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冶金行業軋鋼系統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棒、線材及型材的軋機擺臂連桿自鎖式調節裝置。
背景技術:
棒、線材、型鋼軋機是鋼材軋制過程中的核心工藝設備,作用是對坯料進行軋制成型。軸向調節裝置是軋機的重要機構,起著對上、下軋輥孔型進行對中的作用,消除成品上下錯邊現象,對軋制產品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際使用中,現有的軋機軸向調節裝置存在如下缺陷:1.支撐軋輥的四列圓柱滾子軸承,內外圈是分離的,內圈固定在軋輥輥頸上,隨著軋輥的軸向移動而移動;軸承外圈和滾柱一起固定在輥箱上,隨著輥箱固定在機架上。在進行軸向調整操作時,軸承內、外圈產生相對移動,軸向調整范圍受限(一般為±3mm),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軸承的轉動效率;2.軸向調節操作通過蝸輪蝸桿—兩段螺紋副實現,一方面,該裝置和軸承一起裝配在輥箱內部,造成結構復雜、空間緊湊,且對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安裝要求較高;另一方面,裝置中用于運動傳遞的兩段螺紋副間隙不可調整,在設備安裝時經常會造成螺紋嚙合過緊,出現抱死無法轉動的情況,在換輥后進行的軸向調整操作時,往往很困難或者根本無法進行;而當兩段螺紋副之間存在配合間隙時,又無法有效鎖緊軋輥,在軋制時軋輥易產生軸向竄輥現象,影響產品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擺臂連桿自鎖式調節裝置,結構簡單、操作空間大、可靠性高,能方便、快速地安裝調整和維修 軋機,實現軋機上軋輥的整體軸向移動式調節,并可廣泛應用于具有相同功能需求的機械設備中。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擺臂連桿自鎖式調節裝置,包括軋機機架,其特點是該裝置還包括調節裝置,所述的調節裝置安裝在軋機機架上,所述的調節裝置包括轉動部分和直線移動部分;所述的轉動部分包括第一擺臂、第二擺臂、內螺紋套管、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所述的直線移動部分包括第一端蓋、球頭螺桿和軋輥裝配。
進一步地,所述的轉動部分還包括第一調整支架,所述的第一調整支架固定在軋機機架上,第一銷軸通過軸端擋板與第一調整支架連接固定,第一擺臂、第一調整夾通過第一銷軸安裝固定在軋機機架上;所述的第一擺臂與第一調整夾的使用螺桿連接;所述的螺桿一端設弧形球面,一端設螺紋,弧形球面端頂在第一調整夾中的銷的表面,另一端與第一擺臂的螺紋孔配合;同時,由于螺桿與銷之間為弧形面接觸,這樣,當第一擺臂與第一調整夾之間產生相對轉動時,二者還能保持接觸,實現自動調心功能;所述的第一調整夾、第二調整夾上設有用螺栓固定的墊板;第一端蓋兩端各安裝有四個球頭螺桿,二者通過螺紋連接,通過調節球頭螺桿與第一端蓋端面的距離,墊板與球頭螺桿之間采用弧面接觸結構,調節第一端蓋與第一調整夾第二調整夾之間的松緊程度,實現自動調心功能;所述的第一連桿一端與第一擺臂通過銷軸連接,另一端與內螺紋套管一端螺紋連接;所述的第二連桿一端與第二擺臂通過銷軸連接,另一端與內螺紋套管另一端螺紋連接,第一擺臂、第二擺臂轉動帶動第一調整夾、第二調整夾轉動,第一調整夾、第二調整夾的轉動通過墊板、球頭螺桿推動第一端蓋實現直線運動。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一銷軸與第一擺臂、第一調整夾之間可以相對轉動。
進一步地,所述的內螺紋套管兩端螺紋及第一連桿、第二連桿對應的螺紋分別是左旋和右旋,手動轉動內螺紋套管實現第一擺臂、第二擺臂對中或者反向轉動。
進一步地,所述的軋輥裝配包括第一連接螺栓及墊圈、第二端蓋、軸承座、第二連接螺栓及墊圈、第三端蓋、雙列角接觸球軸承、四列圓柱滾子軸承、環、軋輥。
進一步地,所述的直線移動部分通過第一連接螺栓及墊圈、第二連接螺栓及墊圈、第三端蓋、環將第一端蓋、軸承座、軋輥連接成一個整體。
進一步地,所述的軋輥裝配由軋輥兩端通過四列圓柱滾子軸承支撐在軸承座上,軸承座固定在軋機機架上;所述的環一端頂在軋輥輥身端部,一端頂在四列圓柱滾子軸承的內圈;所述的第二端蓋通過第一連接螺栓及墊圈固定在軸承座上,其端部凸肩頂在四列圓柱滾子軸承的外圈;所述的第一端蓋通過第二連接螺栓及墊圈固定在軸承座上;所述的角接觸球軸承安裝在第一端蓋的內孔內,第一端蓋的內孔凸肩頂住角接觸球軸承的外圈;所述的第三端蓋頂在角接觸球軸承的內圈,并通過螺栓固定在軋輥端部;角接觸球軸承另一側的內圈和外圈分別與四列圓柱滾子軸承的內圈和外圈實現貼緊。
擺臂連桿自鎖式調節裝置的安裝方法,按照如下步驟進行:
一、將上軋輥裝配初始對中、定位并輔助固定;調節位于軋輥側翼的四個球頭螺桿,使得球頭部分伸出長度基本一致;
二、調節螺桿,夾緊軋輥側翼,消除側翼球頭螺桿與夾緊墊塊之間的間隙,在軋輥軸向移動時該頂緊面之間僅發生相對滾動運動;
三、擰緊第一調節螺母,該部分在軋輥軸向位移過程中不用再調節;
四、將第一連桿、第二連桿、第二調節螺母、第三調節螺母、內螺紋套管 事先安裝好,調整內螺紋套管兩端長度一致,將該整體安裝到第一擺臂、第二擺臂上;
五、鎖緊內螺紋套管兩側第二調節螺母、第三調節螺母,完成初始中間位置的安裝;
六、需要調整時,松開第二調節螺母、第三調節螺母,擰動內螺紋套管即可實現軋輥的軸向調整,調整到位后重新鎖緊第二調節螺母、第三調節螺母即可,簡單易操作。
使用時,需要調整時,松開第二調節螺母、第三調節螺母,當手動轉動內螺紋套管,即可實現第一、二擺臂、對中或者反向轉動,由第一端蓋直接推動直線移動部分整體實現直線運動,達到軋輥軸向調節的目的,調整到位后重新鎖緊第二調節螺母、第三調節螺母即可;通過調整第一調節螺母和球頭螺桿可以調節第一擺臂與第一調整夾、第二擺臂與第二調整夾之間的角度,不僅能實現軋機上下軋輥軸向間距的微調,還能將兩端螺紋鎖緊,消除螺紋副間隙,使得整個機構變成固定整體,實現自鎖功能,消除軸向竄輥的現象。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結構簡單、操作空間大、可靠性高,能方便、快速地安裝調整和維修軋機,不僅能夠實現軋輥整體軸向移動式調節,軸向調整范圍大,調節范圍為±6mm,且軋輥裝配等結構穩定性更好;零部件的加工、安裝精度要求相對較低,便于操作維護,消除螺紋副間隙,實現裝置的自鎖功能,能消除軸向竄輥的現象,并可廣泛應用于具有相同功能需求的機械設備中。
附圖說明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構件的形狀、構造、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位置及連接關系、各部分的作用 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藝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以幫助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發明構思、技術方案有更完整、準確和深入的理解。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裝配結構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裝配結構左視圖。
圖3是圖1之M向視圖。
圖4是圖3之N向視圖。
圖5是圖3之I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直線部分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中:100-擺臂連桿自鎖式調節裝置(改為軸向調節裝置) 101-第一擺臂 102-銷 103-第一調整夾 104-墊板 105-球頭螺桿 106-第一端蓋107-第一銷軸 108-第一調整支架 109-螺桿 110-第一調節螺母 111-第一連桿 112-第二調節螺母 113-內螺紋套管 114-第三調節螺母 115-第二連桿 116-第二擺臂 117-第二調整夾 118-第二調整支架 200-軋機機架300-軋輥裝配 301-第一連接螺栓及墊圈 302-第二端蓋 303-軸承座 304-第二連接螺栓及墊圈 305-第三端蓋 306-雙列角接觸球軸承 307-四列圓柱滾子軸承 308-環 309-軋輥。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構件的形狀、構造、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位置及連接關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藝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以幫助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發明構思、技術方案有更完整、準確和深入的理解。
擺臂連桿自鎖式調節裝置,包括軋機機架,其特點是該裝置還包括調節裝置,所述的調節裝置安裝在軋機機架上,所述的調節裝置包括轉動部分和直線 移動部分;所述的轉動部分包括第一擺臂101、第二擺臂116、內螺紋套管113、第一連桿111和第二連桿115;所述的直線移動部分包括第一端蓋106、球頭螺桿105和軋輥裝配300。
進一步地,所述的轉動部分還包括第一調整支架108,所述的第一調整支架108固定在軋機機架200上,第一銷軸107通過軸端擋板與第一調整支架108連接固定,第一擺臂101、第一調整夾103通過第一銷軸107安裝固定在軋機機架200上;所述的第一擺臂101與第一調整夾103的使用螺桿109連接;所述的螺桿109一端設弧形球面,一端設螺紋,弧形球面端頂在第一調整夾103中的銷102的表面,另一端與第一擺臂101的螺紋孔配合;同時,由于螺桿109與銷102之間為弧形面接觸,這樣,當第一擺臂101與第一調整夾103之間產生相對轉動時,二者還能保持接觸,實現自動調心功能;所述的第一調整夾103、第二調整夾117上設有用螺栓固定的墊板104;第一端蓋106兩端各安裝有四個球頭螺桿105,二者通過螺紋連接,通過調節球頭螺桿105與第一端蓋106端面的距離,墊板104與球頭螺桿105之間采用弧面接觸結構,調節第一端蓋106與第一調整夾103第二調整夾117之間的松緊程度,實現自動調心功能;所述的第一連桿111一端與第一擺臂101通過銷軸連接,另一端與內螺紋套管113一端螺紋連接;所述的第二連桿115一端與第二擺臂116通過銷軸連接,另一端與內螺紋套管113另一端螺紋連接,第一擺臂101、第二擺臂116轉動帶動第一調整夾103、第二調整夾117轉動,第一調整夾103、第二調整夾117的轉動通過墊板104、球頭螺桿105推動第一端蓋106實現直線運動。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一銷軸107與第一擺臂101、第一調整夾103之間可以相對轉動。
進一步地,所述的內螺紋套管113兩端螺紋及第一連桿111、第二連桿115 對應的螺紋分別是左旋和右旋,手動轉動內螺紋套管113實現第一擺臂101、第二擺臂116對中或者反向轉動。
進一步地,所述的軋輥裝配300包括第一連接螺栓及墊圈301、第二端蓋302、軸承座303、第二連接螺栓及墊圈304、第三端蓋305、雙列角接觸球軸承306、四列圓柱滾子軸承307、環308、軋輥309。
進一步地,所述的直線移動部分通過第一連接螺栓及墊圈301、第二連接螺栓及墊圈304、第三端蓋305、環308將第一端蓋106、軸承座303、軋輥309連接成一個整體。
進一步地,所述的軋輥裝配300由軋輥309兩端通過四列圓柱滾子軸承307支撐在軸承座303上,軸承座303固定在軋機機架201上;所述的環308一端頂在軋輥309輥身端部,一端頂在四列圓柱滾子軸承307的內圈;所述的第二端蓋302通過第一連接螺栓及墊圈301固定在軸承座303上,其端部凸肩頂在四列圓柱滾子軸承307的外圈;所述的第一端蓋106通過第二連接螺栓及墊圈304固定在軸承座303上;所述的角接觸球軸承306安裝在第一端蓋106的內孔內,第一端蓋106的內孔凸肩頂住角接觸球軸承306的外圈;所述的第三端蓋305頂在角接觸球軸承306的內圈,并通過螺栓固定在軋輥309端部;角接觸球軸承306另一側的內圈和外圈分別與四列圓柱滾子軸承307的內圈和外圈實現貼緊。
擺臂連桿自鎖式調節裝置的安裝方法,其特點是該方法按照如下步驟進行:
一、將上軋輥裝配300初始對中、定位并輔助固定;
二、調節位于軋輥309側翼的四個球頭螺桿105,使得球頭部分伸出長度基本一致;
三、調節螺桿109,夾緊軋輥309側翼,消除側翼球頭螺桿105與夾緊墊塊 104之間的間隙,在軋輥軸向移動時該頂緊面之間僅發生相對滾動運動;
四、擰緊第一調節螺母110,該部分在軋輥軸向位移過程中不用再調節;
五、將第一連桿111、第二連桿115、第二調節螺母112、第三調節螺母114、內螺紋套管113事先安裝好,調整內螺紋套管113兩端長度一致,將該整體安裝到第一擺臂101、第二擺臂116上;鎖緊內螺紋套管113兩側第二調節螺母112、第三調節螺母114,完成初始中間位置的安裝;
六、需要調整時,松開第二調節螺母112、第三調節螺母114,擰動內螺紋套管113即可實現軋輥300的軸向調整,調整到位后重新鎖緊第二調節螺母112、第三調節螺母114即可,簡單易操作。
使用時,需要調整時,松開第二調節螺母112、第三調節螺母114,當手動轉動內螺紋套管113,即可實現第一、二擺臂101、116對中或者反向轉動,由第一端蓋106直接推動直線移動部分整體實現直線運動,達到軋輥軸向調節的目的,調整到位后重新鎖緊第二調節螺母112、第三調節螺母114即可;通過調整第一調節螺母110和球頭螺桿105可以調節第一擺臂101與第一調整夾103、第二擺臂116與第二調整夾117之間的角度,不僅能實現軋機上下軋輥軸向間距的微調,還能將兩端螺紋鎖緊,消除螺紋副間隙,使得整個機構變成固定整體,實現自鎖功能,消除軸向竄輥的現象。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所界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