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陶瓷、石材、金屬板等板材板面的拋光加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濕法面接觸柔性高效拋光機。
背景技術:
陶瓷石材的打磨拋光方法目前一般分為干法和濕法兩種,其中濕法的磨拋生產線通常包括有磨拋模塊、輸送模塊,磨拋模塊包括磨頭及注水設備等,輸送模塊將工件輸送至磨頭下方后,磨頭下壓并一般旋磨拋光一邊注水沖刷及防揚塵,打磨拋光后工件再被送走。傳統的拋光生產,目前均采用擺腳線接觸式拋光機磨頭結構,磨塊采用“T”型磨塊。這些傳統的濕法拋光方式效率低、柔性差,磨塊打磨時實質與工件表面是線接觸,單位時間加工面積小,刮擦工件表面易形成波紋面,同時用水量大,甚至容易腐蝕相應設備,使設備功能衰退最后影響生產穩定。如今陶瓷石材生產需求量大,生產線負荷重,而市場上現有的一些較新穎的濕法拋光線,卻又或多或少面臨皮帶走偏、防水不良、不能貼合工件表面磨拋導致損件率高等各種窘況,故市場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濕法拋光線來解決這些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案是:提供一種濕法面接觸柔性高效拋光機,包括具有機臺面的機架,所述機架的機臺面上設有:
磨拋模塊,其包括環流磨機構及加水機構,所述環流磨機構包括:
磨頭支架,其跨設在機架上;
主軸,其豎直穿過磨頭支架;
公轉盤,其平放且中間位置與所述主軸的下段連接,公轉盤設有出水口,且公轉盤靠近邊緣處設有若干個磨具模組安裝位;
公轉電機,其安裝在主軸上段,通過帶傳動驅動主軸旋轉;
磨具模組,其包括相應地豎立安裝在所述磨具模組安裝位上的磨具中軸,磨具中軸下端設有磨具基座,與磨具基座下部連接的虛實結合彈性體,以及位于虛實結合彈性體下方的水磨碟,所述虛實結合彈性體是彈性軟墊構件,其具有當虛實結合彈性體彈性變形時能提供進退活動空間的虛位,所述水磨碟為圓形的碟片,所述碟片上以同心圓的結構設有若干圈打磨層,所述打磨層包括間隔設置的磨塊和排屑槽,所述碟片上每一圈打磨層的磨塊的數量相等,外一圈打磨層的磨塊前端嵌入內一圈打磨層的排屑槽,外一圈打磨層的磨塊與內一圈打磨層的磨塊之間留有縫隙,且所述磨塊為前窄后寬的流線型構件;
所述加水機構將外設的水源引至所述出水口往公轉盤下方注出;
所述機架上還設有:
輸送模塊,其包括:
輸送皮帶,其為閉環,可回轉地設置在機臺面的上部和下部,所述磨拋模塊位于輸送皮帶的上表面上方;
免修正耐磨底板,其平放地安裝在機臺面上,輸送皮帶的下表面對著所述免修正耐磨底板的上板面,免修正耐磨底板包括耐磨陶瓷塊和整體平整的基板,所述耐磨陶瓷塊緊密排列成耐磨陶瓷塊板組,耐磨陶瓷塊板組背面與所述基板正面之間通過粘結劑壓合,所述基板上布有多個貫穿基板的溢流孔,粘結劑部分地漫溢入溢流孔內,所述基板是拉伸網板或沖孔網板。
進一步,所述主軸沿軸向貫穿成中空通道,所述加水機構包括設在中空通道內的具有上注水端口和下出水端口的注水管道,所述上注水端口與一可與外設的水源相通的主軸加水接頭連接,公轉盤中央位置設有出水孔洞作為所述出水口,下出水端口對著所述出水孔洞使得所述水源的水可通過注水管道自上而下地流動并最終通過出水孔洞注出。
進一步,所述磨具中軸的上端與行星電機的輸出端相連接。所述行星電機具有多種選擇,可以是自轉拋光防水電機,所述自轉拋光防水電機的機殼內部通過氣管與外界相連通使得機殼內外壓力平衡,所述氣管部分或全部藏于所述中空通道內;又或者是全密封防水電機。
進一步,所述主軸的上段安裝有用于給行星電機供電的集電環結構,其與行星電機電連接的供電集束線路同樣部分或全部藏于所述中空通道內。
進一步,所述加水機構還包括與磨頭支架連接的防漏水斗,防漏水斗具有底面及立在底面之上的外周壁,所述底面設有供主軸通過的上通孔,所述上通孔的周緣設有直立、圍住主軸的圍壁,一防水擋板緊密套接在主軸加水接頭與上注水端口相接的接口之下且防水擋板整體在所述圍壁的上邊緣的上空伸展、在水平方向上完全覆蓋住所述上通孔。
進一步,所述輸送皮帶閉合成環狀,其兩側邊緣的周長的差值在1mm以下。
進一步,所述磨拋模塊有多組,各組磨拋模塊之間還設有隔離板,所述隔離板與機架固定連接。
進一步,所述虛實結合彈性體的虛位是分布于主體端面的孔洞。所述孔洞是盲孔和/或通孔。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通過合理配置磨拋生產線上的各個機構,從而實現陶瓷石材的濕法面接觸柔性高效拋光工序,使得磨塊與工件表面一直保持面接觸狀態,有效提高加工效率,避免形成波紋面,相應地,減少加工單位時間也起到了節約用水的效果。磨拋生產線上的輸送皮帶穩定、不走偏,依托免修正耐磨底板能夠貼合工件表面,降低損件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說明。顯然,所描述的附圖只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設計方案和附圖。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磨拋模塊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發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只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基于本發明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其他實施例,均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聯接/連接關系,并非單指構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據具體實施情況,通過添加或減少聯接輔件,來組成更優的聯接結構。本發明創造中的各個技術特征,在不互相矛盾沖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組合。
實施例1,參照圖1和圖2,濕法面接觸柔性高效拋光機,包括具有機臺面的機架,所述機架的機臺面上設有:
磨拋模塊,其包括環流磨機構及加水機構,所述環流磨機構包括:
磨頭支架11,其跨設在機架上;
主軸12,其豎直穿過磨頭支架11;
公轉盤13,其平放且中間位置與所述主軸12的下段連接,公轉盤13設有出水口,且公轉盤13靠近邊緣處設有若干個磨具模組安裝位;
公轉電機,其安裝在主軸12上段,通過帶傳動驅動主軸12旋轉;
磨具模組,其包括相應地豎立安裝在所述磨具模組安裝位上的磨具中軸,磨具中軸下端設有磨具基座,與磨具基座下部連接的虛實結合彈性體,以及位于虛實結合彈性體下方的水磨碟,所述虛實結合彈性體是彈性軟墊構件,其具有當虛實結合彈性體彈性變形時能提供進退活動空間的虛位,所述虛位是分布于主體端面的孔洞,所述孔洞是盲孔和/或通孔,所述水磨碟為圓形的碟片,所述碟片上以同心圓的結構設有若干圈打磨層,所述打磨層包括間隔設置的磨塊和排屑槽,所述碟片上每一圈打磨層的磨塊的數量相等,外一圈打磨層的磨塊前端嵌入內一圈打磨層的排屑槽,外一圈打磨層的磨塊與內一圈打磨層的磨塊之間留有縫隙,且所述磨塊為前窄后寬的流線型構件;
所述加水機構包括設在中空通道121內的具有上注水端口和下出水端口的注水管道,所述上注水端口與一可與外設的水源相通的主軸加水接頭21連接,公轉盤13中央位置設有出水孔洞作為所述出水口,下出水端口對著所述出水孔洞使得所述水源的水可通過注水管道自上而下地流動并最終通過出水孔洞注出,所述加水機構還包括與磨頭支架11連接的防漏水斗22,防漏水斗22具有底面及立在底面之上的外周壁,所述底面設有供主軸12通過的上通孔,所述上通孔的周緣設有直立、圍住主軸12的圍壁,一防水擋板23緊密套接在主軸加水接頭21與上注水端口相接的接口之下且防水擋板23整體在所述圍壁的上邊緣的上空伸展、在水平方向上完全覆蓋住所述上通孔;
所述機架上還設有:
輸送模塊,其包括:
輸送皮帶3,其為閉環,可回轉地設置在機臺面的上部和下部,所述磨拋模塊位于輸送皮帶3的上表面上方;
免修正耐磨底板,其平放地安裝在機臺面上,輸送皮帶3的下表面對著所述免修正耐磨底板的上板面,免修正耐磨底板包括耐磨陶瓷塊和整體平整的基板,所述耐磨陶瓷塊緊密排列成耐磨陶瓷塊板組,耐磨陶瓷塊板組背面與所述基板正面之間通過粘結劑壓合,所述基板上布有多個貫穿基板的溢流孔,粘結劑部分地漫溢入溢流孔內,所述基板是拉伸網板或沖孔網板。
實施例2,其與實施例1的區別主要集中于磨拋模塊。
所述磨拋模塊,其包括環流磨機構及加水機構,所述環流磨機構包括:
磨頭支架,其跨設在機架上;
主軸,其豎直穿過磨頭支架;
公轉盤,其平放且中間位置與所述主軸的下段連接,公轉盤設有出水口,且公轉盤靠近邊緣處設有若干個磨具模組安裝位;
公轉電機,其安裝在主軸上段,通過帶傳動驅動主軸旋轉;
磨具模組,其包括相應地豎立安裝在所述磨具模組安裝位上的磨具中軸,磨具中軸下端設有磨具基座以及與磨具基座下部連接的水磨碟,所述水磨碟為圓形的碟片,所述碟片上以同心圓的結構設有若干圈打磨層,所述打磨層包括間隔設置的磨塊和排屑槽,所述碟片上每一圈打磨層的磨塊的數量相等,外一圈打磨層的磨塊前端嵌入內一圈打磨層的排屑槽,外一圈打磨層的磨塊與內一圈打磨層的磨塊之間留有縫隙,且所述磨塊為前窄后寬的流線型構件,所述磨具模組還包括緩沖彈性體,所述緩沖彈性體位于磨具基座與公轉盤之間,所述磨具模組還包括磨頭固定座,其與磨具模組安裝位固定連接,磨頭固定座中設有搖動空間,所述磨具中軸中段具有位于所述搖動空間內的、與搖動空間周壁之間留有間隙的球面運動副,磨具中軸上段與磨頭固定座彈性連接,磨輪軸下段穿過磨具模組安裝位;
主軸快速升降機構,其包括:
固定架,其跨設在磨頭支架上方;
絲桿調節器,其包括絲桿、絲桿驅動電機、連接架、直線導桿和限位塊,所述絲桿貫穿固定架,其上部與安裝在固定架上的絲桿驅動電機螺紋連接,下部與連接架固定連接,所述直線導桿與連接架固定連接,所述限位塊與直線導桿的下段固定連接;
主軸安裝平臺,其位于磨頭支架和連接架之間,且設有供直線導桿穿過的通孔,所述主軸通過軸承與主軸安裝平臺連接;
快速升降動力源,其包括至少兩個氣缸,所述氣缸的末端與磨頭支架固定連接,其活塞端與主軸安裝平臺固定連接;
所述加水機構包括整體呈直立環筒狀的加水環,加水環立于公轉盤盤面之上且下邊緣與公轉盤密封相接,主軸的下段被加水環圈住,在公轉盤上開有洞穿公轉盤盤面的注水安裝孔作為所述出水口,該注水安裝孔位于加水環所圈的范圍內且靠近加水環,一位于公轉盤下方的注水接頭安裝在注水安裝孔的下出口位置。
其中,為實現輸送皮帶3兩側邊緣的周長的差值在1mm以下,其接駁方法包括步驟:
1)取輸送皮帶的基帶的左端部,在左端部標識出兩個左基準中點,任一所述左基準中點至基帶前后兩側邊緣的距離相等,兩個左基準點之間的間距≥300mm,畫出一直線同時穿過兩個左基準中點,即可得到第一中線,所述第一中線到基帶前后兩側邊緣的距離相等;
2)取輸送皮帶的基帶的右端部,在右端部標識出兩個右基準中點,任一所述右基準中點至基帶前后兩側邊緣的距離相等,兩個右基準點之間的間距≥300mm,畫出一直線同時穿過兩個右基準中點,即可得到第二中線,所述第二中線到基帶前后兩側邊緣的距離相等;
3)作垂直于第一中線的第一垂線與基帶左端前后兩側分別相交于點a1與b1,作垂直于第二中線的第二垂線與基帶右端前后兩側分別相交于點a2與b2;
4)將左端部和右端部互相貼近,在保證第一中線和第二中線基本處于同一直線上;
5)以點a1與a2之間的距離為間距L1,點b1與b2之間的距離為間距L2,在保持第一中線和第二中線基本處于同一直線上的前提下,調整左端部和/或右端部,使得L1和L2的差值≤1mm;
6)接駁所述左端部與右端部。
以上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進行了具體說明,但本發明創造并不限于所述實施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發明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作出種種的等同變型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