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煤炭加工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煤炭對于現代化工業來說,無論是重工業,還是輕工業;無論是能源工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機械工業,還是輕紡工業、食品工業、交通運輸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各種工業部門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消耗一定量的煤炭,因此有人稱煤炭是工業的“真正的糧食”,是十八世紀以來人類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煤炭生產過程中,需要將煤炭加工成一定的形狀,以便于加工和運輸,現有的煤炭很多不經過加工,開采出后直接運輸,易造成浪費,少有的初加工成型裝置,由于結構設計不合理,加工效率低,操作費時費力,生產成本較高,自動化程度低,加工制備得到的煤炭成型性差。因此,很有必要在現有技術基礎上設計開發一種結構更加合理,自動化程度高的煤泥成型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煤炭加工的煤泥成型機,該成型機結構合理,加工效率高,且自動化程度較高。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該成型機包括動力機構、進料成型機構、傳輸烘干機構,所述動力機構帶有可在豎直方向上做上下運動的升降桿,所述進料成型機構包括進料管以及上下相互配合的成型施壓模具和成型承壓模具,所述成型施壓模具與升降桿的底部連接,所述傳輸烘干機構位于成型承壓模具的底部且在傳輸烘干機構的傳送帶的傳輸方向上依次設有沖孔器和烘干裝置,在傳輸烘干機構的末端為集料裝置。
優選的,所述動力機構包括旋轉氣缸、扇形齒板以及升降桿,所述旋轉氣缸包括鉸接端和推頂端,所述鉸接端與豎直設置的第一三角架的頂端在豎直方向上轉動連接,所述推頂端為可沿著旋轉氣缸的缸身長度方向做伸縮運動的活塞桿,所述扇形齒板的截面呈扇形且其弧形側面上設有第一卡齒,所述扇形齒板的圓心與豎直設置的第二三角架的頂端在豎直方向上轉動連接,所述活塞桿的端部與所述扇形齒板的弧形側面的一端轉動連接,在升降桿上沿著豎直方向設有第二卡齒,所述第一卡齒和第二卡齒相互咬合,所述升降桿位于豎直架上,在豎直架上設有軌道槽,所述升降桿位于軌道槽內且與軌道槽的槽壁之間滑動連接,在豎直架上還設有用于束縛升降桿做水平運動的護套。
優選的,所述成型施壓模具呈長條狀結構,所述成型施壓模具包括上梯形部、中間連接部和下梯形部,所述上梯形部、中間連接部和下梯形部在長度方向上的兩端面相互齊平,所述中間連接部的截面呈長方形,所述上梯形部和下梯形部的截面均為倒梯形結構,所述上梯形部的上頂面與升降桿的下端連接。
優選的,所述成型承壓模具為一個帶有承壓槽的承壓座,所述承壓槽連通承壓座的上表面,所述承壓槽呈條狀結構,所述承壓槽的截面形狀與成型施壓模具的截面形狀相同,所述承壓槽帶有可在豎直方向上升降的槽底板。
優選的,在成型施壓模具的中間連接部上沿著中間連接部的長度方向設有多個向下連通下梯形部底面的缺口,所述缺口在水平方向上貫通中間連接部和下梯形部的兩側面,相鄰的兩個缺口之間設有隔板。
優選的,所述進料管為兩個,所述的兩個進料管分別位于承壓座的兩側,所述進料管的出料口位于承壓槽的上側,所述的兩個進料管對稱布置,在進料管的管壁上設有用于防止進料管抖動的工形卡位板,所述工形卡位板為兩個,所述進料管位于兩個工形卡位板之間。
優選的,所述傳輸烘干機構包括在水平方向上設置的傳送帶,在傳送帶的上表面均勻放置有多個可隨傳送帶運動的槽底板,在傳送帶上對應每一個槽底板均設有一個通孔,所述通孔位于槽底板的正下方,所述傳輸烘干機構還包括推頂方向向上的推頂氣缸,所述推頂氣缸的活塞桿位于承壓槽的正下方,在每一個槽底板的下表面中心部位設有與推頂氣缸的活塞桿端面相適配的圓形槽,所述推頂氣缸的活塞桿通過通孔后與圓形槽的槽底接觸。
優選的,在傳送帶的傳動方向上設有沖孔器和烘干裝置,所述沖孔器為底面帶有若干插桿的圓盤,所述插桿豎直設置,所述圓盤的上頂面與沖孔氣缸的活塞桿連接,所述烘干裝置為烘干機,所述烘干機的下部帶有多個用于噴吹熱風的風口。
優選的,所述集料裝置包括位于傳送帶末端的集料斗和接料緩沖筒,所述集料斗位于接料緩沖筒的正下方,所述接料緩沖筒為一個可在豎直方向轉動的筒狀物,在接料緩沖筒的外壁上沿著圓周方向設有四個l形的接料鉤,所述接料鉤在接料緩沖筒的帶動下逆時針旋轉且依次經過傳送帶的末端。
優選的,所述傳送帶受控于第一電機,所述接料緩沖筒受控于第二電機,所述第一電機、第二電機、旋轉氣缸、推頂氣缸、沖孔氣缸均受控于plc控制器。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該成型機的結構設計合理,操作自動化程度高,有利于煤泥的自動成型,大大提高了煤泥的成型效率,節省了人力資源,節約了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成型施壓模具的側視圖;
圖3為槽底板的俯視圖;
圖4為傳送帶的俯視圖;
圖5為圓盤的仰視圖。
其中,1、升降桿,2、進料管,3、傳送帶,4、旋轉氣缸,5、扇形齒板,6、第一三角架,7、第二三角架,8、豎直架,9、護套,10、上梯形部,11、中間連接部,12、下梯形部,13、承壓槽,14、承壓座,15、槽底板,16、缺口,18、工形卡位板,19、推頂氣缸,20、插桿,21、圓盤,22、沖孔氣缸,23、烘干機,24、風口,25、集料斗,26、接料緩沖筒,27、接料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如圖1所示,該成型機包括動力機構、進料成型機構、傳輸烘干機構,所述動力機構帶有可在豎直方向上做上下運動的升降桿1,所述進料成型機構包括進料管2以及上下相互配合的成型施壓模具和成型承壓模具,所述成型施壓模具與升降桿1的底部連接,所述傳輸烘干機構位于成型承壓模具的底部且在傳輸烘干機構的傳送帶3的傳輸方向上依次設有沖孔器和烘干裝置,在傳輸烘干機構的末端為集料裝置,其使用過程為,煤泥經過進料成型機構進入到成型承壓模具的內部,并且在動力機構的帶動下使成型施壓模具與成型承壓模具相互作用,然后將成型的煤泥經過傳送烘干機構進行烘干,并帶動至集料裝置內部,完成煤泥的成型和收集。
如圖1所示,動力機構包括旋轉氣缸4、扇形齒板5以及升降桿1,所述旋轉氣缸4包括鉸接端和推頂端,所述鉸接端與豎直設置的第一三角架6的頂端在豎直方向上轉動連接,所述推頂端為可沿著旋轉氣缸4的缸身長度方向做伸縮運動的活塞桿,所述扇形齒板5的截面呈扇形且其弧形側面上設有第一卡齒,所述扇形齒板5的圓心與豎直設置的第二三角架7的頂端在豎直方向上轉動連接,所述活塞桿的端部與所述扇形齒板5的弧形側面的一端轉動連接,在升降桿1上沿著豎直方向設有第二卡齒,所述第一卡齒和第二卡齒相互咬合,所述升降桿1位于豎直架8上,在豎直架8上設有軌道槽,所述升降桿1位于軌道槽內且與軌道槽的槽壁之間滑動連接,在豎直架8上還設有用于束縛升降桿1做水平運動的護套9,動力機構的旋轉氣缸4的活塞桿不斷的進行推頂,從而拉動扇形齒板5在豎直平面上做往復運動,而扇形齒板5的第一卡齒與升降桿1上的第二卡齒相咬合,這樣升降桿1就會不斷的在豎直方向上做往復運動,豎直架8為升降桿1提供了支撐和承載的作用,升降桿1在豎直架8的軌道槽內上下運動,并且帶有護套9,可以防止升降桿1在水平方向上移動錯位。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成型施壓模具呈長條狀結構,成型施壓模具包括上梯形部10、中間連接部11和下梯形部12,所述上梯形部10、中間連接部11和下梯形部12在長度方向上的兩端面相互齊平,所述中間連接部11的截面呈長方形,所述上梯形部10和下梯形部12的截面均為倒梯形結構,所述上梯形部10的上頂面與升降桿1的下端連接。所述成型承壓模具為一個帶有承壓槽13的承壓座14,所述承壓槽13連通承壓座14的上表面,所述承壓槽13呈條狀結構,所述承壓槽13的截面形狀與成型施壓模具的截面形狀相同,所述承壓槽13帶有可在豎直方向上升降的槽底板15。在成型施壓模具的中間連接部11上沿著中間連接部11的長度方向設有多個向下連通下梯形部12底面的缺口16,所述缺口16在水平方向上貫通中間連接部11和下梯形部12的兩側面,相鄰的兩個缺口16之間設有隔板,升降桿1的底部連接由上梯形部10、中間連接部11以及下梯形部12所組成的成型施壓模具上,在升降桿1的帶動下成型施壓模具不斷的上下運動,并且與成型承壓模具上的承壓槽13相互配合,即首先通過進料管2往承壓槽13里面注入煤泥,然后成型施壓模具下降,當下梯形部12的底部與承壓槽13的底部接觸的時候,內部的煤泥便形成了多個相互分隔的煤泥塊,此時為初步成型。
如圖1所示,進料管2為兩個,所述的兩個進料管2分別位于承壓座14的兩側,所述進料管2的出料口位于承壓槽13的上側,所述的兩個進料管2對稱布置,在進料管2的管壁上設有用于防止進料管2抖動的工形卡位板18,所述工形卡位板18為兩個,所述進料管2位于兩個工形卡位板18之間,進料管2分別位于承壓座14的兩側,可從兩個方向向承壓槽13內注入煤泥,增加了效率,進料管2實際就是煤管,可以依靠氣泵推動煤泥在進料管2中運動,所以為了增加進料管2的整體穩定性,而設置了可以夾住進料管2的兩個工形卡位板18。
如圖1、圖4和圖5所示,傳輸烘干機構包括在水平方向上設置的傳送帶3,在傳送帶3的上表面均勻放置有多個可隨傳送帶3運動的槽底板15,在傳送帶3上對應每一個槽底板15均設有一個通孔,所述通孔位于槽底板15的正下方,所述傳輸烘干機構還包括推頂方向向上的推頂氣缸19,所述推頂氣缸19的活塞桿位于承壓槽13的正下方,在每一個槽底板15的下表面中心部位設有與推頂氣缸19的活塞桿端面相適配的圓形槽,所述推頂氣缸19的活塞桿通過通孔后與圓形槽的槽底接觸。在傳送帶3的傳動方向上設有沖孔器和烘干裝置,所述沖孔器為底面帶有若干插桿20的圓盤21,所述插桿20豎直設置,所述圓盤21的上頂面與沖孔氣缸22的活塞桿連接,所述烘干裝置為烘干機23,所述烘干機23的下部帶有多個用于噴吹熱風的風口24,由于承壓槽13的底部帶有可以上下移動的槽底板15,槽底板15是借助于底部的推頂氣缸19完成上下移動的,并且槽底板15的數量不只有一個,而是多個,其均勻分布在傳送帶3的上表面,當進料管2向承壓槽13內進料之前,首先使推頂氣缸19的活塞桿上升,使穿過通孔后頂住傳動帶3上面的一個槽底板15的底部的圓形槽,并且上升至承壓槽13底部,此時傳送帶3是停止轉動的,然后經過進料以及初步成型之后,推頂氣缸19再次下降,使槽底板15落到傳送帶3上面,此時傳送帶3繼續移動,當下一個槽底板15位于推頂氣缸19正上方的時候,重復上述操作,這樣多個槽底板15陸續便都承載有初步成型的煤泥,并且當其運動到沖孔器的下方的時候,沖孔器在沖孔氣缸22的帶動下,對煤泥進行沖孔,形成蜂窩狀,沖孔器的數量和每個槽底板15上煤泥的數量一樣,實現一一對應沖孔,隨著傳動帶3的運動,當經過烘干機23的時候,烘干機23便迅速的將煤泥烘干,達到一定的強度,最終運向集料裝置。
集料裝置包括位于傳送帶3末端的集料斗25和接料緩沖筒26,所述集料斗25位于接料緩沖筒26的正下方,所述接料緩沖筒26為一個可在豎直方向轉動的筒狀物,在接料緩沖筒26的外壁上沿著圓周方向設有四個l形的接料鉤27,所述接料鉤27在接料緩沖筒26的帶動下逆時針旋轉且依次經過傳送帶3的末端,當多個煤泥運動到傳送帶3的末端的時候被逆時針轉動的接料鉤27托住,起到緩沖的作用,將煤泥放置在集料斗25里面。
由于以上操作需要各個機構之間相互配合,所以傳送帶3受控于第一電機,所述接料緩沖筒26受控于第二電機,所述第一電機、第二電機、旋轉氣缸4、推頂氣缸19、沖孔氣缸22均受控于plc控制器,這些機構在plc控制器統一發出指令的情況下,能夠做到相互配合,在特定的時間完成特定的動作。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該成型機的結構設計合理,操作自動化程度高,有利于煤泥的自動成型,大大提高了煤泥的成型效率,節省了人力資源,節約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