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模具,具體涉及一種改進型壓鑄模具。
背景技術:
現有的壓鑄模具主要是利用動模和定模對壓形成模腔,將液態金屬經過動模的流道注入模腔內,待液態金屬冷卻凝固后,將其取出,即為需要成形的工件,但是現在的工藝存在的問題是,無法準確、快速的判斷液態金屬是否正好充滿模腔,在實際的操作中都是憑借肉眼觀察流道內的情況來判斷液態金屬的液位,精確性非常差,所以經常出現液態金屬的注入量沒有到位或者超過標準的注入量液態金屬溢進流道的情況,導致最后的成型工件的外形存在很大偏差,嚴重影響了工件的成型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目的: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確保液態金屬進入模腔內的注入量為標準值的改進型壓鑄模具。
技術方案: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改進型壓鑄模具,包括分別位于上模具架和下模具架上的動模和定模,所述動模和定模相互閉合后形成模腔,所述上模具架和動模內設置有用于將液態金屬運輸至模腔內的方形流道,所述方形流道與位于上模具架上的高壓源容器相連通,所述動模的底面設置有用于卡嵌住傳感器的卡槽,所述傳感器的底面和動模的底面處于同一水平面,所述傳感器連接著報警器,所述動模的底面還設置有方形凹槽,方形棒配合在方形凹槽內并且向外延伸,所述方形棒的底面和動模的底面處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方形凹槽內的兩側面均開設有滑軌,所述方形棒的兩側端均設置有滑輪,所述滑輪配合在滑軌內,所述方形凹槽與方形流道相連通,所述方形棒能夠在方形凹槽內來回移動實現對于方形流道的開啟和關閉。
本實用新型的設計原理為:通過在動模的底面設置傳感器,由于傳感器的底面和動模的底面處于同一水平面,所以當模腔內的液態金屬觸及傳感器時,則表示液態金屬正好充滿了整個模腔,此時傳感器立刻向報警器發送信號,報警器發出報警聲,操作人員聽到報警聲后立刻將方形棒推至方形流道內堵住方形流道,防止了液態金屬繼續注入到模腔內,由于方形棒的底面和動模的底面處于同一水平面,所以模腔的結構是沒有改變的,所以此時液態金屬正好充滿了整個模腔。
進一步地,所述方形棒位于方形凹槽外的延伸端設置有把手,把手的設置使得操作人員能夠更加方便、快捷的實現對于方形棒的橫向移動。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每次工藝中液態金屬均能夠正好充滿動模和定模閉合形成的模腔,解決了因為液態金屬的注入量難以控制,導致的最后成型工件的外形存在很大偏差、工件外形一致性差、成型質量低的問題,液態金屬的注入量能夠得到精確化的控制,大幅提升了工件的成型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動模和定模閉合狀態時的示意圖;
圖3為方形棒和方形凹槽的連接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實用新型,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在閱讀了本實用新型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各種等價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
實施例1: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改進型壓鑄模具,包括分別位于上模具架1和下模具架3上的動模2和定模4,所述動模2和定模4相互閉合后形成模腔10,所述上模具架1和動模2內設置有用于將液態金屬運輸至模腔10內的方形流道61,所述方形流道61與位于上模具架1上的高壓源容器6相連通,所述動模2的底面設置有用于卡嵌住傳感器7的卡槽23,所述傳感器7的底面和動模2的底面處于同一水平面,所述傳感器7連接著報警器71,所述動模2的底面還設置有方形凹槽21,方形棒8配合在方形凹槽21內并且向外延伸,所述方形棒8的底面和動模2的底面處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方形凹槽21內的兩側面均開設有滑軌22,所述方形棒8的兩側端均設置有滑輪81,所述滑輪81配合在滑軌22內,所述方形凹槽21與方形流道61相連通,所述方形棒8能夠在方形凹槽21內來回移動實現對于方形流道61的開啟和關閉,所述方形棒8位于方形凹槽21外的延伸端設置有把手82。
實施例2:
如圖3所示,啟動液壓缸,動模2順著導桿5向下移動,直至動模2和定模4閉合形成模腔10,此時高壓源容器6內的壓力使得高壓源容器6內的液態金屬下流通過方形流道61注入到模腔10內,一旦液態金屬接觸到傳感器7,傳感器7立刻發出指令信號給報警器71,報警器71立刻發出報警聲,操作人員聽到報警聲后立刻握住把手82,將方形棒8推至方形流道61堵住方形流道61的下開口,方形流道61在滑輪81和滑軌22的配合在能夠很輕松的在方形凹槽21內來回移動,液態金屬在方形棒8的阻擋作用下不會繼續進入到模腔10內,待冷卻完畢,動模2復位,取出成型的工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