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擠壓模具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斜抽芯孔局部擠壓壓鑄模具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汽車發動機支架常通過壓力鑄造生產;其特點在于:高壓下壓鑄件表面光滑,內部組織致密,強度高,力學性能好;然而,對于壁厚較厚,高低分型大的壓鑄件,生產過程中會遇到縮孔、縮松缺陷,縮孔、縮松通常產生在產品壁厚處,由于壁厚處冷卻速度慢且無法得到充足的補縮而形成缺陷,使鑄件孔隙率上升,直接影響產品質量。壓鑄發動機支架結構復雜,平均壁厚5mm,螺紋孔處壁厚12mm,孔徑8mm,長88mm,型腔較深處不易布置冷卻,導致模具冷卻不均衡,難以補縮,形成縮孔缺陷,使得汽車發動機支架強度降低。
現采用局部增壓的方式來解決鑄件縮孔缺陷,降低孔隙率,提升支架內部組織致密度,改善支架強度。由于多數工廠對局部增壓技術的使用仍不夠成熟,常規局部增壓結構為:增壓桿為水平或豎直方向對產品平面或凸臺進行增壓,本實用新型采用錐形擠壓銷對斜長孔進行局部增壓,提出了一種斜抽芯孔局部擠壓壓鑄模具結構及其成型工藝。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鑄件縮松及縮孔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縮孔率低的斜抽芯孔局部擠壓壓鑄模具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方案如下:
所述的一種斜抽芯孔局部擠壓壓鑄模具結構,包括動模框、設置在動模框內的動模芯、設置在動模框上方的定模框及設置在定模框內的定模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動模框上固定設有擠壓油缸,所述的擠壓油缸與第一連接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板下端設有第二連接板,所述第一連接板與第二連接板上固定設置擠壓銷及導柱,所述導柱配合設有導套,所述動模芯上固定設置鎖緊板,所述擠壓銷傾斜設置在動模芯型腔內,所述擠壓銷前段帶有錐面和倒角,所述的擠壓銷配合設有擠壓襯套。
所述的一種斜抽芯孔局部擠壓壓鑄模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板上設有梯形槽結構。
所述的一種斜抽芯孔局部擠壓壓鑄模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擠壓銷前端的倒角為R3- R5,優選為R4。
所述的一種斜抽芯孔局部擠壓壓鑄模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擠壓銷前段錐面的錐度為單邊1°-4°,優選為2°。
所述的斜抽芯孔局部擠壓壓鑄成型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將擠壓銷停留在初始位置,即擠壓銷前端端頭位于長孔型腔底部,擠壓油缸驅動使得擠壓銷后半段退回到擠壓襯套內,僅前面有錐度斜面進入長孔型腔并停留在該位置;
2)向型腔內充填金屬液直至金屬液將長孔型腔內的擠壓銷前端包裹住,金屬液充填完成;
3)金屬液在長孔型腔內凝固2-8s,使得金屬液凝固到半固態;
4)擠壓油缸驅動使擠壓銷向前作擠壓運動,擠壓距離為0-40mm,擠壓壓力為20-80MPa,由擠壓油缸驅動擠壓銷進行斜長孔的擠壓成型;利用倒角與錐面將前端及周圍金屬液向兩側擠壓,對兩側易形成縮孔位置進行補縮;
5)產品凝固擠壓完成;
6)擠壓油缸油壓卸載;擠壓油缸退回使得擠壓銷運動到初始位置,等待第二次壓鑄循環。
所述的一種斜抽芯孔局部擠壓壓鑄成型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4)中擠壓銷向前作擠壓運動的擠壓距離為20-40mm。
所述的一種斜抽芯孔局部擠壓壓鑄成型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4)中擠壓銷擠壓壓力為50-80MPa。
所述的一種斜抽芯孔局部擠壓壓鑄模具結構成型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3)中金屬液在長孔型腔內凝固到半固態的時間為4-6s。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實用新型利用局部擠壓技術,對鑄造類產品壁厚處進行加壓補縮,可降低縮孔的形成,并通過斜抽芯擠壓銷前端倒R角,前段為錐形結構,使前端擠壓金屬液向周圍擠壓,同時利用有錐度的斜抽芯擠壓銷將液體向斜長孔兩側進行擠壓,實現對壁厚長孔兩側增壓補縮的效果,降低孔隙率,提升產品強度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擠壓銷擠壓初始位置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擠壓銷擠壓完成位置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擠壓系統局部結構放大圖;
圖中:1、動模框,2、動模芯,3、定模框,4、定模芯,501、型腔, 502、長孔型腔,6、擠壓銷,7、擠壓襯套,8、導套,9、導柱,10、鎖緊板,11、第一連接板,12、第二連接板,13、擠壓油缸。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限于此:
如圖1-4所示,一種斜抽芯孔局部擠壓壓鑄模具結構,由動模芯2和定模芯4,動模框1和定模框3,型腔501,長孔型腔502、擠壓銷6、擠壓襯套7、導柱9、導套8、鎖緊板10、第一連接板11、第二連接板12及擠壓油缸13構成,所述動模框1上固定設有擠壓油缸13,所述的擠壓油缸13與第一連接板1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板11下端設有第二連接板12,所述第一連接板11與第二連接板12上固定設置擠壓銷6及導柱9,所述導柱9配合設有導套8,所述動模芯2上固定設置鎖緊板10,所述擠壓銷6傾斜設置在動模芯2型腔內,所述擠壓銷6前段帶有錐面和倒角,所述的擠壓銷6配合設有擠壓襯套7,擠壓油缸13與第一連接板11連接,第一連接板11與第二連接板12,并將擠壓銷6及導柱9固定,擠壓銷6深入動模芯2型腔內以輔助孔的成型并對孔周圍組織局部擠壓,利用導套8保證擠壓方向。所述鎖緊板10固定在動模芯2上,壓緊擠壓襯套7與導套8。所述的第一連接板11上設有梯形槽,用于連接擠壓油缸13。
本實用新型通過擠壓油缸13驅動擠壓銷6對型腔501中金屬液局部擠壓,擠壓油缸13與第一連接板11利用梯形槽連接,第一連接板11與第二連接板12采用螺紋連接固定,并利用第一連接板11、第二連接板12將擠壓銷6及導柱9鎖緊,使擠壓銷6、導柱9、第一連接板11及第二連接板12同步跟隨擠壓油缸13驅動,鎖緊板10與動模框1固定,其目的在于鎖緊擠壓襯套7與導套8,導套8起擠壓導向作用,保證擠壓方向。
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斜抽芯孔局部擠壓壓鑄成型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1)將擠壓銷6停留在初始位置,即擠壓銷6前端端頭位于長孔型腔502底部,擠壓油缸13驅動使得擠壓銷6后半段退回到擠壓襯套7內,僅前面有錐度斜面進入長孔型腔502并停留在該位置;
2)向型腔501內充填金屬液直至金屬液將長孔型腔502內的擠壓銷6前端包裹住,金屬液充填完成;
3)金屬液在長孔型腔502內凝固2-8s,優選為4-6s,使得金屬液凝固到半固態;
4)擠壓油缸13驅動使擠壓銷6向前作擠壓運動,擠壓距離為0-40mm,優選為20-40mm,擠壓壓力為20-80MPa,優選為50-80MPa,由擠壓油缸13驅動擠壓銷6進行斜長孔的擠壓成型;利用倒角與錐面將前端及周圍金屬液向兩側擠壓,對兩側易形成縮孔位置進行補縮;擠壓銷6向前作擠壓運動的擠壓距離為20-40mm。
5)產品凝固擠壓完成,擠壓油缸13油壓卸載;擠壓油缸13退回使得擠壓銷6運動到初始位置,等待第二次壓鑄循環。
壓鑄分為充填階段與凝固階段,傳統壓鑄方式是金屬液在沖頭的推動下向前推進并填充型腔,此時的斜抽芯銷已深入型腔中,抽芯銷直徑與深入距離即為斜長孔實際直徑與長度,待充填完成并凝固結束后,后端擠壓油缸13驅動抽芯銷抽出型腔501,以此完成斜長孔的成型,因孔較長,長度、直徑比例約11:1,且存在60°斜度,型腔501高低不平,長孔中間很長一段不易冷卻,導致收縮不均,形成縮孔,使得孔隙率增加,而且此孔為螺紋孔,屬承載位置,孔隙率的增加,降低了產品強度與整車性能。故現采用局部擠壓來解決此問題,通過將抽芯銷改為擠壓銷6,并改變原抽芯銷結構為前段錐形、前端R角,利用抽心結構調整實現斜長孔的擠壓成型。
與傳統相比,局部擠壓壓鑄分為充填階段與凝固階段,并在金屬液為半固態時進行局部加壓補縮,當進行金屬液充填時擠壓油缸13處于如圖2位置不動即擠壓銷6前半段有錐度部分深入長孔型腔502,此時金屬液開始在沖頭的推動下填充型腔,隨后金屬液將擠壓銷6前端包裹住,金屬液充填完成,此后進入凝固階段,一定時間(2-8s)金屬液凝固到半固態,此時,擠壓油缸13即驅動擠壓銷6進行斜、長孔的擠壓成型,擠壓銷6向前移動,如圖3利用R角與錐面將前端及周圍金屬液向兩側擠壓,對兩側易形成縮孔位置進行補縮,最佳擠壓完成位置如圖3等到擠壓完成產品凝固后,油壓卸載,油缸將退回原位置如圖2,等待第二次壓鑄循環。此方案可降低產品縮孔的形成,提高產品強度,對整車性能提升有一定意義。
特點在于擠壓油缸13向前可實現兩個動作,第一步如圖2擠壓油缸13驅動使擠壓銷6后半段退回到套內,僅前面有錐度斜面進入長孔型腔502,第二步,擠壓油缸13帶動擠壓銷6向前擠壓運動,擠壓距離為20-40mm,最遠擠壓位置如圖3,由于擠壓距離不同,會出現最遠端存在未擠壓到情況,其未擠壓到位置,利用機加工處理,使孔成型。此方案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可實現斜長孔局部擠壓功能,降低斜長孔成型時產生的縮孔,降低孔隙率,提升了產品質量。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1)將擠壓銷6停留在初始位置;擠壓油缸13驅動使得擠壓銷6后半段退回到擠壓襯套7內,僅前面有錐度斜面進入型腔502并停留在該位置;
2)向型腔501內充填金屬液直至金屬液將長孔型腔502內的擠壓銷6前端包裹住,金屬液充填完成;
3)金屬液在長孔型腔502內凝固5s,使得金屬液凝固到半固態;
4)擠壓銷6向前作擠壓運動,擠壓距離為20mm,擠壓壓力為50MPa;擠壓油缸13驅動擠壓銷6進行斜長孔的擠壓成型;利用R角與錐面將前端及周圍金屬液向兩側擠壓,對兩側易形成縮孔位置進行補縮;
5)產品凝固擠壓完成;
6)擠壓油缸13油壓卸載;擠壓油缸13退回使得擠壓銷6運動到初始位置,等待第二次壓鑄循環。
本實用新型利用局部擠壓技術,對鑄造類產品壁厚處進行加壓補縮,可降低縮孔的形成,并通過斜抽芯擠壓銷前端倒R角,前段為錐形結構,使前端擠壓金屬液向周圍擠壓,同時利用有錐度的斜抽芯擠壓銷將液體向斜長孔兩側進行擠壓,實現對壁厚長孔兩側增壓補縮的效果,增壓補縮率提升了35%-45%,孔隙率降低至0.8%-1.2%,產品長孔處抗拉強度提升至250-270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