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金屬3D打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金屬3D打印零件彎管內表面的研磨拋光系統。
背景技術:
金屬3D打印技術是基于增材制造原理,利用高能束激光熔化金屬粉末,層層堆積,可直接成形任意復雜形狀的高性能、高精度金屬制件,尤其適合小批量、個性化零件的制造。用金屬3D打印制造高度復雜形狀的零件,不僅簡化了加工工藝,提高效率,而且機械性能好,基于SLS、SLM等的金屬3D打印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航空、模具、汽車、生物醫療等各個行業。
但由于金屬3D打印存在氧化和粘粉現象,金屬3D打印制造的各種不規則醫療器械的內孔、各類機械不規則零件的內腔、金屬模具的隨形冷卻水道等零件彎道內會殘留金屬粉末,且管道內表面較為粗糙,不能滿足零件的使用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了一種金屬3D打印零件彎管內表面的研磨拋光系統,設計合理,結構簡單,拋光液循環利用,高效環保,使用方便,可實現金屬3D打印零件彎管內表面高效率、高質量的研磨拋光。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金屬3D打印零件彎管內表面的研磨拋光系統,包括:
蓄液池,其上設有出液口和回液口,出液口低于回液口;蓄液池內盛裝有拋光液,拋光液的液面高度介于出液口和回液口之間;出液口與金屬3D打印零件的彎管入口通過管道連通且該段管道上設有高壓泵,回液口與金屬3D打印零件的彎管出口通過管道連通,形成拋光液的循環流動通道,且金屬3D打印零件的彎管入口與管道之間、金屬3D打印零件的彎管出口與管道之間均通過螺紋連接;
攪拌裝置,包括驅動件、連接軸和若干攪拌葉片,驅動件傳動連接連接軸,若干攪拌葉片的各一端固接在連接軸并呈放射狀排布,且該若干攪拌葉片均沒入拋光液液面之下;
控制裝置,與攪拌裝置和高壓泵相連。
一實施例中:所述蓄液池大小為75~85mm×75~85mm×55~65mm。
一實施例中:所述攪拌葉片由不銹鋼制成。
一實施例中:每個攪拌葉片的長度為15~25cm。
一實施例中:所述攪拌裝置的攪拌轉速為50~150rpm。
一實施例中:所述管道的直徑為15~25mm。
一實施例中:所述金屬3D打印零件彎管的直徑為8~15mm。
一實施例中:所述拋光液按質量份數計,包括1~5份磨粒粒度為W10~W50的磨料、3~7份分散劑和88~98份液體介質。
一實施例中:所述磨料為金剛石或B4C。
一實施例中:所述高壓泵的功率為100~120W,輸出壓力為0.1~1.5MPa。
本技術方案與背景技術相比,它具有如下優點:
本實用新型的金屬3D打印零件彎管內表面的研磨拋光系統,設計合理,結構簡單,拋光液循環利用,高效環保,使用方便,通過高壓水泵加速拋光液沖射入金屬3D打印零件的彎管,拋光液可清除零件彎管內殘留的金屬粉末并研磨拋光彎管內壁,達到高效率、高質量的拋光效果。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金屬3D打印零件彎管內表面的研磨拋光系統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金屬3D打印零件的彎管入口及彎管出口與管道通過螺紋連接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蓄液池1,攪拌裝置2,拋光液3,控制裝置4,高壓泵5,管道6,金屬3D打印零件的彎管入口7,金屬3D打印零件8,金屬3D打印零件的彎管9,金屬3D打印零件的彎管出口10。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具體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內容:
請查閱圖1和圖2,一種金屬3D打印零件彎管內表面的研磨拋光系統,包括:
蓄液池1,大小為長80mm×寬80mm×深60mm,其側壁設有出液口和回液口,出液口低于回液口;蓄液池1內盛裝有拋光液3,拋光液3的液面高度介于出液口和回液口之間;出液口與金屬3D打印零件8的彎管入口7通過管道6連通,回液口與金屬3D打印零件8的彎管出口10通過管道6連通,形成拋光液3的循環流動通道,且金屬3D打印零件的彎管入口7及彎管出口10與管道6均通過螺紋連接,如圖2所示,這種連接方式可以實現緊密連接,高效方便,并能防止拋光液3的泄露。
所述拋光液3按質量份數計,包括2~4%磨料、4~6%分散劑例如脂肪酸和90~95%液體介質例如高純水;所述磨料為金剛石或B4C,磨粒粒度為W20~W40,優選包括2%的磨粒粒度W40的金剛石磨料、4%分散劑和94%液體介質,這種配方的拋光液性能穩定,成本較低,制備過程簡單易操作,具有磨削和拋光作用。
蓄液池1內設有攪拌裝置2,包括電機、連接軸和3片攪拌葉片,電機傳動連接連接軸,3片攪拌葉片的各一端固接在連接軸并呈放射狀排布,每個攪拌葉片均由不銹鋼制成,長度為20cm,可以保證一定的強度,該3片攪拌葉片均沒入拋光液3液面之下,通過電機帶動旋轉攪拌,轉速范圍為60~130rpm。
蓄液池1出液口與金屬3D打印零件8的彎管入口7之間的管道6上設有功率為110W、輸出壓力0.15~1MPa的高壓泵5。此外,還設有控制裝置4,控制裝置4與攪拌裝置2和高壓泵5相連,可以對攪拌裝置2的開閉和轉速,以及高壓泵5的開閉和輸出壓力進行控制和調節。
使用時,開啟攪拌裝置2,電機帶動攪拌葉片以優選60rpm的轉速將蓄液池1內拋光液3攪拌均勻;啟動高壓泵5,高壓泵5以優選0.5MPa的輸出壓力帶動蓄液池1內拋光液3加速沿管道6沖射入金屬3D打印零件彎管9內,清除彎管9內殘留的粉末并對彎管9內表面進行研磨拋光后,拋光液3回流入蓄液池1,形成拋光液3的循環利用系統,節約成本,綠色環保。
所述金屬3D打印零件8可由不銹鋼、鎳基合金等金屬材料基于SLS、SLM等不同3D打印技術成型而成,其內的彎管9的結構和直徑大小可以根據零件的具體情況而定。總的來說,管道6的直徑大于零件內彎管9的直徑時的效果更好,這樣,拋光液3從管道6進入零件內彎管9時,由于孔徑變窄,拋光液壓迅速增大,能夠對彎管9內表面產生更好的清洗和研磨拋光效果。但若彎管9直徑過小,不利于清洗且易于堵塞。優選地,在管道6的直徑為20mm的情況下,金屬3D打印零件彎管9的直徑以10mm為佳。
本實施例之中,選用拋光液3包括2~4%磨料、4~6%分散劑和90~95%液體介質,這種密度和性質的拋光液置于大小為長80mm×寬80mm×深60mm的蓄液池1中,在長度為20cm的攪拌葉片以60~130rpm的轉速攪拌的情況下,能夠保證整個蓄液池1中的拋光液3得到均勻的攪拌且磨粒在整個蓄液池1的拋光液3中均勻分布;再配合輸出壓力0.15~1MPa的高壓泵5,保證分布均勻的拋光液3能夠以足夠的速度進入管道6并沖射入零件彎管9中,實現對彎管9內表面的快速、有效、精細的清洗和研磨拋光。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即依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涵蓋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