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噴鍍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回收式全導線噴鍍裝置。
背景技術:
噴鍍是指利用熔融狀態的噴涂材料,以一動力裝置噴涂到金屬、合金、塑料、陶瓷等工件表面,形成一完整的覆蓋層的技術。目前,現有噴鍍技術大多應用于印刷電路板紙上,通過噴鍍將電子元器件固定到印刷電路板上。
針對一長條導線整體或局部噴鍍而言,現有技術中大多數為人工噴鍍,或者將導線豎直下垂,然后將噴鍍設備從上往下噴鍍,以將導線整體噴鍍完畢。然而,上述做法容易引起導線上下噴鍍均勻不一,并且由于導線較輕,在噴鍍時會因為噴出的金屬液體導致導線會左右搖擺,從而降低噴鍍的精準度。此外,現有的針對長條導線進行整體噴鍍的技術中,還存在噴鍍用的金屬液體無法回收利用的問題。
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有必要提出進一步的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回收式全導線噴鍍裝置,以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
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回收式全導線噴鍍裝置,所述回收式全導線噴鍍裝置包括:第一固定模板、第二固定模板、噴鍍機構以及回收機構;
所述第一固定模板包括:第一模板本體和第二模板本體,所述第一模板本體或第二模板本體上至少設有一個噴鍍位,用以夾持固定全導線,所述第一模板本體和/或第二模板本體上還開設有導液結構,所述導液結構包括導液槽或導液斜坡,所述導液槽的一端延伸至所在模板本體的邊緣位置,所述導液斜坡與水平面的夾角大于0°;
所述噴鍍機構位于所述第一噴鍍位和第二噴鍍位的一側,對所述全導線進行噴鍍;所述回收機構位于所述導液結構的下方,以接收自所述導液結構排出的液體金屬。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噴鍍位和第二噴鍍位形成噴鍍區域,且所述第一噴鍍位和第二噴鍍位分別與所述第一模板本體和第二模板本體同心設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噴鍍位和第二噴鍍位的數量為至少一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噴鍍位和第二噴鍍位的數量為至少兩個時,所述第一模板本體和第二模板本體上相應的各噴鍍位彼此間隔設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噴鍍機構噴鍍方向相對所述全導線布線方向所呈夾角大于0°。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模板本體和/或第二模板本體上的導液槽自相應噴鍍位起,延伸至所在模板本體的邊緣位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模板本體和/或第二模板本體上的導液槽為至少一條。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回收機構為集液容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回收式全導線噴鍍裝置可使得全導線被緊固于第一固定模板和第二固定模板之間,大大加強了導線噴鍍的均勻性和可靠性。此外,在第一固定模板和第二固定模板之間,可以同時設置若干導線,并結合自動化噴鍍設備,可以大大提高噴鍍的效率。同時,本實用新型的回收式全導線噴鍍裝置可實現濺射或溢出的金屬液體的回收利用,避免了裝置的污染以及原料的浪費。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全導線的夾持方式包括兩邊同時夾持在固定模板上或只有一端夾持在固定木板上,另一端懸空至噴鍍區域之內。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回收式全導線噴鍍裝置一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所示的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但應當說明的是,這些實施方式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結構上的等效變換或替代,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回收式全導線噴鍍裝置包括:第一固定模板、第二固定模板、噴鍍機構以及回收機構;
所述第一固定模板和第二固定模板用于實現所述全導線200的緊固。具體地,所述第一固定模板包括:第一模板本體11以及貫通所述第一模板本體11設置的第一噴鍍位12。所述第二固定模板包括:第二模板本體21以及貫通所述第二模板本體21設置的第二噴鍍位22。
從而,所述第一模板本體11和第二模板本體21之間形成所述全導線的夾持固定空間,如此,大大加強了導線噴鍍的均勻性和可靠性。優選地,所述第一模板本體11和第二模板本體21為圓形模板,此時,所述第一模板本體11和第二模板本體21為圓盤形狀。
進一步地,所述全導線被夾持固定于所述第一模板本體11和第二模板本體21之間時,所述第一噴鍍位12和第二噴鍍位22使得全導線需要噴鍍的部位暴露出來。此時,所述第一噴鍍位12與所述第二噴鍍位22相對應。此處所稱相對應是指,所述第一噴鍍位12和第二噴鍍位22的尺寸和位置相對應。
作為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第一噴鍍位12和第二噴鍍位22為圓形通孔,優選地,當所述第一模板本體11和第二模板本體21為圓盤形狀時,所述第一噴鍍位12和第二噴鍍位22分別與所述第一模板本體11和第二模板本體21同心設置。
此外,為了完成多根全導線的噴鍍,所述第一噴鍍位12和第二噴鍍位22的數量為至少一個,且所述第一噴鍍位12和第二噴鍍位22的位置和尺寸相對應。且當所述第一噴鍍位12和第二噴鍍位22的數量為至少兩個時,所述第一模板本體11和第二模板本體21上相應的各噴鍍位彼此間隔設置,以避免各全導線噴鍍時相互干擾。
所述噴鍍機構30用于對所述全導線進行噴鍍,其位于所述第一噴鍍位12和第二噴鍍位22的一側,且所述噴鍍機構30具有相對所述全導線的縱向噴鍍方向。所述縱向噴鍍方向可以為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此外,為了實現濺射或溢出的金屬液體的回收利用的目的,所述第一模板本體11和/或第二模板本體12上還開設有導液槽13。具體地,所述導液槽13的一端延伸至所在模板本體的邊緣位置,從而,濺射或溢出的金屬液體可在導液槽13的引流作用下,從所在模板本體上排出。所述第一模板本體11和/或第二模板本體12上的導液槽13為至少一條。優選地,所述導液槽可自相應噴鍍位起,延伸至所在模板本體的邊緣位置。
所述回收機構用于收集回收通過導液槽13排出的金屬液體。具體地,所述回收機構位于所述導液槽13的下方,并正對導液槽13的排出口設置。優選地,所述回收機構為集液托盤。
誠然,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之中,導液槽僅僅是一種優選的導液結構,除導液槽之外還可以將第一模板本體設計成具有導液斜坡的結構,由于第一噴鍍位和第二噴鍍位在中間形成了鏤空的噴鍍區域,因此,導液斜坡的傾斜方向可以向外也可以向內傾斜。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回收式全導線噴鍍裝置可使得全導線被緊固于第一固定模板和第二固定模板之間,大大加強了導線噴鍍的均勻性和可靠性。此外,在第一固定模板和第二固定模板之間,可以同時設置若干導線,并結合自動化噴鍍設備,可以大大提高噴鍍的效率。同時,本實用新型的回收式全導線噴鍍裝置可實現濺射或溢出的金屬液體的回收利用,避免了裝置的污染以及原料的浪費。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