洞要求:相鄰洞距離2.2cm,洞深0.8cm,孔徑0.25cm;
步驟(6)、下地定植
步驟(5)開出耳洞一周后待菌絲長滿出耳洞時,選擇連續晴天一周時下地栽培;
下地栽培為菌棒斜立于地面,角度為70°;
步驟(7)、出耳管理
在強度為1000lx光照下,利用白晝15-25℃溫差刺激形成原基出幼耳;出幼耳后每天6小時以上長時噴水保持濕度90%(質量含量),直至黑木耳成熟。
實施例4:
步驟(1)、選袋
采用18cm×55cm聚丙烯袋;
步驟(2)、裝料
在上述聚丙烯袋中將750g雜木屑、387.5g葡萄廢枝、100g麥夫、5g石膏粉、7.5g糖攪拌均勻,加入水,使得物料含水量60%(物質含量),同時調整ph值為6.5,袋口扎緊后作為黑木耳菌棒;
步驟(3)、常壓滅菌→菌接種→培養
將步驟(2)制備得到的黑木耳菌棒在高壓18mpa、104℃條件下處理21h;
百萬級無菌室接種:在黑木耳菌棒壁沿縱向直線均勻開三個菌眼(深度4cm,孔徑3cm),菌棒兩端菌眼與菌棒端部距離為4cm;然后將黑木耳菌種填滿于上述菌眼;
培養條件:置25℃下避光培養40天,直至菌絲長滿于整個菌棒;
步驟(4)、誘導原基發生
菌絲滿袋后,降溫至18℃,通風、透光培養誘導原基發生;
步驟(5)、打孔通氣
步驟(4)后約經一周菌棒袋壁內出現黑木耳原基時,在整個黑木耳菌棒壁四周開出耳洞,增加氧氣,促進黑木耳芽生長;
開出耳洞要求:相鄰洞距離2cm,洞深1cm,孔徑0.3cm;
步驟(6)、下地定植
步驟(5)開出耳洞一周后待菌絲長滿出耳洞時,選擇連續晴天一周時下地栽培;
進一步地,下地栽培為菌棒斜立于地面,角度為75°;
步驟(7)、出耳管理
在強度為800lx光照下,利用白晝15-25℃溫差刺激形成原基出幼耳;出幼耳后每天6小時以上長時噴水保持濕度80%(質量含量),直至黑木耳成熟。
上述實施例1-4制備得到的黑木耳產量為每個菌棒產180-250kg,而現有技術只能產150-200kg。并且上述實施例制備得到的黑木耳比以前口感更柔軟爽口,肉質更加厚實,顏色深黑。
上述實施例黑木耳成熟期跟現有技術比提前長達約15天。
上述實施例并非是對于本發明的限制,本發明并非僅限于上述實施例,只要符合本發明要求,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