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零件加工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焊接夾具。
背景技術:
在對一些零件,如薄壁焊接機匣類零件進行環焊縫加工時,由于該類零件進行環焊縫加工時單件組合的配合間隙要求高,尺寸及位置精度要求嚴,導致目前的焊接夾具難以適用,配焊過程中零件易變形、錯位,環形件的同軸度等要求難以保證,零件加工質量和加工周期不穩定。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焊接夾具,以保證環形件的同軸度,避免零件變形、錯位等現象的發生,提高零件加工質量,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重要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焊接夾具,以達到以保證環形件的同軸度,避免零件變形、錯位等現象的發生,提高零件加工質量的目的。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焊接夾具,包括:
底座;
芯軸,第一端設置于所述底座上且與所述底座垂直;
設置于所述芯軸第二端的第一壓緊件,所述第一壓緊件能夠與所述底座配合使兩個待焊接件的焊接部相互接觸;
設置于所述芯軸上的第一脹緊裝置,所述第一脹緊裝置包括若干個沿周向均布的第一支撐端,若干個所述第一支撐端能夠沿所述芯軸的徑向放射狀同步伸展以脹緊兩個所述待焊接件的焊接部。
優選地,所述底座上設置有用于將兩個所述待焊接件中的一個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二壓緊件。
優選地,所述第二壓緊件包括若干個繞所述芯軸周向均布的壓緊板,所述壓緊板通過下壓機構連接在所述底座上。
優選地,所述下壓機構包括雙頭螺桿以及螺母,所述雙頭螺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上,另一端穿過所述壓緊板與所述螺母配合。
優選地,所述下壓機構還包括設置于所述壓緊板與所述底座之間的第一彈性件。
優選地,所述壓緊板上設置有用于供所述雙頭螺桿穿過的條形調節槽,所述壓緊板通過所述條形調節槽與所述雙頭螺桿配合使所述壓緊板的壓緊端靠近或遠離所述芯軸。
優選地,所述第二壓緊件還包括支承結構,所述支承結構設置于所述下壓機構遠離所述壓緊板的壓緊端的一側,所述支承結構包括可升降地設置于所述底座上的支承桿以及設置于所述壓緊板下表面上的條形限位槽,所述條形限位槽長度方向與所述條形調節槽的長度方向一致且所述條形限位槽的寬度與所述支撐桿的直徑相同。
優選地,所述第一脹緊裝置包括第一頂推件以及若干個第一支撐臂,所述第一頂推件呈圓臺狀,所述第一頂推件與所述芯軸同軸且可沿所述芯軸軸向移動,若干個所述第一支撐臂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頂推件的側面抵接,第二端作為所述第一支撐端,所述第一支撐臂與所述芯軸之間設置有第一復位件。
優選地,若干個所述第一支撐臂的第二端設置有氣槽,所述氣槽的第一端開口作為氣體輸入端,第二端開口作為氣體輸出端且開設在所述第一支撐臂與待焊接件接觸的表面上。
優選地,還包括設置于所述底座上表面上的第二脹緊裝置,所述第二脹緊裝置包括若干個繞所述芯軸周向均布的第二支撐端,若干個所述第二支撐端能夠沿所述芯軸的徑向放射狀同步伸展以使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待焊接件與所述芯軸同軸。
從上述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焊接夾具,包括底座、芯軸、第一壓緊件以及第一脹緊裝置;其中,底座用于承載待焊接件;芯軸的第一端設置于底座上且與底座垂直;第一壓緊件設置于芯軸的第二端,第一壓緊件能夠與底座配合使兩個待焊接件的焊接部相互接觸;第一脹緊裝置設置于芯軸上,第一脹緊裝置包括若干個沿周向均布的第一支撐端,若干個第一支撐端能夠沿芯軸的徑向放射狀伸展以脹緊兩個待焊接件的焊接部;
在使用時,首先將第一待焊接件套在芯軸外并置于底座上,然后利用第一脹緊裝置對其進行預定位,使其與芯軸保持同軸,然后將第二待焊接件比照第一脹緊裝置以及第一待焊接件的位置放置到第一待焊接件上,并通過第一壓緊件將第一待焊接件與第二待焊接件壓緊,然后使第一脹緊裝置脹緊,對第一待焊接件與第二待焊接件的焊接處進行支撐;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利用第一壓緊件與第一脹緊裝置的配合,可以將兩個待焊接件的焊接面壓緊,并對兩個待焊接件的焊接部位進行支撐,從而保證兩個待焊接件的同軸度,避免零件的錯位、變形等影響焊接質量的問題出現,從而實現提高加工質量,縮短加工周期的目的。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焊接夾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焊接夾具中第二壓緊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焊接夾具,以達到以保證環形件的同軸度,避免零件變形、錯位等現象的發生,提高零件加工質量的目的。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焊接夾具的結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焊接夾具,包括底座1、芯軸2、第一壓緊件4以及第一脹緊裝置3。
其中,底座1用于承載待焊接件,并起到將焊接夾具整體連同待焊接件固定到加工機床上的作用;芯軸2的第一端設置于底座1上且與底座1垂直;第一壓緊件4設置于芯軸2的第二端,第一壓緊件4能夠與底座1配合使兩個待焊接件的焊接部相互接觸;第一脹緊裝置3設置于芯軸2上,第一脹緊裝置3包括若干個沿周向均布的第一支撐端,若干個第一支撐端能夠沿芯軸2的徑向放射狀伸展以脹緊兩個待焊接件的焊接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焊接夾具,在使用時,首先將第一待焊接件b套在芯軸2外并置于底座1上,然后利用第一脹緊裝置3對其進行預定位,使其與芯軸2保持同軸,然后將第二待焊接件a比照第一脹緊裝置3以及第一待焊接件b的位置放置到第一待焊接件b上,并通過第一壓緊件4將第一待焊接件b與第二待焊接件a壓緊,然后使第一脹緊裝置3脹緊,對第一待焊接件b與第二待焊接件a的焊接處進行支撐;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利用第一壓緊件4與第一脹緊裝置3的配合,可以將兩個待焊接件的焊接面壓緊,并對兩個待焊接件的焊接部位進行支撐,從而保證兩個待焊接件的同軸度,避免零件的錯位、變形等影響焊接質量的問題出現,從而實現提高加工質量,縮短加工周期的目的。
為使待焊接件更加穩固地固定在底座1上,從而避免其在焊接過程中出現錯位,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底座1上設置有用于將兩個待焊接件中的一個固定在底座1上的第二壓緊件5。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請參閱圖2,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焊接夾具中第二壓緊件5的結構示意圖,第二壓緊件5包括若干個繞芯軸2周向均布的壓緊板51,壓緊板51通過下壓機構52連接在底座1上。
上述的第二壓緊件5僅僅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優選實施方案,第二壓緊件5的結構并不局限于此,還可以采用如活塞缸等結構實現對待焊接件的壓緊。
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下壓機構52包括雙頭螺桿521以及螺母522,雙頭螺桿521的一端固定在底座1上,另一端穿過壓緊板51與螺母522配合。
除了上述的雙頭螺桿521與螺母522配合的機構外,下壓機構52還可采用如凸輪下壓機構52等其他的結構,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下壓機構52還包括設置于壓緊板51與底座1之間的第一彈性件523,從而在松開螺母522后,壓緊板51能夠在第一彈性件523的作用下彈起,便于將待焊接件從底座1上取下。
由于待焊接件的直徑存在差別,為了使第二壓緊件5能夠適應不同直徑大小的待焊接件,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壓緊板51上設置有用于供雙頭螺桿521穿過的條形調節槽51a,壓緊板51通過條形調節槽51a與雙頭螺桿521配合使壓緊板51的壓緊端靠近或遠離芯軸2,通過上述結構,使得壓緊板51能夠沿條形調節槽51a滑動,從而使壓緊板51的壓緊端與芯軸2之間的距離可調,以適應不同的直徑的待焊接件。
由于壓緊板51上需要開設條形調節槽51a,因此需要將其長度設置的較長,而在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下壓機構52配合時,由于壓緊板51的壓緊端與待焊接件接觸,會導致壓緊端上翹高于壓緊板51的另一端,使壓緊板51與待焊接件的接觸面積變小,影響待焊接件的固定效果,為解決上述問題,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第二壓緊件5還包括支承結構53,支承結構53設置于下壓機構52遠離壓緊板51的壓緊端的一側,支承結構53包括可升降地設置于底座1上的支承桿以及設置于壓緊板51下表面上的條形限位槽51b,條形限位槽51b長度方向與條形調節槽51a的長度方向一致且條形限位槽51b的寬度與支撐桿的直徑相同。通過上述的支承結構53,能夠使壓緊板51兩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或者保持一定角度從而保證壓緊板51的下表面與待焊接件緊密接觸,增加接觸面積,并且通過設置條形限位槽51b,能夠避免壓緊板51繞雙頭螺桿521轉動,從而避免壓緊板51錯位。
第一脹緊裝置3的作用一方面在于使兩個待焊接件保持同軸,另一方面在于對兩個待焊接件的焊接部位進行支撐,為實現上述作用,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第一脹緊裝置3包括第一頂推件31以及若干個第一支撐臂32,第一頂推件31呈圓臺狀,第一頂推件31與芯軸2同軸且可沿所述芯軸2軸向移動,若干個第一支撐臂32的第一端與第一頂推件31的側面抵接,第二端作為第一支撐端,第一支撐臂32與芯軸2之間設置有第一復位件33。請參閱圖1,隨著第一頂推件31在芯軸2上向下移動,其側面能夠頂推若干個第一支撐臂32同步向外伸出,第一支撐臂32的第二端與兩個待焊接件的焊接部位抵接,當第一頂推件31在芯軸2上向上移動時,第一支撐臂32在第一復位件33的作用下收回,便于將焊件取下。第一支撐臂32設置在焊件的內部,因此可以根據焊件的內部結構進行適應性調整,從圖1中可以看出,為了規避焊件的內部結構,第一支撐臂32采用了S形的結構。
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若干個第一支撐臂32的第二端設置有氣槽32a,氣槽32a的第一端開口作為氣體輸入端,第二端開口作為氣體輸出端且開設在第一支撐臂32與待焊接件接觸的表面上。由于第一支撐臂32在焊接過程中非常穩定地保持在兩個待焊接件的焊接部位,在第一支撐臂32上開設氣槽32a,能夠保證向焊接部位提供穩定的惰性氣體以提高焊接質量,同時有助于簡化結構,無需在設置額外的結構以向焊接部位提供惰性氣體。
為進一步便于待焊接件的固定,保證兩個待焊接件的同軸度,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焊接夾具還包括設置于底座1上表面上的第二脹緊裝置6,第二脹緊裝置6包括若干個繞芯軸2周向均布的第二支撐端,若干個第二支撐端能夠沿芯軸2的徑向放射狀伸展以使固定在底座1上的待焊接件與芯軸2同軸。這樣,在將其中一個待焊接件固定在底座1上時,可先通過第二脹緊裝置6使該焊接件與芯軸2保持同軸,然后利用第二壓緊件5將其固定在底座1上即可,能夠使兩個待焊接件的對齊找正操作更加簡單。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第二脹緊裝置6與第一脹緊裝置3采用了相同的結構,即第二脹緊裝置6包括第二頂推件以及若干個第二支撐臂,第二頂推件呈圓臺狀,第二頂推件與芯軸2同軸且可滑動地設置在芯軸2上,第二支撐臂可滑動地設置在底座1上且第二支撐臂的第一端與第二頂推件的側面抵接,第二端作為第二支撐端,第二支撐臂與底座1之間設置有第二復位件7。
優選地,第一頂推件31以及第二頂推件均與芯軸2螺紋配合。
第一脹緊裝置3以及第二脹緊裝置6并不局限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結構,除了上述的結構外,脹緊機構還可以采用其他的結構,比如脹緊機構可以使若干個繞芯軸2周向均勻分布的活塞缸、通過電動機控制的凸輪機構等等,只要能夠沿芯軸2徑向伸出或縮回即可,在使用活塞缸作為脹緊機構時,為保證各活塞缸能夠同步伸出,在液壓回路上可以使用分流集流閥以保證流入活塞缸的流量相同,從而使活塞缸的伸出量相同。
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第二復位件7包括固定塊以及第二彈性件,固定塊設置在底座1上且套裝在第二支撐臂的條形滑槽內,條形滑槽的長度大于固定塊的長度,寬度與固定塊的寬度相同,第二彈性件設置在固定塊與條形滑槽的側壁之間。
為在將待焊接件固定在底座1上時便于操作第二脹緊裝置6,同時便于將底座1固定到加工機床的工作臺上,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底座1包括間隔設置的底板11以及承載板12,芯軸2的第一端設置于底板11上,第二端穿過承載板12上并向遠端延伸。進一步地,承載板12上設置有可供芯軸2以及第二頂推件穿過的通孔,第二頂推件的操作端位于承載板12與底板11之間。這樣,底板11與承載板12之間形成了可用于控制第二脹緊裝置6的操作空間,便于對第二脹緊裝置6進行操作,通過避免了芯軸2的端部突出于底座1的底面,便于底座1固定于加工機床的工作臺。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第一壓緊件4包括壓緊罩蓋43以及壓緊螺母41,壓緊罩蓋43套裝在芯軸2上,壓緊螺母41與芯軸2螺紋配合將壓緊罩蓋43下壓。
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壓緊罩蓋43的下端設置有用于與其中一個待焊接件的上端面配合的臺階面。壓緊罩蓋43的下端還可以根據待焊接件的上端面進行其他的適應性調整,其目的都是能夠更好的與待焊接件的上端面配合,保證能夠將兩個待焊接件壓緊在一起。
為避免壓緊罩蓋43的上表面變形,從而導致其下端無法與待焊接件的上端面良好配合,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壓緊螺母41與壓緊罩蓋43之間設置有用于增加壓緊螺母41與壓緊罩蓋43的接觸面積的端蓋42。
如圖1中所示,底座1周向上還均布有若干把手8,以便于焊接夾具的移動。
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