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模具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模具。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汽車的不斷普及,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如用于生產汽車的各種模具,目前已發展出上千種。
然而,對于生產大型汽車空調底殼的模具,由于模具較大,溫度等相關參數要求高,目前國內還處于摸索階段,始終未能生產出占地面積小、穩定性較好、生產成本低的模具。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占地面積小、穩定性較好,生產成本低的模具,成了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占地面積小、穩定性較好,生產成本低的模具。
本發明的解決方案是這樣實現的:本發明提出一種模具,包括固定設置的定模座和動模座,所述定模座上設有定模,所述定模豎直設置,所述動模座上設有動模,所述動模與所述定模相對設置,所述動模座上還設有動力機構,所述動力機構用于帶動所述動模在動模座上移動。此結構的模具,首先,由于動模和立模均采用豎直設置,因此,占地面積較小。同時,由于動模座內設有可帶動動模移動的動力機構,因此,動模可在動模座上移動,無論是脫模,還是模具維護等較為方便,與現有結構的模具相比,總體而言,具有占地面積小,生產和維護效率更高,使用成本更低的優點。
本發明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所述動模還包括動模架和動模本體,所述動模本體可拆卸地固定設置于所述動模架上,所述動模架可移動地設置于動模座上。此設置方式,動模本體通過動模架設置于動模座上,具有安裝和移動方便的優點。
本發明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所述定模還包括定模架和定模本體,所述定模本體可拆卸地固定設置于所述定模架上,所述定模架固定設置于所述定模座上。此設置方式,把定模本體設置成可拆卸的,可根據需要實時把定模本體安裝于定模架上,或從定模架上拆下,具有運用方便的優點。
本發明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所述動力機構包括固定設置于動模座內的齒條,所述齒條的數量多根。此設置方式,通知在動模座內設置多根齒條,可方便動模架的移動。
本發明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所述動力機構還包括傳動軸及用于帶動傳動軸旋轉的電機,所述動模架設置于所述傳動軸上,所述傳動軸的兩端分別設有與所述齒條嚙合的齒輪,所述電機旋轉時,帶動齒輪沿齒條滾動。此設置方式,通過電機帶動傳動軸旋轉,進而帶動傳動軸兩端的齒輪旋轉,最終帶動動模架移動,具有結構緊湊,構思巧妙,以及工作可靠性好的優點。
本發明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所述動力機構包括水平設置于動模座內的油缸和/或氣缸,所述動模架的下端與所述油缸或氣缸固定連接,所述油缸和/或氣缸伸縮時,帶動動模架移動。此設置方式,通過油缸和/或氣缸帶動動模架移動,具有結構簡單,工作可靠性好的優點。
本發明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所述定模架上還設有多根頂出油缸,所述頂出油缸伸出時,可把所述動模頂離所述定模。上述設置方式,通過在定模架上設置頂出油缸,可把動模頂離內模,具有自動化程度高,使用方便的優點。
本發明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多根所述頂出油缸沿定模架的邊緣設置,且所述頂出油缸均平行于地面設置。此設置方式,如上所述,通過在定模架的邊緣設置數根可把動模頂離內模的油缸,具有自動化程度高,使用方便的優點。
本發明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所述定模架的邊緣還設有多根鎖模油缸,所述鎖模油缸收縮時,把所述定模和動模固定在一起。此設置方式,通過鎖模油缸把動模和定模固定在一起,可防止動模和定模受到外力沖擊時,動模和定模之間產生間隙,從而有效提高產品澆注的質量。
本發明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所述動模架的邊緣還設有多根鎖緊油缸和/或鎖緊氣缸,所述鎖緊油缸和/或鎖緊氣缸豎直設置,當所述鎖模油缸把動模和定模鎖緊時,多根所述鎖緊油缸和/或鎖緊氣缸的一端伸出,并分別卡設于所述鎖模油缸的一端。此設置方式,通過在定模架的邊緣設置多根鎖緊油缸和/或鎖緊氣缸,實現對鎖模油缸的進一步鎖定,具有構思巧妙,鎖定效果好的優點。
附圖說明
構成本發明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
圖1為本發明一種模具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主視示意圖;
圖3為圖1的俯視示意圖。
附圖標記對應關系為:
1鎖緊氣缸 2鎖模油缸 3頂出油缸
4動模座 5齒輪 6齒條
7傳動軸 8電機 9定模座
10定模架 11動模架 12動模本體
13定模本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本部分的描述僅是示范性和解釋性,不應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對本文件中實施例中以及不同實施例中的特征進行相應組合。
本發明實施例如下,請參見圖1至圖3所示的模具,具體包括設置于水平面上的定模座9和動模座4,定模座9和動模座4相對設置,定模座9上設有豎直設置的定模,動模座4上設有可在動模座4上移動的動模,且動模和定模相對設置,動模座4上還設有動力機構,動力機構用于帶動動模在動模座4上移動。此結構的模具,首先,由于動模和立模均采用豎直設置,因此,占地面積較小。同時,由于動模座4內設有可帶動動模移動的動力機構,因此,動模可在動模座4上移動,無論是脫模,還是模具維護等較為方便,與現有結構的模具相比,總體而言,具有占地面積小,生產和維護效率更高,使用成本更低的優點。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至圖3所示,動模還包括動模架11和動模本體12,動模本體12可拆卸地固定設置于動模架11上,而動模架11的下端則設置于動模座4上,并可在動模座4上移動,具體地,可以在動模座4上開設有滑槽,動模架11的下端設置于滑槽內,并可在滑槽內移動。此設置方式,動模本體12通過動模架11設置于動模座4上,具有安裝和移動方便的優點。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至圖3所示,同樣,定模還包括定模架10和定模本體13,定模本體13可拆卸地固定設置于定模架10上,而定模架10的下端則固定設置于定模座9上。此設置方式,把定模本體13設置成可拆卸的,可根據需要實時把定模本體13安裝于定模架10上,或從定模架10上拆下,具有運用方便的優點。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和圖2所示,動力機構包括固定設置于動模座4內的齒條6,齒條6的數量為多根,優選為兩根,且兩根齒條6分別設置于動模座4內的左右兩側。此設置方式,通過在動模座4內設置多根齒條6,可方便動模架11的移動。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和圖2所示,動力機構還包括設置于動模座4內的傳動軸7以及用于帶動傳動軸7旋轉的電機8,電機8包括輸出軸,且輸出軸與傳動軸7固定連接,電機8旋轉時,帶動輸出軸旋轉,進而帶動傳動軸7旋轉。動模架11設置于傳動軸7上,傳動軸7的兩端分別設有兩個齒輪5,齒輪5同時與其下方的齒條6嚙合,當電機8旋轉時,旋轉的傳動軸7兩端的齒輪5也開始旋轉,此時,旋轉的齒輪5沿固定設置的齒條6滾動,進而帶動傳動軸7上的動模架11移動。此設置方式,通過電機8帶動傳動軸7旋轉,進而帶動傳動軸7兩端的齒輪5旋轉,最終帶動動模架11移動,具有結構緊湊,構思巧妙,以及工作可靠性好的優點。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對于動力機構,在其它技術方案中,動力機構包括水平設置的一根或多根油缸,油缸水平設置,動模架11的下端與油缸的一端固定連接,油缸伸縮時,帶動固定于其上的動模架11移動,進而帶動動模整體移動。需要說明的是,動力機構還可以包括氣缸,即通過氣缸來代替油缸,或者同時設置油缸和氣缸,也能達到相同的技術效果。此設置方式,通過油缸和/或氣缸帶動動模架11移動,具有結構簡單,工作可靠性好的優點。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至圖3所示,定模架10上還設有多根頂出油缸3,頂出油缸3的一端固定設置于定模架10上,且與地面平行設置,當產品澆注完成需脫模時,頂出油缸3伸出,此時,在頂出油缸3的作用下,把動模頂離定模,實現脫模。需要說明了的是,在定模架10上還可以設置多根脫模油缸,脫模油缸平行于水平面設置,當脫模油缸伸出時,會把產品從動模上頂離,完成脫模。上述設置方式,通過在定模架10上設置頂出油缸3,可把動模頂離內模,具有自動化程度高,使用方便的優點。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具體如圖2所示,多根頂出油缸3沿定模架10的邊緣設置,且均平行于地面設置,并且其數量可以為任何可能的數量。需要說明的是,同樣,也可采用水平設置的氣缸來代替頂出油缸3,也能達到相同的技術效果。此設置方式,如上所述,通過在定模架10的邊緣設置數根可把動模頂離內模的油缸,具有自動化程度高,使用方便的優點。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至圖3所示,定模架10的邊緣還設有多根鎖模油缸2,鎖模油缸2與頂出油缸3一樣,均平行于水平面設置,當鎖模油缸2收縮時,可把定模和動模固定在一起。此設置方式,通過鎖模油缸2把動模和定模固定在一起,可在動模和定模受到外力沖擊時,防止動模和定模之間產生間隙,從而有效提高產品澆注質量。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動模架11的邊緣還設有多根鎖緊氣缸1,多根鎖緊氣缸1豎直設置,即垂直于地面設置,當鎖模油缸2把動模和定模鎖緊時,鎖緊氣缸1的一端伸出,并卡設于鎖模油缸2的一端,實現對鎖模油缸2的鎖止。需要說明的是,同樣可用鎖緊油缸來代替鎖緊氣缸1,也能達到相同的技術效果。此外,還可以同時設置鎖緊油缸和鎖緊氣缸1,也能實現對鎖模油缸2的鎖定。此設置方式,通過在定模架10的邊緣設置多根鎖緊油缸和/或鎖緊氣缸1,實現對鎖模油缸2的進一步鎖定,具有構思巧妙,鎖定效果好的優點。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