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焊接輔助工裝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背面通保護氣體的內撐式組合連桿裝置。
背景技術:
傳統的內撐工裝由4塊圓環體組成,這4塊圓環體可以合成一個圓箍,它們之間由鉸鏈聯接,最后合并端設有雙向調節螺桿,通過旋轉使開口尺寸改變而達到內組裝環外周長長度的調節,從而實現內圓體的撐緊。
傳統的內撐工裝結構簡單,使用場合受到限制,對于一些筒體徑向尺寸變化較大的場合,若需要很好的實現內圓體的撐緊,則需要多組內撐工裝配合使用,拿取與調整過程比較麻煩。所以如何解決內徑變化較大,并平穩地將筒體夾緊固定是比較棘手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能夠適用筒體徑向尺寸存在變化工況的背面通保護氣體的內撐式組合連桿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背面通保護氣體的內撐式組合連桿裝置,包括呈筒型的支撐座、與支撐座同軸設置的支撐桿和設置于支撐桿端部的壓板,所述的支撐桿包括左右旋芯桿和旋轉套裝于左右旋芯桿中部的左右旋套桿,左右旋芯桿與左右旋套桿軸向相對固定、周向可相對旋轉,所述的壓板旋轉安裝于左右旋芯桿的端部,左右旋套桿旋轉安裝于支撐座上,支撐座的下部安裝有驅動左右旋芯桿旋轉的上部調整裝置和驅動左右旋套桿旋轉的下部調整裝置,位于支撐座上部的左右旋芯桿上安裝有通過旋轉左右旋芯桿而沿徑向伸縮的上部內撐裝置,位于支撐座上部的左右旋套桿上安裝有通過旋轉左右旋套桿而沿徑向伸縮的下部內撐裝置。
所述的上部調整裝置包括第一驅動蝸桿和固定設置于左右旋芯桿上的第一蝸輪,第一驅動蝸桿與第一蝸輪相嚙合。
所述的下部調整裝置包括第二驅動蝸桿和固定設置于左右旋套桿上的第二蝸輪,第二驅動蝸桿與第二蝸輪相嚙合。
所述的上部內撐裝置包括旋轉安裝于左右旋芯桿上的第一固定鉸接座、位于第一固定鉸接座上部的第一右旋螺母、位于第一固定鉸接座下部的第一左旋螺母和沿周向均布在第一固定鉸接座外圍的第一夾緊組件,左右旋芯桿上設置有與第一右旋螺母和第一左旋螺母相配合的外螺紋,第一右旋螺母和第一左旋螺母均通過螺紋與左右旋芯桿配合連接,第一夾緊組件通過第一鉸接板與第一右旋螺母鉸接,第一夾緊組件通過第二鉸接板與第一固定鉸接座鉸接,第一夾緊組件通過第三鉸接板與第一左旋螺母鉸接。
優選的,所述的第一右旋螺母和第一左旋螺母均固定安裝有螺母固定座,第一鉸接板與第一右旋螺母鉸接的一端和第三鉸接板與第一左旋螺母鉸接的一端均鉸接于對應的螺母固定座上。
所述的下部內撐裝置包括旋轉安裝于左右旋套桿上的第二固定鉸接座、位于第二固定鉸接座上部的第二右旋螺母、位于第二固定鉸接座下部的第二左旋螺母和沿周向均布在第二固定鉸接座外圍的第二夾緊組件,左右旋套桿上設置有與第二右旋螺母和第二左旋螺母相配合的外螺紋,第二右旋螺母和第二左旋螺母均通過螺紋與左右旋套桿配合連接,第二夾緊組件通過第四鉸接板與第二右旋螺母鉸接,第二夾緊組件通過第五鉸接板與第二固定鉸接座鉸接,第二夾緊組件通過第六鉸接板與第二左旋螺母鉸接。
優選的,所述的第二右旋螺母和第二左旋螺母均固定安裝有螺母固定座,第四鉸接板與第二右旋螺母鉸接的一端和第六鉸接板與第二左旋螺母鉸接的一端均鉸接于對應的螺母固定座上。
所述的第一夾緊組件和第二夾緊組件的結構相同,第一夾緊組件和第二夾緊組件均包括固定座和安裝于固定座上的壓塊,固定塊上固定設置有鉸接座,固定塊上設置有多個導向桿,壓塊上設置有多個彈簧導柱和與導向桿配合的導向套,固定塊上設置有與彈簧導柱相配合的導向孔,彈簧導柱通過設置于端部的限位釘限位。
優選的,所述的左右旋芯桿的頂端安裝有頂軸承裝配組件,左右旋芯桿的端部通過軸承安裝于頂軸承裝配組件內,頂軸承裝配組件的上部固定安裝螺桿連接座,螺桿連接座的端部依次安裝有開口墊圈、壓板和螺桿,由螺桿實現對壓板的緊固。
進一步的,所述的頂軸承裝配組件通過拉桿與支撐座連接,第一固定鉸接座和第二固定鉸接座的四周均布設有防轉卡塊,防轉卡塊卡接于拉桿上。
優選的,所述的支撐座的底部設置有連接座,連接座的底部連接有筒座,筒座的底部連接有固定板,左右旋套桿通過軸承旋轉安裝于連接座上,連接座上還安裝有用于安裝第二蝸桿的軸承座,第二蝸桿通過軸承安裝于軸承座內;進一步的,左右旋芯桿通過軸承旋轉安裝于固定板內,固定板上還安裝有用于安裝第一蝸桿的軸承座,第一蝸桿通過軸承安裝于軸承座內。
優選的,所述的第一蝸桿和第二蝸桿的端部均安裝有套筒,用于旋轉蝸桿。
優選的筒座的外部還設置有罩體,罩體的一側設置有防護板,罩體的底部安裝有軸座。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本實用新型采用緊湊的結構,在產品徑向尺寸有變化的情況下,也可以實現工件平穩地夾緊與取放,操作方便,夾持穩定,可實現徑向尺寸的調整,方便工件的上下料,并且在焊接過程中,焊縫背面可以通焊接保護氣體,實現在夾持位置與筒體內壁間通焊接保護氣體,從而提高了焊縫成型質量,實現生產效率和焊接質量雙提升。
附圖說明
圖1為工件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上部調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上部調整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上部內撐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上部內撐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上部內撐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夾緊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夾緊組件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支撐座,2-壓板,3-左右旋芯桿,4-左右旋套桿,5-上部調整裝置,6-下部調整裝置,7-上部內撐裝置,8-下部內撐裝置,9-第一驅動蝸桿,10-第一蝸輪,11-第一固定鉸接座,12-第一右旋螺母,13-第一左旋螺母,14-第一夾緊組件,15-第一鉸接板,16-第二鉸接板,17-第三鉸接板,18-螺母固定座,19-第二固定鉸接座,20-第二右旋螺母,21-第二左旋螺母,22-第二夾緊組件,23-第四鉸接板,24-第五鉸接板,25-第六鉸接板,26-固定座,27-壓塊,28-鉸接座,29-導向桿,30-彈簧導柱,31-頂軸承裝配組件,32-螺桿連接座,33-開口墊圈,34-螺桿,35-拉桿,36-防轉卡塊,37-筒座,38-固定板,39-套筒,40-罩體,41-防護板,42-軸座,43-前段,44-中段,45-后段。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2、圖3所示,一種背面通保護氣體的內撐式組合連桿裝置,包括呈筒型的支撐座1、與支撐座1同軸設置的支撐桿和設置于支撐桿端部的壓板2,所述的支撐桿包括左右旋芯桿3和旋轉套裝于左右旋芯桿3中部的左右旋套桿4,左右旋芯桿3與左右旋套桿4軸向相對固定、周向可相對旋轉,所述的壓板2旋轉安裝于左右旋芯桿3的端部,左右旋套桿4旋轉安裝于支撐座1上,支撐座1的下部安裝有驅動左右旋芯桿3旋轉的上部調整裝置5和驅動左右旋套桿4旋轉的下部調整裝置6,位于支撐座1上部的左右旋芯桿3上安裝有通過旋轉左右旋芯桿3而沿徑向伸縮的上部內撐裝置7,位于支撐座1上部的左右旋套桿4上安裝有通過旋轉左右旋套桿4而沿徑向伸縮的下部內撐裝置8。
如圖4、圖5所示,所述的上部調整裝置5包括第一驅動蝸桿9和固定設置于左右旋芯桿3上的第一蝸輪10,第一驅動蝸桿9與第一蝸輪10相嚙合。
所述的下部調整裝置6與上部調整裝置5結構相似,其包括第二驅動蝸桿和固定設置于左右旋套桿4上的第二蝸輪,第二驅動蝸桿與第二蝸輪相嚙合。
如圖6、圖7、圖8所示,所述的上部內撐裝置7包括旋轉安裝于左右旋芯桿3上的第一固定鉸接座11、位于第一固定鉸接座11上部的第一右旋螺母12、位于第一固定鉸接座11下部的第一左旋螺母13和沿周向均布在第一固定鉸接座11外圍的第一夾緊組件14,左右旋芯桿3上設置有與第一右旋螺母12和第一左旋螺母13相配合的外螺紋,第一右旋螺母12和第一左旋螺母13均通過螺紋與左右旋芯桿3配合連接,第一夾緊組件14通過第一鉸接板15與第一右旋螺母12鉸接,第一夾緊組件14通過第二鉸接板16與第一固定鉸接座11鉸接,第一夾緊組件14通過第三鉸接板17與第一左旋螺母13鉸接。
優選的,所述的第一右旋螺母12和第一左旋螺母13均固定安裝有螺母固定座18,第一鉸接板15與第一右旋螺母12鉸接的一端和第三鉸接板17與第一左旋螺母13鉸接的一端均鉸接于對應的螺母固定座18上。
本實施例中,左右旋芯桿3的臺階軸上設置有襯套一,第一固定鉸接座11通過圓螺母二和軸承三與左右旋芯桿3連接,第一右旋螺母12置于第一固定鉸接座11的上方,螺母固定座18通過螺釘與第一右旋螺母12固定,第一左旋螺母13置于第一固定鉸接座11的下方,螺母固定座18通過螺釘與第一左旋螺母13固定,夾緊組件均布在第一固定鉸接座11的四周,第一鉸接板15和第三鉸接板17的一端與螺母固定座18通過銷軸和開口銷連接,另一端與夾緊組件通過銷軸和開口銷連接;第二鉸接板16的一端與固定鉸接座28通過銷軸和開口銷連接,另一端與第一夾緊組件14通過銷軸和開口銷連接。
所述的下部內撐裝置8包括旋轉安裝于左右旋套桿4上的第二固定鉸接座19、位于第二固定鉸接座19上部的第二右旋螺母20、位于第二固定鉸接座19下部的第二左旋螺母21和沿周向均布在第二固定鉸接座19外圍的第二夾緊組件22,左右旋套桿4上設置有與第二右旋螺母20和第二左旋螺母21相配合的外螺紋,第二右旋螺母20和第二左旋螺母21均通過螺紋與左右旋套桿4配合連接,第二夾緊組件22通過第四鉸接板23與第二右旋螺母20鉸接,第二夾緊組件22通過第五鉸接板24與第二固定鉸接座19鉸接,第二夾緊組件22通過第六鉸接板25與第二左旋螺母21鉸接。
優選的,所述的第二右旋螺母20和第二左旋螺母21均固定安裝有螺母固定座18,第四鉸接板23與第二右旋螺母20鉸接的一端和第六鉸接板25與第二左旋螺母21鉸接的一端均鉸接于對應的螺母固定座18上。
如圖9、圖10所示,所述的第一夾緊組件14和第二夾緊組件22的結構相同,第一夾緊組件14和第二夾緊組件22均包括固定座26和安裝于固定座26上的壓塊27,固定塊上固定設置有鉸接座28,固定塊上設置有多個導向桿29,壓塊27上設置有多個彈簧導柱30和與導向桿29配合的導向套,固定塊上設置有與彈簧導柱30相配合的導向孔,彈簧導柱30通過設置于端部的限位釘限位。
本實施例中,鉸接座28通過螺釘與固定塊連接,固定塊上均布設有三組導向桿29和彈簧導柱30,彈簧導柱30設在兩導向桿29之間,導向桿29通過螺釘與固定塊連接,彈簧導柱30的一端通過螺紋分別與壓塊27一、壓塊27二和壓塊27三連接,另一端依靠設在固定塊上的緊定釘限位,壓塊27一、壓塊27二和壓塊27三與導向桿29間設有導向套,每個壓塊27上均設有堵頭和快插接頭,并一起均布在與固定塊同心的圓上。彈簧穿過彈簧導柱30置于壓塊27一、壓塊27二和壓塊27三與固定塊之間。
優選的,所述的左右旋芯桿3的頂端安裝有頂軸承裝配組件31,左右旋芯桿3的端部通過軸承安裝于頂軸承裝配組件31內,頂軸承裝配組件31的上部固定安裝螺桿34連接座32,螺桿34連接座32的端部依次安裝有開口墊圈33、壓板2和螺桿34,由螺桿34實現對壓板2的緊固。
進一步的,所述的頂軸承裝配組件31通過拉桿35與支撐座1連接,第一固定鉸接座11和第二固定鉸接座19的四周均布設有防轉卡塊36,防轉卡塊36卡接于拉桿35上。
優選的,所述的支撐座1的底部設置有連接座,連接座的底部連接有筒座37,筒座37的底部連接有固定板38,左右旋套桿4通過軸承旋轉安裝于連接座上,連接座上還安裝有用于安裝第二蝸桿的軸承座,第二蝸桿通過軸承安裝于軸承座內。進一步的,左右旋芯桿3通過軸承旋轉安裝于固定板38內,固定板38上還安裝有用于安裝第一蝸桿的軸承座,第一蝸桿通過軸承安裝于軸承座內,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中軸承座的中間位置設有第一蝸桿,第一蝸桿上設有軸承一,軸承一的側邊設有端蓋一和端蓋二,使第一蝸桿固定在軸承座上,第一蝸桿的端部設有套筒39,用于旋轉第一蝸桿。第一蝸桿的側邊設有第一蝸輪10,在第一蝸輪10的中間設有連接套,連接套與第一蝸輪10通過鍵一連接,通過設在第一蝸輪10兩側的圓螺母一調整第一蝸輪10的軸向安裝位置,在連接套的內孔側設有鍵二,調整塊置于連接套的上端,圓螺母二置于連接套下端,軸承二置于連接套與固定板38之間。在軸承支座的兩側設有安裝板,安裝板上設有螺釘,用于調整第一蝸輪10和第一蝸桿的裝配嚙合間隙。注油塊置于軸承支座和第一蝸桿之間,用于第一蝸輪10和第一蝸桿的潤滑。在固定板38的另一側設有分氣塊。
優選的,所述的第一蝸桿和第二蝸桿的端部均安裝有套筒39,用于旋轉蝸桿。
優選的,筒座37的外部還設置有罩體40,罩體40的一側設置有防護板41,罩體40的底部安裝有軸座42。
在實施過程中,如加工如圖1所示的工件時,先將工件的前段43放入工裝,以支撐座1上的臺階軸定位,然后放入工件的中段44并以下部內撐裝置8外圓進行初限位,通過下部調整裝置6的第二蝸輪、第二蝸桿實現左右旋套桿4的旋轉,使得第二左旋螺母21、第二右旋螺母20發生位移,從而帶動第二夾緊組件22的撐開與縮回,完成工件中段44的定位與徑向夾緊,最后放入工件的后段45,以上部內撐裝置7外圓進行初限位,通過上部調整裝置5的第一蝸輪10、第一蝸桿實現絲桿的旋轉,使得第一左旋螺母13、第一右旋螺母12發生位移,從而帶動第一夾緊組件14的撐開與縮回,完成工件后段45的定位與徑向夾緊,最后放入壓板2,通過螺桿34和開口墊圈33實現工件軸向夾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