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陶瓷生產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陶瓷的生產工藝。
背景技術: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見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鋁、高嶺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較高,但可塑性較差。除了在食器、裝飾的使用上,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資源黏土經過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質具韌性,常溫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燒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裝水;燒至1230度則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溫耐腐蝕。其用法之彈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種創意的應用。陶瓷是以粘土為主要原料以及各種天然礦物經過粉碎混煉、成型和煅燒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種制品。人們把一種陶土制作成的在專門的窯爐中高溫燒制的物品叫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瓷的傳統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無機非金屬礦物為原料的人工工業產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經混煉,成形,煅燒而制成的各種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細的精陶和瓷器都屬于它的范圍。對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鹽礦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與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業,同屬于“硅酸鹽工業”的范疇。在現代生活中,人們不僅需要一種具有美感的工藝品來裝飾環境,同時也需要一種東西來凈化我們的生活空間,以獲得更佳的生活享受,提高生活質量和品位。因此需要一種既有美感又能起到凈化作用的產品。
傳統陶瓷的藝術形式,多半是從中國繪畫方面吸取營養,表現的形式比較單一,盡管用顏色釉,后來用高溫顏色釉為基礎,用粉彩、新彩來點綴,進行創作和綜合利用,但它的表現形式與現代陶藝的觀念來比較,還是有些滯后,還沒有完全融合,更多地是一種模仿。現有技術燒制出來的產品極大部分在燒制過程中容易破損,且結構不穩定,上色不均勻,浪費了很大的資源的同時也影響了其藝術的美觀和欣賞價值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能使得陶瓷與原色基料完全融合、產品質量好、色澤均勻、制造成本更低的陶瓷的生產工藝。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陶瓷的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選料、配料:選取相應比例的粗陶泥和原色基料;
(2)球磨、過篩:經過球研磨機進行球磨和過篩;
(3)榨泥、練泥:將原料制成泥餅;
(4)開模、成型:采用手拉坯、注漿成型,純手工雕塑成型、模印成型方法;
(5)修坯、干燥;
(6)上色:采用以手工澆、灌、蕩、噴為主把原色基料混合后侵入干燥的胚胎,然后再抹去需要露出底色的部位;
(7)燒成:燒成溫度在1180-1200℃左右,保持氧化焰氣氛燒成,通過3小時低溫慢燒,當達到固定溫度后去除產品所含水分,然后讓溫度平穩上升,直至從看火孔中觀察產品的結晶變化,使產品在高溫過程中達到最佳效果。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通過該工藝燒制出來的成品結構穩定,不易破損,能使得陶瓷與原色基料完全融合、且色澤均勻。極大地避免了資源的浪費,有利于企業節省成本,且產品作為工藝品的藝術欣賞價值大,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價值。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做進一步說明:
一種陶瓷的生產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選料、配料:選取相應比例的粗陶泥和原色基料;
(2)球磨、過篩:經過球研磨機進行球磨和過篩;
(3)榨泥、練泥:將原料制成泥餅;
(4)開模、成型:采用手拉坯、注漿成型,純手工雕塑成型、模印成型方法;
(5)修坯、干燥;
(6)上色:采用以手工澆、灌、蕩、噴為主把原色基料混合后侵入干燥的胚胎,然后再抹去需要露出底色的部位;
(7)燒成:燒成溫度在1180-1200℃左右,保持氧化焰氣氛燒成,通過3小時低溫慢燒,當達到固定溫度后去除產品所含水分,然后讓溫度平穩上升,直至從看火孔中觀察產品的結 晶變化,使產品在高溫過程中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