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澆口套,特別涉及一種帶運水環的澆口套。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現有的澆口套為一體成型,直接在澆口套上加工形成冷卻水路,只能在澆口套的外壁上直接通過多次鉆孔攻絲作業,留下兩個進出水口,然后將多余的孔位封閉,在澆口套的內壁形成一條環繞的冷卻水路,只能形成一條冷卻水路。但這樣的冷卻水路其冷卻效果不佳,并且澆口套的體積較大。這傳統的制造工藝中采用整體式的加工方法,雖然簡單,但澆口套結構大、粗笨,且冷卻效果不加;另外還有一些加工方式是通過焊接的方式將冷卻水路焊接到澆口套主體上,但容易漏水,并且冷卻效果也不夠理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帶運水環的澆口套。
本實用新型為實現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帶運水環的澆口套,其包括澆口套主體,該澆口套主體上部為小端,該澆口套主體的下部為大端,于該澆口套主體的小端外周上通過過盈配合套設有運水環,所述運水環的內壁上環設有至少兩個運水槽,所述運水槽連通,于該運水環上對應位于頂端、底端的兩運水槽均設有貫穿該環狀體壁面的通孔。
所述澆口套的內壁直徑小于該澆口套主體的小端外周直徑。
所述運水環內壁直徑小于該澆口套主體的小端外周直徑0.1-0.15mm。
所述澆口套主體的小端外周的直徑大于所述運水環內壁直徑0.1mm。
所述澆口套主體的小端外周的直徑大于所述運水環內壁直徑0.15mm。
所述澆口套主體的小端外周的直徑大于所述運水環內壁直徑0.13mm。
所述運水環的內壁上設有連通運水槽的連接槽。
一種帶運水環的澆口套的加工工藝,其包括以下步驟:
(1)制備運水環,通過車削形成環狀體,該環狀體的內壁上環設有至少兩個運水槽,所述運水槽連通,對應位于頂端、底端的兩運水槽均設有貫穿該環狀體壁面的通孔;
(2)制備澆口套主體,該澆口套主體的小端外周直徑大于運水環的內壁直徑;
(3)加熱運水環,由于受熱膨脹,運水環的內徑變大,將運水環對應澆口套主體的小端外周垂直自然放下,運水環套于該澆口套主體的小端外周上,并與澆口套主體的大端頂部接觸,運水環自然冷卻至室溫,運水環緊密套于澆口套主體上,完成帶運水環的澆口套的加工過程。
所述步驟(1)中,包括以下步驟:
a、原料數控車削開粗,粗車形成運水環外圓;
b、數控精車內圓,形成運水環的內壁;
c、車削鏜孔開槽,在運水環的內壁上加工形成至少兩個運水槽;
d、數控精車外圓,對運水環的外壁進行精加工;
e、銑削水路連接槽,在運水環的內壁上加工形成連通運水槽的連接槽,鉆孔攻絲,對應位于頂端、底端的運水槽設置貫穿該運水環壁面的用于冷卻液輸入輸出的通孔。
所述步驟(2)中,所述澆口套主體的小端外周的直徑大于所述運水環內壁直徑0.1-0.15mm。
所述澆口套主體的小端外周的直徑大于所述運水環內壁直徑0.1mm。
所述澆口套主體的小端外周的直徑大于所述運水環內壁直徑0.15mm。
所述澆口套主體的小端外周的直徑大于所述運水環內壁直徑0.13mm。
所述步驟(3)中,將所述運水環加熱至紅透。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合理,設計巧妙,采用組合式結構,直接在運水環的內壁上加工形成運水槽,加工工藝簡單,運水槽連貫順暢,采用加熱、過盈配合的裝配方式,該運水槽能夠牢固地固定在澆口套主體上,密封效果良好,不會漏水,并且能夠達到很好的冷卻效果。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透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澆口套主體的透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運水環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運水環的透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如圖1至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帶運水環的澆口套,其包括澆口套主體2,該澆口套主體2上部為小端21,該澆口套主體2的下部為大端22,于該澆口套主體2的小端21外周上通過過盈配合套設有運水環1,所述運水環1的內壁上環設有至少兩個運水槽11,所述運水槽11連通,于該運水環1上對應位于頂端、底端的兩運水槽11均設有貫穿該環狀體壁面的通孔12。一條運水槽11相當于傳統澆口套中的一條冷卻水路,多條運水槽11的設置,能夠使澆口套冷卻均勻,冷卻效果好。在本申請中,可以根據需要增加該運水環1的高度,從而在運水環1的內壁上設置更多的運水槽11,達到更加好的冷卻效果。由于運水環1厚度不大,并不會使整個澆口套的體積增大多少。
所述至少兩條運水槽通過連接槽13連通。
所述澆口套的內壁直徑小于該澆口套主體2的小端21外周直徑。
所述運水環1內壁直徑小于該澆口套主體2的小端21外周直徑0.1-0.15mm。
所述澆口套主體2的小端21外周的直徑大于所述運水環1內壁直徑0.1mm。
所述澆口套主體2的小端21外周的直徑大于所述運水環1內壁直徑0.15mm。
所述澆口套主體2的小端21外周的直徑大于所述運水環1內壁直徑0.13mm。
所述運水環1的內壁上設有連通運水槽11的連接槽13。
一種帶運水環的澆口套的加工工藝,其包括以下步驟:
(1)制備運水環1,通過車削形成環狀體,該環狀體的內壁上環設有至少兩個運水槽11,所述運水槽11連通,對應位于頂端、底端的兩運水槽11均設有貫穿該環狀體壁面的通孔12,該通孔12與運水槽11連通;
(2)制備澆口套主體2,該澆口套主體2的小端21外周直徑大于運水環1的內壁直徑;
(3)加熱運水環1,由于受熱膨脹,運水環1的內徑變大,將運水環1對應澆口套主體2的小端21外周垂直自然放下,運水環1套于該澆口套主體2的小端21外周上,并與澆口套主體2的大端22頂部接觸,運水環1自然冷卻至室溫,運水環1緊密套于澆口套主體2上,完成帶運水環1的澆口套的加工過程。由于運水環1被加熱至紅透,此時運水環1的內徑大于澆口套主體2的小端21外周,該運水環1是自然落下,不會對澆口套主體2的小端21外周表面造成刮損,從而運水環1冷卻后,密封效果良好,不會漏水。
所述步驟(1)中,包括以下步驟:
a、原料數控車削開粗,粗車形成運水環1外圓;
b、數控精車內圓,形成運水環1的內壁;
c、車削鏜孔開槽,在運水環1的內壁上加工形成至少兩個運水槽11;
d、數控精車外圓,對運水環1的外壁進行精加工;
e、銑削水路連接槽13,在運水環1的內壁上加工形成連通運水槽11的連接槽13,鉆孔攻絲,對應位于頂端、底端的運水槽11設置貫穿該運水環1壁面的用于冷卻液輸入輸出的通孔12。
所述步驟(2)中,所述澆口套主體2的小端21外周的直徑大于所述運水環1內壁直徑0.1-0.15mm。
所述澆口套主體2的小端21外周的直徑大于所述運水環1內壁直徑0.1mm。
所述澆口套主體2的小端21外周的直徑大于所述運水環1內壁直徑0.15mm。
所述澆口套主體2的小端21外周的直徑大于所述運水環1內壁直徑0.13mm。
所述步驟(3)中,將所述運水環1加熱至紅透。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合理,設計巧妙,采用組合式結構,直接在運水環1的內壁上加工形成運水槽11,加工工藝簡單,運水槽11連貫順暢,采用加熱、過盈配合的裝配方式,該運水槽11能夠牢固地固定在澆口套主體2上,密封效果良好,不會漏水,并且能夠達到很好的冷卻效果。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情況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術內容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做出許多可能的變動和修飾,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故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之形狀、構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變化,均應涵蓋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