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金屬材料加工技術,尤其涉及一種鈦廢棄切屑循環固化的球磨-高壓扭轉方法。
背景技術:
廢棄金屬切屑循環處理的傳統技術是高溫熔鑄。然而,高溫熔鑄能耗大、污染重,效率低,且鑄造組織晶粒粗大,機械性能較差。為避免高溫熔鑄,發展了固相循環回收技術。通過對現有技術的文獻檢索發現,將等通道轉角擠壓(Equal channel angular pressing,簡稱ECAP)技術應用于處理金屬切屑,能夠細化晶粒,改善再制造材料的微觀組織形態,提高機械性能。Lapovok等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2014年49卷1193-1204頁上發表“Multicomponent materials from machining chips compacted by equal-channel angular pressing(由等通道轉角擠壓切屑成形制備多組分材料)”一文,報道了通過鋁切屑及鎂切屑的相互混合,由ECAP循環再生多組分合金材料;Luo等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2010年45卷4606-4612頁上發表“Recycling of titanium machining chips by 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 consolidation(鈦切屑的劇烈塑性變形固態循環)”一文,提出通過回收廢棄的2級鈦(ASTM Grade 2)切屑,并由ECAP技術來循環再制造塊體材料。
高壓扭轉(High-pressure torsion,簡稱HPT)是另一種制備塊體納米金屬材料的劇烈塑性變形技術。Valiev和Langdon在《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2010年12卷677-691頁上發表“The art and science of tailoring materials by nano-structuring for advanced properties using SPD techniques”(采用SPD技術實現材料納米結構調控及高性能化的科學與工藝)一文,指出HPT技術對于納米晶制備很有效。例如,采用HPT技術對純銅在6GPa的壓力及室溫下旋轉處理5道次,獲得小于100nm的超細微觀組織。相較之下,若采用ECAP技術處理純銅,在12道次之后微觀組織僅細化至~200nm。顯然,HPT技術的細化效率高于ECAP技術。而且,HPT在超高壓作用下可實現材料在低溫或室溫下的塑性加工。例如,高強度的密排六方鈦其塑性成形能力遠遜于銅,在室溫下難以塑性變形。Zhao等在《Scripta Materialia》2008年59卷542-545頁上發表“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ure titanium processed by equal-channel angular pressing at room temperature”(室溫等通道轉角擠壓制備純鈦的微觀結構與性能)一文,在室溫下用ECAP變形處理鈦材一道次。但為了減少變形抗力,ECAP模具夾角由90度增加到120度,且擠壓速率也較低(0.5mm/s),這降低了ECAP的應變累積率和加工效率。相較而言,HPT技術能高效地實現鈦材的室溫加工。
球磨(Ball milling,簡稱BM)是一種廣泛用于制備超細粉體材料的劇烈塑性變形技術。對現有技術文獻的檢索發現,Mahboubi Soufiani等在《Materials and Design》2012年37卷152-160頁上發表“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structured Ti6Al4V alloy prepared by mechanical alloying(機械合金化制備Ti6Al4V合金納米結構的形成機制及表征)”一文,報道以鈦、鋁、釩的微米粉為原料,通過BM技術合成制備了具有納米尺度(小于100nm)的Ti-6Al-4V合金材料。此外,Zadra在《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2013年583卷105-113頁上發表“Mechanical alloying of titanium(鈦的機械合金化)”一文,初始原料采用平均粒徑小于150μm的Ti粉末,首先通過BM處理,獲得小于25μm的純鈦超細粉末,并經過放電等離子燒結成功獲得塊體鈦材。
廢棄金屬資源的循環與再制造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一。鈦是高冶煉成本的金屬資源,其生物相容性優異、耐蝕性好、力學性能適宜,是制造醫療器械、人工關節、大型能源化工容器等的重要材料。但是,為了制造高精度鈦結構,需設計較大的加工余量,大量的原材料將轉化為廢棄切屑。傳統的高溫熔鑄處理能耗大、污染重,效率低,且鑄造組織晶粒粗大,性能較差。因此,有必要對鈦廢棄切屑處理方法進行改進,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鈦廢棄切屑循環固化的球磨-高壓扭轉方法,將廢棄鈦切屑制備出全致密化的塊體超硬納米鈦材,實現廢棄鈦切屑的高效、清潔回收再利用。
本發明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鈦廢棄切屑循環固化的球磨-高壓扭轉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鈦切屑回收預處理:清洗鈦切屑,去除油污和雜質;
(2)鈦切屑的球磨加工:將步驟(1)預處理后的鈦切屑進行球磨加工;
(3)鈦切屑的室溫高壓扭轉固化處理:將步驟(2)球磨加工后的鈦切屑進行室溫高壓扭轉固化處理。
步驟(1)的具體過程是,以端銑2級鈦所生成的鈦切屑為原材料,采用超聲波清洗裝置進行清洗,以去除原材料中的油污和雜質;其中,超聲波清洗裝置采用99.9%的乙醇作為洗滌液。
步驟(2)的具體過程是,將步驟(1)預處理后的鈦切屑置入球磨機的球磨容器內,球磨機運行轉速為300rpm,球磨機運行總時長為15小時,每運行1個小時暫停12分鐘;其中,切屑與鋼球之間質量比為15:1,鋼球的直徑為10mm;同時,向球磨容器內加入1wt.%的硬脂酸作為過程控制劑,并充入氬氣作為保護氛圍。
步驟(3)的具體過程是,將步驟(2)球磨加工后的鈦切屑放入烘箱干燥,然后置入高壓扭轉模具,將置入模具中的鈦切屑放入高壓扭轉裝置的上部沖頭和下砧座之間,通過液壓系統在上沖頭軸向施加超高壓,并由下砧座旋轉;其中,烘箱溫度為60℃,干燥時間為30分鐘;模具外徑內徑高度60mm;超高壓為5Gpa,旋轉次數為5次。
該方法以廢棄Ti切屑為原料,通過BM和HPT技術相結合,循環制備出大尺寸、塊體高硬度納米Ti材。在本發明的BM-HPT技術中,首先通過BM技術實現Ti切屑的超細化。切屑表面的氧化物(TiO2)在鋼球的碰撞、搓碾下徹底破碎。然后,在室溫下由HPT工藝開展BM-Ti切屑的固化與納米晶化。在HPT系統中,在縱軸方向施加5GPa的超高壓。同時,通過旋轉支撐(下砧座)的主動摩擦作用在材料橫截面施加一扭矩,產生由軸向壓縮及橫向剪切構成的組合塑性應變,通過擠壓扭轉工序后,應變量逐漸增加,最終獲取組織均勻的納米晶材料,實現BM-Ti切屑的全致密固化,徹底消除孔隙缺陷。
本發明的優點在于:
廢棄金屬切屑循環處理的傳統技術是重熔+鑄造。然而,高溫熔鑄能耗大、污染重,效率低,且鑄造組織晶粒粗大,機械性能較差。為避免高溫熔鑄,可采用固相處理方式。但是,在固相處理Ti切屑時,現有的ECAP和BM技術各有其局限。Ti易于氧化,其切屑表面氧化物以TiO2形式存在,質地堅韌,雖然經過多道次ECAP處理后氧化物能夠一定程度地破碎、彌散,但是,較大氧化物的連續分布將形成微觀組織中的冶金缺陷,削弱材料的機械性能。同時,ECAP加工存在細化極限,即當動態再結晶與應變細化效應達到平衡時,則ECAP將難以使微觀組織進一步細化至納米級。另一方面,盡管BM技術能有效制備超細粉體。但是,在BM處理后,須開展熱壓燒結或粉末擠/鍛壓等后續處理工序以獲得塊體材料,而在這些工序中,因加熱(燒結)時間長,以及動態再結晶等因素的影響,將發生晶粒粗化,削弱材料強度。這些技術問題目前尚未很好地解決。
本發明提出的BM-HPT技術方案克服了上述局限,能實現發明所述的技術效果。首先,通過BM工藝實現Ti切屑外形尺寸的微米級細化。切屑表面氧化物(TiO2)在鋼球的碰撞搓碾下充分破碎彌散,在切屑內部亦形成超細組織。然后,在室溫下由HPT技術通過軸向超高壓和橫向強烈剪切的復合作用,進一步細化晶粒,實現切屑固化過程中的組織納米化。相較于熔鑄及粉末冶金等高溫工藝,室溫HPT技術能夠進一步細化BM處理的超細組織,并在超高壓(5GPa)作用下徹底消除微觀缺陷,實現再制造Ti材的全致密化。此外,BM-HPT加工材料的織構較弱,性能的各向同性水平高,這對于易產生織構的密排六方Ti具有重要的技術意義。根據該方法,從2級Ti(ASTM Grade 2)切屑出發,通過實施BM-HPT再制造,獲得全致密化塊體Ti材,其顯微硬度~3GPa,明顯高于2級Ti商業棒材的硬度(~1.4GPa)。BM-HPT制備后,再生Ti材在硬度及均勻性方面獲得顯著提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提出的鈦廢棄切屑循環固化的球磨-高壓扭轉方法所采用的HPT工藝裝置結構示意圖,圖中,1、Ti切屑,2、上沖頭,3、下砧座。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圖示與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本發明提出的方法鈦廢棄切屑循環固化的球磨-高壓扭轉方法具體工序包括:Ti切屑回收預處理、Ti切屑BM處理、以及BM-Ti切屑的室溫HPT固化處理。
1、Ti切屑回收預處理:以端銑2級Ti(ASTM Grade 2)所生成的切屑為原材料,搜集切屑后,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簡稱ICP-AES)分析其化學成分(質量百分比,wt.%),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經銑削加工的2級Ti切屑其化學成分(含氧量)符合ASTM標準范圍。同時,采用99.9%的乙醇在超聲波振動槽內清洗Ti切屑,以去除原材料中的油污和雜質等。
2、Ti切屑的BM加工:將由步驟(1)取得的Ti切屑置入鋼制BM容器,切屑與鋼球(直徑10mm)之間質量比為15:1。同時,加入1wt.%的硬脂酸作為過程控制劑,并將BM容器充入氬氣作為保護氛圍,以防止切屑在BM過程中過度氧化。行星式BM機器的轉速為300rpm;BM運行總時長為15小時。在BM運行過程中,Ti切屑在鋼球的撞擊、搓碾下發生冷焊、硬化及破碎。通過BM加工,Ti切屑的外形尺寸及表面氧化物得以顯著細化。同時,通過在容器外部通以液氮循環以降低切屑-鋼球的摩擦溫度,且機器每運行1個小時將暫停12分鐘。BM結束后,采用ICP-AES分析切屑的化學成分,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經BM加工的Ti切屑在氬氣保護下,其氧含量僅略有上升(由0.15wt.%升至0.17wt.%),而Fe含量由0.10wt.%升至0.64wt.%。
3、BM-Ti切屑的室溫HPT固化處理:HPT固化工藝裝置如圖1所示。將BM-Ti切屑放入烘箱,在60℃溫度下干燥30分鐘,然后置入鋼制的圓盤形HPT模具(模具外徑內徑高度60mm)。將置入模具中的BM-Ti切屑1放入HPT裝置的上沖頭2和下砧座3之間,然后通過液壓系統在上沖頭軸向施加超高壓(5GPa),并由下砧座旋轉5次以提供強烈的徑向剪切應變,在軸-徑向的壓-剪復合應變作用下制取高致密度試樣。
采用ICP-AES分析BM-HPT試樣的化學成分,其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BM-HPT再制造Ti材的氧含量由原始切屑的0.15wt.%升至0.17wt.%,仍符合2級Ti(ASTM Grade 2)的含氧量,而N含量(<0.01wt.%)不變。HPT加工步驟不會影響材料的化學成分。通過顯微硬度計測試硬度,BM-HPT再制造Ti材的平均硬度~3GPa,即在近似2級Ti含氧量的水平上,獲得高于2級Ti商業棒材(ASTM Grade 2)的屈服強度(~1.4GPa)。
表1是采用ICP-AES技術分析初始Ti切屑,BM處理(BM-Ti)及BM-HPT再制造(BM-HPT Ti)后切屑的化學成分。
表1
該方法采用BM和HPT相結合的復合再制造技術,成功制備出塊體高硬度Ti材。充分發揮了BM和HPT技術的優點,通過實施BM工藝,切屑表面氧化物(TiO2)完全破碎;在HPT加工過程中,材料的形狀保持不變,故可多次反復加工以得到設計的應變量,徹底消除冶金缺陷,實現再制造Ti材全致密化。而且,HPT的實施在室溫下進行,相較于高溫熔鑄(~1200℃),粉末冶金(~900℃),或ECAP(~600℃)等技術,HPT能夠高效地實現晶粒納米化。
BM-HPT復合技術可控性強,既獲取納米組織,又消除冶金缺陷在材料中偏聚。BM-Ti切屑在后續HPT加工中由于軸向超高壓和橫向強烈剪切的復合作用,實現切屑固化過程中微觀組織的納米化,其形態得以進一步重整與細化。材料的各向同性水平得以提高,這對于易形成織構的密排六方Ti具有重要意義。因此,BM-HPT再生Ti材的硬度(~3GPa)顯著高于具有相似含氧量水平(ASTM Grade 2)的商業Ti材(~1.4GPa)
BM-HPT制備技術使再生材料在硬度性能上得以顯著提高,避免了高溫熔鑄,是一種低成本,且高效清潔的金屬資源回收處理技術,其適用于開展以Ti為代表的高冶煉成本金屬資源的循環與再利用。
以上實施方式只為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了解本發明的內容并加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明精神實質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