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金屬鑄造用冒口的后期加工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冒口后期加工生產工藝流程。
背景技術:
隨著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金屬鑄造技術領域也取得了相應的促進,冒口在金屬鑄造領域的應用,有效的解決了鑄件形成時,縮孔、縮松、排氣和集渣的技術問題,對鑄件在形成過程中起到了補縮的作用;而目前冒口在鑄造完成后只是依據生產需要在后期加工生產過程中簡單增加人工鉆孔的加工步驟,并未對冒口的后期加工生產工藝形成具體、詳細的加工生產工藝流程。
在專利號為cn103008554b的中國專利中,公開了一種冒口套的成型工藝,該工藝雖然省去了模具翻轉的加工步驟,簡化了冒口套成型的工藝,但是其僅僅是冒口在澆筑過程中的成型工藝,并未公開對澆筑完成后冒口后期加工的具體生產工藝流程。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以上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冒口后期加工生產工藝流程,本發明有效實現了冒口的打磨處理以及鉆孔處理的自動化,且配合冒口自動、有序、逐一的進出料方式,大大提高了冒口的品質,生產效率翻倍,工人操作強度低,人工成本少。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冒口后期加工生產工藝流程,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輸入工序,將鑄造完成后的冒口線性排布于輸入組件上,逐一傳送至側推工位處;
步驟二,轉移工序,將側推工位處的冒口通過側推氣缸推送至定位工位處,完成冒口的初步定位和一級轉移,再通過定位組件將冒口推送至加工工位處,完成冒口的二級轉移;
步驟三,加工處理工序,通過定位組件對加工工位處的冒口進行定位夾持,然后完成冒口的打磨處理以及鉆孔處理;
步驟四,輸出工序,定位組件復位同步將步驟三中完成加工處理的冒口帶回至定位工位,通過側推氣缸將下一待加工的冒口推送至該定位組件時,同步將完成加工處理的冒口推送至輸出工位上由輸出組件完成逐一輸出。
作為改進,步驟三中的冒口定位夾持過程中,由冒口放置座以及冒口定位座的合攏配合進行定位夾持。
作為改進,步驟三中的打磨處理由打磨機構中的打磨刀對冒口開口方向的內部側壁進行打磨。
作為改進,打磨處理過程中,所述打磨刀與冒口內壁抵持接觸。
作為改進,步驟三中的鉆孔處理由鉆孔機構中的鉆頭對冒口底部進行鉆孔。
作為改進,步驟三中的冒口的打磨處理以及鉆孔處理由連接推動機構帶動同步進行。
作為改進,步驟三中完成加工處理的冒口通過側推工位處的下一待加工冒口的轉移同步實現其由定位組件轉移至輸出組件上。
作為改進,所述輸入組件與所述輸出組件的傳送方向相垂直。
作為改進,步驟一、步驟二、步驟三以及步驟四中的冒口的開口方向的朝向一致。
一種冒口后期加工生產設備,包括機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輸送機構,所述輸送機構設置于機架上,其用于自動輸送冒口,且該輸送機構包括定位組件、輸入組件以及輸出組件;
打磨機構,所述打磨機構設置于機架上,其位于所述輸送機構的一側,該打磨機構包括打磨組件與第一滑動組件;
鉆孔機構,所述鉆孔機構設置于機架上,其相對于所述打磨機構位于所述輸送機構的另一側,該鉆孔機構包括鉆孔組件與第二滑動組件;
連接推動機構,所述連接推動機構設置于機架上,其位于所述輸送機構的后側,且其分別連接所述打磨機構與鉆孔機構,該連接推動機構同步帶動打磨機構與鉆孔機構沿機架橫向相對滑動對冒口分別進行打磨和鉆孔工作;
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設置于機架上,其同步驅動所述輸入組件與輸出組件分別對冒口進行輸入與輸出工作,且該驅動機構還同步驅動所述打磨組件與鉆孔組件旋轉對冒口分別進行打磨和鉆孔工作。
作為改進,所述定位組件設置于機架的中部,其用于對所述冒口進行定位,該定位組件包括:
冒口放置座,所述冒口放置座滑動設置于機架的中部,其用于放置所述冒口;
定位氣缸,所述定位氣缸設置于所述冒口放置座的前側,其上的推桿與該冒口放置座固定連接;
冒口定位座,所述冒口定位座設置于所述冒口放置座的上端,其與該冒口放置座遠離所述定位氣缸的一端相互鉸接;
第一氣動彈簧,所述第一氣動彈簧設置于所述冒口定位座的后側,其一端與所述冒口定位座的上端鉸接,其另一端與所述機架鉸接。
作為改進,所述輸入組件與所述鉆孔機構設置于所述定位組件的同一側,其與該鉆孔機構垂直設置,該輸入組件用于對所述定位組件輸入冒口,所述輸入組件包括:
輸入履帶,所述輸入履帶轉動設置于機架上,其位于所述冒口放置座的一側,且其與所述鉆孔機構垂直設置;
第一冒口定位塊組,所述第一冒口定位塊組固定設置于所述輸入履帶上,其沿所述輸入履帶的外圈邊沿等距設置;
側推氣缸,所述側推氣缸位于所述輸入履帶的一側,其位于所述鉆孔機構的前側,且其與所述輸入履帶垂直設置。
作為改進,所述輸出組件與所述打磨機構設置于定位組件的同一側,其與該打磨機構平行設置,該輸出組件用于對所述定位組件輸出冒口,所述輸出組件包括:
輸出履帶,所述輸出履帶轉動設置于機架上,其相對于所述輸入履帶位于所述冒口放置座的另一側,且其與所述打磨機構平行設置;
第二冒口定位塊組,所述第二冒口定位塊組固定設置于所述輸出履帶上,其沿所述輸出履帶的外圈邊沿等距設置。
作為改進,所述打磨組件滑動設置于第一滑動組件上,其位于所述輸出履帶的后側,該打磨組件包括:
第一轉動軸,所述第一轉動軸通過軸承座轉動設置于第一滑動組件的上端,其沿第一組件橫向滑動;
刀座,所述刀座固定設置于所述第一轉動軸對應冒口放置座的一端;
刀架,所述刀架與所述刀座固定連接,其中部設置有刀槽;
打磨刀,所述打磨刀對稱滑動設置于所述刀架的刀槽內;
限位圈,所述限位圈套設于打磨刀的外側,其下端與所述機架固定連接,且其位于所述冒口放置座的前端;
若干伸縮彈簧,所述伸縮彈簧均設置于打磨刀之間,該伸縮彈簧處于壓縮狀態,其推動打磨刀向外側滑動。
作為改進,所述第一滑動組件與機架的固定連接,其與所述輸出履帶平行設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滑動組件包括:
第一滑軌,所述第一滑軌對稱設置于打磨組件的下方,其與機架固定連接;
若干第一滑塊,所述第一滑塊均滑動設置于所述第一滑軌上;
第一連接塊,所述第一連接塊均沿所述第一滑軌的長度方向設置,其均設置于所述第一滑塊與所述第一轉動軸的之間,且靠近所述冒口放置座的第一連接塊與所述連接推動機構鉸接;
第二氣動彈簧,所述第二氣動彈簧對稱設置于機架的橫向兩側,其一端與所述機架鉸接,且其另一端與對應的所述第一滑塊鉸接。
作為改進,所述鉆孔組件滑動設置于所述第二滑動組件上,其位于所述輸入履帶的后側,該鉆孔組件包括:
第二轉動軸,所述第二轉動軸通過軸承座轉動設置于第二滑動組件的上端,其沿第二組件橫向滑動;
鉆頭夾盤,所述鉆頭夾盤固定設置于所述第二轉動軸對應冒口放置座的一端;
鉆頭,所述鉆頭通過鉆頭夾盤與所述第二轉動軸連接。
作為改進,所述第二滑動組件固定設置與機架上,其與所述輸入履帶垂直設置,該第二滑動組件包括:
第二滑軌,所述第二滑軌對稱設置于鉆孔組件的下方,其與機架固定連接;
若干第二滑塊,所述第二滑塊均滑動設置于所述第二滑軌上;
第二連接塊,所述第二連接塊均沿所述第二滑軌的長度方向設置,其均設置于所述第二滑塊與所述第二轉動軸的之間,且靠近所述冒口放置座的第二連接塊與所述連接推動機構鉸接;
第三氣動彈簧,所述第三氣動彈簧對稱設置于機架的橫向兩側,其一端與所述機架鉸接,且其另一端與對應的所述第二滑塊鉸接。
作為改進,所述連接推動機構設置于冒口放置座的后側,其與機架固定連接,該連接推動機構包括:
連接推動氣缸,所述連接推動氣缸固定設置于機架的上;
第三滑軌,所述第一滑軌固定設置于機架上,其位于所述連接推動氣缸的前端;
第三滑塊,所述第三滑塊滑動設置于第三滑軌上,其與所述連接推動氣缸的推桿固定連接;
第一連接桿,所述第一連接桿設置于所述第三滑軌的一側,其一端與所述第三滑塊鉸接,且其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滑動組件鉸接;
第二連接桿,所述第二連接桿對應所述第一連接桿設置于所述第三滑軌的另一側,其一端與所述第三滑塊鉸接,且其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滑動組件鉸接。
作為改進,所述驅動機構包括:
第一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固定設置于機架上,其位于鉆孔機構的下方;
傳動軸,所述傳動軸轉動設置于機架上,其位于所述打磨機構與鉆孔機構的下方,且其中部通過皮帶傳動的方式與所述第一驅動電機連接;
第一齒輪組,所述第一齒輪組位于所述傳動軸一側端部,其用于連接所述傳動軸與所述打磨組件;
第二齒輪組,所述第二齒輪組相對于所述第一齒輪組設置于所述傳動軸另一側端部;
第二驅動電機,所述第二驅動電機設置于所述輸入組件的端部,其用于驅動該輸入組件運轉;
第三驅動電機,所述第三驅動電機設置于所述輸出組件的端部,其用于驅動輸出組件運轉。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發明生產工藝流程,通過將澆筑后冒口的后期加工生產分為四個步驟進行,實現了冒口的打磨處理以及鉆孔處理的自動化,且配合冒口自動、有序、逐一的進出料方式,大大提高了冒口的品質,生產效率翻倍,工人操作強度低,人工成本少;
(2)轉移工序、加工處理工序以及輸出工序中均設置定位組件,利用定位組件實現冒口的初級定位,以及冒口在之后的二次轉移與定位夾持,且在冒口完成打磨與鉆孔處理后,將完成加工處理的冒口復位帶回,大大降低冒口轉移定位過程中產生的損壞率,定位準確,自動化程度高;
(3)加工處理工序中增設推動連接機構,利用推動連接機構同步帶動打磨機構與鉆孔機構橫向移動,同步對冒口進行打磨與鉆孔處理,自動程度高,使得整個加工處理只需配備一名操作工人,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功能完善、工作效率高、自動化程度好、人工成本低等優點,尤其適用于冒口后期加工生產技術領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冒口后期加工生產工藝流程圖;
圖2為本發明冒口后期加工生產設備等軸測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定位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冒口定位座及冒口限位座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輸入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第一冒口定位塊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輸出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第二冒口定位塊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打磨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打磨刀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鉆孔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連接推動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驅動機構部分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設備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發明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實施例:
如圖1所示,一種冒口后期加工生產工藝流程,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輸入工序,將鑄造完成后的冒口線性排布于輸入組件22上,逐一傳送至側推工位處;
步驟二,轉移工序,將側推工位處的冒口通過側推氣缸223推送至定位工位處,完成冒口的初步定位和一級轉移,再通過定位組件21將冒口推送至加工工位處,完成冒口的二級轉移;
步驟三,加工處理工序,通過定位組件21對加工工位處的冒口進行定位夾持,然后完成冒口的打磨處理以及鉆孔處理;
步驟四,輸出工序,定位組件21復位同步將步驟三中完成加工處理的冒口帶回至定位工位,通過側推氣缸223將下一待加工的冒口推送至該定位組件21時,同步將完成加工處理的冒口推送至輸出工位上由輸出組件23完成逐一輸出。
值得說明的是,通過將澆筑后冒口的后期加工生產分為四個步驟進行,實現了冒口的打磨處理以及鉆孔處理的自動化,且配合冒口自動、有序、逐一的進出料方式,大大提高了冒口的品質,生產效率翻倍,工人操作強度低,人工成本少。
進一步的,步驟三中的冒口定位夾持過程中,由冒口放置座211以及冒口定位座213的合攏配合對冒口進行定位夾持。
更進一步的,步驟三中的打磨處理由打磨機構3中的打磨刀314對冒口開口方向的內部側壁進行打磨。
其中,打磨處理過程中,所述打磨刀314與冒口內壁抵持接觸。
進一步的,步驟三中的鉆孔處理由鉆孔機構4中的鉆頭413對冒口底部進行鉆孔。
其中,步驟三中的冒口的打磨處理以及鉆孔處理由連接推動機構5帶動同步進行。
需要說明的是,利用推動連接機構5同步帶動打磨機構3與鉆孔機構4橫向移動,同步對冒口進行打磨與鉆孔處理,自動程度高,使得整個加工處理只需配備一名操作工人,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進一步的,步驟三中完成加工處理的冒口通過側推工位處的下一待加工冒口的轉移同步實現其由定位組件21轉移至輸出組件23上。
進一步的,所述輸入組件22與所述輸出組件23的傳送方向相垂直。
其中,步驟一、步驟二、步驟三以及步驟四中的冒口的開口方向的朝向一致。
需要說明的是,冒口的開口方向始終是朝向打磨機構3一側。
如圖1所示,一種冒口后期加工生產設備,包括機架1,還包括:
輸送機構2,所述輸送機構2設置于機架1上,其用于自動輸送冒口,且該輸送機構2包括定位組件21、輸入組件22以及輸出組件23;
打磨機構3,所述打磨機構3設置于機架1上,其位于所述輸送機構2的一側,該打磨機構3包括打磨組件31與第一滑動組件32;
鉆孔機構4,所述鉆孔機構4設置于機架1上,其相對于所述打磨機構3位于所述輸送機構2的另一側,該鉆孔機構4包括鉆孔組件41與第二滑動組件42;
連接推動機構5,所述連接推動機構5設置于機架1上,其位于所述輸送機構2的后側,且其分別連接所述打磨機構3與鉆孔機構4,該連接推動機構5同步帶動打磨機構3與鉆孔機構4沿機架1橫向相對滑動對冒口分別進行打磨和鉆孔工作;
驅動機構6,所述驅動機構6設置于機架1上,其同步驅動所述輸入組件22與輸出組件23分別對冒口進行輸入與輸出工作,且該驅動機構6還同步驅動所述打磨組件31與鉆孔組件41旋轉對冒口分別進行打磨和鉆孔工作。
需要具體說明的是,所述輸送機構2中的定位組件21將冒口自動定位在所述打磨機構3與鉆孔機構4之間,使打磨機構3與鉆孔機構4可以對冒口進行快速的打磨與鉆孔工作,同時利用輸入組件22與輸出組件23對定位組件21進行冒口的自動輸入與輸出工作,實現了冒口自動化定位與輸送,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圖2與圖3所示,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定位組件21設置于機架1的中部,其用于對所述冒口進行定位,該定位組件21包括:
冒口放置座211,所述冒口放置座211滑動設置于機架1的中部,其用于放置所述冒口;
定位氣缸212,所述定位氣缸212設置于所述冒口放置座的前側,其上的推桿與該冒口放置座211固定連接;
冒口定位座213,所述冒口定位座213設置于所述冒口放置座211的上端,其與該冒口放置座211遠離所述定位氣缸212的一端相互鉸接;
第一氣動彈簧214,所述第一氣動彈簧214設置于所述冒口定位座213的后側,其一端與所述冒口定位座213的上端鉸接,其另一端與所述機架1鉸接。
需要具體說明的是,冒口放置座211上設置有冒口放置槽2111,冒口放置于冒口放置,2111內,冒口定位座213的兩端對稱設置有定位凸塊2131,利用定位凸塊2131對冒口進行限位。
進一步說明的是,利用冒口放置座211放置冒口,配合鉸接的冒口定位座213,同時利用第一氣動彈簧214將冒口定位座211與機架1連接,當定位氣缸212帶動冒口放置座211到達定位氣缸212缸體的前端時,第一氣動彈簧214會帶動冒口定位座213打開,此時輸入組件22可以輸入冒口,而冒口放置座211上加工完的冒口被輸入的未加工的冒口推動到輸出組件23上,之后定位氣缸212推動冒口放置座211回復到打磨機構3與鉆孔機構4之間,此時冒口定位座213與冒口放置座211合攏對冒口實現自動定位,利于打磨機構3與鉆孔機構4進行加工,取代了人工放置冒口定位,效率高。
如圖4與圖5所示,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輸入組件22與所述鉆孔機構4設置于所述定位組件21的同一側,其與該鉆孔機構4垂直設置,該輸入組件22用于對所述定位組件21輸入冒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入組件22包括:
輸入履帶221,所述輸入履帶221轉動設置于機架1上,其位于所述冒口放置座211的一側,且其與所述鉆孔機構4垂直設置;
第一冒口定位塊組222,所述第一冒口定位塊組222固定設置于所述輸入履帶211上,其沿所述輸入履帶221的外圈邊沿等距設置;
側推氣缸223,所述側推氣缸223位于所述輸入履帶221的一側,其位于所述鉆孔機構4的前側,且其與所述輸入履帶221垂直設置。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第一冒口定位塊組222包括兩個對稱設置的第一冒口定位塊2221,兩個對稱的第一冒口定位塊2221的長度與所述冒口長度一致,其放置方向與所述輸入履帶221的輸送方向垂直。
進一步說明的是,利用第一冒口定位塊組222對冒口進行定位,使冒口可以安放在第一冒口定位塊組222上進行輸送,同時冒口不會隨著輸入履帶221的轉動而發生滾動,并利用側推氣缸223推動第一冒口定位塊組222上的冒口使冒口自動進入到冒口放置座211上,同時將冒口放置座211上已加工完成的冒口推動到輸出組件23上,實現冒口的自動輸入,提高工作效率。
如圖6與圖所示,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輸出組件23與所述打磨機構3設置于定位組件21的同一側,其與該打磨機構3平行設置,該輸出組件23用于對所述定位組件21輸出冒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出組件23包括:
輸出履帶231,所述輸出履帶231轉動設置于機架1上,其相對于所述輸入履帶221位于所述冒口放置座211的另一側,且其與所述打磨機構3平行設置;
第二冒口定位塊組232,所述第二冒口定位塊組232固定設置于所述輸出履帶231上,其沿所述輸出履帶231的外圈邊沿等距設置。
需要具體說明的是,所述第二冒口定位塊組232包括兩個對稱設置的第二冒口定位塊2321,第二冒口定位塊組232的設置方向與輸出履帶231的輸送方向一致,若干的第二冒口定位組232對輸出的冒口進行定位與承載。
進一步說明的是,利用第二冒口定位塊組232對加工完成的冒口進行定位,同時隨著輸出履帶231的不停轉動,第二冒口定位塊組232向前移動,帶動加工完成的冒口向前輸出,實現了冒口輸出的自動化,代替了冒口的人工輸送,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避免了冒口在輸送過程中被打碎的可能;
如圖8、圖9與圖10所示,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打磨組件31滑動設置于第一滑動組件32上,其位于所述輸出履帶231的后側,該打磨組件31包括:
第一轉動軸311,所述第一轉動軸311通過軸承座轉動設置于第一滑動組件32的上端,其沿第一組件32橫向滑動;
刀座312,所述刀座312固定設置于所述第一轉動軸311對應冒口放置座211的一端;
刀架313,所述刀架313與所述刀座312固定連接,其中部設置有刀槽;
打磨刀314,所述打磨刀314對稱滑動設置于所述刀架313的刀槽內;
限位圈315,所述限位圈315套設于打磨刀314的外側,其下端與所述機架1固定連接,且其位于所述冒口放置座211的前端;
若干伸縮彈簧316,所述伸縮彈簧316均設置于打磨刀314之間,該伸縮彈簧316處于壓縮狀態,其推動打磨刀314向外側滑動。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滑動組件32與機架1的固定連接,其與所述輸出履帶231平行設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滑動組件32包括:
第一滑軌321,所述第一滑軌321對稱設置于打磨組件31的下方,其與機架1固定連接;
若干第一滑塊322,所述第一滑塊322均滑動設置于所述第一滑軌321上;
第一連接塊323,所述第一連接塊323均沿所述第一滑軌321的長度方向設置,其均設置于所述第一滑塊322與所述第一轉動軸311的之間,且靠近所述冒口放置座211的第一連接塊323與所述連接推動機構5鉸接;
第二氣動彈簧324,所述第二氣動彈簧324對稱設置于機架1的橫向兩側,其一端與所述機架1鉸接,且其另一端與對應的所述第一滑塊322鉸接。
需要具體說明的是,所述打磨組件31中的打磨刀314可以隨刀座312進行旋轉,在旋轉的過程中對冒口的內壁進行打磨。
進一步說明的是,所述打磨刀314可以依靠伸縮彈簧316沿刀架313的橫向伸縮滑動,其在伸縮的過程中改變刀頭到刀座312中心的距離,進而可以在打磨的過程中適應冒口內壁在打磨過程中厚度的變化,且刀架313的末端設置有凹陷的缺口,可以避免在打磨工作的過程中,刀架313與鉆孔組件31發生干涉。
更進一步說明的是,所述限位圈315可以在打磨刀314在橫向滑動的過程中收攏打磨刀314,也可以在打磨刀314深入冒口內壁時,使打磨刀314自動打開,貼合到冒口的內壁上,并且,限位圈315的內圈加設了打磨石,利用打磨石與打磨刀314的相對滑動,對打磨刀314進行打磨,使打磨刀314始終保持鋒利。
具體說明的是,所述第一連接塊323用于連接第一滑塊322與第一轉動軸311上的軸承座,使打磨組件31整體可以在第一滑軌321上進行滑動。
更為具體說明的是,第一氣動彈簧324用于推動打磨組件31沿第一滑軌311滑動。
如圖11所示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鉆孔組件41滑動設置于所述第二滑動組件42上,其位于所述輸入履帶221的后側,該鉆孔組件41包括:
第二轉動軸411,所述第二轉動軸411通過軸承座轉動設置于第二滑動組件42的上端,其沿第二組件42橫向滑動;
鉆頭夾盤412,所述鉆頭夾盤412固定設置于所述第二轉動軸411對應冒口放置座211的一端;
鉆頭413,所述鉆頭413通過鉆頭夾盤412與所述第二轉動軸411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滑動組件32固定設置與機架1上,其與所述輸入履帶221垂直設置,該第二滑動組件42包括:
第二滑軌421,所述第二滑軌421對稱設置于鉆孔組件41的下方,其與機架1固定連接;
若干第二滑塊422,所述第二滑塊422均滑動設置于所述第二滑軌421上;
第二連接塊423,所述第二連接塊423均沿所述第二滑軌421的長度方向設置,其均設置于所述第二滑塊422與所述第二轉動軸411的之間,且靠近所述冒口放置座211的第二連接塊423與所述連接推動機構5鉸接;
第三氣動彈簧324,所述第三氣動彈簧324對稱設置于機架1的橫向兩側,其一端與所述機架1鉸接,且其另一端與對應的所述第二滑塊322鉸接。
需要具體說明的是,所述鉆孔組件41中的鉆頭413可以隨第二轉動軸411旋轉,在旋轉的過程中,鉆頭413對冒口的底部進行鉆孔。
進一步說明的是,所述第二連接塊423用于連接第二滑塊422與第二旋轉軸411上的軸承座,使鉆孔組件41整體可以在第二滑軌421上進行滑動。
更進一步說明的是,所述第二氣動彈簧424用于推動鉆孔組件41進行橫向滑動。
如圖12所示,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連接推動機構5設置于冒口放置座211的后側,其與機架1固定連接,其特征在于,該連接推動機構5包括:
連接推動氣缸51,所述連接推動氣缸51固定設置于機架1的上;
第三滑軌52,所述第一滑軌52固定設置于機架1上,其位于所述連接推動氣缸51的前端;
第三滑塊53,所述第三滑塊53滑動設置于第三滑軌52上,其與所述連接推動氣缸51的推桿固定連接;
第一連接桿54,所述第一連接桿54設置于所述第三滑軌52的一側,其一端與所述第三滑塊53鉸接,且其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滑動組件32鉸接;
第二連接桿55,所述第二連接桿55對應所述第一連接桿54設置于所述第三滑軌52的另一側,其一端與所述第三滑塊53鉸接,且其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滑動組件42鉸接。
需要具體說明的是,所述推動氣缸51為慢速控制,其推動速度較緩慢,該推動氣缸51控制第三滑塊53前后滑動,并通過第一連接桿54和第二連接桿55分別將打磨組件21以及鉆孔組件31連接到第三滑塊53上,利用第三滑塊53在滑動過程中,改變第一連接桿54和第二連接桿55與機架1之間夾角的角度,進而帶動打磨組件31與鉆孔組件41可以相對冒口放置座211發生滑動,使打磨組件31與鉆孔組件41可以同步滑動至冒口放置座211的兩側,對冒口的內壁和底部同步進行打磨和鉆孔工作,實現了打磨機構3與鉆孔機構4的同步聯動。
如圖13所示,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驅動機構6包括:
第一驅動電機61,所述驅動電機61固定設置于機架1上,其位于鉆孔機構4的下方;
傳動軸62,所述傳動軸62轉動設置于機架1上,其位于所述打磨機構3與鉆孔機構4的下方,且其中部通過皮帶傳動的方式與所述第一驅動電機61連接;
第一齒輪組63,所述第一齒輪組63位于所述傳動軸62一側端部,其用于連接所述傳動軸62與所述打磨組件31;
第二齒輪組64,所述第二齒輪組64相對于所述第一齒輪組63設置于所述傳動軸62另一側端部;
第二驅動電機65,所述第二驅動電機65設置于所述輸入組件22的端部,其用于驅動該輸入組件22運轉;
第三驅動電機66,所述第三驅動電機66設置于所述輸出組件23的端部,其用于驅動輸出組件23運轉。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第一齒輪組63包括套設于傳動軸62上的第一齒輪輥631以及套設于第一轉動軸311上的第一齒輪632,所述第二齒輪組64包括套設于傳動軸62上的第二齒輪輥641以及套設于第二轉動軸411上的第二齒輪642,第一齒輪輥631與第一齒輪632嚙合,第二齒輪輥641與第二齒輪642嚙合,由第一驅動電機61同步帶動所述打磨組件31與鉆孔組件41轉動。
進一步說明的是,第二驅動電機65用于驅動輸入組件22中的輸入履帶221轉動,第三驅動電機66用于驅動輸出組件23中的輸出履帶231轉動。
工作過程如下:
將未加工的冒口放置在輸入履帶221上的第一冒口定位塊組222上,隨著輸入履帶221的轉動,第一冒口定位塊組222不斷的向前輸送,當冒口輸送到正對側推氣缸223時,側推氣缸223向第一冒口定位塊組222上的冒口推動,將冒口推動到冒口放置座211上,冒口放置座211上已加工完成的冒口被未加工過的冒口推動到輸出履帶231的第二冒口定位塊組232上,隨著輸出履帶231的轉動已加工完成的冒口隨著第二冒口定位塊組232輸出;而未加工的冒口則隨由定位氣缸212推動冒口放置座211行進到打磨機構3以及鉆孔機構4之間,而冒口放置座211上方鉸接的冒口定位座213,在隨冒口放置座211行進的過程中與該冒口放置座211合攏對冒口進行定位,以便于打磨機構3與鉆孔機構4對冒口進行打磨與鉆孔工作,當完成工作后,定位氣缸212會回收,冒口放置座211會回到初始的位置,同時冒口定位座213會打開,側推氣缸223會再次推動未加工的冒口進入到冒口放置座211上。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