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涌動式電極制作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電極制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涌動式電極制作系統。
【背景技術】
[0002]作為目前最為主流的觸摸屏制作工藝,黃光制程被普遍應用在觸摸屏廠商的生產過程中。黃光制程主要采用噴淋化學液的工作方式完成曝光、顯影、蝕刻和脫膜等工序,而在整個工藝過程中,各段的噴頭必須要保持暢通,不能有堵塞現象,同時,各段噴射溶液、噴淋水和噴射壓力需要精確控制。液體噴淋時,從噴頭噴出的液體產生一定的沖擊力,直接作用于觸摸屏的電極表面,在生產電極尤其是極細網格線條(寬度為1-10 μπι)的電極結構時對顯影、蝕刻、脫膜等工序的產品非常容易造成損壞,降低了產品良率。
【發明內容】
[0003]鑒于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可有效避免電極的網格結構損壞的涌動式電極制作系統,可用于電極線路的制備。
[0004]為了實現上述的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0005]—種涌動式電極制作系統,包括反應系統和循環系統,所述反應系統包括外槽、設于所述外槽內的內槽和涌動裝置,所述循環系統包括穿過所述外槽后連通所述內槽底部的進液管、連通所述外槽底部的出液管以及連接在所述進液管和所述出液管之間的動力裝置;所述涌動裝置設于所述內槽內,包括用于在所述內槽內的液體沒過電極后自所述出液管一側朝所述進液管一側傳送電極的搬運裝置。
[0006]進一步地,所述涌動裝置還包括連接所述進液管的輸送管,所述輸送管豎直設于所述內槽內靠近所述進液管側且頂端高于所述搬運裝置。
[0007]進一步地,所述涌動裝置還包括連接所述輸送管并朝所述進液管側延伸的支管。
[0008]進一步地,所述支管上連接有至少一根分支的動力管。
[0009]進一步地,所述支管的管壁上開設有多個通孔。
[0010]進一步地,所述支管為多根,間隔地連接在所述輸送管的側壁的多個部位。
[0011 ] 進一步地,所述的涌動式電極制作系統還包括廢液排放系統,所述廢液排放系統連接在所述外槽底部。
[0012]進一步地,所述內槽與所述外槽的底面間隔設置,所述外槽的底面和所述內槽底部同時連接所述廢液排放系統。
[0013]進一步地,所述循環系統還包括連接在所述出液管和所述動力裝置之間的循環箱。
[0014]進一步地,所述循環箱的底部與所述廢液排放系統連接。
[0015]本發明的電極制作系統并不使用傳統的噴頭對電極表面噴射化學液,而是將液體浸過電極產品并利用不斷循環涌動的液體對電極表面進行比較平和的處理,可以實現顯影、蝕刻和脫膜各階段的制作過程,可以用于極細的銅網格線條的制作而不易損壞,很好的提尚了廣品的良率。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涌動式電極制作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0018]參閱圖1,本發明實施例的涌動式電極制作系統包括反應系統1和循環系統2,反應系統1用于放置電極產品并進行顯影、蝕刻和脫膜各個制程,包括外槽11、設于外槽11內的內槽12和涌動裝置13,而循環系統2包括進液管21、出液管22和動力裝置23,進液管21穿過外槽11后連接在內槽12的底部,出液管22連接在外槽11的底部,且與進液管21在不同側。動力裝置23包括動力栗,連接在進液管21和出液管22之間,用于為循環系統2提供動力,使液體自進液管21流入內槽12,并對內槽12內的電極產品進行處理,液體液位達到一定高度后自內槽12溢出,并流入外槽11后自出液管22流出,實現液體的循環和反復利用;涌動裝置13設于內槽12內,包括用于在內槽12內的液體沒過電極后自出液管22 一側朝進液管21 —側傳送電極的搬運裝置131,這里,搬運裝置131優選為水平布置的若干傳送輥,放置在傳送輥上的電極產品的兩面都可以由內槽12內的液體浸潤,在液體的涌動下完成各項制程。
[0019]在外槽11和內槽12的側壁之間還分別安裝有一組風刀10,每組風刀10上下相對設置在電極產品的兩側,其中一組風刀10 (靠近出液管22—側的風刀10)將電極產品兩側吹干后,電極產品被搬運裝置131送入內槽12內由液體浸泡并進行涌動處理,完成顯影、蝕刻和脫膜,然后經過外槽11內另一組風刀10 (靠近進液管21 —側的風刀10)烘干后送出。同時,由于內槽12靠近電極產品的搬運入口和出口處都會有液體溢出,為防止液體沿搬運裝置131溢出至外槽11外,內槽12兩側的風刀10工作過程中還可形成兩道屏障,將溢出的液體阻擋在兩道屏障內,避免液體沿搬運裝置131溢出至外槽11夕卜。
[0020]具體地,涌動裝置13包括搬運裝置131、輸送管132和支管133,輸送管132連接進液管21,且豎直設于內槽12內相比出液管22更靠近進液管21的一側,若干條支管133間隔地連接在輸送管132的多個部位上并朝進液管21側延伸,輸送管132的頂端高于搬運裝置131,保證了最上方的支管133流出的液體可以自上而下涌動,搬運裝置131下方的支管133流出的液體可以自下而上涌動,使得電極表面受力充分而平緩。在其他實施方式中,輸送管132的頂部也可以開孔,液體自其頂端流出。
[0021]在每根支管133的管壁上下還可開設有多個通孔(圖未示),液體可自管壁的各個方向流出,同時,每根支管133內還設有至少一根分支的動力管133a,優選動力管133a為多個,間隔地連接在每根支管133的管壁,垂直于相應的支管133并平行于內槽12底部(即水平設置),每根動力管133a上也可以開設有供液體流出的通孔,這樣液體的流出部位更多,提高了液體的涌動效果。
[0022]動力裝置23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