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一種片狀銀粉的制作工藝。
背景技術:
片狀銀粉為浸漬銀漿、導電膠等低溫固化銀漿的主要填充物料,其生產周期較長,工序設計較多,因此其性能穩定性體現了工藝參數及工藝過程的合理程度,目前片狀銀粉的生產過程包括:還原→24h真空脫水→16h、70℃烘干→球磨→檢測,其生產周期至少5天,再加上低溫固化銀漿的5天生產周期,使得生產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片狀銀粉的制作工藝,該制作工藝縮短了生產的周期,達到高效率地完成制作。
技術方案:一種片狀銀粉的制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將清洗干凈的銀粉,即銀粉水電導率小于100uS/m,加入分散劑充分攪拌,保證分散劑與銀粉充分混勻;
步驟2,將加入分散劑的銀粉放入烘干盤中,使銀粉以均勻厚度平鋪在烘干盤中,并放于烘箱中烘干;
步驟3,以機械破碎機充分打粉分散;
步驟4,以直徑10mm的鋼球在不銹鋼罐中進行輥磨,每一小時將團聚的團塊拍散,共輥磨8h;
步驟5,出料。
具體地,所述步驟1中分散劑采用十六醇或硬脂酸。
具體地,所述步驟1中分散劑的加入量為0.6-0.7%。
具體地,所述步驟2中烘干時間為16h。
具體地,所述步驟2中烘干溫度為60-90度。
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于:該制作工藝取消了真空烘干過程,在烘干前加入0.6-0.7%的分散劑將片狀銀粉烘干時間由原來的48小時,減少到16小時,縮短了生產周期,使得制作效率更高。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粒度分布圖;
圖2是本申請粒度分布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明本發明。
一種片狀銀粉的制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將清洗干凈的銀粉,即銀粉水電導率小于100uS/m,加入分散劑充分攪拌,保證分散劑與銀粉充分混勻,分散劑采用十六醇或硬脂酸之類蠟狀物質,分散劑的加入量為0.6-0.7%,最優加入量為0.6%;
步驟2,將加入分散劑的銀粉放入烘干盤中,使銀粉以均勻厚度平鋪在烘干盤中,并放于烘箱中60-90度烘干,烘干時間為16h;
步驟3,以機械破碎機充分打粉分散;
步驟4,以直徑10mm的鋼球在不銹鋼罐中進行輥磨,每一小時用鐵鏟將團聚的團塊拍散,共輥磨8h;
步驟5,出料。
本申請首先取消銀粉還原工藝后的真空烘干過程,直接采用常壓烘干,并對烘干時間進行記錄,通過對烘干后粉體的燒損進行測試,來確定粉體是否充分烘干;通過實驗了解到直接常壓烘干的最優時間為16h。
由于取消了真空烘干過程,烘干后銀粉中分散劑的殘余量大于以往工藝的0.3%,達到0.7%;過多的殘留分散劑導致銀粉在球磨過程中板結,導致只有板結塊表面部分的銀粉受到磨球的碾壓作用而迅速片狀化,板結塊內部的銀粉片狀化時間則要相應增加,最終導致表面部分銀粉過度片狀化,甚至產生團聚態的粗銀片和銀珠,從而增加片狀銀粉的平均粒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還原過程中減少了分散劑的加入量,并進行了球磨實驗,從而得到最優的分散劑加入量為0.6%-0.7%。
為了分析銀粉在球磨過程中粒徑的變化趨勢,我們在球磨過程中以1h的頻率對銀粉進行取樣,通過取樣的粒徑測試,球磨過程中銀粉首先是被磨球分散,平均粒徑逐漸減小,3h以后開始出現片狀化,平均粒徑在7-9h之間基本保持穩定,因此我們確定球磨工藝最佳時間維持原工藝的8h。
經過試驗證實,本申請完成前共進行片粉生產14批,其中有6批平均粒徑超出標準上限8um,這六批中最嚴重的兩批存在大于100um的銀團聚顆粒,無法在漿料中正常使用,必須進行過篩處理,圖1是本試驗完成前的批次粒度分布圖;本試驗完成后,共生產6批片狀銀粉,其平均粒徑均符合標準范圍,其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
由圖1和圖2對比可以看出本申請所采用的方法可有效的解決片狀銀粉批次穩定性差的問題,并且大大減少了片狀銀粉生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