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平頭機上、卸料裝置及加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種能進行精準定位加工的平頭機上、卸料裝置及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直通管、三通管和彎頭等瑪鋼管件在出廠前,需要對其進行平頭加工以保證質量。一般采用平頭機對瑪鋼管件進行平頭加工,平頭機的加工效率是一個影響瑪鋼管件效益的重要因素,加工效率越高,瑪鋼管件產量越高,效益越大,許多廠家十分注重提高平頭機的加工效率。
為此,申請人設計了一種平頭機的上、卸料加工方法及上、卸料加工裝置及平頭機,并申請了發明專利(申請公布號為CN106112659A,申請公布日為2016年11月16日),在上述專利文獻中公開了一種平頭機的上、卸料加工方法,所述上、卸料加工方法是設置一個帶式傳動機構,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下夾具設置在帶式傳動機構的傳動帶上,將傳動帶上部的一端處設置為管件的上料位置A,將傳動帶上部的另外一端處設置為管件的加工位置B,將傳動帶下部區域設置為管件的卸料位置C;當加工時,在傳動帶的帶動下,每個下夾具依次由上料位置A到加工位置B到卸料位置C再到上料位置A如此循環通過,從而使得管件的上料、加工和卸料三個步驟在同一條傳動帶上同時完成。
如圖1所示,在上述專利文獻中,一個下夾具1在傳動帶2的帶動下由上料位置A移動至加工位置B,利用設置的傳感器(圖中未示出)檢測到加工位置B的下夾具后,再控制驅動帶式傳動機構的電機(圖中未示出)停止動作,然后再控制上夾具3垂向下壓移動,從而利用上夾具3和移動至加工位置B的下夾具1相配合將加工位置B處下夾具中的管件4夾緊固定住,然后再對管件4進行平頭加工。
但是,當控制驅動帶式傳動機構的電機停止動作后,由于慣性的原因,傳動帶并不能立即停住,因此,加工位置B處的下夾具并不能很精準的停在設計好的加工位置B 處,從而無法對位于加工位置B處的下夾具進行精準的定位,影響了平頭機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質量。
經過檢索,暫未發現與本申請相同或相似的專利文獻。
綜上,如何設計一種能進行精準定位加工的平頭機上、卸料裝置及加工方法,使其能對位于加工位置處的下夾具進行精準的定位,使得每個下夾具都能精準的定位在事先設計好的加工位置上以對下夾具中的管件進行平頭加工,從而提高平頭機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質量是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能進行精準定位加工的平頭機上、卸料裝置及加工方法,其能對位于加工位置處的下夾具進行精準的定位,使得每個下夾具都能精準的定位在事先設計好的加工位置上以對下夾具中的管件進行平頭加工,從而提高了平頭機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質量。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能進行精準定位加工的平頭機上、卸料裝置,包括帶式轉動機構、下夾具和傳感器,下夾具設置為三個或三個以上,帶式傳動機構包括設置在平頭機機架上的左支撐座和右支撐座、設置在左支撐座和右支撐座之間的支撐板、轉動連接在左支撐座和右支撐座之間的軸一、轉動連接在左支撐座和右支撐座之間的軸二、固接在軸一上的主動輪一和主動輪二、固接在軸二上的從動輪一和從動輪二以及用于驅動軸一轉動的電機裝置;主動輪一和從動輪一之間通過傳動帶一配合傳動連接,主動輪二和從動輪二之間通過傳動帶二配合傳動連接,三個或三個以上的下夾具固接在傳動帶一和傳動帶二之間,在傳動帶一和傳動帶二的帶動下,三個或三個以上的下夾具能依次沿支撐板從上料位置到加工位置到卸料位置再到上料位置如此循環移動通過,在位于加工位置處的支撐板的底部上設置有升降定位桿機構,在每個下夾具的底部上均設置有與升降定位桿機構的定位桿相配合的定位槽,當傳感器檢測到一個下夾具靠近加工位置時,控制升降定位桿機構的定位桿穿過支撐板插入到所述一個下夾具的定位槽中且控制電機裝置停止動作,利用定位桿與所述一個下夾具的定位槽相接觸形成限位結構,從而將所述一個下夾具精確的定位在加工位置上。
優選的,所述下夾具包括下夾具底板和設置在下夾具底板上的下夾具本體,通過將每個下夾具的下夾具底板固接在傳動帶一和傳動帶二之間從而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下夾具固接在傳動帶一和傳動帶二之間;定位槽設置在下夾具底板的底部上,定位槽的一端為開口狀,定位槽的另外一端為封閉狀,定位桿與定位槽封閉狀一端的槽側壁相接觸形成限位結構。
優選的,在支撐板上設置有導軌凸塊,在下夾具底板的底部上還設置有與導軌凸塊相配合的導向凹槽,在導向凹槽的槽底部上還設置有與導向凹槽相連通的避屑槽。
優選的,在位于支撐板中間位置處的支撐板上還設置有排屑口。
優選的,在下夾具底板的頂部上設置有十字型凸塊,在下夾具本體的底部上設置有與十字型凸塊相匹配的十字型凹槽,通過將下夾具底板的十字型凸塊卡入到下夾具本體的十字型凹槽中后,利用連接螺絲將下夾具底板和下夾具本體連接在一起。
優選的,在左支撐座中設置有軸承一,在軸一的一端上設置有卡環一和隔套一,主動輪一設置在卡環一和隔套一之間的軸一上,卡環一固接在軸一上,隔套一的一端與主動輪一相接觸,隔套一的另外一端與軸承一的內圈相接觸,在左支撐座的外側還設置有頂蓋一,頂蓋一的一端通過螺絲一鎖緊在左支撐座上,頂蓋一的另外一端插入到左支撐座中與軸承一的外圈相接觸,從而將軸一的一端轉動連接在左支撐座上;在右支撐座中設置有軸承二,在軸一的另外一端上設置有卡環二和隔套二,主動輪二設置在卡環二和隔套二之間的軸一上,卡環二固接在軸一上,隔套二的一端與主動輪二相接觸,隔套二的另外一端與軸承二的內圈相接觸,在右支撐座的外側還設置有頂蓋二,頂蓋二的一端通過螺絲二鎖緊在右支撐座上,頂蓋二的另外一端插入到右支撐座中與軸承二的外圈相接觸,從而將軸一的另外一端轉動連接在右支撐座上;
在左支撐座中設置還有軸承三,在軸二的一端上設置有卡環三和隔套三,從動輪一設置在卡環三和隔套三之間的軸二上,卡環三固接在軸二上,隔套三的一端與從動輪一相接觸,隔套三的另外一端與軸承三的內圈相接觸,在左支撐座的外側還設置有頂蓋三,頂蓋三的一端通過螺絲三鎖緊在左支撐座上,頂蓋三的另外一端插入到左支撐座中與軸承三的外圈相接觸,從而將軸二的一端轉動連接在左支撐座上,在右支撐座中設置還有軸承四,在軸二的另外一端上設置有卡環四和隔套四,從動輪二設置在卡環四和隔套四之間的軸二上,卡環四固接在軸二上,隔套四的一端與從動輪二相接觸,隔套四的另外一端與軸承四的內圈相接觸,在右支撐座的外側還設置有頂蓋四,頂蓋四的一端通過螺絲四鎖緊在右支撐座上,頂蓋四的另外一端插入到右支撐座中與軸承四的外圈相接觸,從而將軸二的另外一端轉動連接在右支撐座上。
優選的,在主動輪一、從動輪一和傳動帶一的外周設置有防護罩一,防護罩一包括上側護板一、下側護板一和周護板一,在下側護板一上設置有下半軸槽一和下半軸槽二,在位于下半軸槽一和下半軸槽二之間的下側護板一上還設置有垂直于下側護板一的連接板一,通過安裝螺絲一穿過連接板一擰入到支撐板的底部上,從而將下側護板一與支撐板連接起來;在上側護板一上開有上半軸槽一和上半軸槽二,在位于上半軸槽一和上半軸槽二之間的上側護板一上還開有避讓支撐板一端的側護板凹槽一,通過連接片一的一端連接在上側護板一的一端上和連接片一的另外一端連接在下側護板一的一端上以及通過連接片二的一端連接在上側護板一的另外一端上和連接片二的另外一端連接在下側護板一的另外一端上,從而將上側護板一和下側護板一連接起來,上側護板一和下側護板一連接起來后,上半軸槽一和下半軸槽一組成避讓軸一的一端的軸孔,上半軸槽二和下半軸槽二組成避讓軸二的一端的軸孔,周護板一包括U型的周側護板一和設置在周側護板一上且垂直于周側護板一的周側護板二,通過安裝螺絲二穿過周側護板一擰入到左支撐座上,從而將周護板一和左支撐座連接起來,上側護板一、下側護板一和周護板一之間構成防護空間一,主動輪一、從動輪一和傳動帶一位于防護空間一內;
在主動輪二、從動輪二和傳動帶二的外周設置有防護罩二,防護罩二包括上側護板二、下側護板二和周護板二,在下側護板二上設置有下半軸槽三和下半軸槽四,在位于下半軸槽三和下半軸槽四之間的下側護板二上還設置有垂直于下側護板二的連接板二,通過安裝螺絲三穿過連接板二擰入到支撐板的底部上,從而將下側護板二與支撐板連接起來;在上側護板二上開有上半軸槽三和上半軸槽四,在位于上半軸槽三和上半軸槽四之間的上側護板二上還開有避讓支撐板另外一端的側護板凹槽二,通過連接片三的一端連接在上側護板二的一端上和連接片三的另外一端連接在下側護板二的一端上以及通過連接片四的一端連接在上側護板二的另外一端上和連接片四的另外一端連接在下側護板二的另外一端上,從而將上側護板二和下側護板二連接起來,上側護板二和下側護板二連接起來后,上半軸槽三和下半軸槽三組成避讓軸一另外一端的軸孔,上半軸槽四和下半軸槽四組成避讓軸二另外一端的軸孔,周護板二包括U型的周側護板三和設置在周側護板三上且垂直于周側護板三的周側護板四,通過安裝螺絲四穿過周側護板三擰入到右支撐座上,從而將周護板二和右支撐座連接起來,上側護板二、下側護板二和周護板二之間構成防護空間二,主動輪二、從動輪二和傳動帶二位于防護空間二內。
本發明還公開一種根據如上所述的能進行精準定位加工的平頭機上、卸料裝置的加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1)、控制電機裝置動作,通過傳動帶一和傳動帶二帶動三個或三個以上的下夾具移動;
2)、當傳感器檢測到一個下夾具靠近加工位置時,控制升降定位桿機構的定位桿伸出穿過支撐板插入到所述一個下夾具的定位槽中,且控制電機裝置停止工作,在慣性的作用下,所述一個下夾具繼續移動直至所述一個下夾具的定位槽與定位桿相接觸形成限位結構,從而將所述一個下夾具精確的定位在加工位置上,再控制上夾具垂向下壓移動,從而利用上夾具和移動至加工位置的下夾具相配合將加工位置處下夾具中的管件夾緊固定住;
3)、對位于加工位置上的一個下夾具上的管件進行平頭加工;
當完成第3)步驟后再轉到執行第1)步驟,如此循環,直至完成所有管件的平頭加工操作。
優選的,所述下夾具包括下夾具底板和設置在下夾具底板上的下夾具本體,通過將每個下夾具的下夾具底板固接在傳動帶一和傳動帶二之間從而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下夾具固接在傳動帶一和傳動帶二之間;定位槽設置在下夾具底板的底部上,定位槽的一端為開口狀,定位槽的另外一端為封閉狀,定位桿與定位槽封閉狀一端的槽側壁相接觸形成限位結構;
第2)步驟中伸出的定位桿是從定位槽開口狀一端插入到定位槽中的。
優選的,所述下夾具包括下夾具底板和設置在下夾具底板上的下夾具本體,通過將每個下夾具的下夾具底板固接在傳動帶一和傳動帶二之間從而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下夾具固接在傳動帶一和傳動帶二之間;定位槽設置在下夾具底板的底部上,定位槽的兩端均為封閉狀,定位桿與定位槽的一側槽側壁相接觸形成限位結構;
第2)步驟中伸出的定位桿是從定位槽的槽口插入到定位槽中的。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定位桿與的定位槽相配合,使得本發明能對位于加工位置處的下夾具進行精準的定位,使得每個下夾具都能精準的定位在事先設計好的加工位置上以對下夾具中的管件進行平頭加工,從而提高了平頭機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質量。通過設置一端開口狀的定位槽,減小了設計難度,從而減小了平頭機上、卸料裝置的制造成本。通過在下夾具底板的底部上設置與導向凹槽相連通的避屑槽,使得下夾具在支撐板移動時能避開掉落在支撐板上的一些加工碎屑,從而保證了下夾具的正常移動。通過將下夾具設計成分體結構,當需要加工不同規格的管件時,只要對下夾具本體進行更換就可以了,從而提高了本發明的通用性。通過結構設計,使得軸一、軸一、軸二、主動輪和從動輪與支撐座之間進行組裝時,能更加方便快捷。通過設置防護罩一和防護罩二,能防止加工碎屑掉落到傳動帶、主動輪和從動輪之間,保證了平頭加工的正常進行。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的平頭機上、卸料加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平頭機上、卸料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1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去掉左支撐座后的本發明實施例1中平頭機上、卸料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下夾具本體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為翻轉后本發明實施例1中下夾具本體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下夾具底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8為翻轉后本發明實施例1中下夾具底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支撐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圖3中A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沿軸一軸向的本發明實施例1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圖11中B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防護罩二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上側護板二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下側護板二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周護板二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7為翻轉后本發明實施例2中下夾具底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 下夾具,111. 下夾具底板,112. 下夾具本體,2. 傳動帶,3. 上夾具,4. 管件,5. 傳感器,6. 左支撐座,7. 右支撐座,8. 支撐板,811. 定位桿通孔,9. 軸一,10. 軸二,11.電機裝置,12. 升降定位桿機構,13. 定位槽,14. 導軌凸塊,15. 導向凹槽,16. 避屑槽,17. 排屑口,18. 十字型凸塊,19. 十字型凹槽,20. 螺紋孔,21. 軸承一,22. 卡環一,23. 隔套一,24. 主動輪一,25. 頂蓋一,26. 螺絲一,27. 上側護板二,271. 上半軸槽三,272. 上半軸槽四,273. 側護板凹槽二,28. 下側護板二,281. 下半軸槽三,282. 下半軸槽四,283. 連接板二,29. 周護板二,291. 周側護板三,292. 周側護板四,30. 連接片三,31. 連接片四,32. 軸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詳細的闡述。
實施例1:如圖2至圖4以及圖9所示,一種能進行精準定位加工的平頭機上、卸料裝置,包括帶式轉動機構、下夾具1和傳感器5,下夾具1設置為三個或三個以上,帶式傳動機構包括設置在平頭機機架(圖中未示出)上的左支撐座6和右支撐座7、設置在左支撐座6和右支撐座7之間的支撐板8、轉動連接在左支撐座6和右支撐座7之間的軸一9、轉動連接在左支撐座6和右支撐座7之間的軸二10、固接在軸一9上的主動輪一和主動輪二、固接在軸二10上的從動輪一和從動輪二以及用于驅動軸一9轉動的電機裝置11;主動輪一和從動輪一之間通過傳動帶一配合傳動連接,主動輪二和從動輪二之間通過傳動帶二配合傳動連接,三個下夾具1固接在傳動帶一和傳動帶二之間,在傳動帶一和傳動帶二的帶動下,三個下夾具1能依次沿支撐板8從上料位置A到加工位置B到卸料位置C再到上料位置A如此循環移動通過,在位于加工位置處的支撐板8的底部上設置有升降定位桿機構12,在每個下夾具1的底部上均設置有與升降定位桿機構的定位桿相配合的定位槽13,當傳感器5檢測到一個下夾具1靠近加工位置B時,控制升降定位桿機構12的定位桿穿過支撐板8插入到所述一個下夾具的定位槽13中且控制電機裝置11停止動作,利用定位桿與所述一個下夾具的定位槽13相接觸形成限位結構,從而將所述一個下夾具1精確的定位在加工位置B上。本實施例中升降定位桿機構12的定位桿設置在事先設計好的加工位置上,當電機裝置停止動作后,在慣性的作用下,傳動帶一和傳動帶二還會帶動下夾具繼續朝前移動一定的距離,在移動過程中,伸出的定位桿會和所述一個下夾具的定位槽的一側槽側壁相接觸,從而形成限位結構,將所述一個下夾具精準的定位在首先設計好的加工位置上,然后再進行平頭加工,當所述一個下夾具上的管件加工完成后,然后再重新啟動電機裝置,整個帶式轉動機構又能重新轉動,從而帶動下一個下夾具移動到加工位置與定位桿相配合對下一個夾具進行加工位置的精準定位,如此循環動作,從而使得本實施例能對位于加工位置處的下夾具進行精準的定位,使得每個下夾具都能精準的定位在事先設計好的加工位置上以對下夾具中的管件進行平頭加工,從而提高了平頭機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質量。在本實施例中的下夾具的數量也可以像專利文獻(申請公布號為CN106112659A,申請公布日為2016年11月16日)中一樣設置為四個或四個以上的數量。左支撐座6、右支撐座7和支撐板8之間構成H型支撐結構,左支撐座6、右支撐座7和支撐板8之間可以是一體成型結構,也可以是拆裝結構。主動輪和從動輪可采用鏈輪,傳動帶可采用鏈條。升降定位桿機構12包括設置在支撐板8底部上的升降氣缸和設置在升降氣缸活塞桿上的定位桿,在升降氣缸的動作下,定位桿能沿垂向上、下運動,在支撐板8上還設置有供定位桿上、下運動的定位桿通孔811,傳感器5設置在左支撐座6上。
如圖3至圖9所示,所述下夾具1包括下夾具底板111和設置在下夾具底板111上的下夾具本體112,通過將每個下夾具的下夾具底板111固接在傳動帶一和傳動帶二之間從而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下夾具1固接在傳動帶一和傳動帶二之間;定位槽13設置在下夾具底板111的底部上,定位槽13的一端為開口狀,定位槽13的另外一端為封閉狀,定位桿與定位槽13的封閉狀一端相接觸形成限位結構。在本實施例中,伸出的定位桿是從定位槽開口狀一端插入到定位槽中的,然后在所述一個下夾具的繼續移動過程中,定位桿與定位槽的封閉狀一端的槽側壁相接觸,形成限位結構對所述一個下夾具進行定位,這樣在事先設計定位桿的伸出時間時就無需那么精準,可以控制定位桿事先伸出,再從定位槽的開口一端進入到定位槽中即可。另外,可以將定位桿的直徑設計成與定位槽的寬度相匹配,從而當定位桿從定位槽開口狀一端插入到定位槽中后的下夾具的移動過程中,還能通過定位桿與定位槽相配合,對所述一個下夾具移動的過程起到一個導向作用,使得下夾具移動起來更加平穩。
如圖7、圖9和圖10所示,在支撐板8上設置有導軌凸塊14,在下夾具底板111的底部上還設置有與導軌凸塊14相配合的導向凹槽15,在導向凹槽15的槽底部上(即靠近導軌凸塊的頂部處)還設置有與導向凹槽15相連通的避屑槽16。通過設置導軌凸塊與導向凹槽相配合,能使得下夾具在支撐板上移動起來更加平穩,通過設置避屑槽,使得下夾具在支撐板移動時能避開掉落在支撐板上的一些加工碎屑,從而保證了下夾具的正常移動。在本實施例中,導軌凸塊14、導向凹槽15和避屑槽16均設置有兩個,導軌凸塊14和導向凹槽15的縱截面均設置為三角狀。
在位于支撐板8中間位置處即位于上料位置A和加工位置B之間的支撐板8上還設置有排屑口17。申請人經過試驗發現,將排屑口設置在支撐板的中間位置時排屑效果最好,能進一步保證下夾具在支撐板上的正常移動。
如圖5至圖7所示,在下夾具底板111的頂部上設置有十字型凸塊18,在下夾具本體112的底部上設置有與十字型凸塊18相匹配的十字型凹槽19,在下夾具底板111的十字型凸塊18上還開有螺紋孔20,通過將下夾具底板的十字型凸塊18卡入到下夾具本體的十字型凹槽19中后,利用連接螺絲穿過下夾具本體112擰入到下夾具底板111上的螺紋孔20中,從而將下夾具底板111和下夾具本體112連接在一起。通過將下夾具設計成分體結構,使得當需要加工不同規格的管件時,只要對下夾具本體進行更換就可以了,從而提高了本實施例的通用性。利用十字型凸塊與十字型凹槽相配合的結構,能實現下夾具本體安裝時的快速定位,保證下夾具本體的定位更加精準,進一步提高了加工精度和加工質量。
如圖2、圖11和圖12所示(圖中只表示出軸一的一端與左支撐座之間的轉動連接結構),在左支撐座6中設置有軸承一21,在軸一9的一端上設置有卡環一22和隔套一23,主動輪一24設置在卡環一22和隔套一23之間的軸一9上,卡環一22固接在軸一9上,隔套一23的一端與主動輪一24相接觸,隔套一23的另外一端與軸承一21的內圈相接觸,在左支撐座6的外側還設置有頂蓋一25,頂蓋一25的一端通過螺絲一26鎖緊在左支撐座6上,頂蓋一25的另外一端插入到左支撐座6中與軸承一21的外圈相接觸,從而將軸一9的一端轉動連接在左支撐座6上;在右支撐座中設置有軸承二,在軸一的另外一端上設置有卡環二和隔套二,主動輪二設置在卡環二和隔套二之間的軸一上,卡環二固接在軸一上,隔套二的一端與主動輪二相接觸,隔套二的另外一端與軸承二的內圈相接觸,在右支撐座的外側還設置有頂蓋二,頂蓋二的一端通過螺絲二鎖緊在右支撐座上,頂蓋二的另外一端插入到右支撐座中與軸承二的外圈相接觸,從而將軸一的另外一端轉動連接在右支撐座上,在這里,軸一9的另外一端穿過頂蓋二與電機裝置11傳動連接;
在左支撐座中設置還有軸承三,在軸二的一端上設置有卡環三和隔套三,從動輪一設置在卡環三和隔套三之間的軸二上,卡環三固接在軸二上,隔套三的一端與從動輪一相接觸,隔套三的另外一端與軸承三的內圈相接觸,在左支撐座的外側還設置有頂蓋三,頂蓋三的一端通過螺絲三鎖緊在左支撐座上,頂蓋三的另外一端插入到左支撐座中與軸承三的外圈相接觸,從而將軸二的一端轉動連接在左支撐座上,在右支撐座中設置還有軸承四,在軸二的另外一端上設置有卡環四和隔套四,從動輪二設置在卡環四和隔套四之間的軸二上,卡環四固接在軸二上,隔套四的一端與從動輪二相接觸,隔套四的另外一端與軸承四的內圈相接觸,在右支撐座的外側還設置有頂蓋四,頂蓋四的一端通過螺絲四鎖緊在右支撐座上,頂蓋四的另外一端插入到右支撐座中與軸承四的外圈相接觸,從而將軸二的另外一端轉動連接在右支撐座上。通過上述結構設計,使得再對軸一、軸二、主動輪和從動輪與支撐座之間進行組裝時,能更加方便快捷。
如圖2、圖4、圖13至圖16所示(圖中只表示出防護罩二的安裝結構),在主動輪二、從動輪二和傳動帶二的外周設置有防護罩二,防護罩二包括上側護板二27、下側護板二28和周護板二29,在下側護板二28上設置有下半軸槽三281和下半軸槽四282,在位于下半軸槽三281和下半軸槽四282之間的下側護板二28上還設置有垂直于下側護板二28的連接板二283,通過安裝螺絲三穿過連接板二283擰入到支撐板8的底部上,從而將下側護板二28與支撐板8連接起來;在上側護板二27上開有上半軸槽三271和上半軸槽四272,在位于上半軸槽三271和上半軸槽四272之間的上側護板二27上還開有避讓支撐板另外一端的側護板凹槽二273,通過連接片三30的一端連接在上側護板二27的一端上和連接片三30的另外一端連接在下側護板二28的一端上以及通過連接片四31的一端連接在上側護板二27的另外一端上和連接片四31的另外一端連接在下側護板二28的另外一端上,從而將上側護板二27和下側護板二28連接起來,上側護板二27和下側護板二28連接起來后,上半軸槽三271和下半軸槽三281組成避讓軸一另外一端的軸孔32,上半軸槽四272和下半軸槽四282組成避讓軸二另外一端的軸孔32,周護板二29包括U型的周側護板三291和設置在周側護板三291上且垂直于周側護板三291的周側護板四292,周側護板四也是U型的,周側護板三291和周側護板四292是一體的,通過安裝螺絲四穿過周側護板三擰入到右支撐座上,從而將周護板二和右支撐座連接起來,上側護板二、下側護板二和周護板二之間構成防護空間二,主動輪二、從動輪二和傳動帶二位于防護空間二內。
在主動輪一、從動輪一和傳動帶一的外周設置有防護罩一,防護罩一的安裝結構與防護罩二的安裝結構基本上是一樣的,只不過防護罩二是用來防護靠近左支撐座的防護主動輪一、從動輪一和傳動帶一而已,即防護罩一包括上側護板一、下側護板一和周護板一,在下側護板一上設置有下半軸槽一和下半軸槽二,在位于下半軸槽一和下半軸槽二之間的下側護板一上還設置有垂直于下側護板一的連接板一,通過安裝螺絲一穿過連接板一擰入到支撐板的底部上,從而將下側護板一與支撐板連接起來;在上側護板一上開有上半軸槽一和上半軸槽二,在位于上半軸槽一和上半軸槽二之間的上側護板一上還開有避讓支撐板一端的側護板凹槽一,通過連接片一的一端連接在上側護板一的一端上和連接片一的另外一端連接在下側護板一的一端上以及通過連接片二的一端連接在上側護板一的另外一端上和連接片二的另外一端連接在下側護板一的另外一端上,從而將上側護板一和下側護板一連接起來,上側護板一和下側護板一連接起來后,上半軸槽一和下半軸槽一組成避讓軸一的一端的軸孔,上半軸槽二和下半軸槽二組成避讓軸二的一端的軸孔,周護板一包括U型的周側護板一和設置在周側護板一上且垂直于周側護板一的周側護板二,周側護板二也是U型的,周側護板一和周側護板二是一體的,通過安裝螺絲二穿過周側護板一擰入到左支撐座上,從而將周護板一和左支撐座連接起來,上側護板一、下側護板一和周護板一之間構成防護空間一,主動輪一、從動輪一和傳動帶一位于防護空間一內。通過設置防護罩一和防護罩二,能防止加工碎屑掉落到傳動帶、主動輪和從動輪之間,保證了平頭加工的正常進行。
如圖2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還公開一種根據如上所述的能進行精準定位加工的平頭機上、卸料裝置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控制電機裝置11動作,通過傳動帶一和傳動帶二帶動三個或三個以上的下夾具1移動;
2)、當傳感器5檢測到一個下夾具1靠近加工位置B時,控制升降定位桿機構12的定位桿伸出穿過支撐板8插入到所述一個下夾具1的定位槽13中,且控制電機裝置11停止工作,在慣性的作用下,所述一個下夾具1繼續移動直至所述一個下夾具1的定位槽13與定位桿相接觸形成限位結構,從而將所述一個下夾具1精確的定位在加工位置B上,再控制上夾具3垂向下壓移動,從而利用上夾具3和移動至加工位置的下夾具1相配合將加工位置處下夾具1中的管件夾緊固定住;
3)、對位于加工位置上的所述一個下夾具1上的管件進行平頭加工;
當完成第3)步驟后再轉到執行第1)步驟,如此循環,直至完成所有管件的平頭加工操作。
在本實施例中,在第2)步驟中當上夾具3和移動至加工位置的下夾具1相配合將加工位置處下夾具1中的管件夾緊固定住后,再控制升降定位桿機構12的定位桿回縮從所述一個下夾具的定位槽13中抽出,然后再執行第3)步驟。在加工前將定位桿從定位槽中抽出,是因為加工時,有很大的扭力,這樣操作能延長定位桿的使用壽命。
第2)步驟中伸出的定位桿是從定位槽開口狀一端插入到定位槽中的。
實施例2:如圖17所示,與實施例1相比,不同之處在于:定位槽13設置在下夾具底板111的底部上,定位槽13的兩端均為封閉狀,定位桿與定位槽13的一側槽側壁相接觸形成限位結構;
第2)步驟中伸出的定位桿是從定位槽13的槽口插入到定位槽中的。當傳感器檢測到一個下夾具靠近加工位置B處時,控制升降定位桿機構的定位桿穿過支撐板從定位槽的槽口插入到所述一個下夾具的定位槽中且控制電機裝置停止動作,當電機裝置停止動作后,在慣性的作用下,傳動帶一和傳動帶二還會帶動下夾具繼續朝前移動一定的距離,在移動過程中,伸出的定位桿會和所述一個下夾具的定位槽的一側槽側壁相接觸,從而形成限位結構。
綜上,通過定位桿與的定位槽相配合,使得本發明能對位于加工位置處的下夾具進行精準的定位,使得每個下夾具都能精準的定位在事先設計好的加工位置上以對下夾具中的管件進行平頭加工,從而提高了平頭機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質量。通過設置一端開口狀的定位槽,減小了設計難度,從而減小了平頭機上、卸料裝置的制造成本。通過在下夾具底板的底部上設置與導向凹槽相連通的避屑槽,使得下夾具在支撐板移動時能避開掉落在支撐板上的一些加工碎屑,從而保證了下夾具的正常移動。通過將下夾具設計成分體結構,當需要加工不同規格的管件時,只要對下夾具本體進行更換就可以了,從而提高了本發明的通用性。通過結構設計,使得軸一、軸一、軸二、主動輪和從動輪與支撐座之間進行組裝時,能更加方便快捷。通過設置防護罩一和防護罩二,能防止加工碎屑掉落到傳動帶、主動輪和從動輪之間,保證了平頭加工的正常進行。
以上實施例僅供說明本發明之用,而非對本發明的限制,有關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做出各種變化或變換,因此所有等同的技術方案也應該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由各權利要求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