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鑄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壓鑄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壓鑄模具。
【背景技術】
[0002]壓鑄,全稱為壓力鑄造,是指將金屬液體在高壓、高速條件下填充模具型腔,并在高壓下冷卻成型,形成所需要產品的鑄造方法,是鑄造工藝中應用最廣、發展速度最快的金屬熱加工成形工藝方法之一。壓鑄作為一種零部件成形技術,適應了現代制造業中產品復雜化、精密化、輕量化、節能化、綠色化的要求,應用領域不斷拓寬。隨著壓鑄設備和工藝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壓鑄產品的應用范圍在現有基礎上仍將不斷擴大。
[0003]但是,目前在壓鑄領域中所使用的模具仍存在著諸多的缺陷,且結構極為復雜譬如,在壓鑄過程中,金屬液體時是經高壓壓射注入模具的型腔中的,則在金屬液體注入模具的型腔內時,必定會對模具的各個流道的側壁產生嚴重的沖擊力,非常容易損壞模具,嚴重影響了模具的使用壽命,造成經常需要更換新的模具,從而導致壓鑄生產的投入成本大大增加。
[0004]因此,急需要一種壓鑄模具來克服上述存在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壓鑄模具,該壓鑄模具結構簡單緊湊,能夠減小金屬液體對壓鑄模具的沖擊力,使得壓鑄模具不易被損壞,大大延長了壓鑄模具的使用壽命,從而大幅度的降低了壓鑄生產的投入成本。
[0006]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壓鑄模具,包括定模座、定模型芯、動模座、動模型芯、分流錐及澆口套,所述定模型芯及澆口套設于所述定模座,所述動模型芯及分流錐設于所述動模座,所述定模型芯與動模型芯之間形成有用于成型鑄件的成型空腔及連通于所述成型空腔且供金屬液體進入所述成型空腔的主流道,所述主流道對所述金屬液體的導流方向垂直于所述動模型芯的開模方向,連接于所述鑄件的料柄成型于所述主流道,所述澆口套沿所述動模型芯的開模方向設置,所述澆口套沿所述動模型芯的開模方向開設有注澆道,所述分流錐插置于所述注澆道,所述分流錐與所述主流道的側壁之間形成分流入澆道,所述分流入澆道連通于所述主流道與注澆道之間,所述分流入澆道沿所述動模型芯之開模方向的長度大于等于30毫米且小于等于90毫米,所述注澆道之入口端的外端面至所述分流錐的端面在所述動模型芯之開模方向上的長度大于等于120毫米且小于等于360毫米。
[0007]較佳地,所述分流入澆道沿所述動模型芯之開模方向的長度大于等于40毫米且小于等于70毫米,所述注澆道之入口端的外端面至所述分流錐的端面在所述動模型芯之開模方向上的長度大于等于160毫米且小于等于260毫米。
[0008]較佳地,所述分流入澆道沿所述動模型芯之開模方向的長度大于等于45毫米且小于等于65毫米,所述注澆道之入口端的外端面至所述分流錐的端面在所述動模型芯之開模方向上的長度大于等于170毫米且小于等于240毫米。
[0009]較佳地,所述分流入澆道沿所述動模型芯之開模方向的長度等于50毫米,所述注澆道之入口端的外端面至所述分流錐的端面在所述動模型芯之開模方向上的長度等于220毫米。
[0010]較佳地,所述分流入澆道沿所述動模型芯之開模方向的長度等于55毫米,所述注澆道之入口端的外端面至所述分流錐的端面在所述動模型芯之開模方向上的長度等于240毫米。
[0011]較佳地,所述動模型芯之開模方向沿水平方向設置。
[0012]較佳地,所述澆口套位于所述定模型芯的下方,所述分流錐位于所述動模型芯的下方。
[0013]較佳地,所述澆口套的中心軸線與分流錐的中心軸線重合。
[0014]較佳地,所述分流入澆道連接于所述主流道的一端向上傾斜,所述分流入澆道連接于所述注澆道的一端向下傾斜,且所述分流入澆道由所述注澆道至所述主流道的方向逐漸縮小。
[0015]較佳地,所述定模型芯與所述動模型芯之間還形成有溢口、溢流槽及排氣槽,所述排氣槽的一端連通于外界的大氣,所述排氣槽的另一端連通于所述溢流槽,所述成型空腔位于所述溢口的下側,所述溢口連通于所述溢流槽與所述成型空腔的頂部之間;所述主流道位于所述成型空腔的下側,所述主流道連通于所述成型空腔的底部;所述分流入澆道位于所述主流道的下側。
[0016]與現有技術相比,由于本實用新型的壓鑄模具的定模型芯及澆口套設于定模座,動模型芯及分流錐設于動模座,定模型芯與動模型芯之間形成有用于成型鑄件的成型空腔及連通于成型空腔且供金屬液體進入成型空腔的主流道,主流道對金屬液體的導流方向垂直于動模型芯的開模方向,連接于鑄件的料柄成型于主流道,澆口套沿動模型芯的開模方向設置,澆口套沿動模型芯的開模方向開設有注澆道,分流錐插置于注澆道,分流錐與主流道的側壁之間形成分流入澆道,分流入澆道連通于主流道與注澆道之間,分流入澆道沿動模型芯之開模方向的長度大于等于30毫米且小于等于90毫米,注澆道之入口端的外端面至分流錐的端面在動模型芯之開模方向上的長度大于等于120毫米且小于等于360毫米。從而在金屬液體注入成型空腔內的過程中,在注澆道及分流入澆道都具有足夠的緩沖金屬液體的沖擊,使得金屬液體對注澆道、分流入澆道及主流道的沖擊力大大減小,進而減小金屬液體對澆口套、分流錐、動模型芯及定模型芯的損壞,從而使得本實用新型的壓鑄模具的使用壽命大大延長,無需經常更換本實用新型的壓鑄模具,最終使得壓鑄生產的投入成本大大降低。且本實用新型的壓鑄模具還具有結構簡單緊湊的優點。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壓鑄模具處于合模狀態的組合立體示意圖。
[0018]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壓鑄模具處于開模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0019]圖3為圖2處于另一視角的示意圖。
[0020]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壓鑄模具處于合模狀態的主視圖。
[0021]圖5為圖4中沿A-A線的剖視圖。
[0022]圖6為圖5具有鑄件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為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作進一步說明。
[0024]請參閱圖1至圖6,本實用新型的壓鑄模具100包括定模座10、定模型芯20、動模座30、動模型芯40、分流錐50及澆口套60,定模型芯20及澆口套60設于定模座10,動模型芯40及分流錐50設于動模座30,定模型芯20與動模型芯40之間形成有用于成型鑄件200的成型空腔71及連通于成型空腔71且供金屬液體進入成型空腔71的主流道72,主流道72對金屬液體的導流方向垂直于動模型芯40的開模方向,連接于鑄件200的料柄201成型于主流道72,澆口套60沿動模型芯40的開模方向設置,澆口套60沿動模型芯40的開模方向開設有注澆道61,分流錐50插置于注澆道61,分流錐50與主流道72的側壁之間形成分流入澆道73,分流入澆道73連通于主流道72與注澆道61之間,分流入澆道73沿動模型芯40之開模方向的長度大于等于30毫米且小于等于90毫米,注澆道61之入口端的外端面62至分流錐50的端面51在動模型芯40之開模方向上的長度大于等于120毫米且小于等于360毫米。從而在金屬液體注入成型空腔71內的過程中,在注澆道61及分流入澆道73都具有足夠的緩沖金屬液體的沖擊,使得金屬液體對注澆道61、分流入澆道73及主流道72的沖擊力大大減小,進而減小金屬液體對澆口套60、分流錐50、動模型芯40及定模型芯20的損壞,從而使得本實用新型的壓鑄模具100的使用壽命大大延長,無需經常更換本實用新型的壓鑄模具100,最終使得壓鑄生產的投入成本大大降低,且還具有結構簡單緊湊的優點。具體地,如下:
[0025]可選擇的,分流入澆道73沿動模型芯40之開模方向的長度大于等于40毫米且小于等于70毫米,注澆道61之入口端的外端面62至分流錐50的端面51在動模型芯40之開模方向上的長度大于等于160毫米且小于等于260毫米,從而在金屬液體注入成型空腔71內的過程中,在注澆道61及分流入澆道73都具有足夠的緩沖金屬液體的沖擊,使得金屬液體對注澆道61、分流入澆道73及主流道72的沖擊力大大減小,進而減小金屬液體對澆口套60、分流錐50、動模型芯40及定模型芯20的損壞,從而使得本實用新型的壓鑄模具100的使用壽命大大延長。進一步地,分流入澆道73沿動模型芯40之開模方向的長度大于等于45毫米且小于等于65毫米,注澆道61之入口端的外端面62至分流錐50的端面51在動模型芯40之開模方向上的長度大于等于170毫米且小于等于240毫米,從而在金屬液體注入成型空腔71內的過程中,在注澆道61及分流入澆道73都具有足夠的緩沖金屬液體的沖擊,使得金屬液體對注澆道61、分流入澆道73及主流道72的沖擊力大大減小,進而減小金屬液體對澆口套60、分流錐50、動模型芯40及定模型芯20的損壞,從而使得本實用新型的壓鑄模具100的使用壽命大大延長。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分流入澆道73沿動模型芯40之開模方向的長度優選等于50毫米,注澆道61之入口端的外端面62至分流錐50的端面51在動模型芯40之開模方向上的長度優選等于220毫米,從而具體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