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大支腳壓鑄模具的下模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鑄件壓鑄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大支腳壓鑄模具的下模組件。
【背景技術】
[0002]所謂壓鑄,全稱為壓力鑄造,是指將金屬液體在高壓、高速條件下填充模穴,并在高壓下冷卻成型,形成所需的產品的鑄造方法。然而現實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模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隨著壓鑄設備和工藝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現有的普通模具無法滿足技術的要求,無法做到一次性完成鑄件上預留孔洞的留設,因此現階段急需一種可以一次性完成壓鑄鑄件和留設孔洞的壓鑄模具。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為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原料浪費更少、成型效率更高、安裝使用方便和隨時可以改變鑄件尺寸的大支腳壓鑄模具的下模組件。
[0004]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5]—種大支腳壓鑄模具的下模組件,位于動模固定板下方,用于壓鑄鑄件,包括定模、定模固定板、預留孔洞控制組件和支腳尺寸控制組件,所述定模固定板的上表面上設有第二安裝槽,所述定模嵌入于所述第二安裝槽內,所述定模固定板的上表面上位于所述第二安裝槽一側設有第三安裝槽,所述預留孔洞控制組件嵌入于所述第三安裝槽內,所述定模固定板的上表面上位于所述第二安裝槽另一側設有第四安裝槽,所述支腳尺寸控制組件嵌入于所述第四安裝槽內,所述預留孔洞控制組件包括第一推進塊、兩個第一軌道塊、孔洞定位塊、第一斜導柱、第一頂桿、第二頂桿和兩個第三頂桿,所述第三安裝槽內設有兩個第五安裝槽,兩個第一軌道塊分別嵌入兩個第五安裝槽內,所述第一推進塊位于兩個第一軌道塊之間,并自由滑動,所述第一推進塊的另一側面上設有圓角矩形凸起,所述孔洞定位塊的側面上設有圓角矩形凹陷,所述圓角矩形凸起嵌入所述圓角矩形凹陷內,所述孔洞定位塊側面上位于所述圓角矩形凹陷外側設有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所述圓角矩形凹陷內設有兩個第七通孔,所述第一頂桿、第二頂桿和第三頂桿分別嵌入所述第五通孔、第六通孔和第七通孔內,所述第一推進塊設有第八通孔,所述動模固定板設有第九通孔,所述定模固定板設有第一開槽,所述第一斜導柱依次穿過所述第九通孔、第八通孔和第一開槽。
[0006]所述第一推進塊的兩個側面的下部各設有一條第一卡條,所述第一軌道塊的側面的下部設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條卡入所述第一卡槽內。
[0007]所述第一推進塊的下表面、第一卡條和第一卡槽與水平方向呈15°角設置。
[0008]所述第八通孔、第九通孔和第一開槽與豎直方向呈30°角設置。
[0009]所述大支腳壓鑄模具的下模組件還設有分流錐,所述定模固定板位于所述第二安裝槽一側設有第七安裝槽,所述分流錐嵌入所述第七安裝槽內,所述定模的上表面上設有模穴,所述分流錐上設有導流槽,所述導流槽與所述模穴之間通過供金屬液體進入所述模穴的主流道相連通,所述主流道對金屬液體的導流方向垂直于上模的開模方向,所述主流道位于所述模穴上部,所述定模上表面上設有分流道和分流口,所述分流道連通所述主流道和分流口,所述分流口位于所述分流道和所述模穴之間。
[0010]所述定模位于所述模穴的外側設有溢口、溢流槽和連通通道,所述連通通道一端連通于大氣,另一端連通于所述溢流槽,所述溢口用于連通所述模穴和溢流槽。
[0011]本實用新型所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0012]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新型大支腳壓鑄模具的下模組件包括定模、定模固定板、預留孔洞控制組件和支腳尺寸控制組件,所述預留孔洞控制組件和支腳尺寸控制組件的設置,可以更好的完成壓鑄鑄件的工作,使得鑄件的尺寸可變換,所述預留孔洞控制組件包括第一推進塊、兩個第一軌道塊、孔洞定位塊、第一斜導柱、第一頂桿、第二頂桿和兩個第三頂桿,所述定模、預留孔洞控制組件和支腳尺寸控制組件分別嵌入安裝槽內,使得模具固定更加穩定,不易產生滑動而導致鑄件變形。此種大支腳壓鑄模具的下模組件做到了使用方便、節約資源、結構簡單、可重復利用。
【附圖說明】
[0013]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大支腳壓鑄模具的爆炸圖。
[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大支腳壓鑄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預留孔洞控制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第一推進塊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5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孔洞定位塊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6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第一軌道塊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7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支腳尺寸控制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8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第二推進塊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9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第二軌道塊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10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支腳尺寸控制塊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1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第一頂桿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1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第二頂桿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1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第三頂桿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中部件名稱對應的標號如下:
[0028]1、壓鑄鑄件;2、動模;3、定模;4、動模固定板;5、定模固定板;6、預留孔洞控制組件;7、支腳尺寸控制組件;9、第二安裝槽;10、第三安裝槽;11、第四安裝槽;12、模穴;13、第一通孔;14、第二通孔;16、第三通孔;17、第四通孔;19、第一推進塊;20、第一軌道塊;21、孔洞定位塊;22、第一斜導柱;23、第一頂桿;24、第二頂桿;25、第三頂桿;26、第五安裝槽;28、圓角矩形凹陷;29、第五通孔;30、第六通孔;31、第七通孔;32、第八通孔;33、第九通孔;34、第一開槽;35、第一卡條;36、第一卡槽;37、第二推進塊;38、第二軌道塊;39、支腳尺寸控制塊;40、第二斜導柱;42、第六安裝槽;43、第十通孔;44、第^^一通孔;45、第二開槽;46、第二卡條;47、第二卡槽;48、分流錐;49、第七安裝槽;50、導流槽;51、主流道;52、分流道;53、分流口 ;54、溢口 ;55、溢流槽;56、連通通道;57、澆口套;58、澆注道;59、模具底座;60、底座;61、廢液接收盤。
【具體實施方式】
[0029]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述:
[0030]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大支腳壓鑄模具的下模組件的實施例,如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圖8、圖9、圖10、圖11、圖12和圖13所示,用于壓鑄鑄件1,包括動模2、定模3、動模固定板4、定模固定板5、預留孔洞控制組件6和支腳尺寸控制組件7,所述動模固定板4的上表面上設有第一安裝槽(圖中未示出),所述動模2嵌入于所述第一安裝槽(圖中未示出)內,所述定模固定板5的上表面上設有第二安裝槽9,所述定模3嵌入于所述第二安裝槽9內,所述定模固定板5的上表面上位于所述第二安裝槽9 一側設有第三安裝槽10,所述預留孔洞控制組件6嵌入于所述第三安裝槽10內,所述定模固定板5的上表面上位于所述第二安裝槽9另一側設有第四安裝槽11,所述支腳尺寸控制組件7嵌入于所述第四安裝槽內11,所述動模2和定模3相互配合,中間呈中空型,形成模穴12,所述動模2、定模3、預留孔洞控制組件6和支腳尺寸控制組件7分別嵌入安裝槽內,使得模具固定更加穩定,不易產生滑動而導致鑄件變形,所述動模固定板3的四個角上設有四個第一通孔13,所述定模固定板5的四個角上設有四個第二通孔14,配合所述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設有第一插銷(圖中未示出),所述第一插銷(圖中未示出)依次穿過所述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所述動模2的四個角上設有四個第三通孔16,所述定模3的四個角上設有四個第四通孔17,配合所述第三通孔16和第四通孔17設有第二插銷(圖中未示出),所述第二插銷(圖中未示出)依次穿過所述第三通孔16和第四通孔17,所述插銷的設計使得模具整體更加穩固,各個組件之間不會發生相對位移,保證了鑄件的完整性。
[0031 ] 本實施例中,所述預留孔洞控制組件6包括第一推進塊19、兩個第一軌道塊20、孔洞定位塊21、第一斜導柱22、第一頂桿23、第二頂桿24和兩個第三頂桿25,所述第三安裝槽10內設有兩個第五安裝槽26,兩個第一軌道塊20分別嵌入兩個第五安裝槽26內,此處的設計,使得預留孔洞控制組件6可以更加穩固的安裝于定模固定板5內,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