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棒料給料加工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棒料提升機。
背景技術:
現代工業生產中,加工設備的給料系統是一個重要環節,其直接影響工作效率以及設備利用率和產品質量。棒料一般用于軸類工件加工,由于其特殊的形狀,目前棒料加工中,主要的給料方式是采用人工上料、手拉葫蘆上料、機械手上料等,這些上料方式普遍存在生產效率低、勞動強度大等缺點,影響加工設備的生產率與產品質量。隨著現代化自動化生產程度的不斷提高,對機床設備的上下料、整機裝配自動化等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迫切需要提高給料系統的效率以及自動化程度。
基于上述問題,本案申請人研發一種專門針對棒料的提升機,該提升機能精準、高效的將棒料由低處提升的高處,從而實現向熱加工設備或鍛造設備自動提供棒料的功能,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并能保證產品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設計精巧、自動化程度高、能大幅提高上料效率和給料效果的棒料提升機。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棒料提升機包括機架,其結構特點是所述機架上由前至后依次設置多層呈上升階梯狀排布的復合式平臺,每層復合式平臺均包括固定安裝在機架上的固定臺和豎向滑動安裝在機架上的升降臺;各升降臺連接成一體式升降架,機架的后部安裝有用于驅動一體式升降架的升降驅動機構;升降臺位于最低端時與本層的固定臺頂面平齊、升至最高端時與上一層的固定臺頂面平齊,機架后部的頂端固定安裝有出料平臺,最頂層的升降臺升至最高端時與出料平臺頂面平齊;固定臺和升降臺上均設置有前厚、后薄呈下降趨勢的楔形輸送部;在每一層復合式平臺上,固定臺上楔形輸送部低端的厚度≥升降臺上楔形輸送部高端的厚度;在相鄰層的復合式平臺上,前一層的升降臺上楔形輸送部低端的厚度≥后一層的固定臺上楔形輸送部高端的厚度。
采用上述結構,初始上料時,將棒料放置在最前部的第一層復合式平臺上,棒料在重力作用下,順著楔形輸送部的斜面從第一層的固定臺滾動到第一層的升降臺,此時升降驅動機構動作,驅動各個升降臺同時升高,從而帶動第一層升降臺上的棒料上升。第一層升降臺上升到頂端后與第二層固定臺的臺面平齊,在楔形輸送部的斜面以及重力的作用下,棒料從第一層的升降臺滾動到第二層的固定臺上,此時升降機構動作,驅動各個升降臺下降。當各升降臺下降到最低端時,在楔形輸送部的斜面以及重力的作用下,初始上料的棒料從第二層的固定臺滾動到第二層的升降臺。與此同時,在第一層的復合式平臺上進行第二次上料,第二次上料的棒料順著楔形輸送部的斜面從第一層的固定臺滾動到第一層的升降臺,驅動機構驅動各個升降臺同時升高,此時,第一層的升降臺將第二次上料的棒料輸送到第二層的固定臺,同時,第二層的升降臺將初始上料的棒料輸送到第三層的固定臺,然后升降機構驅動各個升降臺下降,進行第三次上料,……如此往復,初始上料的棒料被輸送到最頂端時從出料平臺滾動輸出,不斷從底部上料,通過各升降臺上下往復動作,將棒料逐層向上傳遞,并最終從頂端的出料平臺輸出到待加工位置。可見,借助本提升機,只需操作控制單元對升降驅動機構進行控制即可,升降驅動機構的動作頻率與加工設備的生產節拍保持一致。整個設備操作方便,勞動強度低,可對棒料進行有規律且有秩序的提升和送料,利用同時動作的升降臺同時對多根棒料進行提升,上料速度快,工作效率高。
對于固定臺和升降臺的具體結構,所述固定臺包括位于頂端的固定平板和位于底部且固定安裝在機架上的支撐箱板;升降臺包括位于頂端的升降平板和位于底部且豎向滑動安裝在機架上的滑動箱板。固定臺和升降臺均采用平板加箱板的組合結構,平板用于形成平臺的臺面,箱板的前壁形成平臺的前側壁。其中,固定臺的前側壁起到與楔形輸送部配合向上輸送棒料的作用,其壁面光滑,在下一層升降臺上升時,棒料能穩定的沿固定臺前側壁的壁面滑動。另外,升降臺的升降也借助了箱板壁面之間的滑動配合結構。
優選的,為了保證升降臺能穩定的沿豎向滑動,所述墻板上轉動安裝有與滑動箱板配合的導向滾輪或導向軸承,導向滾輪或導向軸承安裝多個且分別與滑動箱板的后側滾動配合。導向滾輪或導向軸承和固定臺的后側壁配合形成供升降臺升降的豎直通道,能保證升降臺升降的更平穩更順暢。
對于機架的具體結構以及升降驅動機構的具體結構,所述機架包括底座和垂直固接在底座兩側的兩塊墻板,支撐箱板的兩端固定連接在兩塊墻板的內壁上,各滑動箱板的底端通過螺栓或連接板連接為一體,升降驅動機構包括豎向安裝在底座上的雙作用氣缸,雙作用氣缸活塞桿的頂端通過l型連接件鉸接在最后部的滑動箱板上。機架采用兩塊墻板和底座的結構,兩塊墻板之間安裝固定臺和升降臺,整體支撐結構穩固,升降臺的底端連接形成一體式升降架,借助雙作用氣缸的快速動作,實現對升降臺的升降驅動,結構簡單,操控方便。
所述楔形輸送部為截面呈楔形的楔形板或者間隔設置的多個楔形塊。楔形輸送部的長度以及設置方式依據棒料的尺寸和類型進行適應性選擇。其中,對于長型棒料,可采用多個楔形塊配合支撐的結構,對于短型棒料,需要采用整塊的楔形板的結構。
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結構簡單、操控方便、勞動強度低、工作效率高、輸送效果好的棒料提升機。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本發明在升降臺位于底端初始狀態下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a向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的b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沿圖1中a-a向剖視且升降臺升至頂端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沿圖1中a-a向剖視且升降臺在工作過程中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本發明的棒料提升機包括機架1,機架1上由前至后依次設置多層呈上升階梯狀排布的復合式平臺,每層復合式平臺均包括固定安裝在機架1上的固定臺2和豎向滑動安裝在機架1上的升降臺3;各升降臺3連接成一體式升降架,機架1的后部安裝有用于驅動一體式升降架的升降驅動機構;升降臺3位于最低端時與本層的固定臺2頂面平齊、升至最高端時與上一層的固定臺2頂面平齊,機架1后部的頂端固定安裝有出料平臺4,最頂層的升降臺3升至最高端時與出料平臺4頂面平齊;固定臺2和升降臺3上均設置有前厚、后薄呈下降趨勢的楔形輸送部5;在每一層復合式平臺上,固定臺2上楔形輸送部5低端的厚度≥升降臺3上楔形輸送部5高端的厚度;在相鄰層的復合式平臺上,前一層的升降臺3上楔形輸送部5低端的厚度≥后一層的固定臺2上楔形輸送部5高端的厚度。其中,楔形輸送部5為截面呈楔形的楔形板或者間隔設置的多個楔形塊。楔形輸送部5的長度以及設置方式依據棒料9的尺寸和類型進行適應性選擇。對于長度較長的長型棒料6,可采用多個楔形塊配合支撐的結構,如附圖所示。對于長度較短的短型棒料,圖中未示出,需要采用整塊的楔形板的結構。
本發明的工作過程是:初始上料時,將棒料9放置在最前部的第一層復合式平臺上,棒料9在重力作用下,順著楔形輸送部5的斜面從第一層的固定臺22滾動到第一層的升降臺32,此時升降驅動機構動作,驅動各個升降臺32同時升高,從而帶動第一層升降臺32上的棒料9上升。第一層升降臺32上升到頂端后與第二層固定臺22的臺面平齊,在楔形輸送部5的斜面以及重力的作用下,棒料9從第一層的升降臺32滾動到第二層的固定臺22上,此時升降機構動作,驅動各個升降臺32下降。當各升降臺32下降到最低端時,在楔形輸送部5的斜面以及重力的作用下,初始上料的棒料9從第二層的固定臺22滾動到第二層的升降臺32。與此同時,在第一層的復合式平臺上進行第二次上料,第二次上料的棒料9順著楔形輸送部5的斜面從第一層的固定臺22滾動到第一層的升降臺32,驅動機構驅動各個升降臺32同時升高,此時,第一層的升降臺32將第二次上料的棒料9輸送到第二層的固定臺22,同時,第二層的升降臺32將初始上料的棒料9輸送到第三層的固定臺22,然后升降機構再驅動各個升降臺下降,進行第三次上料,……如此往復,初始上料的棒料9被輸送到最頂端時從出料平臺4滾動輸出,通過不斷從底部上料,借助各升降臺32上下往復動作,將棒料9逐層向上傳遞,并最終從頂端的出料平臺4輸出到待加工位置。可見,借助本提升機,只需操作控制單元對升降驅動機構進行控制即可,升降驅動機構的動作頻率與加工設備的生產節拍保持一致。整個設備操作方便,勞動強度低,可對棒料進行有規律且有秩序的提升和送料,利用同時動作的升降臺同時對多根棒料進行提升,上料速度快,工作效率高。
參照附圖,對于固定臺2和升降臺3的具體結構,固定臺2包括位于頂端的固定平板22和位于底部且固定安裝在機架1上的支撐箱板21;升降臺3包括位于頂端的升降平板32和位于底部且豎向滑動安裝在機架1上的滑動箱板31。固定臺2和升降臺3均采用平板加箱板的組合結構,平板用于形成平臺的臺面,箱板的前壁形成平臺的前側壁。其中,固定臺2的前側壁起到與楔形輸送部配合向上輸送棒料的作用,其壁面光滑,在下層升降臺3上升時,棒料能穩定的沿固定臺2前側壁的壁面滑動。另外,升降臺3的升降也借助了箱板壁面之間的滑動配合結構。
為了保證升降臺能穩定的沿豎向滑動,參照附圖,墻板12上轉動安裝有與滑動箱板31配合的導向滾輪或導向軸承8,導向滾輪或導向軸承8安裝多個且分別與滑動箱板31的后側滾動配合。導向滾輪或導向軸承8和固定臺2的后側壁配合形成供升降臺3升降的豎直通道,能保證升降臺升降的更平穩更順暢。
參照附圖,機架1包括底座11和垂直固接在底座11兩側的兩塊墻板12,支撐箱板21的兩端固定連接在兩塊墻板12的內壁上,各滑動箱板31的底端通過螺栓或連接板7連接為一體,升降驅動機構包括豎向安裝在底座11上的雙作用氣缸6,雙作用氣缸活塞桿的頂端通過l型連接件10鉸接在最后部的滑動箱板31上。機架1采用兩塊墻板12和底座11的結構,兩塊墻板12之間安裝固定臺2和升降臺3,整體支撐結構穩固,升降臺3的底端連接形成一體式升降架,借助雙作用氣缸6的快速動作,實現對升降臺3的升降驅動,結構簡單,操控方便。
綜上所述,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具體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可做若干的更改或修飾。上述更改或修飾均落入本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