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非晶帶材生產設備配套組件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冷卻輥。
背景技術:
在現有的非晶帶材等涉及到熔融態澆注的產品加工生產過程中,通常都會采用冷卻輥來對產品實施冷卻成型作業。
目前的冷卻輥通常包括三類結構:一是銅套及支撐件上均不開設槽結構,僅依靠組件間配合間隙通入冷卻水實施冷卻降溫;二是僅在支撐件上開設冷卻槽結構,向該單體組件冷卻槽內通入冷卻水降溫;三是僅在銅套上軸向開槽,并向該槽內通入冷卻水降溫。上述各種冷卻輥結構因各自結構所限,存在冷卻效率低,冷卻效果差,冷卻不均勻等現象,給相關設備的整體運行造成不便。
因此,如何使得冷卻輥的冷卻過程更加均勻高效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目前需要解決的重要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冷卻輥,該冷卻輥的冷卻過程較為均勻高效。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冷卻輥,包括主軸,所述主軸的外周部套裝有支撐件,所述支撐件的外周部套裝有銅套,所述主軸的一端中部具有沿其軸向延伸的進水管,所述主軸的另一端中部具有沿其軸向延伸的排水管,所述銅套的內壁上具有若干沿所述銅套的周向延伸并沿其軸向依次均布的環形冷卻槽,所述進水管的側壁上貫穿有第一進水支路,所述排水管的側壁上貫穿有第一排水支路,所述支撐件上分別貫穿有第二進水支路和第二排水支路;
所述進水管、所述第一進水支路、所述第二進水支路、所述環形冷卻槽沿水流方向依次連通,所述環形冷卻槽、所述第二排水支路、所述第一排水支路、所述排水管沿水流方向依次連通。
優選地,所述支撐件上具有連通相鄰兩所述環形冷卻槽的串流槽。
優選地,各所述串流槽的軸向與所述銅套的軸向一致。
優選地,相鄰兩所述環形冷卻槽間的串流槽的數量不少于6個。
優選地,所述支撐件的外壁上具有沿其軸向延伸的通槽,所述通槽與各所述環形冷卻槽相連通。
優選地,所述通槽的數量不少于6個。
優選地,所述第一進水支路、所述第二進水支路、所述第一排水支路、所述第二排水支路的軸向與所述主軸的徑向一致。
優選地,所述環形冷卻槽的徑向截面面積大于10平方毫米。
優選地,所述環形冷卻槽的數量不少于4條。
相對上述背景技術,本發明所提供的冷卻輥,在設備運行過程中,通過各管路協同配合,使冷卻水通入各環形冷卻槽內,通過各環形冷卻槽的均勻分布和環形結構使得銅套的主體結構及主軸和支撐件等相關配合件能夠得到均勻高效的冷卻降溫處理,冷卻強度較高,冷卻效果較好,從而有效保證了所述冷卻輥的性能,并使相關產品的成型效果相應提高。
在本發明的另一優選方案中,所述支撐件上具有連通相鄰兩所述環形冷卻槽的串流槽。各串流槽能夠將各相鄰冷卻槽有效連通,從而構成網絡狀冷卻系統,以進一步提高銅套及冷卻輥相關組件的冷卻效率和冷卻效果,并使其冷卻更加均勻。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提供的冷卻輥正面結構剖視圖;
圖2為圖1中進水管所在一端的側面結構剖視圖;
圖3為圖1中銅套部分的結構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種冷卻輥,該冷卻輥的冷卻過程較為均勻高效。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考圖1至圖3,圖1為本發明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提供的冷卻輥正面結構剖視圖;圖2為圖1中進水管所在一端的側面結構剖視圖;圖3為圖1中銅套部分的結構剖視圖。
在具體實施方式中,本發明所提供的冷卻輥,包括主軸11,主軸11的外周部套裝有支撐件12,支撐件12的外周部套裝有銅套13,主軸11的一端中部具有沿其軸向延伸的進水管111,主軸11的另一端中部具有沿其軸向延伸的排水管112,銅套13的內壁上具有若干沿銅套13的周向延伸并沿其軸向依次均布的環形冷卻槽131,進水管111的側壁上貫穿有第一進水支路113,排水管112的側壁上貫穿有第一排水支路114,支撐件12上分別貫穿有第二進水支路121和第二排水支路122;進水管111、第一進水支路113、第二進水支路121、環形冷卻槽131沿水流方向依次連通,環形冷卻槽131、第二排水支路122、第一排水支路114、排水管112沿水流方向依次連通。
設備運行過程中,通過各管路協同配合,使冷卻水通入各環形冷卻槽131內,通過各環形冷卻槽131的均勻分布和環形結構使得銅套13的主體結構及主軸11和支撐件12等相關配合件能夠得到均勻高效的冷卻降溫處理,冷卻強度較高,冷卻效果較好,從而有效保證了所述冷卻輥的性能,并使相關產品的成型效果相應提高。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件上具有連通相鄰兩環形冷卻槽131的串流槽132。各串流槽132能夠將各相鄰冷卻槽131有效連通,從而構成網絡狀冷卻系統,以進一步提高銅套13及冷卻輥相關組件的冷卻效率和冷卻效果,并使其冷卻更加均勻。
此外,支撐件12的外壁上具有沿其軸向延伸的通槽133,通槽133與各環形冷卻槽131相連通。該通槽133能夠使得由第二進水支路121處通入的冷卻水能夠同步通入各環形冷卻槽131內,從而使各環形冷卻槽131處的冷卻效果一致,進一步避免冷卻不均的現象發生。
具體地,各串流槽132的軸向與銅套13的軸向一致。該串流槽132軸向與銅套13軸向一致的結構能夠使得串流槽132內的冷卻水垂直通入各環形冷卻槽131內,從而有效提高冷卻水的流通效率,并使相關組件的冷卻效果得以相應提高。
相應地,第一進水支路113、第二進水支路121、第一排水支路114、第二排水支路122的軸向與主軸11的徑向一致。該軸向結構能夠使得上述各支路內的冷卻水能夠垂直通入各下游管路內,從而進一步提高冷卻水的整體流通效率,保證相關組件的整體冷卻效果。
更具體地,相鄰兩環形冷卻槽131間的串流槽132數量不少于6個;相應地,通槽133的數量不少于6個。具體到實際應用中,上述環形冷卻槽131和通槽133的數量并不局限于上文所述,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實際工況需要靈活調整環形冷卻槽131和通槽133的數量,原則上,只要是能夠滿足所述冷卻輥的實際使用需要均可。
另一方面,環形冷卻槽131的徑向截面面積大于10平方毫米。較大的截面積有助于提高環形冷卻槽131的冷卻效率,從而使所述冷卻輥的冷卻效果相應提高。
另外,環形冷卻槽131的數量不少于4條。多個環形冷卻槽131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冷卻輥的整體冷卻均勻性和冷卻效率,保證設備整體冷卻效果。
綜上可知,本發明中提供的冷卻輥,包括主軸,所述主軸的外周部套裝有支撐件,所述支撐件的外周部套裝有銅套,所述主軸的一端中部具有沿其軸向延伸的進水管,所述主軸的另一端中部具有沿其軸向延伸的排水管,所述銅套的內壁上具有若干沿所述銅套的周向延伸并沿其軸向依次均布的環形冷卻槽,所述進水管的側壁上貫穿有第一進水支路,所述排水管的側壁上貫穿有第一排水支路,所述支撐件上分別貫穿有第二進水支路和第二排水支路;所述進水管、所述第一進水支路、所述第二進水支路、所述環形冷卻槽沿水流方向依次連通,所述環形冷卻槽、所述第二排水支路、所述第一排水支路、所述排水管沿水流方向依次連通。設備運行過程中,通過各管路協同配合,使冷卻水通入各環形冷卻槽內,通過各環形冷卻槽的均勻分布和環形結構使得銅套的主體結構及主軸和支撐件等相關配合件能夠得到均勻高效的冷卻降溫處理,冷卻強度較高,冷卻效果較好,從而有效保證了所述冷卻輥的性能,并使相關產品的成型效果相應提高。
以上對本發明所提供的冷卻輥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發明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