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機械加工設備,特別是涉及一種拋光機構及自動拋光機。
背景技術:
拋光機是一種主要用于工件表面拋光處理的機械設備,其可使工件表面更光滑及細膩,增加了美感和觸摸的舒適度,因此在現代工業中被廣泛應用。在一些對外觀精度有較高要求的工件,實際生產中通常要經過多道拋光工序,而傳統的一臺拋光機只能針對工件進行一次拋光,因此,需要將工件在多個拋光機之間移載。但如此工作效率低,無法適應于規模生產的需求,且工件在移載過程中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擾而影響加工精度,造成產品的不良率增加。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多道拋光工序的工件加工過程中,需在多臺拋光機之間移載完成,工作效率低且產品不良率增加的問題,提供一種工作效率高、提高產品良率的拋光機構及自動拋光機。
拋光機構,包括驅動組件、第一拋光組件及第二拋光組件,所述第一拋光組件包括第一支撐座、第一轉軸及至少兩個第一拋光輪,所述第二拋光組件包括第二支撐座、第二轉軸及至少兩個第二拋光輪,所述第一轉軸及所述第二轉軸分別可轉動地裝設于所述第一支撐座和第二支撐座,所述至少兩個第一拋光輪裝設于所述第一轉軸,以隨所述第一轉軸轉動,所述至少兩個第二拋光輪裝設于所述第二轉軸,以隨所述第二轉軸轉動,所述驅動組件包括支架、驅動件、第一同步組件及第二同步組件,所述驅動件裝設于所述支架,所述第一同步組件連接于所述驅動件與所述第一轉軸之間,所述第二同步組件連接于所述驅動件與所述第二轉軸之間,使所述驅動件可同步帶動所述第一轉軸和所述第二轉軸轉動。
上述拋光機構及自動拋光機,驅動件可同步帶動多個拋光輪轉動,機械手攜帶工件在不同的拋光輪之間移動,從而可完成多道工序的拋光,不用將工件在不同的拋光機上的治具上裝拆,加工效率高,且不易受工件定位不精確、不同拋光機機器存在加工誤差等因素而影響加工精度,提高了產品的良率。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驅動件包括驅動電機及傳動組件,所述傳動組件包括傳動軸及傳動帶,所述傳動軸可轉動地連接于所述支架,所述驅動電機裝設于所述支架,所述傳動帶傳動連接于所述驅動電機的輸出軸與所述傳動軸之間。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同步組件包括第一同步輪及第一同步帶,所述第二同步組件包括第二同步輪及第二同步帶,所述第一同步輪分別裝設于所述傳動軸及所述第一轉軸,所述第一同步帶裝設于位于所述傳動軸及所述第一轉軸上的兩個所述第一同步輪之間,所述第二同步輪分別裝設于所述傳動軸及所述第二轉軸,所述第二同步帶裝設于位于所述傳動軸及所述第二轉軸上的兩個所述第二同步輪之間,以使所述傳動軸可同步帶動所述第一轉軸及所述第二轉軸轉動。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驅動電機為伺服電機。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傳動軸、第一轉軸及所述第二轉軸相互平行。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位于所述傳動軸同一側,且相互共線。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拋光組件包括兩個所述第一拋光輪,所述第二拋光組件包括兩個所述第二拋光輪,所述第一拋光輪與所述第二拋光輪的拋光材質相異,兩個所述第一拋光輪相互之間的拋光材質相異,兩個所述第二拋光輪相互之間的拋光材質相異。
自動拋光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機械手及如上述的拋光機構,所述拋光機構裝設于所述機架,所述機械手裝設于所述機架,且位于所述第一拋光組件與所述第二拋光組件一側,用于移載工件至相應的所述第一拋光輪處或相應的所述第二拋光輪處進行拋光。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自動拋光機還包括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裝設于所述機架,所述拋光機構裝設于所述容置槽內。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自動拋光機還包括一側開口的防護罩,所述防護罩裝設于所述容置槽,且罩設于所述第一拋光組件及所述第二拋光組件,所述機械手位于所述防護罩的開口一側。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的自動拋光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的自動拋光機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發明,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發明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發明的較佳的實施例。但是,本發明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發明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發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發明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發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如圖1及圖2所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的拋光機構,包括驅動組件(圖未標)、第一拋光組件14及第二拋光組件16。
第一拋光組件14包括第一支撐座142、第一轉軸144及至少兩個第一拋光輪146,第二拋光組件16包括第二支撐座162、第二轉軸164及至少兩個第二拋光輪166,第一轉軸144及第二轉軸164分別可轉動地裝設于第一支撐座142和第二支撐座162。至少兩個第一拋光輪146裝設于第一轉軸144,以隨第一轉軸144轉動,至少兩個第二拋光輪166裝設于第二轉軸164,以隨第二轉軸164轉動。驅動組件包括支架122、驅動件124、第一同步組件126及第二同步組件128,驅動件124裝設于支架122,第一同步組件126連接于驅動件124與第一轉軸144之間,第二同步組件128連接于驅動件124與第二轉軸164之間,使驅動件124同步帶動第一轉軸144和第二轉軸164轉動。
在實際加工過程中,驅動件124驅動傳動軸轉動,在第一同步組件126與第二同步組件128的作用下,第一轉軸144及第二轉軸164同步轉動,從而帶動第一轉軸144上的第一拋光輪146,以及第二轉軸164上的第二拋光輪166同步轉動。與此同時,機械手40上裝設有夾持有工件的治具,機械手40帶動工件在第一拋光輪146、第二拋光輪166之間移動,從而可完成多道工序的拋光,不用將工件在不同的拋光機上的治具上裝拆,加工效率高,且不易受工件定位不精確、不同拋光機機器存在加工誤差等因素而影響加工精度,提高了產品的良率。
在一個實施例中,請一并參閱圖3,驅動件124包括驅動電機1242及傳動組件1244,傳動組件1244包括傳動軸1243及傳動帶1245,傳動軸1243可轉動地連接于支架122,驅動電機1242裝設于支架122,傳動帶1245傳動連接于驅動電機1242的輸出軸1246與傳動軸1243之間。進一步地,該支架122包括本體1222及設置于本體1222相對兩端的支撐部1224,支撐部1224開設有連接孔(圖未示),傳動軸1243可轉動地連接于該連接孔。該支架1222還包括電機安裝部1226(見圖3),該驅動電機1242裝設于電機安裝部1226,并位于傳動軸1243一側。傳動帶1245傳動連接于驅動電機1242的輸出軸1246與傳動軸1243之間,以實現驅動電機1242驅動傳動軸1243轉動。
更進一步地,該驅動電機1242的輸出軸1246與傳動軸1243相互平行,傳動軸1243上與驅動電機1242的輸出軸1246上均裝設有傳動輪1246,傳動帶1245套接于兩個傳動輪1246之間。如此,傳動平穩,便于布置驅動電機1242,使拋光機構的布局更佳合理。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同步組件126包括第一同步輪1262及第一同步帶1264,第二同步組件128包括第二同步輪1282及第二同步帶1284。第一同步輪1262分別裝設于傳動軸1243及第一轉軸144,第一同步帶1264裝設于位于傳動軸1243及第一轉軸144上的兩個第一同步輪1262之間。第二同步輪1282分別裝設于傳動軸1243及第二轉軸164,第二同步帶1284裝設于位于傳動軸1243及第二轉軸164上的兩個第二同步輪1282之間,以使傳動軸1243可同步帶動第一轉軸144及第二轉軸164轉動。如此,實現了第一拋光組件14與第二拋光組件16可同步動作,保證了拋光的精度。
具體到一個實施方式中,該第一支撐座142與第二支撐座162沿傳動軸1243的軸線方向布設于傳動軸1243的一側。第一支撐座142與第二支撐座162均包括固定部及間隔設置于固定部頂側的支耳,該支耳開設有轉軸孔,第一轉軸144及第二轉軸164分別穿設并可轉動地連接于對應的轉軸孔。第一同步輪1262套接于第一轉軸144上,并位于第一支撐座142的兩支耳之間,第二同步輪1282套接于第二轉軸164上,并位于第二支撐座162的兩支耳之間。其中,第一拋光輪146為兩個,第二拋光兩個,兩個第一拋光輪146裝設于第一轉軸144的兩端,即位于第一轉軸144伸出第一支撐座142的兩支耳的端部。對應地,兩個第二拋光輪166裝設于第二轉軸164的兩端,即位于第二轉軸164伸出第二支撐座162的兩支耳的端部。如此,便于第一拋光輪146與第二拋光輪166的裝拆與更換。
進一步地,傳動軸1243、第一轉軸144及第二轉軸164相互平行。如此,可保證傳動軸1243同步帶動第一轉軸144及第二轉軸164轉動地穩定性。更進一步地,第一支撐座142與第二支撐座162沿平行于傳動軸1243的軸線方向并肩布設,且第一轉軸144與第二轉軸164相互共線。也就是說,第一轉軸144與第二轉軸164自身的軸線的連線平行于傳動軸1243的軸線。
可以理解的是,具體到一個實施方式中,第一轉軸144與第二轉軸164位于傳動軸1243的同一側,在其他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轉軸144與第二轉軸164也可以位于傳動軸1243的兩側,在此不作限定。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驅動電機1242為伺服電機,如此,可輸出不同的轉速,從而使第一轉軸144與第二轉軸164可同步輸出不同的轉速,適用于不同工況需求的拋光,進一步地提高了加工效率,且不易受工件定位不精確、不同拋光機機器存在加工誤差等因素而影響加工精度,提高了產品的良率。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拋光組件14包括兩個第一拋光輪146,第二拋光組件16包括兩個第二拋光輪166,第一拋光輪146與第二拋光輪166的拋光材質相異,兩個第一拋光輪146相互之間的拋光材質相異,兩個第二拋光輪166相互之間的拋光材質相異。
具體到一個實施方式中,第一拋光輪146相互之間、第一拋光輪146相互之間,以及第一拋光輪146與第二拋光輪166之間的材質均不同相同,則可以根據拋光的位置不同、拋光的要求不同,選擇不同的拋光輪,以及控制伺服電機輸出不同的轉速,從而在一臺機器上即可完成多工序的拋光。如此,可通過拋光輪之間的材質不同而實現不同工況需求下的拋光,進一步地實現了拋光的多樣化,從而提高了加工效率及產品的良率。
可以理解,在其他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拋光輪146之間的材質可完全相同,或部分相同,對應地,第二拋光輪166之間的材質亦可完全相同,或部分相同,在此不作限定,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基于上述的拋光機構,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自動拋光機100,該自動拋光機100包括機架20、機械手40及上述任一實施例中的拋光機構。拋光機構裝設于機架20,機械手40裝設于機架20,且位于第一拋光組件14與第二拋光組件16一側,用于移載工件至相應的第一拋光輪146處或相應的第二拋光輪166處進行拋光。
在一個實施例中,自動拋光機100還包括容置槽60,容置槽60裝設于機架20,拋光機構裝設于容置槽60內。其中,該容置槽60內用于裝承水等液體,以對拋光后的碎屑進行收集。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自動拋光機100還包括一側開口的防護罩80,防護罩80裝設于容置槽60,且罩設于第一拋光組件14及第二拋光組件16,機械手40位于防護罩80的開口一側。具體地,該防護罩80為一側具有敞口的未完全封閉的殼狀結構,其固定于容置槽60的底部,且敞口側朝向機械手40,防護罩80與敞口側相對的一側開設有過孔(圖未示),第一同步帶1264與第二同步帶1284分別穿出對應的過孔,從而與第一同步輪1262及第二同步輪1282連接。如此,便于收集拋光后的碎屑,防止污染環境。
上述拋光機構及自動拋光機100,驅動件124可同步帶動多個拋光輪轉動,機械手40攜帶工件在不同的拋光輪之間移動,從而可完成多道工序的拋光,不用將工件在不同的拋光機上的治具上裝拆,加工效率高,且不易受工件定位不精確、不同拋光機機器存在加工誤差等因素而影響加工精度,提高了產品的良率。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