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輻條條帽制造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輻條條帽用快削鋼的熱處理工藝。
背景技術:
快削鋼主要是通過在鋼中單獨或復合添加如S、P、Pb、Se、Te、Bi等易切削元素來提高材料的切削性能。易切削元素的加入,增加了鋼的不純凈度,使材料的基本性能低于基體鋼,難以滿足對強度、韌性有嚴格要求的機械結構用鋼領域。如硫系切削鋼的力學性能各向異性顯著,特別是橫向沖擊韌性比縱向時的顯著降低。此外,現有普通快削鋼中的易切削元素在鋼中以夾雜(如硫系快削鋼、鈣系快削鋼等)或單質(如鉛系快削鋼)的形式存在,而這些夾雜或單質,在拉伸或負載條件下導致應力集中而形成裂紋,從而導致鋼力學性能的下降,尤其是疲勞強度的下降。而輻條條帽作為自行車中的重要零件之一,其質量與力學性能直接影響到車輪的穩定性與條帽自身的使用壽命。因此,有必要對用于條帽制造的快削鋼進行熱處理,以提高其沖擊韌性和疲勞強度。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提高條帽的沖擊韌性與疲勞強度,本發明對拉絲工藝前的快削鋼線材熱處理工藝進行了改進,具體技術方案如下:一種輻條條帽用快削鋼的熱處理工藝,包括以下步驟:S1、將工件進行表面清理,清除油污及鐵銹;S2、將快削鋼線材進行調質熱處理,淬火溫度為860-880℃;淬火保溫時間為60-80min/10mm線材直徑;淬火溫度根據快削鋼的化學成分確定,以使金屬組織全部轉化為奧氏體;淬火保溫時間根據線材直徑確定,淬火保溫能使內外溫度一致,使顯微組織轉變完全;S3、將上述線材預冷2-3h,以200-300℃/h冷卻至250-300℃;S4、將上述線材再投入加熱爐中加熱,加熱至710-720℃;稍微冷卻后加熱到一個Ac1到AC3之間的溫度,有利于提高線材的韌性;S5、將上述線材預冷10-15min,冷卻至630-650℃;通入50%氨+50%吸熱式氣體進行氮碳共滲1.5-2h;在淬火工藝中復合氮碳共滲處理,可獲得更高的次表層硬度及更好的滲層硬度分布,從而進一步提高工件的耐磨性及疲勞強度;S6、將上述線材放入淬火油槽中冷卻40-50min/10mm線材直徑,出油溫度為180-200℃;S7、高溫回火,回火溫度在500-600℃,回火保溫時間為淬火保溫時間的2-3倍,隨后以75-80℃/h降至180-200℃;S8、出爐空冷再拉絲;進一步的,淬硬層深度為0.5-1.5mm,淬硬層深度過低會導致線材硬度降低、脆度過高,淬硬層深度過高又不利于線材的易切削性,會影響條帽制備的加工速度。進一步的,步驟S3、S5、S7中的冷卻介質為0.05-0.6Mpa的壓縮空氣,冷卻方式為空氣噴射冷卻,可控性好。進一步的,所述回火溫度為530-550℃,有利于減小或消除淬火鋼件中的內應力,此回火溫度下的線材韌性最佳。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根據快削鋼的化學成分確定適當的淬火溫度以及回火溫度,大幅度提高金屬的強度、韌性及疲勞強度,并根據條帽特點,在淬火處理中復合氮碳共滲處理,能進一步提高次表層硬度,從而提高條帽耐磨性。具體實施方式本實施例以處理16mm的快削鋼線材為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說明。一種輻條條帽用快削鋼的熱處理工藝,包括以下步驟:S1、將工件進行表面清理,清除油污及鐵銹;本實施例中可以采用超聲波清洗機清洗,速度快、清潔能力強;S2、將快削鋼線材進行調質熱處理,淬火溫度為860℃;淬火保溫時間為2h;淬火溫度根據快削鋼的化學成分確定,以使金屬組織全部轉化為奧氏體;淬火保溫時間根據線材直徑確定,淬火保溫能使內外溫度一致,使顯微組織轉變完全;S3、將上述線材以250℃/h冷卻至300℃;S4、將上述線材再投入加熱爐中加熱,加熱至720±2℃;稍微冷卻后加熱到一個Ac1到AC3之間的溫度,有利于提高線材的韌性;S5、將上述線材預冷15min,冷卻至630℃;通入50%氨+50%吸熱式氣體進行氮碳共滲2h;在淬火工藝中復合氮碳共滲處理,可獲得更高的次表層硬度及更好的滲層硬度分布,從而進一步提高工件的耐磨性及疲勞強度;S6、將上述線材放入淬火油槽中冷卻72min,出油溫度為180-200℃;S7、高溫回火,回火溫度在530-550℃,回火保溫時間為5h,隨后以80℃/h降至180-200℃;S8、出爐空冷再拉絲;淬硬層深度為不低于1mm,淬硬層深度過低會導致線材硬度降低、脆度過高,淬硬層深度過高又不利于線材的易切削性,會影響條帽制備的加工速度。步驟S3、S5、S7中的冷卻介質為0.05-0.6Mpa的壓縮空氣,冷卻方式為空氣噴射冷卻,可控性好。本實施例采用GB288-1987的靜拉伸試驗方法進行試驗,得出本實施例的線材強度大于520mpa,屈服強度大于350mpa,延伸率大于30%,收縮率大于60%,采用經過本發明的熱處理工藝的線材制備的輻條條帽,采用ASTMB117進行48h的連續鹽霧腐蝕試驗,條帽表面沒有明顯腐蝕跡象。以上述依據本發明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發明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發明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