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模具結構,具體涉及一種適用于壓鑄生產工藝的壓鑄模具結構。
背景技術:
壓鑄模具是鑄造液態模鍛的一種方法,一種在專用的壓鑄模鍛機上完成的工藝。它的基本工藝過程是:金屬液先低速或高速鑄造充型進模具的型腔內。壓鑄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及設置在上模與下模之間的模具型腔,目前的壓鑄模具的上模與下模通常為一整體,模具型腔直接設置在上模與下模上;目前這種整體式的上、下模塊雖然結構簡單,但其不利于模具材料的合理分配利用,造成模具成本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有利于模具材料合理分配利用,從而降低模具生產成本的適用于壓鑄生產工藝的壓鑄模具結構。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適用于壓鑄生產工藝的壓鑄模具結構包括下模座、上模座、設置在下模座上表面的下模芯槽、設置在下模芯槽內的下模芯、設置在上模座下表面的上模芯槽及設置在上模芯槽內的上模芯,所述下模芯與下模座之間通過螺栓連接,所述上模芯與上模座之間也通過螺栓連接。
本方案的上模由上模座與上模芯構成,下模由下模座與下模芯構成,從而將對材料性能要求高的上模芯和下模芯與對材料性能要求較低的上模座和下模座分開制作,有利于模具材料合理分配利用,降低模具生產成本。
作為優選,下模座上設有下模座冷卻水道,所述下模芯上設有下模芯冷卻水道,所述下模芯槽的底面上設有與下模座冷卻水道相連通的第一連通孔,且下模芯槽底面上的第一連通孔的端口上設有往上延伸的豎直插套,所述豎直插套的外側面上設有環形安裝槽,環形安裝槽內設有充氣密封圈,所述下模芯的下表面上設有與下模芯冷卻水道相連通的第二連通孔,第二連通孔豎直設置,且豎直插套插設在第二連通孔內,所述充氣密封圈也位于第二連通孔內;所述下模芯槽的底面上還設有容納凹槽,容納凹槽內設有自適應連動式充氣裝置,所述自適應連動式充氣裝置包括豎直缸體、設置在豎直缸體內的上活塞與下活塞、設置在上活塞與下活塞之間的第一復位彈簧及設置在下活塞與豎直缸體下端之間的第二復位彈簧,所述豎直缸體的上端開口、下端封閉,所述上活塞上設有觸發桿,且觸發桿的上端往上延伸并穿過豎直缸體的上端開口,所述上活塞上設有貫穿上活塞的上下端面的軸向通孔;所述豎直缸體內側面上設有缸體上限位塊與缸體下限位塊,所述缸體上限位塊位于上活塞與下活塞之間,缸體下限位塊位于下活塞的下方,豎直缸體的外側面上并位于缸體下限位塊的下方設有缸體出氣接口,所述充氣密封圈上設有充氣接頭,所述充氣接頭與缸體出氣接口之間通過連接管道相連接。
由于下模由下模座與下模芯構成,這樣下模座與下模芯內的冷卻水道被分離,本方案可以保證下模座與下模芯內的冷卻水道可靠、便捷的實現密封連接,避免下模座與下模芯之間的冷卻水道發生滲漏水的問題,保證模具的冷卻系統順利工作。
作為優選,連接管道與缸體出氣接口之間還設有單向閥。
作為優選,自適應連動式充氣裝置還包括觸發充氣機構,所述觸發充氣機構包括上下兩端開口的豎直閥套及滑動設置在豎直閥套內的第一豎直閥桿,所述豎直閥套通過連接件與豎直缸體相連接,所述豎直閥套的內側面中部設有第一環形槽,所述豎直閥套的外側面上設有與第一環形槽相連通的閥套進氣接頭與閥套出氣接頭;所述第一豎直閥桿的外側面上設有第一閥桿下限位塊與第一閥桿上限位塊,且第一閥桿下限位塊位于豎直閥套下方,第一閥桿上限位塊位于豎直閥套上方,所述第一豎直閥桿上并位于豎直閥套上端與第一閥桿上限位塊之間套設有第三復位彈簧;所述第一豎直閥桿上套設有與豎直閥套配合的第一上密封圈、第一中密封圈及第一下密封圈,并且當第一閥桿下限位塊抵靠在豎直閥套的下端面時,第一環形槽位于第一中密封圈與第一下密封圈之間,所述第一上密封圈與第一中密封圈之間的第一豎直閥桿外側面上設有過氣通孔;所述連接管道包括連接充氣接頭與閥套出氣接頭的第一進氣管道及連接閥套進氣接頭與缸體出氣接口之間的第二進氣管道。
作為優選,下模芯槽的底面上設有與容納凹槽相連通的第一管道容納槽,所述豎直插套外側面上設有第二管道容納槽,第二管道容納槽位于環形安裝槽的下方,第二管道容納槽的上端口與環形安裝槽相連通,第二管道容納槽的下端口與第二管道容納槽相連通,所述連接管道容納在第一管道容納槽與第二管道容納槽內。
作為優選,下模芯槽的底面為平面,所述下模芯的下表面也為平面。
作為優選,下模芯槽的橫截面呈矩形。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有利于模具材料合理分配利用,從而降低模具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適用于壓鑄生產工藝的壓鑄模具結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3是圖1中B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4是圖3中的觸發充氣機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中:下模座1、下模芯1a、容納凹槽1b,上模座2、上模芯2a,第二連通孔3,下模座冷卻水道4、第一連通孔41、豎直插套42、充氣密封圈43、第二管道容納槽44、第一管道容納槽45,自適應連動式充氣裝置5、觸發桿51、上活塞限位塊52、豎直缸體53、上活塞54、第一復位彈簧55、缸體出氣接口56、缸體上限位塊57、下活塞58、缸體下限位塊59、第二復位彈簧510,第一進氣管道6a、第二進氣管道6b,觸發充氣機構7、閥套出氣接頭71、閥套進氣接頭72、豎直閥套73、第一環形槽74、第一閥桿上限位塊75、第一豎直閥桿76、第三復位彈簧77、第一上密封圈78、過氣通孔79、第一中密封圈710、第一下密封圈711、第一閥桿下限位塊712,單向閥8。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適用于壓鑄生產工藝的壓鑄模具結構包括下模座1、上模座2、設置在下模座上表面的下模芯槽、設置在下模芯槽內的下模芯1a、設置在上模座下表面的上模芯槽及設置在上模芯槽內的上模芯2a。下模芯槽的底面為平面。下模芯的下表面也為平面。下模芯槽的橫截面呈矩形。上模芯槽的橫截面呈矩形。下模芯與下模座之間通過螺栓連接。下模芯與下模座構成下模。上模芯與上模座之間也通過螺栓連接。上模芯與上模座構成上模。
如圖1、圖2所示,下模座上設有下模座冷卻水道4。下模芯上設有下模芯冷卻水道。下模芯槽的底面上設有與下模座冷卻水道相連通的第一連通孔41,本實施例的第一連通孔為兩個。位于下模芯槽底面上的第一連通孔的端口上設有往上延伸的豎直插套42。豎直插套的外側面上設有環形安裝槽。環形安裝槽內設有充氣密封圈43。充氣密封圈上設有充氣接頭。下模芯的下表面上設有與下模芯冷卻水道相連通的第二連通孔3,本實施例的第二連通孔也為兩個,且第二連通孔與第一連通孔一一對應。第二連通孔豎直設置。豎直插套插設在對應的第二連通孔內。充氣密封圈也位于對應的第二連通孔內。本實施例中的兩個第二連通孔中的一個第二連通孔為下模芯冷卻水道的進水通孔,另一個第二連通孔為下模芯冷卻水道的出水通孔。
如圖1、圖3所示,下模芯槽的底面上還設有容納凹槽1b。下模芯槽的底面上設有與容納凹槽相連通的第一管道容納槽45。豎直插套外側面上設有第二管道容納槽44。第二管道容納槽位于環形安裝槽的下方。第二管道容納槽的上端口與環形安裝槽相連通,第二管道容納槽的下端口與第二管道容納槽相連通。
容納凹槽內設有自適應連動式充氣裝置5。自適應連動式充氣裝置包括觸發充氣機構7、豎直缸體53、設置在豎直缸體內的上活塞54與下活塞58、設置在上活塞與下活塞之間的第一復位彈簧55及設置在下活塞與豎直缸體下端之間的第二復位彈簧510。豎直缸體的上端開口、下端封閉。豎直缸體固定在容納凹槽的底面上。豎直缸體的上端位于容納凹槽的上端口的下方。上活塞上設有觸發桿51,且觸發桿的上端往上延伸并穿過豎直缸體的上端開口。上活塞上設有貫穿上活塞的上下端面的軸向通孔。
豎直缸體內側面上設有缸體上限位塊57與缸體下限位塊59。缸體上限位塊位于上活塞與下活塞之間。缸體下限位塊位于下活塞的下方。豎直缸體內側面頂部還設有上活塞限位塊52,且上活塞限位塊位于上活塞的上方。豎直缸體的外側面上并位于缸體下限位塊的下方設有缸體出氣接口56。
如圖3、圖4所示,觸發充氣機構包括上下兩端開口的豎直閥套73及滑動設置在豎直閥套內的第一豎直閥桿76。豎直閥套通過連接件與豎直缸體相連接。豎直閥套的上端位于容納凹槽的上端口的下方。豎直閥套的內側面中部設有第一環形槽74。豎直閥套的外側面上設有與第一環形槽相連通的閥套進氣接頭72與閥套出氣接頭71。第一豎直閥桿的外側面上設有第一閥桿下限位塊712與第一閥桿上限位塊75,且第一閥桿下限位塊位于豎直閥套下方。第一閥桿上限位塊位于豎直閥套上方。第一豎直閥桿上并位于豎直閥套上端與第一閥桿上限位塊之間套設有第三復位彈簧77。
第一豎直閥桿上套設有與豎直閥套配合的第一上密封圈78、第一中密封圈710及第一下密封圈711,并且當第一閥桿下限位塊抵靠在豎直閥套的下端面時,第一環形槽位于第一中密封圈與第一下密封圈之間。第一上密封圈與第一中密封圈之間的第一豎直閥桿外側面上設有過氣通孔79。
充氣接頭與缸體出氣接口之間通過連接管道相連接,具體說是,連接管道包括連接充氣接頭與閥套出氣接頭的第一進氣管道6a及連接閥套進氣接頭與缸體出氣接口之間的第二進氣管道6b。連接管道容納在第一管道容納槽與第二管道容納槽內。充氣接頭容納在第二管道容納槽內。連接管道與缸體出氣接口之間還設有單向閥8,本實施例的單向閥設置在第一進氣管道與閥套出氣接頭之間。
本實施例的下模的下模座與下模芯的裝配過程如下:
當下模芯未放置在下模座上時,下活塞在第二復位彈簧的作用下抵靠在缸體上限位塊上,觸發桿在第一復位彈簧的作用下上移并使觸發桿的上端位于容納凹槽的底面的上方;
觸發充氣機構的第一豎直閥桿在第三復位彈簧的作用下上移,直至第一閥桿下限位塊抵靠在豎直閥套的下端位置;此時,第一豎直閥桿的上端位于容納凹槽的底面的上方,并且第一環形槽位于第一中密封圈與第一下密封圈之間,觸發充氣機構處于斷開狀態。
當下模芯放置在下模座的容納凹槽內,并通過螺栓鎖緊在下模座上后,下模芯的底面與容納凹槽的底面貼合;此時,豎直插套插設在第二連通孔內,充氣密封圈也位于第二連通孔內。
而在下模芯放置在下模座的容納凹槽內的過程中:下模芯將首先帶動觸發桿及上活塞往下移,使第一復位彈簧壓縮儲量;接著,下模芯將第一豎直閥桿往下壓,并且在過氣通孔連通閥套出氣接頭與閥套進氣接頭之前下活塞不會下移,從而避免過早的將下活塞下方的豎直缸體內的氣體壓入充氣密封圈,使充氣密封圈膨脹,而影響豎直插套及充氣密封圈順利進入第二連通孔內;保證下模芯放置在容納凹槽內后,豎直插套及充氣密封圈可以順利進入第二連通孔。
當下模芯的底面與容納凹槽的底面貼合時,第一環形槽位于第一上密封圈與第一中密封圈之間,過氣通孔連通閥套出氣接頭與閥套進氣接頭(觸發充氣機構處于開啟狀態),此時,在第一復位彈簧的作用下將下活塞下壓,將下活塞下方的豎直缸體內的氣體壓入充氣密封圈,使充氣密封圈膨脹;從而使下模座冷卻水道與下模芯冷卻水道可靠、便捷的實現密封連接,避免下模座與下模芯之間的冷卻水道發生滲漏水的問題,保證模具的冷卻系統順利工作。
本實施例的上模座與上模芯上的冷卻水道結構可以參照下模座與下模芯的冷卻水道結構,上模座與上模芯的裝配過程也參照下模座與下模芯的裝配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