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超硬砂輪用成型模套及使用該模套的模具。
背景技術:
目前,超硬砂輪的生產制備是在模具中進行的,即先在模具中放入磨料,待磨料攤平后,在磨料上放上纖維網片,然后對模具中磨料進行加熱和擠壓,將磨料在模具中壓制成砂輪成品。在此過程中,為保證砂輪壓制成型的精度,需保持模具的模套內壁光滑,也就需要時常將模具從輸送線上卸下,對模具的模套內壁進行打磨修整。但現有的模具中,模套是不可拆固定或一體設置在模座上的,而在攤料過程中,攤料刮刀是需要與模套上段內壁持續的剛性接觸,也就使得模套的上段內壁被攤料刮刀刮傷,此時需要對模套的內壁進行修整,而現有修整是將整個模具從輸送軌道上拆下進行修整,這種修整方式將使得模套下段內壁的完好部分也被修整,從而導致模具損耗增大,使用壽命縮短。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利用率高的超硬砂輪用成型模套,同時還提供了一種使用該超硬砂輪用成型模套的模具。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中超硬砂輪用成型模套的技術方案如下:
超硬砂輪用成型模套,包括管套狀的模套主體,模套主體的內壁面為內圓柱面、外周面為外圓柱面,模套主體的兩端外周上對稱開設有摳槽,模套主體每一端的摳槽均為環形或在周向間隔分布。
摳槽為環形,摳槽的橫截面為矩形。
模套主體兩端的環端面為垂直于中心軸線的平面。
本實用新型中模具的技術方案如下:
模具,包括模座及其上設置的模套,模座上開設有上下延伸的安裝孔,所述模套可拆插裝在安裝孔中,模套包括管套狀的模套主體,模套主體的內壁面為內圓柱面、外周面為外圓柱面,模套主體的兩端外周上對稱開設有摳槽,模套主體每一端的摳槽均為環形或在周向間隔分布。
摳槽為環形,摳槽的橫截面為矩形。
模套主體兩端的環端面為垂直于中心軸線的平面。
模座包括用于沿輸送方向移動裝配在輸送軌道上的基座,基座上開設有裝配孔,裝配孔中可拆插裝有卡環,卡環與裝配孔過渡配合,所述安裝孔為卡環的內孔。
本實用新型中模套兩端的摳槽對稱分布,并且模套的內壁面采用內圓柱面,這樣在模套一端的內壁出現損傷時,可通過摳槽將模套從模座中拔出后,將模套倒轉使用,倒轉后的模套內壁為未損傷的完整內壁,從而避免了在模套的一端內壁發生損傷時、需要將模套的全部內壁進行修整的問題,使得模套的兩端可相互替代,提高了模套的利用率,延長了模套的修復周期,減少了砂輪的制造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中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
圖3是圖1中模套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中模具的實施例:如圖1和圖2所示,該模具主要由基座1、卡環2和模套3三部分組成,其中基座1為方形座,基座1的中心開設有圓形的裝配孔;卡環2為圓環形,卡環2插裝在基座1的裝配孔中而與基座1形成方形的模座,卡環2的外周面和安裝孔的孔壁面之間采用過渡配合的方式,一方面保證卡環2能夠方便的從基座1中取出,另一方面保證卡環2在基座1上的可靠固定,并且卡環2的內孔為供模套3裝入的安裝孔;如圖3所示,模套3為圓形套管結構,模套3可拆插裝在卡環2內,模套3的下端沉入卡環2內,模套3的上端從卡環2的上方露出,模套3的上下兩端對稱開設有環形的摳槽31,該摳槽31的橫截面為矩形,摳槽31在模套3的外周面上形成凹陷結構而便于工作人員的手部插入進行摳取,以將模套3從卡環2中拔出。
模套3上下兩端的環端面為垂直于中心軸線的平面,并且模套3的兩端環端面相互對稱。
本實施例中模具在使用時,在遇到模套3上段內壁發生磨損的情況下,摳住摳槽,將模套3從模座中拔出;然后,將模套倒轉后重新插入模座中繼續使用。
本實用新型中模具的其他實施例:摳槽也可以是斷續,即摳槽有多個、并且在模套的周向間隔均布。模套的上下兩端的端面也可以是弧形的。
本實用新型中超硬砂輪用成型模套的實施例:本實施例中超硬砂輪用成型模套的結構與上述實施例中模套的結構相同,因此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