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主要涉及油料生產加工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液壓榨油機用榨油桶。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用于大規模榨油的榨油機大都是通過壓力方式來實現對油料作物的榨油操作,其主要有螺桿式壓榨裝置以及液壓榨油裝置兩種,螺桿式壓榨裝置由于螺桿與榨籠之間的空隙為定值,因而其擠壓力為一個定值,經常容易出現壓榨效率低,設備能耗高的情況。而液壓榨油裝置使用液壓缸作為壓榨動力,榨取方式為動態液壓施力,便于控制,但是其壓榨時對榨油桶(特別是榨油桶底部的外圈部分)的承壓要求較高,同時,壓榨完成后,渣料會呈壓實態位于料筒內留在料筒內,需要人工將廢料從桶中取出,而這種壓實的渣料由于壓實度高,在清理時非常不便,增加了作業工人的勞動強度,費時費力,因而也會導致工作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液壓榨油機用榨油桶,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的缺點。
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液壓榨油機用榨油桶,包括金屬筒體以及集油底座,所述集油底座通過可拆卸結構連接到金屬筒體下部,其中,所述金屬筒體的壁厚為15~20mm,且在筒壁內成型有若干自上而下設置的通槽作為集油槽,而在金屬筒體的內壁上均布有集油孔,集油孔后部連接集油槽,同時,在所述金屬筒體的下半部分設置有環狀凹槽,且在所述環狀凹槽位置套裝有若干層疊的環套。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環套截面為一貼合環狀凹槽的直角梯形,其上底面長度與環狀凹槽的深度一致,而下底面長度為上底面長度的1.5~2倍。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環狀凹槽的設置個數為3~5個,且單個環狀凹槽的高度為30~50mm。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可拆卸結構為螺紋旋接結構、卡接結構或者溝槽連接結構中的一種。
在本實用新型中,相鄰的集油槽之間的間距為200~300mm。
在本實用新型中,集油底座底部設置有漏斗狀集油器,且在集油器下部設有出油孔。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合理,實用方便,其抗擠壓強度大,出油順暢,出油率高,出油過程全封閉,油不會被外界污染,同時,擠壓成型的壓實殘渣在環狀凹槽旋轉時能有效將殘渣松脫成餅狀,清理、方便快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示意圖。
其中:1、金屬筒體;2、集油孔;3、集油槽;4、筒壁;5、環套;6、過濾底座;7、出油孔;8、集油底座。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參見圖1的一種液壓榨油機用榨油桶的較佳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榨油桶用于液壓式榨油機中,其包括金屬筒體1以及集油底座8,其中,金屬筒體1的壁筒厚度為18mm,其上均勻設置有集油孔2,這些集油孔2后部連接集油槽3,集油槽3為自上而下設置的通槽,在金屬筒體1中環向設置,且相鄰的集油槽之間的間距為240mm,這些集油槽3底部連接到集油底座8,而集油8的底座底部設置有漏斗狀集油器,且在集油器下部設有出油孔7以進行壓榨后的毛油的收集。
而在金屬筒體1的下半部分設置有環狀凹槽,且在環狀凹槽位置套裝有五個層疊的環套5。這些環套5的高度為42mm,截面為一貼合環狀凹槽的直角梯形,環套5的梯形截面的上底面長度與環狀凹槽的深度一致,而下底面長度為上底面長度的2倍。
在本實施例中,集油底座8通過旋接方式與金屬筒體1相連,榨油桶在榨油操作完成后,將集油底座8與金屬筒體1分離,通過轉動的方式即可將環套5一節一節從金屬筒體1中松脫,而壓實在壓榨渣也會在環套5內呈餅狀,方便取出和二次使用。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