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打磨拋光類工具,具體涉及一種手持式的砂光機。
背景技術:
砂光機作為一種常用的打磨拋光類的手持式工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結構上,砂光機主要包括:殼體、電機、傳動裝置以及底板,其中傳動裝置驅(qū)動底板轉(zhuǎn)動或者擺動。按照底板的形狀,砂光機大致包括平板砂光機、圓形砂光機以及三角砂光機。
但是,現(xiàn)有的砂光機的通常會因為需要較大的輸出功率,因而設有一個高功率的尺寸較大的電機,這樣勢必會造成整個砂光機的體積較大,整機比較笨重,不利于用戶的使用和攜帶。再者,現(xiàn)有的砂光機的殼體結構不能使得砂光機達到最高效的散熱效果;而且通常會在電機內(nèi)部設置散熱用的風扇,該風扇會引起灰塵或者水汽等進入電機內(nèi)部的問題,從而可能會損壞電機,甚至對用戶具有危險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方便操作、攜帶的砂光機。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標,本發(fā)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砂光機,包括:
電機,包括能以電機軸線為軸轉(zhuǎn)動的電機軸;
工具殼體,能容納電機;
底板,具有一個平行于電機軸的電機軸線的自轉(zhuǎn)軸線;
底板能繞電機軸的電機軸線公轉(zhuǎn),且底板能繞其自轉(zhuǎn)軸線自轉(zhuǎn);
電機還包括:
定子;
電機殼體,容納定子;
其中,電機軸穿過電機殼體,電機軸的電機軸線與底板的自轉(zhuǎn)軸線之間的距離和電機殼體沿電機軸的電機軸線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大于等于1:32。
進一步地,電機軸的電機軸線與底板的自轉(zhuǎn)軸線之間的距離和工具殼體沿電機軸的電機軸線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大于等于1:65。
進一步地,電機軸的電機軸線與底板的自轉(zhuǎn)軸線之間的距離和砂光機沿電機軸的電機軸線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大于等于1:75。
進一步地,工具殼體包括:
把手部,用于供用戶握持;
容納部,形成容納電機的容納腔;
其中,把手部沿垂直于電機軸的電機軸線的方向延伸。
進一步地,砂光機還包括:
控制電路板,至少能控制電機的啟停;
其中,控制電路板設置于把手部內(nèi)形成的容納空間,控制電路板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把手部的延伸方向。
進一步地,砂光機還包括:
風扇,在其轉(zhuǎn)動時能在工具殼體內(nèi)產(chǎn)生散熱氣流;
其中,風扇轉(zhuǎn)動時工具殼體內(nèi)產(chǎn)生的散熱氣流至少能流經(jīng)電機殼體。
進一步地,砂光機還包括:
風扇,在其轉(zhuǎn)動時能在工具殼體內(nèi)產(chǎn)生散熱氣流;
控制電路板,容納于工具殼體內(nèi);
其中,風扇轉(zhuǎn)動時工具殼體內(nèi)產(chǎn)生的散熱氣流至少能流經(jīng)控制電路板和電機殼體。
進一步地,電機還包括:
轉(zhuǎn)子鐵芯,與電機軸構成同步轉(zhuǎn)動;
定子包括:
定子鐵芯,形成有中心孔;
定子線圈,繞置于定子鐵芯;
其中,轉(zhuǎn)子鐵芯設置于定子鐵芯的中心孔內(nèi)。
進一步地,電機還包括:分數(shù)槽繞組。
進一步地,電機的相數(shù)為2,槽數(shù)為12,極數(shù)為8。
本發(fā)明的有益之處在于:該砂光機中的電機在滿足驅(qū)動底板高效輸出的情況下,還能夠縮小整個砂光機的縱向尺寸,從而方便用戶操作攜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的砂光機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砂光機的另一方位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的砂光機的又一方位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中的砂光機去掉工具殼體后的內(nèi)視圖;
圖5為圖4中的電機的截面示意圖;
圖6為圖4中的電機的爆炸圖;
圖7為圖6中的電機殼體的放大示意圖;
圖8為圖6中的電機殼體的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具體的介紹。
本發(fā)明提出一種新型的砂光機,該砂光機小巧輕便,便于攜帶,且其散熱效果好。圖1至圖3為本發(fā)明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的砂光機不同方位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中的砂光機去掉工具殼體后的內(nèi)視圖;圖5為圖4中的電機的截面示意圖。請一并參照圖1至圖5,砂光機100至少包括:工具殼體10、電機20以及底板30,當然為了實現(xiàn)電機20至底板30的傳動,在電機20和底板30之間還設有傳動組件40。
工具殼體10用于形成整個砂光機100的外殼,內(nèi)部形成容納電機20的收容空間。電機20用于將電能轉(zhuǎn)化成能傳遞至底板30的動力,電機20包括:電機軸21、定子(圖未標)以及電機殼體22,電機軸21能以電機軸線Y為軸轉(zhuǎn)動,電機殼體22形成電機20的外殼,定子容納于電機殼體22內(nèi),電機軸21的兩端穿出電機殼體22。傳動組件40用于將電機20的動力傳遞至底板30,驅(qū)動底板30運動。底板30位于工具殼體10外,底板30能夠安裝或者夾持砂紙等附件,底板30還具有一個平行于電機軸21的電機軸線Y的自轉(zhuǎn)軸線X。在傳動組件40的驅(qū)動下,底板30既能夠圍繞電機軸線Y公轉(zhuǎn),同時還能夠繞其自身的自轉(zhuǎn)軸線X自轉(zhuǎn),從而實現(xiàn)打磨、拋光等的功能。其中,自轉(zhuǎn)軸線X與電機軸21的電機軸線Y相互平行,兩者之間間隔一定的距離。
這里,對底板30的運動方式做進一步說明:對于平板式的砂光機而言,為了實現(xiàn)其功能,在底板30上會設有限制底板30自轉(zhuǎn)的支架,在該支架的作用下,底板30以其自轉(zhuǎn)軸線X為軸僅能在一個相對較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的預設角度內(nèi)自轉(zhuǎn),這種情況下,底板30能相對工具殼體10偏擺;而對于圓形的砂光機而言,為了增加其拋光精細程度,而不會在底板30上設置支架,此時底板30不僅能夠以電機軸線Y為軸公轉(zhuǎn),且底板30能夠以其自轉(zhuǎn)軸線X為軸自轉(zhuǎn)一周。而對于本發(fā)明中所說的底板30能繞其自轉(zhuǎn)軸線X自轉(zhuǎn)并不限制其自轉(zhuǎn)的角度,也即是說底板30既可以自轉(zhuǎn)一周也可以僅僅在預設角度范圍內(nèi)自轉(zhuǎn),從而本發(fā)明的砂光機100涵蓋了平板式的砂光機和圓形的砂光機,當然并不限制于此,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可以對底板30的形狀進行任意設置。
電機軸21的電機軸線Y與底板30的自轉(zhuǎn)軸線X之間的距離d1與電機殼體22沿電機軸21的電機軸線Y方向上的尺寸d2的比值大于等于1:32,進一步地,電機殼體22的尺寸d2大于等于40mm且小于等于50mm。從而,電機20在滿足高效的驅(qū)動底板30的條件下,電機殼體22的縱向尺寸設計的相對較小,從而能夠縮小整個砂光機100的縱向尺寸,進而使得砂光機100小巧輕便,手感較好,而且方便用戶攜帶和操作。
進一步地,為了使得砂光機100的整機結構進一步縮小,通過對工具殼體10的設置以及內(nèi)部各部件的排布,還能夠使得電機軸線Y與自轉(zhuǎn)軸線X之間的距離d1和工具殼體10沿電機軸21的電機軸線Y方向的尺寸d3的比值大于等于1:65,且電機軸線Y與自轉(zhuǎn)軸線X之間的距離d1和砂光機100沿電機軸線Y方向的尺寸d4的比值還大于等于1:75,進一步地,工具殼體10的尺寸d3大于等于70mm且小于等于95mm,砂光機100的尺寸d4大于等于90mm且小于等于110mm。作為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例如,當電機軸線Y與自轉(zhuǎn)軸線X之間的距離約為2.5mm時,電機殼體22的高度約為48mm,工具殼體10的高約為82mm,而砂光機100整機結構的高度約為98mm,該具體實施例中砂光機100的縱向尺寸僅僅如成人半個手掌大小,從而該砂光機100非常小巧,而且在不工作的狀態(tài)下,用戶幾乎可以握持砂光機100的任意一個部位,方便用戶攜帶和操作。另外,該砂光機100的縱向尺寸較小,還能夠降低砂光機100的重心的高度,在用戶握持砂光機100時減小砂光機100的重心與用戶的手之間的距離,從而提高握持的穩(wěn)定性,提高安全性能。
需要說明的是,電機殼體22沿電機軸21的電機軸線Y的尺寸d2指的是電機殼體22在電機軸線Y方向以及平行于電機軸線Y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同樣的,砂光機100沿電機軸線Y的尺寸d4指的是整個砂光機100在電機軸線Y方向以及平行于電機軸線Y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而工具殼體10沿電機軸線Y的尺寸d3指的是整個工具殼體10在電機軸線Y以及平行于電機軸線Y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
另外,為了提高砂光機100的散熱效果以及對電機20的控制,砂光機100還包括:風扇50以及控制電路板60。風扇50位于工具殼體10內(nèi),其能隨電機軸21一并轉(zhuǎn)動,并在轉(zhuǎn)動時能在工具殼體10內(nèi)產(chǎn)生用于冷卻砂光機100的散熱氣流??刂齐娐钒?0容納于工具殼體10內(nèi),其至少能用于控制電機20與電源之間的電路,從而實現(xiàn)對電機20的啟停以及轉(zhuǎn)速等進行控制。工具殼體10形成有散熱氣流入口111和散熱氣流出口121,散熱氣流入口111能允許散熱氣流自工具殼體10外進入工具殼體10內(nèi),散熱氣流出口121能允許散熱氣流從工具殼體10內(nèi)部流出至工具殼體10外。在風扇50轉(zhuǎn)動時,自散熱氣流入口111進入工具殼體10內(nèi)的散熱氣流至少能流經(jīng)控制電路板60和電機殼體22,從而控制電路板60和電機殼體22均位于散熱氣流的流動路徑上,進而,該風扇50不僅能夠給電機20散熱還能夠同時給控制電路板60散熱,提高了散熱效果。
為了實現(xiàn)以上的技術方案,作為具體方案,在本實施例中,工具殼體10具有一個對稱平面S,該對稱平面S平行于電機軸21的電機軸線Y,工具殼體10關于該對稱平面S對稱。工具殼體10大體上包括:把手部11和容納部12。把手部11用于供用戶握持,容納部12形成容納電機20和風扇50的容納腔。其中,把手部11關于該對稱平面S對稱,容納部12也關于該對稱平面S對稱,這樣,能夠進一步提高用戶握持砂光機100時的穩(wěn)定性。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所指的工具殼體10關于該對稱平面S對稱并非嚴格限制于在對稱平面S的左右兩側完全一致,而是只要在誤差允許的范圍之內(nèi)均可以理解為工具殼體10關于該對稱平面S對稱。也即是說,即使工具殼體10在對稱平面S的一側形成有一個開口或者安裝有一個開關等這些對對稱性影響不大的結構時,我們依然認為該工具殼體10是具有對稱性的。
把手部11大致沿垂直于容納部12內(nèi)的電機軸21的電機軸線Y方向延伸,且在把手部11的延伸方向上,把手部11一端連接電源線、另一端與容納部12連接,這樣使得工具殼體10大致呈現(xiàn)出一個L型的結構。在本實施例中,砂光機100優(yōu)選的采用交流電供電的供電方式,這樣不僅能夠減輕砂光機100的整體重量,而且還能夠提高使用時長。
把手部11內(nèi)還形成有容納空間,控制電路板60位于該容納空間內(nèi),且控制電路板60在容納空間內(nèi)的延伸方向與把手部11的延伸方向平行。為了實現(xiàn)散熱氣流能夠同時流經(jīng)控制電路板60以及電機20,散熱氣流入口111設置于把手部11處,控制電路板60位于散熱氣流入口111和電機20之間。這樣,當風扇50轉(zhuǎn)動時,自散熱氣流入口111進入工具殼體10內(nèi)的散熱氣流首先流經(jīng)控制電路板60然后再流經(jīng)電機20,也即是控制電路板60設置于散熱氣流從散熱氣流入口111流至電機20的流動路徑上。
散熱氣流入口111還關于工具殼體10的對稱平面S對稱分布,從而散熱氣流能夠從兩側均勻的流經(jīng)控制電路板60,提高控制電路板60散熱的均勻性。在本實施例中,把手部11形成有一個適用于用戶握持的握持區(qū)域112,該握持區(qū)域112內(nèi)的結構可以與用戶的手型最匹配,重要的是,該握持區(qū)域112位于散熱氣流入口111和容納部12之間,也即是說,散熱氣流入口111相對于握持區(qū)域112更遠離容納部12,且該散熱氣流入口111在把手部11上的位置與握持區(qū)域112在把手部11上的位置沒有重疊。這樣,一方面,使得散熱氣流的流動路徑經(jīng)過把手部11的容納空間的與握持區(qū)域112對應的位置,從而能夠使得用戶在握持砂光機100時手部感到?jīng)鏊?,提高了舒適度;另一方面,還能夠有效避免用戶在握持砂光機100時,用戶的手覆蓋散熱氣流入口111,影響散熱效果;再者,握持區(qū)域112相對散熱氣流入口111更靠近容納部12,使得用戶在握持砂光機100時,在砂光機100的橫向上,用戶的手更接近于砂光機100的重心位置,提高砂光機100的橫向穩(wěn)定性。
另外,把手部11還連接有用于啟動電機20的操作開關113,該操作開關113在把手部11上的位置能夠使得用戶將手放置于握持區(qū)域112時拇指正好能夠接觸到。進一步地,在把手部11的延伸方向上,控制電路板60還位于操作開關113和散熱氣流入口111之間。
散熱氣流出口121設置于容納部12處,且散熱氣流出口121在容納部12上的位置與風扇50對應,這樣,風扇50能夠直接將散熱氣流通過散熱氣流出口121吹出,從而提高散熱效果,而且還能夠起到防塵的效果。
圖6為圖4中的電機的爆炸圖,請參照圖4至圖6所示,電機20除了包括以上所說的電機軸21、定子以及電機殼體22,還包括轉(zhuǎn)子鐵芯23,而定子還包括:定子鐵芯24和定子線圈25。轉(zhuǎn)子鐵芯23與電機軸21構成同步轉(zhuǎn)動,定子鐵芯24形成有中心孔,轉(zhuǎn)子鐵芯23位于該中心孔內(nèi),定子線圈25繞制于定子鐵芯24。也即是說,在本實施例中,該電機20優(yōu)選采用內(nèi)轉(zhuǎn)子電機,從而能夠提高砂光機100的底板30的轉(zhuǎn)速,進而提高打磨和拋光的精度。進一步地,該電機20優(yōu)選為內(nèi)轉(zhuǎn)子無刷電機,在無碳刷的情況下,能夠進一步地縮小電機20的軸向尺寸。
作為優(yōu)選方案,電機20為分數(shù)槽繞組電機,更具體的,該電機20的相數(shù)為3,槽數(shù)為12,極數(shù)為8,每極每相槽數(shù)為1/2。采用分數(shù)槽繞組有利于提高電機20的槽滿率,還能夠縮短線圈周長和繞組端部伸出長度,減低用銅量,再者還能夠改善反電動勢波形的正弦性。
作為優(yōu)選方案,在實現(xiàn)電機20基礎絕緣的基礎之上,還進一步地設置了一個絕緣套筒(圖未示)實現(xiàn)電機20的附加絕緣,該絕緣套筒圍繞電機軸21設置,從而實現(xiàn)了電機20的雙重絕緣性。
以下具體介紹電機殼體22的結構:
圖7為圖6中的電機殼體的放大示意圖;圖8為圖6中的電機殼體的分解圖。請一并參照圖5至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電機殼體22僅允許電機軸21穿過,電機殼體22形成大致密封的結構,使得散熱氣流不能夠進入到電機殼體22內(nèi),也即是說,該電機20為封閉式的電機。這樣,能夠有效防止灰塵或者水汽進入電機殼體22內(nèi);更重要的是,散熱氣流不能夠進入電機殼體22的內(nèi)部,從而避免散熱氣流中的灰塵等進入到電機殼體22內(nèi),影響電機殼體22的壽命。這里需要對電機殼體22的封閉性做進一步說明,封閉性的電機殼體22并非是說電機殼體22是完全封閉的結構,而是允許在電機殼體22上形成例如能使得電機軸21穿過的軸孔。
而對于封閉式的電機20,我們有必要提出一種不同于現(xiàn)有技術的電機20的散熱結構,當然該散熱結構不限制于封閉式電機。具體的,電機殼體22包括:側壁221、頂壁222和底壁223。側壁221大致呈現(xiàn)出一個圍繞電機軸21的中空圓柱體結構,頂壁222和底壁223分別位于側壁221沿平行于電機軸線Y的方向上的兩端。電機軸21的兩端能夠分別穿過頂壁222和底壁223。
在沿電機軸線Y方向上,頂壁222相對底壁223更靠近把手部11。進一步地,頂壁222大致與把手部11內(nèi)的容納空間位于同一個垂直于電機軸線Y的水平面內(nèi),這樣,自把手部11的容納空間吹向容納部12的容納腔的散熱氣流能夠正好流經(jīng)電機殼體22的頂壁222。
為了實現(xiàn)電機20的散熱,在頂壁222上還形成有至少兩個導向筋2221,該多個導向筋2221能夠以擴散的方式導向散熱氣流。這樣,能夠使得從把手部11內(nèi)吹向頂壁222的散熱氣流由一個大致平行于把手部11延伸的方向擴散至大致圍繞電機殼體22的四周方向,從而能夠相對均勻的對電機殼體22進行散熱,提高散熱效果。
導向筋2221沿垂直于電機軸線Y的方向延伸,且導向筋2221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相對設置的氣流進入端2221a和氣流流出端2221b,其中氣流進入端2221a相對氣流流出端2221b更靠近把手部11,這樣,當風扇50轉(zhuǎn)動時,工具殼體10內(nèi)產(chǎn)生的散熱氣流能夠先流經(jīng)氣流進入端2221a,然后再流經(jīng)氣流流出端2221b,也即是,散熱氣流通過氣流進入端2221a流經(jīng)相鄰的兩個導向筋2221之間的空間,然后通過氣流流出端2221b流出。為了實現(xiàn)導向筋2221能夠以擴散的方式導向散熱氣流,沿從氣流進入端2221a指向氣流流出端2221b的方向,相鄰的兩個導向筋2221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大。
另外,導向筋2221還關于工具殼體10的對稱平面S對稱分布,這樣能夠進一步地提高散熱的均勻性。更優(yōu)選的,距離對稱平面S較近的導向筋2221與對稱平面S之間的夾角小于距離對稱平面S較遠的導向筋2221與對稱平面S之間的夾角。側壁221形成的中空圓柱體結構的中心軸線平行于電機軸線Y,因而側壁221的延伸方向也平行于電機軸線Y。側壁221的外周還形成有多個散熱筋2211,散熱筋2211用于通過將電機殼體22表面的熱量傳遞至散熱氣流,從而達到對整個電機20進行散熱的效果。散熱筋2211能導向散熱氣流沿平行于電機軸21的電機軸線Y的方向流經(jīng)電機殼體22。當散熱氣流流經(jīng)電機殼體22時,能夠吸收電機殼體22上因為電機20運行而存儲的熱量,從而能夠不斷的給電機20散熱,且散熱氣流能夠在風扇50的作用下被即時的吹至工具殼體10外,從而能夠即時的將熱量散發(fā)出去,避免熱量的積累。
散熱筋2211包括兩類,分別為:第一類散熱筋2211a和第二類散熱筋2211b。多個第一類散熱筋2211a在側壁221的外周依次排列,多個第二類散熱筋2211b在側壁221的外周也依次排列。在側壁221沿平行于電機軸線Y的方向上,第一類散熱筋2211a分布于第二類散熱筋2211b的兩側,也即是說在側壁221的大致中間位置設置第二類散熱筋2211b,而在側壁221的兩端設置第一類散熱筋2211a。換句話說,當散熱氣流流經(jīng)電機殼體22時,散熱氣流會先流經(jīng)側壁221一端的相鄰的兩個第一類散熱筋2211a之間的區(qū)域,然后流經(jīng)相鄰的兩個第二類散熱筋2211b之間的區(qū)域,最后再流經(jīng)側壁221另一端的相鄰的兩個第一類散熱筋2211a之間的區(qū)域。
其中,我們還設定,散熱氣流流經(jīng)相鄰的兩個第一類散熱筋2211a之間的區(qū)域時的流速小于該散熱氣流流經(jīng)相鄰的兩個第二類散熱筋2211b之間的區(qū)域時的流速。為了實現(xiàn)流速的不同,相鄰的兩個第一類散熱筋2211a之間的距離大于相鄰的兩個第二類散熱筋2211b之間的距離,也即是側壁221上的第一類散熱筋2211a的密度小于第二類散熱筋2211b的密度。進一步地,當?shù)谝活惿峤?211a在側壁221的周向上均勻排列,且第二類散熱筋2211b在側壁221的周向上也均勻排列時,則在側壁221的一個圓周方向上的第一類散熱筋2211a的數(shù)目少于在側壁221的一個圓周方向的第二類散熱筋2211b的數(shù)目。這樣,一方面,因為散熱氣流流經(jīng)第二類散熱筋2211b處時的流速大于流經(jīng)第一類散熱筋2211a時的流速,從而散熱氣流能夠快速的帶走第二類散熱筋2211b處電機殼體22上的熱量,提高散熱效果;另一方面,第二類散熱筋2211b的密度大,從而能夠增大電機殼體22與散熱氣流的接觸面積,進而提高散熱效果;另外,我們知道,因為側壁221的上下兩端分別靠近頂壁222和底壁223,因此側壁221的上下兩端的熱量相對要少于側壁221大致中部位置的熱量,考慮到這一點,也有必要將第二類散熱筋2211b設置于第一類散熱筋2211a之間
作為優(yōu)選方案,在側壁221的一個圓周方向上的第二類散熱筋2211b的數(shù)目與在側壁221的一個圓周方向的第一類散熱筋2211a的數(shù)目的比值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5,從而能夠限制第二類散熱筋2211b的密度過密。因為當?shù)诙惿峤?211b過密時,相鄰的兩個第二類散熱筋2211b之間的距離過小,這樣,散熱氣流流經(jīng)第二類散熱筋2211b之間的區(qū)域時流速過快,電機殼體22上的熱量還沒有來得及傳遞至散熱氣流,散熱氣流就已經(jīng)流出電機殼體22,無疑是降低了散熱效果。
作為優(yōu)選方案,在沿電機軸21的電機軸線Y的徑向上(徑向指的是垂直于電機軸線Y并指向電機軸線Y的方向),電機殼體22的外側與工具殼體10的內(nèi)側之間的距離大于等于0.5mm,更進一步地,在沿電機軸線Y的徑向上,散熱筋2211凸出于電機殼體22的尺寸大于等于0.5mm,這樣能夠保證具有足夠大的散熱氣流通道。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電機殼體22與工具殼體10之間具有一定的距離,其目的在于提高散熱效果,因此該 距離并不限制于在電機殼體22上形成一些個別不影響電機殼體22的側壁221的大部分區(qū)域與工具殼體10之間的距離。
另外,為了便于形成帶有散熱筋2211的電機殼體22,電機殼體22包括電機上殼體224、電機中殼體225以及電機下殼體226;側壁221則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形成第一類散熱筋2211a的側壁上端(圖未標)、形成第二類散熱筋2211b的側壁中部(圖未標)以及形成第一類散熱筋2211a的側壁下端(圖未標),其中,側壁上端和側壁下端分別位于側壁中部的兩側。這樣,電機上殼體224包括頂壁222和側壁上端,電機中殼體225包括側壁中部,電機下殼體226包括底壁223和側壁下端。其中,因為電機上殼體224上的導向筋2221和第一類散熱筋2211a的數(shù)量較少,而電機中殼體225上的第二類散熱筋2211b的數(shù)量較多,電機下殼體226上的第一類散熱筋2211a的數(shù)量較少,因而電機上殼體224和電機下殼體226可以使用同一種工藝成型,而電機中殼體225可使用另外一種工藝成型,這樣能夠節(jié)約制造成本。
風扇50設置于電機20和底板30之間,且其容納于容納部12的容納腔中。風扇50還設置于電機殼體22外,其能夠在電機20啟動時,隨著電機軸21的轉(zhuǎn)動而轉(zhuǎn)動。為了使得散熱氣流能夠直接被風扇50吹至工具殼體10外,散熱氣流出口121在工具殼體10上的位置與風扇50轉(zhuǎn)動時導向散熱氣流吹出的方向?qū)?/p>
具體的,風扇50至少包括扇盤51和扇葉52,扇盤51與電機軸21構成同步轉(zhuǎn)動。扇盤51大致成圓環(huán)形結構,扇盤51的盤面大致垂直于電機軸線Y,扇葉52安裝于扇盤51的靠近電機20的一側。扇葉52包括多個,扇葉52大致沿電機軸線Y的徑向延伸,相鄰的兩個扇葉52之間的距離沿徑向從內(nèi)到外逐漸增大,從而能夠?qū)蛏釟饬鞔迪蚺c其正對的散熱氣流出口121。當然,為了適應工具殼體10內(nèi)部的各部件的結構,扇葉52可以具有不同的氣流吸入邊緣521。散熱氣流出口121還圍繞風扇50設置,這樣能夠均勻的出風。
在本實施例中,控制電路板60設置于把手部11內(nèi),當然在其它實施例中,控制電路板60也可以位于容納部12內(nèi)或者位于把手部11與容納部12的連接處,只要控制電路板60與電機殼體22均位于散熱氣流的流動路徑上,即能夠達到較好的散熱效果。
另外,砂光機100還可以連接吸塵裝置,為了連接該吸塵裝置,砂光機100的工具殼體10上形成有集塵部13,該集塵部13自把手部11延伸出并與容納部12連接,集塵部13還與容納部12相互貫通,且集塵部13與容納部12貫通的區(qū)域位于散熱氣流出口121和底板30之間,從而能夠?qū)崿F(xiàn)自動吸收砂光機100在運行過程中產(chǎn)生的灰塵。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中,把手部11和容納部12大致呈現(xiàn)L型的結構,為了縮小砂光機100的整體尺寸,集塵部13位于L型結構的內(nèi)部,且集塵部13自L型的一邊延伸出來。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上述實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發(fā)明,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的方式所獲得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