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供軌條式車輛的行駛輪滾動的行駛路的磨削裝置以及行駛路的磨削方法。
本申請基于2014年9月29日向日本提出申請的特愿2014-197825號主張優先權,并在此援引其內容。
背景技術:
近年來,作為除巴士或鐵路以外的新的交通手段,新交通系統受到矚目。作為這種新交通系統的一種,已知有使具有由橡膠輪胎形成的行駛輪的車輛在軌道上行駛的系統。
這種車輛所行駛的軌道構成為具有:供行駛輪滾動的混凝土制的行駛路、沿行駛路設置的作為引導軌條的導軌。車輛除行駛輪外還具備引導輪,該引導輪與沿行駛路設置的導軌相接,從而限制行駛方向。
作為提升這種車輛的乘坐舒適性的要素之一是具有行駛路的平坦性。作為提高混凝土制的面的平坦性的方法,例如在以下的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那樣,具有使用磨削裝置對固化后的混凝土表面進行磨削的方法。該磨削裝置具備:磨削機、供設置該磨削機的框體、吸附于施工對象面而將框體保持于該施工對象面上的真空吸盤等。該裝置用于對高精度加工機或分析設備等要求設置精度的設備的設置地面進行磨削。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297563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上述磨削裝置適用于對有限范圍內的地面進行磨削。但是,在使用上述磨削裝置來磨削供軌條式車輛的行駛輪滾動的行駛路時,要使磨削裝置位于行駛路上的特定位置,對在該位置的行駛路部分進行磨削。之后,沿著行駛路使該磨削裝置稍稍移動,對移動后的位置的行駛路部分進行磨削。之后,將該作業重復進行數次。因此,上述磨削裝置具有不能有效率地磨削行駛路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有效率地磨削供軌條式車輛的行駛輪滾動的行駛路的磨削裝置及行駛路的磨削方法。
用于解決課題的技術方案
用于解決上述問題的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行駛路的磨削裝置為供軌條式車輛的行駛輪滾動的行駛路的磨削裝置,其中,具備:磨削機,其磨削所述行駛路的表層;框體,其設有所述磨削機;裝置行駛輪,其安裝于所述框體,并且沿所述行駛路在沿所述行駛路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基準軌的上表面滾動。
在該磨削裝置中,裝置行駛輪在基準軌上滾動,能夠在磨削裝置行駛期間利用磨削機對行駛路的表層進行磨削。
在此,所述行駛路的磨削裝置也可以構成為,在所述裝置行駛輪與所述基準軌的所述上表面相接的狀態下,在安裝在所述磨削機的主軸上的磨削工具能夠與作為磨削對象的行駛路的部分接觸的位置,所述磨削機被設置于所述框體。
另外,在以上任一個所述行駛路的磨削裝置中,所述裝置行駛輪也可以具有:輪主體,其在外周形成有與所述基準軌的所述上表面相接的踏面;凸緣,其設置于所述輪主體,且能夠從所述行駛路的寬度方向與所述基準軌相接。
在該磨削裝置中,在行駛中,借助裝置行駛輪的凸緣,寬度方向上相對于基準軌的相對位置變化得到抑制。因此,該磨削裝置即使在行駛中磨削行駛路,也能夠將寬度方向上的磨削區域相對于基準軌的相對位置基本保持為恒定。
另外,在以上任一個所述行駛路的磨削裝置中,也可以具備使所述磨削機相對于所述框體相對移動的磨削機移動機構。
該磨削裝置能夠調整磨削機的磨削位置。例如,如果能夠在行駛路的寬度方向上使磨削機相對移動,則能夠調節寬度方向上的磨削區域的位置。另外,如果能夠沿上下方向使磨削機相對移動,則能夠調整磨削機的磨削深度。
在具備所述磨削機移動機構的所述行駛路的磨削裝置中,所述磨削機移動機構也可以使所述磨削機相對于所述框體沿上下方向相對移動。
如前所述,該磨削裝置能夠調整磨削機的磨削深度。
在以上任一個所述行駛路的磨削裝置中,安裝有磨削工具的所述磨削機的主軸也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
磨削裝置將呈圓板狀且端面構成主要磨削面的磨削工具安裝于主軸,由此能夠在一次行駛中,磨削行駛路的寬度方向上的廣大范圍。
另外,在以上任一個所述行駛路的磨削裝置中,也可以具備裝置引導輪,該裝置引導輪安裝于所述框體,并且與所述基準軌的下表面對置地與所述裝置行駛輪從上下方向夾持所述基準軌
該磨削裝置能夠抑制行駛裝置相對于基準軌的上下方向的相對位移。
另外,在以上任一個所述行駛路的磨削裝置中,也可以具備多個所述磨削機。
該磨削裝置能夠有效率地磨削行駛路。
具備多個所述研磨機的所述行駛路的磨削裝置也可以構成為,多個所述磨削機中的至少一部分磨削機沿所述行駛路的寬度方向排列,并安裝于所述框體。
在沿延伸方向延伸的行駛路有兩條的情況下,通過將對各行駛路進行磨削的專用磨削機安裝于框體,能夠在一次行駛中對兩條行駛路進行磨削。而且,即使在行駛路中應磨削區域的寬度比一個磨削工具的磨削寬度更寬的情況下,也能夠以一次行駛中對應磨削區域的整個寬度進行磨削。
具備多個所述研磨機的任一個所述行駛路的磨削裝置也可以構成為,多個所述磨削機中的至少一部分磨削機沿所述行駛路的延伸方向排列,并安裝于所述框體,
在該磨削裝置中,在沿行駛路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個磨削機中,能夠利用后方的磨削機對前方側的磨削機磨削過的區域進行再磨削。因此,例如在前方側的磨削機進行粗磨削后,能夠利用后方的磨削機對該粗磨削過的區域進行精磨削。
另外,在以上任一個所述行駛路的磨削裝置中,也可以具備將所述磨削機可裝卸地安裝于所述框體的安裝結構。
另外,在以上任一個所述行駛路的磨削裝置中,也可以具備輔助行駛輪,該輔助行駛輪可裝卸地安裝于所述框體,并在所述行駛路的上表面滾動。
在該磨削裝置中,通過使輔助行駛輪滾動而使磨削裝置行駛,能夠與有無基準軌無關地使磨削裝置容易地移動。
用于解決上述問題的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行駛路的磨削方法使用以上任一個所述磨削裝置來磨削所述行駛路,在該行駛路的磨削方法中,執行如下的工序:行駛工序,以所述磨削裝置的所述裝置行駛輪在所述基準軌的所述上表面滾動的方式,使所述磨削裝置沿所述行駛路行駛;磨削工序,在所述行駛工序中,驅動所述磨削機而對所述行駛路的所述表層進行磨削。
該磨削方法中,能夠在磨削裝置行駛期間利用磨削機對行駛路的表層進行磨削。
在此,所述行駛路的磨削方法也可以在所述行駛工序中,將與所述軌條式車輛的引導輪相接來引導所述軌條式車輛的方向的導軌作為所述基準軌。
該磨削方法與另外設置基準軌的情況相比,能夠抑制設備成本。
發明效果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在裝置行駛輪在基準軌上滾動從而磨削裝置行駛期間,能夠利用磨削機磨削供軌條式車輛的行駛輪滾動的行駛路的表層。因此,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能夠有效率地磨削行駛路。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磨削裝置的立體圖。
圖2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磨削裝置的俯視圖。
圖3是圖2的III-III線剖視圖。
圖4是圖2的IV-IV線剖視圖。
圖5是圖2的V-V線剖視圖。
圖6是安裝了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輔助行駛輪時的磨削裝置的后視圖。
圖7是圖6的VII-VII線剖視圖。
圖8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裝置行駛輪的主視圖。
圖9是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磨削裝置中的磨削機的移動方式進行表示的說明圖。
圖10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軌條式車輛的后視圖。
圖11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的磨削裝置的概要俯視圖。
圖12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的磨削裝置的概要俯視圖。
圖13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第三變形例的裝置行駛輪及裝置引導輪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圖對本發明的行駛路的磨削裝置及磨削方法的實施方式及各種變形例進行說明。
[軌道及軌道式車輛的實施方式]
在說明行駛路的磨削裝置及磨削方法的實施方式前,利用圖10對具有該行駛路的軌道及軌條式車輛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本實施方式的車輛是側方引導軌條式的新交通系統的車輛。該車輛即軌條式車輛1具備:車體2、在該車體2的下部配置的左右一對的行駛輪胎(行駛輪)3、用于向目的行駛方向引導軌條式車輛1的引導裝置4。引導裝置4具有可繞沿上下方向Dv延伸的軸旋轉的左右一對的引導輪5。
本實施方式的軌條式車輛1行駛的軌道是側方式引導軌道10。該側方式引導軌道10(以下,單記作軌道10)構成為具有:供行駛輪胎3滾動的左右一對行駛路11、設有行駛路11的行駛路形成面12、作為側方式引導軌條的左右一對側導軌15(以下,單記作導軌15)。
需要說明的是,以下將行駛路11延伸的方向設為延伸方向De、將行駛路11的寬度方向僅設為寬度方向Dw、或左右方向。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上下方向Dv與嚴格意義上的鉛垂方向不同,而是與理想的行駛路11的上表面垂直的方向。
行駛路形成面12與行駛路11同樣地沿延伸方向De延伸。另外,該行駛路形成面12不限于行駛路11的區域,還擴展至行駛路11的兩肋。左右一對的導軌15均與行駛路11同樣地沿延伸方向De延伸。左右一對的導軌15中左側的第一導軌15a配置在左右一對的行駛路11中左側的第一行駛路11a的左側。另外,左右一對的導軌15中右側的第二導軌15b配置在左右一對的行駛路11中右側的第二行駛路11b的右側。導軌15通過沿延伸方向De隔開間隔地配置在行駛路形成面12上的多個導軌支承柱19等,被支承在比行駛路11的上表面更靠上方的位置。
在本實施方式中,導軌15由H型鋼形成,該H型鋼具有互相對置的一對翼緣16和將一對翼緣16連接的腹板17。以腹板17朝水平方向,一對翼緣16沿寬度方向Dw排列的方式,導軌15被導軌支承柱19等支承。在導軌15的一對翼緣16中的寬度方向Dw上的行駛路11側的翼緣16上,軌條式車輛1的引導輪5與朝行駛路11側的面18i(以下,記作導軌15的內表面18i)相接。
[行駛路的磨削裝置及磨削方法的實施方式]
利用圖1~圖9,對以上說明的對軌道10的行駛路11進行磨削的磨削裝置及磨削方法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如圖1~圖3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磨削裝置G具備:對行駛路11的表層進行磨削的磨削機20、設有磨削機20的框體30、用于將磨削機20可裝卸地安裝于框體30的安裝結構40、安裝于框體30并在導軌(基準軌)15的上表面18u滾動的裝置行駛輪80。
框體30具有:沿寬度方向Dw延伸并在延伸方向De互相對置的一對梁部件31、沿延伸方向De延伸并在寬度方向Dw互相對置并將一對梁部件31相互連接的一對桁部件32、安裝有裝置行駛輪80的行駛輪安裝臺33。梁部件31、桁部件32及行駛輪安裝臺33在此均由H型鋼形成。
行駛輪安裝臺33分別固定在一對梁部件31中的寬度方向Dw的兩端部。因此,本實施方式的磨削裝置G分別具有四個行駛輪安裝臺33及安裝于該行駛輪安裝臺33的裝置行駛輪80。
如圖8所示,裝置行駛輪80具有:輪主體81,其在外周形成有與導軌15的上表面18u相接的踏面81t;凸緣82,其與輪主體81一體形成并可從寬度方向Dw與導軌15相接。需要說明的是,導軌15的上表面18u是指導軌15的一對翼緣16中的寬度方向Dw的行駛路11側的翼緣16朝上方的面。
裝置行駛輪80可旋轉地安裝于沿寬度方向Dw延伸的旋轉軸83。該旋轉軸83經由軸支承件84固定在行駛輪安裝臺33的上表面33u。
如圖4所示,磨削機20具有:安裝有磨削工具24的主軸21、使主軸21旋轉的磨削機主體22、將安裝于主軸21的磨削工具24覆蓋的工具罩蓋23。主軸21以沿上下方向Dv延伸的方式設于磨削機主體22。安裝于該主軸21上的磨削工具24呈圓板狀,主軸21延伸方向的端面構成主要的磨削面24g。因此,對于安裝于主軸21的狀態下的磨削工具24,其主軸21所延伸的上下方向Dv的端面中朝下側的端面構成主要的磨削面24g。工具罩蓋23將該磨削工具24的側周及上方覆蓋。該工具罩蓋23固定在磨削機主體22上。
安裝結構40具有支承磨削機主體22的主體支承結構41和支承工具罩蓋23的罩蓋支承結構51。主體支承結構41安裝于一對梁部件31中一方的梁部件31即第一梁部件31a,罩蓋支承結構51安裝于另一方的梁部件31即第二梁部件31b。
主體支承結構41具有:第一托架42、將第一托架42安裝于第一梁部件31a的安裝螺栓及安裝螺母43、第二托架44、上下調節件61a、前后調節件65a、固定于第二托架44并從下方對磨削機主體22進行支承的第三托架45、橫向調節件71。上下調節件61a調節第二托架44相對于第一托架42的上下方向Dv的相對位置。前后調節件65a調節第二托架44相對于第一梁部件31a的延伸方向De的相對位置。橫向調節件71調節磨削機主體22相對于第三托架45的寬度方向Dw的相對位置。
第一托架42沿延伸方向De延伸,其在延伸方向De的一方的端部通過前述安裝螺栓及安裝螺母43被安裝于第一梁部件31a的上端。第二托架44呈L字形,具有:相當于L字的一邊并沿上下方向Dv延伸的上下梁部44v、相當于L字的另一邊并從上下梁部44v的下端在延伸方向De朝第二梁部件31b側延伸的前后梁部44e。
上下調節件61a具有上下調節螺栓62a、上下調節螺母63a。上下調節螺母63a相對位置不變地安裝于延伸方向De上的第一托架42的端部。上下調節螺栓62a的螺栓頭部相對位置不變地安裝于第二托架44的上下梁部44v的上端,其螺紋部從螺栓頭部向上方延伸。通過調節第二托架44上安裝的上下調節螺栓62a相對于第一托架42上安裝的上下調節螺母63a的擰入量,能夠調節上下方向Dv上的第二托架44相對于第一托架42的相對位置。因此,通過操作上下調節件61a,能夠調節支承于第三托架45上的磨削機主體22及固定于此的工具罩蓋23相對于第一托架42的上下方向Dv的位置。
前后調節件65a具有固定在第一梁部件31a下端的螺母固定臺66a、固定在該螺母固定臺66a的前后調節螺母67a、擰入前后調節螺母67a的前后調節螺栓68a。前后調節螺栓68a的螺紋部在擰入了前后調節螺母67a的狀態下沿延伸方向De延伸,其前端與第二托架44相接。通過調節前后調節螺栓68a相對于前后調節螺母67a的擰入量,能夠調節延伸方向De上的第二托架44相對于第一梁部件31a的相對位置。因此,通過操作前后調節件65a,能夠調節經由第二托架44支承于第三托架45上的磨削機主體22及固定于此的工具罩蓋23的延伸方向De的位置。需要說明的是,如上所述,前后調節件65a起到對磨削機主體22及工具罩蓋23的延伸方向De的位置進行調節的作用,但也起到以第二托架44的上端為基準來限制第二托架44的傾斜的作用。
如圖2所示,第一托架42及第二托架44均具有兩個,并沿寬度方向Dw排列。因此,調節第二托架44相對于第一托架42的上下方向Dv的相對位置的上下調節件61a以及調節第二托架44相對于第一梁部件31a的延伸方向De的相對位置的前后調節件65a也具有兩個。
如圖4及圖5所示,第三托架45沿寬度方向Dw延伸,其端部固定在兩個第二托架44的前后梁部44e的端部。磨削機主體22被該第三托架45支承。寬度方向調節件71具有:第一寬度方向調節件71a,其安裝在第三托架45的寬度方向Dw的第一端部、第二寬度方向調節件71b,其安裝在第三托架45的寬度方向Dw的第二端部。
第一寬度方向調節件71a及第二寬度方向調節件71b均具有:螺母固定臺72、固定于該螺母固定臺72的寬度方向調節螺母73、擰入寬度方向調節螺母73的寬度方向調節螺栓74。第一寬度方向調節件71a的螺母固定臺72固定在兩個第二托架44中的一方的第二托架44的前后梁部44e的端部;第二寬度方向調節件71b的螺母固定臺72固定在兩個第二托架44中的另一方的第二托架44的前后梁部44e的端部。寬度方向調節螺栓74的螺紋部在擰入了寬度方向調節螺母73的狀態下沿寬度方向Dw延伸,其前端與磨削機主體22相接。通過對寬度方向調節螺栓74相對于寬度方向調節螺母73的擰入量進行調節,能夠調節寬度方向Dw上的磨削機主體22相對于第三托架45的相對位置。
罩蓋支承結構51具有:第一托架52、將第一托架52安裝于第二梁部件31b的安裝螺栓及安裝螺母53、第二托架54、上下調節件61b、前后調節件65b、固定于第二托架54的第三托架55、將第三托架55和磨削機20的工具罩蓋23連接的連接螺栓及連接螺母56。上下調節件61b調節第二托架54相對于第一托架52的上下方向Dv的相對位置。前后調節件65b調節第二托架54相對于第二梁部件31b的延伸方向De的相對位置。
第一托架52沿延伸方向De延伸,其在延伸方向De上的一方的端部通過前述的安裝螺栓及安裝螺母53安裝于第二梁部件31b的上端。第二托架54沿上下方向Dv延伸。
上下調節件61b具有上下調節螺栓62b、上下調節螺母63b。上下調節螺母63b相對位置不變地安裝于延伸方向De上的第一托架52的端部。上下調節螺栓62b的螺栓頭部相對位置不變地安裝于第二托架54的上端,其螺紋部從螺栓頭部向上方延伸。通過調節第二托架54上安裝的上下調節螺栓62b相對于第一托架52上安裝的上下調節螺母63b的擰入量,能夠調節上下方向Dv上的第二托架54相對于第一托架52的相對位置。因此,通過操作上下調節件61b,能夠調節通過連接螺栓及連接螺母56支承于第三托架55上的工具罩蓋23及固定于此的磨削機主體22的相對于第一托架52的上下方向Dv的位置。
前后調節件65b具有固定在第二梁部件31b下端的螺母固定臺66b、固定在該螺母固定臺66b的前后調節螺母67b、擰入前后調節螺母67b的前后調節螺栓68b。前后調節螺栓68b的螺紋部在擰入了前后調節螺母67b的狀態下沿延伸方向De延伸,其前端與第二托架54相接。通過調節前后調節螺栓68b相對于前后調節螺母67b的擰入量,能夠調節延伸方向De上的第二托架54相對于第二梁部件31b的相對位置。因此,通過操作前后調節件65b,能夠調節通過連接螺栓及連接螺母56支承于第三托架55上的工具罩蓋23及固定于此的磨削機主體22的延伸方向De的位置。需要說明的是,如上所述,前后調節件65b起到對工具罩蓋23及磨削機主體22的延伸方向De的位置進行調節的作用,還起到以第二托架54的上端為基準來限制第二托架54的傾斜的作用。
如前所述,通過對主體支承結構41的上下調節件61a及罩蓋支承結構51的上下調節件61b進行操作,能夠調節磨削機20相對于框體30的上下方向Dv的相對位置。因此,通過對主體支承結構41的上下調節件61a及罩蓋支承結構51的上下調節件61b進行操作,也能夠在裝置行駛輪80與導軌15的上表面18u相接的狀態下,將磨削機20的上下方向Dv的位置設定為磨削工具24與作為磨削對象的行駛路11的部分不能接觸的位置。然而,本實施方式中,當裝置行駛輪80與導軌15的上表面18u相接時,在上下方向Dv上的磨削機20相對于框體30的相對位置的調整范圍內,能夠使磨削工具24與作為磨削對象的行駛路11的部分可靠地接觸。即,本實施方式中,在裝置行駛輪80與導軌15的上表面18u相接的狀態下,在磨削工具24可與作為磨削對象的行駛路11的部分接觸的位置上,磨削機20經由安裝結構40被設置在框體30上。
在本實施方式中,以上說明的安裝結構40的構成部件中的主體支承結構41的上下調節件61a、前后調節件65a及寬度方向調節件71、和罩蓋支承結構51的上下調節件61b及前后調節件65b構成使磨削機20相對于框體30進行相對移動的磨削機移動機構60。另外,安裝結構40的構成部件中的主體支承結構41的安裝螺栓及安裝螺母43、和罩蓋支承結構51的安裝螺栓及安裝螺母53構成將磨削機20可裝卸地安裝于框體30的磨削機安裝件50。另外,前后調節件65a、65b的前后調節螺栓68a、68b及寬度方向調節件71的寬度方向調節螺栓74、罩蓋支承結構51的連接螺栓及連接螺母56也構成將磨削機20可裝卸地安裝于框體30的磨削機安裝件50。
如圖6及圖7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磨削裝置G還具備腳輪90,該腳輪90可裝卸地安裝于框體30并具有在行駛路11的上表面滾動的輔助行駛輪91。腳輪90具有用于在第一行駛路11a上行駛的兩個第一腳輪90a和用于在第二行駛路11b上行駛的第二腳輪90b。兩個第一腳輪90a中的一方的第一腳輪90a通過螺栓及螺母可裝卸地安裝于構成框體30的第一梁部件31a,另一方的第一腳輪90a通過螺栓及螺母可裝卸地安裝于構成框體30的第二梁部件31b。另外,兩個第二腳輪90b中的一方的第二腳輪90b通過螺栓及螺母可裝卸地安裝于構成框體30的第一梁部件31a,另一方的第二腳輪90b通過螺栓及螺母可裝卸地安裝于構成框體30的第二梁部件31b。在框體30上安裝有腳輪90且腳輪90的輔助行駛輪91與行駛路11相接的狀態下,裝置行駛輪80從導軌15的上表面18u向上方分離。
接著,對使用了以上說明的磨削裝置G的行駛路11的磨削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6所示,對安裝著腳輪90的狀態的框體30,經由安裝結構40安裝磨削機20。本實施方式中,將對第一行駛路11a進行磨削的磨削機20和對第二行駛路11b進行磨削的磨削機20安裝在框體30上。如圖9所示,能夠適當變更寬度方向Dw上安裝結構40相對于框體30的安裝位置。因此,也能夠適當變更寬度方向Dw上被安裝結構40支承的磨削機20相對于框體30的安裝位置。
接著,如圖6所示,以全部的裝置行駛輪80的輪主體81位于導軌15的上方,并且腳輪90的輔助行駛輪91與行駛路11相接的方式,將磨削裝置G配置在軌道10上。該狀態下,如前所述,裝置行駛輪80從導軌15的上表面18u向上方分離。
接著,將磨削裝置G與能夠在行駛路11上自行行駛的作業車輛等連結。然后,通過使作業車輛等行駛,使與作業車輛等連結的磨削裝置G行駛,而使磨削裝置G移動到行駛路11的磨削作業開始位置。此時,腳輪90的輔助行駛輪91在行駛路11上滾動。
當使磨削裝置G移動到磨削作業開始位置時,操作磨削機移動機構60,使磨削機20相對于框體30進行相對移動,調節行駛路11與磨削機20的磨削工具24間的相對位置。此時,為了調節磨削深度,操作主體支承結構41的上下調節件61a及罩蓋支承結構51的上下調節件61b,調節上下方向Dv上的磨削機20相對于框體30的相對位置,換言之,調節在磨削機20的主軸21上安裝的磨削工具24的高度。
需要說明的是,如前述,磨削機20相對于框體30的安裝可以在任何時刻進行,只要是對磨削工具24的位置進行調整之前即可。
當磨削工具24的位置調整結束時,驅動磨削機20,然后從框體30取下腳輪90。如圖3所示,當腳輪90被取下時,裝置行駛輪80的輪主體81與導軌15的上表面18u相接,并且磨削工具24與行駛路11相接,行駛路11的磨削開始(磨削工序)。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事先準備行駛路11中高度比其他部分低的部分,并將該部分作為磨削作業開始位置。該情況下,即使從框體30取下腳輪90,裝置行駛輪80的輪主體81與導軌15的上表面18u相接,磨削工具24也不與該部分的行駛路11相接。因此,該情況下,也可以在從框體30取下腳輪90,裝置行駛輪80的輪主體81與導軌15的上表面18u相接后,驅動磨削機20。
接著,使作業車輛等行駛,也使與該作業車輛等連結著的磨削裝置G行駛(行駛工序)。該行駛工序中,驅動磨削機20,行駛路11的表層由磨削機20進行磨削(磨削工序)。因此,本實施方式中,在沿行駛路11使磨削裝置G行駛的行駛工序中執行磨削工序,因而能夠有效率地磨削行駛路11。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在框體30安裝有對第一行駛路11a進行磨削的磨削機20和對第二行駛路11b進行磨削的磨削機20,因而能夠同時磨削第一行駛路11a和第二行駛路11b。因此,本實施方式中,從該角度出發,能夠有效率地磨削行駛路11。
與磨削前的行駛路11的上表面相比,導軌15的上表面18u的凹凸小且呈直線狀。在行駛工序中,在裝置行駛輪80的輪主體81與該導軌15的上表面18u相接的狀態下,裝置行駛輪80在該上表面18u滾動。因此,在行駛工序中,上下方向Dv上的導軌15的上表面18u與磨削工具24間的相對位置為恒定。因此,在行駛工序中,依照直線狀導軌15的上表面18u,對行駛路11進行磨削。因此,本實施方式中,能夠提高行駛路11的平坦性,并能夠使在該行駛路11上行駛的車輛的乘坐舒適性提升。
另外,裝置行駛輪80的凸緣82可從寬度方向Dw與導軌15的內表面18i接觸。因此,在行駛工序中,由于裝置行駛輪80的凸緣82,磨削裝置G在寬度方向Dw上相對于導軌15的相對位置變化被限制。換言之,在行駛工序中,能夠抑制寬度方向Dw上磨削機20相對于導軌15的相對位置變化。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即使并行地執行行駛工序和磨削工序,也能夠將寬度方向Dw上的相對于導軌15的磨削位置基本保持為恒定。
[第一變形例]
利用圖11說明以上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
本變形例是行駛路11中應磨削區域的寬度比一個磨削工具24的磨削寬度更寬的情況所對應的例子。
本變形例的磨削裝置G具備多個對第一行駛路11a進行磨削的磨削機20,并且還具備多個對第二行駛路11b進行磨削的磨削機20。對第一行駛路11a進行磨削的多個磨削機20、以及對第二行駛路11b進行磨削的多個磨削機20均沿寬度方向Dw排列。對第一行駛路11a進行磨削的多個磨削機20中的在寬度方向Dw相鄰的磨削機20的主軸21的寬度方向Dw的相互間隔小于磨削工具24的直徑d。因此,對第一行駛路11a進行磨削的多個磨削工具24的磨削區域在寬度方向Dw相互重疊。本實施方式中,為了使多個磨削工具24的磨削區域在寬度方向Dw相互重疊,以在寬度方向Dw相鄰的磨削工具24的位置在延伸方向De相互不同的方式,將各磨削機20設置于框體30。對第二行駛路11b進行磨削的多個磨削機20也與對第一行駛路11a進行磨削的多個磨削機20的配置同樣地設于框體30。
以上述方式,在本變形例中,即使在行駛路11中應磨削區域比一個磨削工具24的磨削寬度寬的情況下,通過驅動多個磨削機20,能夠在一次行駛中無間隙地磨削應磨削區域的整個寬度。
需要說明的是,像上述實施方式那樣,即使在行駛路11中應磨削區域的寬度比一個磨削工具24所的磨削寬度寬的情況下,也能夠各用一個對第一行駛路11a進行磨削的磨削機20及對第二行駛路11b進行磨削的磨削機20來對應磨削區域的整個寬度進行磨削。該情況下,改變寬度方向Dw上的磨削機20相對于框體30的相對位置,而使磨削裝置G行駛多次。
[第二變形例]
利用圖12來說明以上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
本變形例是希望加深磨削深度的情況所對應的例子。
本變形例的磨削裝置G具備粗磨削用的磨削機25和精磨削用的磨削機20。粗磨削用的磨削機25相對于精磨削用的磨削機20配置在磨削裝置G的行駛方向的前方。
本變形例的磨削裝置G的框體30a具有:三根梁部件31,其沿寬度方向Dw延伸并在延伸方向De上互相對置;一對桁部件32,其沿延伸方向De延伸并在寬度方向Dw上互相對置并將三根梁部件31相互連接;安裝臺33,其安裝有裝置行駛輪80。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地,在三根梁部件31中的第一梁部件31a與第二梁部件31b之間配置有精磨削用的磨削機20。另外,在三根梁部件31中的第一梁部件31a與相對于該第一梁部件31a配置在前方的第三梁部件31c之間配置有粗磨削用的磨削機25。在三根梁部件31的寬度方向Dw上的兩端部分別安裝有裝置行駛輪80。需要說明的是,在此,所有梁部件31的寬度方向Dw的兩端部分別安裝著裝置行駛輪80,但也可以僅在第二梁部件31b及第三梁部件31c的寬度方向Dw上的兩端部安裝裝置行駛輪80。
與上述實施方式的磨削機20同樣地,精磨削用的磨削機20的主軸21沿上下方向Dv延伸。安裝于該主軸21上的磨削工具24呈圓板狀,主軸21延伸方向的端面構成主要的磨削面24g(如圖3及圖6所示)。另一方面,粗磨削用的磨削機25的主軸26沿寬度方向Dw延伸。安裝于該主軸26上的磨削工具27呈圓板狀,其外周面構成主要的磨削面27g。因此,一般而言,粗磨削用的磨削機25的磨削寬度通常比精磨削用的磨削機20的磨削寬度窄。因而,為了擴寬粗磨削的磨削寬度,在此,像第一變形例那樣,將多個粗磨削用的磨削機25沿寬度方向Dw排列配置。
主軸26沿水平方向(寬度方向Dw)延伸的磨削機25比主軸21沿上下方向Dv延伸的磨削機20更能夠加深磨削深度。而且,在本變形例中,將這些磨削機20、25沿延伸方向De排列配置。因此,在本變形例中,通過驅動這些磨削機20、25,能夠在一次行駛中對行駛路11進行深磨削。
需要說明的是,在此,作為粗磨削用的磨削機25,使用主軸26沿水平方向(寬度方向Dw)延伸的磨削機20。然而,如果將兩個磨削機沿延伸方向De排列配置,則兩個磨削機都可以具有沿上下方向Dv延伸的主軸。
另外,在此,將兩個磨削機20、25沿延伸方向De排列配置。然而,如果使用主軸沿水平方向(寬度方向Dw)延伸且能夠加深磨削深度的磨削機,則也可以不將兩個磨削機20、25沿延伸方向De排列。
另外,在此,對第一行駛路11a進行磨削的精磨削用的磨削機20及對第二行駛路11b進行磨削的精磨削用的磨削機20均具有一個。然而,也可以像第一變形例那樣,分別具備多個對第一行駛路11a進行磨削的精磨削用的磨削機20及對第二行駛路11b進行磨削的精磨削用的磨削機20。該情況下,在對第一行駛路11a進行磨削的精磨削用的多個磨削機20各自的前方配置粗磨削用的磨削機25。此外,在對第二行駛路11b進行磨削的精磨削用的多個磨削機20各自的前方配置粗磨削用的磨削機25。
[第三變形例]
利用圖13來說明以上實施方式的第三變形例。
在磨削機20進行行駛路11的磨削中,上下方向Dv的磨削阻力大的情況下,由于該磨削阻力,認為會有磨削裝置G的裝置行駛輪80從導軌15的上表面18u分離的情況。例如,會有在行駛路11的表層部內局部存在大量較大硬石等的情況、或加深磨削機20的磨削深度的情況。在這些情況下,上下方向Dv的磨削阻力變大,認為磨削裝置G的裝置行駛輪80會從導軌15的上表面18u分離。本變形例是這種情況所對應的例子。
本變形例的磨削裝置還具備裝置引導輪85,其與導軌15的下表面18d相接,與裝置行駛輪80從上下方向Dv夾持導軌15。與裝置行駛輪80同樣地,裝置引導輪85具有:輪主體86,其在外周形成有踏面86t;凸緣87,其與輪主體86一體形成且能夠從寬度方向Dw與導軌15相接。該裝置引導輪85能夠旋轉地安裝于在與裝置行駛輪80的旋轉軸83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旋轉軸88。該旋轉軸88經由軸支承件89固定在行駛輪安裝臺33的下表面33d。
需要說明的是,在裝置行駛輪80的輪主體81與導軌15的上表面18u相接的狀態下,在裝置引導輪85的輪主體86與導軌15的下表面18d之間具有上下方向Dv的微小間隙。這是為了限制磨削裝置G相對于導軌15上下方向Dv的相對移動,并且也為了減少磨削裝置G行駛中的行駛阻力。
但是,假如將裝置引導輪85的旋轉軸88經由軸支承件89固定在行駛輪安裝臺33的下表面33d。該情況下,如果以裝置行駛輪80的輪主體81位于導軌15的上方的方式,將磨削裝置G配置在軌道10上,則由于裝置引導輪85的存在,不能使磨削裝置G位于比該狀態更靠上方的位置。因此,不能進行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的基于腳輪90的輔助行駛輪91的行駛。
因而,在以腳輪90的安裝為前提的情況下,也可以將裝置引導輪85的旋轉軸88設為能夠相對于框體30裝卸,或另外設置能夠使該旋轉軸88的位置相對于框體30發生相對位移的機構。
[其他的變形例]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供裝置行駛輪80滾動的基準軌,使用與軌條式車輛1的引導輪5相接的導軌15。然而,也可以將與導軌15分開設置的軌道作為基準軌。但是,像上述實施方式那樣,通過將導軌15用作基準軌,與另外設置基準軌的情況相比,能夠抑制設備成本。
上述實施方式的框體30構成為具有:一對梁部件31,其沿寬度方向Dw延伸并在延伸方向De互相對置;一對桁部件32,其沿延伸方向De延伸并在寬度方向Dw互相對置并將一對梁部件31相互連接。然而,只要是能夠安裝裝置行駛輪80及磨削機20的結構即可,框體30也可以不是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的結構。
上述實施方式的磨削機移動機構60中的主體支承結構41的上下調節件61a、前后調節件65a及寬度方向調節件71、罩蓋支承結構51的上下調節件61b及前后調節件65b均構成為具有螺栓及螺母。然而,這些調節件例如也可以由齒輪齒條機構、機械式千斤頂、液壓式千斤頂等其他機構構成。
工業實用性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能夠有效率地磨削供軌條式車輛的行駛輪滾動的行駛路。
附圖標記說明
1:軌條式車輛、2:車體、3:行駛輪胎(行駛輪)、4:引導裝置、5:引導輪、10:側方式引導軌道(單記作軌道)、11:行駛路、11a:第一行駛路、11b:第二行駛路、15:側導軌(導軌、基準軌)、16:翼緣、17:腹板、18u:上表面、18d:下表面、20、25:磨削機、21、26:主軸、22:磨削機主體、23:工具罩蓋、24、27:磨削工具、24g、27g:磨削面、30、30a:框體、31:梁部件、31a:第一梁部件、31b:第二梁部件、31c:第三梁部件、32:桁部件、33:行駛輪安裝臺、40:安裝結構、41:主體支承結構、50:磨削機安裝件、51:罩蓋支承結構、60:磨削機移動機構、61a、61b:上下調節件、62a、62b:上下調節螺栓、63a、63b:上下調節螺母、65a、65b:前后調節件、66a、66b:螺母固定臺、67a、67b:前后調節螺母67a、68a、68b:前后調節螺栓68a、71、71a、71b:寬度方向調節件、72:螺母固定臺、73:寬度方向調節螺母、74:寬度方向調節螺栓、80:裝置行駛輪、81:輪主體、81t:踏面、82:凸緣、85:裝置引導輪、86:輪主體、86t:踏面、87:凸緣、90:腳輪、90a:第一腳輪、90b:第二腳輪、91:輔助行駛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