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圓環鏈16噴射冷卻水,進行初次噴水 冷卻,冷卻水流速為0. 2-0. 6m/s,冷卻水溫度設置為10-20°C,促使所述冷卻部二4的冷卻 速度大于圓環鏈16的臨界冷卻速度,加之循環水的冷卻能力優于靜止水的冷卻能力,促使 所述圓環鏈16內部迅速進行馬氏體轉變,所述開孔44的中軸線與淬火調溫箱7出口的中 軸線夾角為30-70°,保證自開孔44噴射的冷卻水能夠匯聚到圓環鏈16表面,提高冷卻效 果。
[0044] 經過初次噴水冷卻后,所述圓環鏈16進入冷卻部一 3進行二次冷卻,冷卻水溫度 設置為20-40°C,所述冷卻部一 3和冷卻部二4分別連接冷卻源,且所述冷卻部二4處冷卻 水的溫度低于冷卻部一 3處冷卻水的溫度,所述冷卻部二4處冷卻水的液面高度高于冷卻 部一 3處冷卻水的液面高度,所述初次噴水冷卻與二次冷卻的時間間隔設置為l-2min,有 助于提高冷卻部一 3和冷卻部二4的冷卻質量,采用先強冷后弱冷的冷卻方式,有助于獲得 均勾、細小的低碳板條馬氏體組織。
[0045] 所述傳動部包括主動導鏈輪11和從動導鏈輪12,所述主動導鏈輪11設置在熱處 理裝置的端部,本實施例中,所述主動導鏈輪11分別設置在預熱加熱箱1、差溫回火加熱箱 10處,所述從動導鏈輪12設置在冷卻部一 3內部,在所述主動導鏈輪11和從動導鏈輪12 的配合作用下,所述圓環鏈16的以900-1100mm/min的速度勻速移動,所述控制部13分別 與淬火部1、回火部2、傳動部連接。
[0046] 實施例二:
[0047] 如圖1、圖5所示,所述回火部2依次設置有均溫回火加熱箱8、至少一個回火調溫 箱9、差溫回火加熱箱10,所述均溫回火加熱箱8保證圓環鏈的肩頂部162得到設定溫度的 充分回火,有助于消除內應力,促使圓鏈環的肩頂部162具有較高的抗磨損和承載能力,所 述回火調溫箱9的設定溫度為350-400°C,所述均溫回火加熱箱8和差溫回火加熱箱10順 次之間設置有4-6個回火調溫箱9,并且沿著圓環鏈的運動方向,相鄰的回火調溫箱9順次 連接,有助于減少圓環鏈與外界的接觸時間,避免發生熱傳導,造成熱量散失,沿著圓環鏈 的運動方向,所述回火調溫箱9的設定溫度依次增高,并且相鄰回火調溫箱9的溫度差為 10-20°C,延長圓環鏈的保溫時間,最大程度的消除圓環鏈各部位的溫度差,所述圓環鏈16 經過回火調溫箱9調溫后,進行三次冷卻,所述待處理的圓環鏈經過二次冷卻后,其內部的 馬氏體和殘余的奧氏體組織不穩定,繼續發生轉變,所述二次冷卻與三次冷卻的時間間隔 設置為9-15min,能夠有效地穩定內部組織,減少變形開裂傾向。
[0048] 所述差溫回火加熱箱10保證圓環鏈的直臂部161得到較高的回火溫度,所述圓環 鏈16經過差溫回火加熱箱10加熱后,進行四次冷卻,所述三次冷卻與四次冷卻的時間間隔 設置為2-4min,有助于提高位于直臂部161焊接區的塑、韌性,防止由摩擦引起的腐蝕疲勞 失效。
[0049] 對所述圓環鏈16的移動速度、加熱時間、調溫時間、冷卻時間及冷卻間隔時間進 行優選設定,保證圓環鏈在各箱內進行充分的淬火或回火處理,滿足圓環鏈對硬度、韌性方 面的要求。
[0050] 如圖1、圖4所示,所述淬火調溫箱7、回火調溫箱9內部均設置有陶瓷保溫結構 15,所述陶瓷保溫結構15由外向內依次設置有箱體外殼151、保溫陶瓷152和不銹鋼內筒 154,所述陶瓷保溫結構15選用耐高溫陶瓷,具有良好的防水、保溫功能,所述保溫陶瓷內 部設置有加熱元件153,所述加熱元件153選用電阻絲,以保證陶瓷保溫結構15的內部溫 度,所述箱體外殼151與不銹鋼內筒154之間設置有K型熱電偶155。
[0051] 如圖1、圖3所示,所述預熱加熱箱5、奧氏體化加熱箱6、均溫回火加熱箱8和差溫 回火加熱箱10內部均設置有加熱感應線圈結構14,所述加熱感應線圈結構14由外向內依 次設置有箱體外殼141、加熱感應線圈142、絕緣保溫層143和內筒144,所述加熱感應線圈 142內部通入冷卻水,所述內筒144與箱體外殼141之間設置有熱探頭145,所述絕緣保溫 層143選用耐火膠泥,其厚度為15-25_,具有良好的隔熱緩沖、絕緣作用,所述加熱感應線 圈142設置為中頻爐感應線圈。
[0052] 所述預熱加熱箱5的功率為210_255kW,所述奧氏體化加熱箱6的功率為 260-320kW,所述均溫回火加熱箱8的功率為150-195kW,所述差溫回火加熱箱10的功率為 110-140kW。
[0053] 實施例三:
[0054] 本實施例中,所述圓環鏈16的規格為Φ38mmX137mm,所述回火調溫箱9的數量設 置為4個,對所述圓環鏈16進行熱處理時,包括以下步驟:
[0055] (1)將圓環鏈16與牽引鏈連接,并且將所述牽引鏈經傳動部依次貫穿淬火部1和 回火部2,啟動所述控制部13,將所述淬火調溫箱7預熱至950°C,將所述回火調溫箱9依次 預熱至 350°(:、370°(:、390°(:、400°(:;
[0056] (2)在所述主動導鏈輪11、從動導鏈輪12的配合作用下,所述圓環鏈16在牽引鏈 的牽引作用下勻速移動;
[0057] (3)所述圓環鏈16依次進入預熱加熱箱5、奧氏體化加熱箱6進行加熱,加熱時間 分別為1. 5min,之后進入淬火調溫箱7進行調溫,調溫時間為lmin;
[0058] (4)所述圓環鏈16經過調溫處理后,到達所述冷卻部二4,進行初次噴水冷卻,冷 卻時間為2. 5min,之后進入所述冷卻部一 3,進行二次冷卻,冷卻時間為2. 5min;
[0059] (5)所述圓環鏈16經過二次冷卻后,進入所述均溫回火加熱箱8進行加熱,加熱時 間為1. 5min,之后順序進入所述回火調溫箱9進行調溫,調溫時間均為1. 5min;
[0060] (6)所述圓環鏈16經過回火調溫箱9調溫后,進入所述冷卻部一 3,進行三次冷 卻,冷卻時間為3min,之后進入所述差溫回火加熱箱10加熱,加熱時間為1. 5min;
[0061] (7)所述圓環鏈16經過差溫回火加熱箱10加熱后,再次進入所述冷卻部一 3,進 行四次冷卻,冷卻時間為2min,完成熱處理工序。
[0062] 本實施例中,所述預熱加熱箱5的功率為210kW,所述奧氏體化加熱箱6的功率為 260kW,所述均溫回火加熱箱8的功率為150kW,所述差溫回火加熱箱10的功率為110kW,所 述圓環鏈16的移動速度為900mm/min。
[0063]所述冷卻部一處的冷卻水溫度設置為20°C,所述冷卻部二處的冷卻水溫度設置為 10°C,冷卻水流速為0. 2m/s,所述初次噴水冷卻與二次冷卻的時間間隔設置為lmin,所述 二次冷卻與三次冷卻的時間間隔設置為9min,所述三次冷卻與四次冷卻的時間間隔設置為 2min,所述開孔44的中軸線與淬火調溫箱7出口的中軸線夾角為30°。
[0064] 本實施例中,所述圓環鏈16經過所述預熱加熱箱5加熱后,其肩頂部162溫度為 620°C,其直臂部161溫度為690°C;經過所述奧氏體化加熱箱6加熱后,其肩頂部162溫度 為940°C,其直臂部161溫度為960°C;經過所述均溫回火加熱箱8加熱后,其肩頂部162溫 度為450°C,其直臂部161溫度為290°C;經過所述差溫回火加熱箱10加熱后,其肩頂部162 溫度為290°C,其直臂部161溫度為490°C。
[0065] 實施例四:
[0066] 本實施例中,與實施例三相同的部分不再贅述,不同的是:
[0067] 所述圓環鏈16的規格為Φ42πιπιΧ146mm,所述回火調溫箱9的數量設置為5個, 所述淬火調溫箱7預熱至955 °C,將所述回火調溫箱9依次預熱至350 °C、365 °C、380 °C、 390Γ、400Γ〇
[0068] 所述圓環鏈16在預熱加熱箱5、奧氏體化加熱箱6、均溫回火加熱箱8、差溫回火加 熱箱10內進行加熱處理時,加熱時間均為2. 5min;在淬火調溫箱7內的調溫時間為2min; 在所述回火調溫箱9內的調溫時間均為2min;所述初次噴水冷卻時間為3. 5min,二次冷卻 時間為5. 5min,三次冷卻時間為4. 5min,四次冷卻時間為4min;所述冷卻部一處的冷卻水 溫度設置為40°C,所述冷卻部二處的冷卻水溫度設置為20°C,冷卻水流速為0. 6m/s,所述 初次噴水冷卻與二次冷卻的時間間隔設置為1. 5min,所述二次冷卻與三次冷卻的時間間隔 設置為15min,所述三次冷卻與四次冷卻的時間間隔設置為4min。
[0069] 本實施例中,所述預熱加熱箱5的功率為255kW,所述奧氏體化加熱箱6的功率為 320kW,所述均溫回火加熱箱8的功率為195kW,所述差溫回火加熱箱10的功率為140kW,所 述圓環鏈16的移動速度為1000mm/min,所述開孔44的中軸線與淬火調溫箱7出口的中軸 線夾角為70°。
[0070] 本實施例中,所述圓環鏈16經過所述預熱加熱箱5加熱后,其肩頂部162溫度為 630°C,其直臂部161溫度為700°C;經過所述奧氏體化加熱箱6加熱后,其肩頂部162溫度 為950°C,其直臂部161溫度為980°C;經過所述均溫回火加熱箱8加熱后,其肩頂部162溫 度為470°C,其直臂部161溫度為320°C;經過所述差溫回火加熱箱10加熱后,其肩頂部162 溫度為310°C,其直臂部161溫度為500°C。
[0071] 實施例五:
[0072] 本實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