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壓鑄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于多旋轉工位的壓鑄方法。
背景技術:
壓鑄機就是在壓力作用下把熔融金屬液壓射到模具中冷卻成型,開模后得到固體金屬鑄件的一系列工業鑄造機械,最初用于壓鑄鉛字。隨著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的進步,尤其是隨著汽車、摩托車以及家用電器等工業的發展,諸方面出發,壓鑄技術已獲得極其迅速的發展。
現有的壓鑄機運作時,通過壓射裝置將金屬液注入至合模裝置中的模具中,從而進行成型,然而,現有的壓鑄機的構造及運作方式使得整個壓鑄過程耗費的時間成本與人力成本都較高,工作效率低下。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提高壓鑄的工作效率。
為了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多旋轉工位的壓鑄方法,提供固定底座、設于所述固定底座上,且能夠被驅動旋轉的旋轉底盤、設于所述旋轉底盤上的合模裝置;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使得其中的第一合模裝置處于壓鑄工位,第二合模裝置處于下料工位,第三合模裝置處于清理工位,第四合模裝置處于沖刷工位;所述壓鑄工位、下料工位、清理工位以及沖刷工位沿旋轉方向依次布置;
s2:分別進行以下步驟:
針對處于壓鑄工位的第一合模裝置,將金屬液壓射入第一合模裝置中的模具中,進行壓鑄;
針對處于下料工位的第二合模裝置,取下其中模具中的成型物料;
針對處于清理工位的第三合模裝置,對其進行清理;
針對處于沖刷工位的第四合模裝置,對其進行沖刷;
以上步驟均完成后,進入步驟s3;
s3:旋轉所述旋轉底盤,使得所述第一合模裝置處于下料工位,第二合模裝置處于清理工位,第三合模裝置處于沖刷工位,第四合模裝置處于壓鑄工位。
可選的,所述合模裝置包括定型結構與設于所述定型結構上側的動型結構,模具處于所述定型結構與動型結構之間,在所述步驟s2中:
所述第一合模裝置的定型結構與動型結構處于接合狀態;
使得所述第二合模裝置的定型結構與動型結構分離,進而取下其中模具中的成型物料;
所述第三合模裝置的定型結構與動型結構處于分離狀態;
在完成沖刷前,第四合模裝置的定型結構與動型結構處于分離狀態,完成沖刷后,使得第四合模裝置的定型結構與動型結構接合。
可選的,在所述步驟s2中,將金屬液壓射入第一合模裝置中的模具中,進行壓鑄的過程中,下壓結構下壓于所述第一合模裝置上,壓鑄完成后,抬起所述下壓結構。
可選的,所述合模裝置的動型結構通過升降驅動結構驅動升降,從而實現所述動型結構與定型結構之間的接合與分離。
可選的,所述第一合模裝置、第二合模裝置、第三合模裝置以及第四合模裝置中分別設有用以形成不同成型物料的不同模具。
可選的,在所述步驟s3中,旋轉所述旋轉底盤時,先將所述旋轉底盤抬起,進而旋轉所述底盤。
可選的,在所述步驟s2中,將金屬壓壓射入模具時,壓射結構沿豎直向向上將金屬液注射入所述模具。
可選的,利用下料機械手自處于下料工位的第二合模裝置重取下成型物料;利用清理機械手對處于清理工位的第三合模裝置進行清理;利用沖刷機械手對處于沖刷工位的第四合模裝置進行沖刷。
可選的,采用的所述下料機械手、清理機械手以及沖刷機械手至少之一包括機械手底座、機械手轉盤、第一旋轉臂、第二旋轉臂、第一自轉臂、第三旋轉臂和第二自轉臂,所述機械手轉盤設于所述機械手底座上側,且繞豎直向自轉,第一旋轉臂的下端繞第一轉軸連接于所述機械手轉盤,所述第二旋轉臂的首端繞第二轉軸連接于所述第一旋轉臂的下端,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互相平行,且均沿水平向設置,所述第一自轉臂連接于所述第二旋轉臂的末端,所述第一自轉臂與第二旋轉臂共軸于第一共軸軸心,且所述第一自轉臂能夠繞所述第一共軸軸心自轉,所述第三旋轉臂的首端繞第三轉軸旋轉連接于所述第一自轉臂的末端,所述第三轉軸垂直于所述第一共軸軸心,所述第二自轉臂連接于所述第三旋轉臂的末端,所述第二自轉臂與第三旋轉臂共軸于第二共軸軸心,且所述第二自轉臂能夠繞所述第二共軸軸心自轉。
本發明在現有壓鑄機的基礎上,將多工位的工作方式引入進來,僅在壓鑄工位實現壓鑄工作,在其他工位進行其他工作,比如可以是下料、沖刷、清理等等,基于此,本發明著重改進了壓鑄工位如何進行壓鑄的方式,其一方面具有合模裝置的升降動作進行合模,為了提高合模的作用力,本發明還在壓鑄工位進一步布置了下壓裝置進行壓鑄時的下壓。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可選實施例中基于多旋轉工位的壓鑄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一可選實施例中所采用的壓鑄機的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一可選實施例中所采用的壓鑄機的俯視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一可選實施例中機械手的示意圖;
圖中,1-固定底座;2-旋轉底盤;3-抬升機構;4-旋轉驅動機構;5-合模裝置;6-下壓結構;7-液壓驅動裝置;
801-下料機械手;802-清理機械手;803-沖刷機械手;
80-機械手底座;81-機械手轉盤;82-第一旋轉臂;83-第二旋轉臂;84-第一自轉臂;85-第三旋轉臂;86-第二自轉臂;
101-壓鑄工位;102-下料工位;103-清理工位;104-沖刷工位。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考圖1至圖4對本發明提供的基于多旋轉工位的壓鑄方法進行詳細的描述,其為本發明可選的實施例,可以認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改變本發明精神和內容的范圍內,能夠對其進行修改和潤色。
請參考圖1,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多旋轉工位的壓鑄方法,提供固定底座、設于所述固定底座上,且能夠被驅動旋轉的旋轉底盤、設于所述旋轉底盤上的合模裝置;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使得其中的第一合模裝置處于壓鑄工位,第二合模裝置處于下料工位,第三合模裝置處于清理工位,第四合模裝置處于沖刷工位;所述壓鑄工位、下料工位、清理工位以及沖刷工位沿旋轉方向依次布置;
s2:分別進行以下步驟:
針對處于壓鑄工位的第一合模裝置,將金屬液壓射入第一合模裝置中的模具中,進行壓鑄;
針對處于下料工位的第二合模裝置,取下其中模具中的成型物料;
針對處于清理工位的第三合模裝置,對其進行清理;
針對處于沖刷工位的第四合模裝置,對其進行沖刷;
所述合模裝置包括定型結構與設于所述定型結構上側的動型結構,模具處于所述定型結構與動型結構之間,在所述步驟s2中:
所述第一合模裝置的定型結構與動型結構處于接合狀態;
使得所述第二合模裝置的定型結構與動型結構分離,進而取下其中模具中的成型物料;
所述第三合模裝置的定型結構與動型結構處于分離狀態;
在完成沖刷前,第四合模裝置的定型結構與動型結構處于分離狀態,完成沖刷后,使得第四合模裝置的定型結構與動型結構接合。
可選的,在所述步驟s2中,將金屬液壓射入第一合模裝置中的模具中,進行壓鑄的過程中,下壓結構下壓于所述第一合模裝置上,壓鑄完成后,抬起所述下壓結構。
以上步驟均完成后,進入步驟s3;
此外,所述合模裝置的動型結構通過升降驅動結構驅動升降,從而實現所述動型結構與定型結構之間的接合與分離。
可選的,所述第一合模裝置、第二合模裝置、第三合模裝置以及第四合模裝置中分別設有用以形成不同成型物料的不同模具。
s3:旋轉所述旋轉底盤,使得所述第一合模裝置處于下料工位,第二合模裝置處于清理工位,第三合模裝置處于沖刷工位,第四合模裝置處于壓鑄工位。
利用下料機械手自處于下料工位的第二合模裝置重取下成型物料;利用清理機械手對處于清理工位的第三合模裝置進行清理;利用沖刷機械手對處于沖刷工位的第四合模裝置進行沖刷。
有關本發明采用的壓鑄機,請結合圖2至圖4,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旋轉的多工位壓鑄系統,包括固定底座1、旋轉底盤2、若干合模裝置5,以及至少一個下壓結構6,所述旋轉底盤2設于所述固定底座1上側,且能夠沿自身的軸心自轉,
所述合模裝置5通過旋轉在不同工位間運動,所述工位包括壓鑄工位、沖刷工位、清理工位和下料工位;
所述沖刷工位104、清理工位103、下料工位102以及壓鑄工位101沿著旋轉方向依次布置;所述沖刷工位104、清理工位103,以及下料工位102外側分別設有沖刷機械手臂803、清理機械手臂802以及下料機械手臂801,所述沖刷機械手臂803、清理機械手臂802以及下料機械手臂201的位置相對所述固定底座1固定;
所述下壓結構6與所述固定底座1的旋轉位置相對固定,且能夠下壓處于所述壓鑄工位101的所述合模裝置5中的動型結構,所述下壓結構6被液壓驅動裝置7驅動實現下壓;所述固定底座1內設有壓射機構,處于所述壓鑄工位101的所述合模裝置5能夠連通所述壓射機構。不同的所述合模裝置中設有不同的模具。
本發明中,所述的基于旋轉的多工位壓鑄系統還包括抬升機構3和旋轉驅動機構4,所述旋轉底盤2安裝于所述抬升機構3,所述抬升機構3以及其上的旋轉底盤2被所述旋轉驅動機構驅動旋轉,所述旋轉驅動機構安裝于所述固定底座1。當然,將抬升機構3安裝于旋轉底盤2上,也可是本發明可選的方案,應將其視作以上方案的等同替換。在進行旋轉時,旋轉底盤2被抬升起,未旋轉時,旋轉底盤2落下在固定裝置1上。
每個所述合模裝置5包括定型結構、動型結構以及升降驅動結構51;
所述定型結構52設于所述旋轉底盤2上,所述動型結構通過所述升降驅動結構51設于所述旋轉底盤2上,從而使得所述合模裝置5通過旋轉在不同工位間運動,所述工位包括壓鑄工位101;每個所述動型結構對應設于一個所述定型結構52上側,所述動型結構通過升降驅動結構51驅動進行升降,所述動型結構與定型結構52間設有模具;
所述工位還包括沖刷工位104、清理工位103和下料工位102,所述沖刷工位104、清理工位103、下料工位102以及壓鑄工位101沿著旋轉方向依次布置;所述沖刷工位104、清理工位103,以及下料工位102外側分別設有沖刷機械手臂(圖未示)、清理機械手臂(圖未示)以及下料機械手臂(圖未示),所述沖刷機械手臂(圖未示)、清理機械手臂(圖未示)以及下料機械手臂(圖未示)的位置相對所述固定底座1固定。
通過在多工位布置不同的機械手,針對四個合模裝置5中的每一個,都可以依次實現壓鑄、下料、清理和沖刷,且四個合模裝置5同時分別進行壓鑄、下料、清理和沖刷,有效節約了流程。再進一步,在沖刷位置時,將合模裝置5合攏和下降,且活動體53相對升降本體54上升后被鎖定結構56鎖定,進而轉至壓鑄工位101,在壓鑄工位壓鑄后,轉至下料工位102,在下料工位102解開鎖定,活動體53可以相對升降本體54下降,再轉至清理工位103進行清理,清理后轉至沖刷工位104進行沖刷。這里的沖刷可以采用噴射氣體沖刷,清理可以采用吸塵方式。具體的下料、沖刷、清理方式,可以依據本領域技術人員所采用的設備發生變化,但無論如何變化都不脫離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且都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依據以上描述可以想見的方案。本發明其他可選實施例中,還可對機械手進行詳細的設計,以實現多角度多維度的變化,以適應機械手多種角度和位置的變化。
請參考圖4,本發明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下料機械手、清理機械手以及沖刷機械手至少之一包括機械手底座80、機械手轉盤81、第一旋轉臂82、第二旋轉臂83、第一自轉臂84、第三旋轉臂85和第二自轉臂86,所述機械手轉盤81設于所述機械手底座80上側,且繞豎直向自轉,第一旋轉臂82的下端繞第一轉軸連接于所述機械手轉盤81,所述第二旋轉臂83的首端繞第二轉軸連接于所述第一旋轉臂82的下端,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互相平行,且均沿水平向設置,所述第一自轉臂84連接于所述第二旋轉臂83的末端,所述第一自轉臂84與第二旋轉臂83共軸于第一共軸軸心,且所述第一自轉臂84能夠繞所述第一共軸軸心自轉,所述第三旋轉臂85的首端繞第三轉軸旋轉連接于所述第一自轉臂84的末端,所述第三轉軸垂直于所述第一共軸軸心,所述第二自轉臂86連接于所述第三旋轉臂85的末端,所述第二自轉臂86與第三旋轉臂85共軸于第二共軸軸心,且所述第二自轉臂86能夠繞所述第二共軸軸心自轉。
可選的,若所述下料機械手包括所述底座、所述第一旋轉臂82、所述第二旋轉臂83、所述第一自轉臂84、所述第三旋轉臂85和所述第二自轉臂86,則所述下料機機械手的第二自轉臂86的末端設有連接部,所述下料機通過所述連接部連接壓鑄成型部件。
可選的,若所述清理機械手包括所述底座、所述第一旋轉臂82、所述第二旋轉臂83、所述第一自轉臂84、所述第三旋轉臂85和所述第二自轉臂86,則所述清理機械手的第二自轉臂86的末端設有沖刷部件,所述沖刷部件通過沖刷泵和軟管連接至沖刷氣源。
可選的,若所述清理機械手包括所述底座、所述第一旋轉臂82、所述第二旋轉臂83、所述第一自轉臂84、所述第三旋轉臂85和所述第二自轉臂86,則所述清理機械手的第二自轉臂86的末端設有清理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