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打磨設備,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鈑金自動打磨機。
背景技術:
目前帶狀或板狀金屬工件通常采用激光切割或沖切進行加工作業,在切割鄰邊上往往會形成毛刺,在對工件進行油漆之前或精加工之前必須先行去除這些毛刺;傳統的去毛刺工藝一般通過手動刷去毛刺,這種方法往往依靠人工使用牙刷類的物品,在工件的表面反復摩擦,這樣會導致部分毛刺不能有效的清除,并且工作效率低下,浪費人工成本。
因此,公告號為cn103624647b的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鈑金或機加工金屬工件的去毛刺機,條形凸起與打磨刷接觸面積小,相應產生的摩擦力小,打磨刷的磨損也小,而工件輸送帶與打磨刷不接觸,工件輸送帶與打磨刷之間沒有磨損,從而延長打磨刷和工件輸送帶的使用壽命。
但是在實際使用時,現有技術中的去毛刺機,結構復雜,工作過程繁瑣;并且,在使用時,僅僅只有單個打磨刷與鈑金件抵接,打磨刷與鈑金件的接觸面積小,打磨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并且打磨效率高的鈑金自動打磨機。
本發明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鈑金自動打磨機,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設有用于放置鈑金件的傳送帶,所述機架上位于鈑金件的上方設有對鈑金件的上表面進行打磨的打磨裝置,所述打磨裝置包括垂直于傳送帶設置的打磨軸,所述打磨軸的外周面上圍繞打磨軸圓周陣列設有若干能夠與鈑金件接觸的打磨刷,所述機架上設有驅動打磨軸轉動的第一驅動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安裝完畢之后,第一驅動件驅動打磨軸轉動,因為打磨刷是圍繞打磨軸陣列設置的,因此打磨刷是在水平方向轉動的,這樣在去毛刺時,打磨刷均可以與鈑金件接觸,打磨刷與鈑金件的接觸面積大,這樣打磨效率也能夠得到提高,同時,打磨刷直接由單獨的打磨軸驅動其轉動,結構簡單,生產十分方便。
作為優選,所述打磨刷與打磨軸轉動連接,所述機架上設有驅動打磨刷自轉的第二驅動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工作時,第二驅動件可以驅動打磨刷自轉,這樣可以增加打磨刷與鈑金件之間的相對運動,可以進一步的提高打磨刷對鈑金件的打磨效率以及打磨效果。
作為優選,所述第二驅動件包括依靠打磨軸的轉動來驅動打磨刷轉動的傳動部。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打磨軸在第一驅動件的驅動下做自由轉動時,通過傳動部的傳動,即可帶動打磨刷自轉,不需要增加額外的原動件,節約能源,降低了生產成本。
作為優選,所述傳動部包括環繞設置在打磨軸外的內齒輪以及與內齒輪嚙合的外齒輪,所述外齒輪由打磨軸驅動其環繞打磨軸轉動,所述打磨刷與外齒輪的轉軸之間通過錐齒輪傳動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工作時,打磨軸轉動,帶動內齒輪繞打磨軸轉動,內齒輪與外齒輪嚙合,因此,內齒輪轉動,通過錐齒輪傳動。
作為優選,所述打磨軸外套設有套筒,所述套筒與打磨軸通過鍵連接,所述套筒的外圓周面上沿套筒的徑向圓周陣列設有固定軸;所述打磨刷套設在固定軸上,所述外齒輪轉動設置在固定軸的端部,所述內齒輪沿豎方向滑移設置在機架上,所述內齒輪的底面以及套筒的底面上均設有能夠與鈑金件抵接的支撐桿。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支撐桿的支撐下,套筒以及內齒輪可以上下滑動,可以實現打磨刷高度的調節,因為支撐桿的底部可以與鈑金件抵接,因此,可以實現打磨刷的位置的自動調節,適應不同厚度的鈑金件的打磨,提高了打磨機的適應性。此外,在支撐桿的按壓下,鈑金件可以被壓緊在傳送帶上,可以避免在打磨時,鈑金件出現滑動,保證了打磨刷的打磨效果。
作為優選,所述固定軸遠離套筒的一端設有與內齒輪的上側面抵接的支撐輪。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設置支撐輪,支撐輪可以對固定軸起到支撐作用,穩定的實現固定軸的轉動,進而可以保證內齒輪與外齒輪之間轉動的穩定性。
作為優選,所述支撐桿包括固定筒以及伸縮桿,所述固定筒的外周面上螺紋連接有能夠與伸縮桿抵接的螺釘。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支撐桿包括固定筒以及伸縮桿,這樣支撐桿的長度可以調節,可以根據打磨刷的直徑調節伸縮桿的長度,以保證打磨刷能夠與鈑金件抵接,即使打磨刷出現磨損之后,也能夠保證打磨刷對鈑金件進行打磨。延長了打磨機的使用壽命。
作為優選,所述機架上位于打磨裝置外罩設有保護罩,所述保護罩的兩端設有拱傳送帶穿入以及穿出的開口,所述保護罩上設有能夠完全覆蓋開口的防塵簾。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保護罩可以將打磨裝置保護起來,避免打磨時的灰塵分散到空氣中,對操作者造成影響,對操作人員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
作為優選,所述保護罩內位于傳送帶的兩側設有吸風口。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設置吸風口,可以將打磨時產生的灰塵收集起來,實現了粉塵的清理以及收集。
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結構簡單,工作可靠;
2、使用壽命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施例的整體安裝示意圖;
圖2是本實施例的保護罩內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中a部放大圖;
圖4是本實施例的打磨刷安裝示意圖;
圖5是本實施例的固定軸安裝示意圖。
圖中:1、機架;11、保護罩;111、開口;112、防塵簾;113、燕尾塊;12、傳送帶;121、透氣孔;13、支撐板;131、通孔;14、吸風口;2、打磨軸;21、套筒;211、固定軸;22、鍵;3、打磨刷;4、內齒輪;41、燕尾槽;5、外齒輪;6、支撐桿;61、固定筒;62、伸縮桿;63、螺釘;7、電機;8、支撐輪;9、滾輪。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1-5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一種鈑金自動打磨機,參照圖1以及圖4,包括機架1,機架1上設有用于放置鈑金件的傳送帶12,在機架1上位于傳送帶12上方設有保護罩11,保護罩11的兩端設有開口111,傳送帶12通過開口111進入以及穿出保護罩11,保護罩11上位于開口111處設有用于覆蓋開口111的防塵簾112。在保護罩11內位于傳送帶12的兩側設有吸風口14,吸風口14與風機相連,因為在打磨時,會產生一定量的粉塵,工作時,吸風口14可以起到除塵的作用,保證了操作人員的工作環境。
參照圖4,在傳送帶12上陣列設有若干透氣孔121,保護罩11的內壁上位于傳送帶12下方設有用于支撐傳送帶12的支撐板13,支撐板13可以對傳送帶12進行支撐,避免傳送帶12因為受到的壓力過大,導致傳送帶12出現斷裂的現象。支撐板13上也陣列設有若干通孔131。工作時,吸風口14可以在支撐板13的下方產生負壓,將鈑金件吸附在傳送帶12上,可以輔助支撐桿6對鈑金件起到固定作用。
參照圖4,在保護罩11內設有打磨裝置,打磨裝置設置在傳送帶12的上方,打磨裝置包括垂直于傳送帶12設置的打磨軸2,在保護罩11的頂部設有用于驅動打磨軸2轉動的第一驅動件,第一驅動件包括電機7,電機7的輸出軸與打磨軸2相連。在打磨軸2的外周面上圍繞打磨軸2圓周陣列設有若干用于對鈑金件接觸的打磨刷3。工作時,電機7驅動打磨軸2轉動,進而帶動打磨刷3轉動,對鈑金件進行打磨。
本實施例中,參照圖2以及圖4,打磨刷3的軸線垂直于打磨軸2的軸線,打磨刷3轉動設置在打磨軸2外部,在機架1上設有驅動打磨刷3自轉的第二驅動件。第二驅動件包括依靠打磨軸2的轉動來驅動打磨刷3轉動的傳動部。當打磨軸2在第一驅動件的驅動下做自由轉動時,通過傳動部的傳動,即可帶動打磨刷3自轉,不需要增加額外的原動件,節約能源,降低了生產成本。
參照圖2以及圖3,在打磨軸2外套設有套筒21,套筒21沿豎直方向滑移設置在打磨軸2上,套筒21與打磨軸2之間通過鍵22連接。在套筒21的外周面上沿套筒21的徑向圓周陣列設有固定軸211,固定軸211沿套筒21的徑向焊接固定在套筒21的外表面上,打磨刷3套設在固定軸211外,打磨刷3可以在固定軸211上轉動,在保護罩11內沿豎直方向滑移設有內齒輪4,內齒輪4環繞打磨軸2設置。在保護罩11的內壁上沿豎直方向設有燕尾塊113,在內齒輪4上沿豎直方向設有與燕尾塊113配合的燕尾槽41。
參照圖2以及圖3,固定軸211的端部設有與內齒輪4的頂面抵接的支撐輪8,支撐輪8的外周面與內齒輪4的頂面相切設置,在固定軸211的端部轉動設有與內齒輪4嚙合的外齒輪5,外齒輪5的轉軸與打磨刷3之間通過錐齒輪傳動連接。當電機7帶動打磨軸2轉動之后,固定軸211以打磨軸2為軸心轉動,外齒輪5與內齒輪4嚙合,外齒輪5也會轉動,通過錐齒輪傳動,即可帶動打磨刷3在固定軸211上轉動,實現打磨刷3的自轉。進一步的提高了打磨刷3的打磨效率。
參照圖4以及圖5,在內齒輪4的底面以及套筒21的底面上均設有支撐桿6,用于對套環以及內齒輪4起支撐作用。本實施例中,支撐桿6一共為6個,在內齒輪4上圓周陣列設置4個,在套筒21的底面上陣列設置有2個,支撐桿6的底面與打磨刷3的最低點齊平或者略高于打磨刷3的最低點。為了降低支撐桿6與鈑金件之間的摩擦力,在支撐桿6的底部設有滾輪9,滾輪9的滾動方向與鈑金件的運輸方向相切,設置滾輪9,可以降低支撐桿6與鈑金件之間的磨損,延長了支撐桿6使用壽命,保證了與鈑金件的加工效果。
參照圖3,本實施例中,支撐桿6的長度可以調節,這樣打磨刷3磨損之后,可以調節支撐桿6的長度,保證打磨刷3始終與鈑金件抵接,支撐桿6包括固定筒61以及伸縮桿62,本實施例中,固定筒61固定在套筒21底面。伸縮桿62滑移設置在固定筒61內,在固定筒61的外周面上螺紋連接有能夠與伸縮桿62抵接的螺釘63。
工作過程概述:當想要對鈑金件進行打磨的時候,將鈑金件放在傳送帶12上,開啟電機7,電機7驅動打磨軸2以及套筒21轉動,套筒21上的固定軸211圍繞打磨軸2轉動,進而帶動打磨刷3也圍繞打磨軸2轉動;此時,在固定軸211端部的外齒輪5,由于是與內齒輪4嚙合的且內齒輪4是僅能做上下滑動,當固定桿轉動之后,外齒輪5是處于自轉狀態,在錐齒輪傳動下,即可帶動打磨刷3自轉。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發明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