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自動化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噴嘴銅套加熱圈滾壓機。
背景技術:
注塑機的噴嘴內一般設有銅套,銅套外卷繞有加熱圈,通過對加熱圈通電發熱從而對噴嘴加熱,以對經過噴嘴的膠料進行加熱,從而確保膠料始終處于熔融狀態。現有技術中在制造銅套時,一般是純手動轉動銅套將加熱圈卷繞在銅套外表面的凹槽內,但該種純人工手動操作的方法不但會造成產能跟不上,且繞壓在銅套外的凹槽上的加熱圈的松緊度偏差大,產品報廢率高;同時,工人操作勞動強度大,操作難度高,一般工人經過簡單培訓還未能獨立操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噴嘴銅套加熱圈滾壓機,旨在解決現有技術手工轉動銅套以卷繞加熱圈至銅套上的生產方式造成產能低以及報廢率高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噴嘴銅套加熱圈滾壓機,包括機架、升降驅動裝置、滾壓軸驅動裝置、兩個固定滾壓軸和兩個活動滾壓軸;
所述機架上設有工作臺和位于所述工作臺上方的支架,兩所述固定滾壓軸固定安裝于所述工作臺的上方且位于所述支架的下方,所述升降驅動裝置安裝于所述支架上,兩所述活動滾壓軸與所述支架連接并經所述升降驅動裝置驅動將銅套抵壓于兩所述固定滾壓軸上;
所述滾壓軸驅動裝置包括聯動機構和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安裝于所述工作臺上,所述聯動機構連接于所述驅動電機的主軸與兩所述固定滾壓軸和兩所述活動滾壓軸之間,并帶動兩所述固定滾壓軸和兩所述活動滾壓軸朝正方向轉動以驅使抵壓于兩所述固定滾壓軸與兩所述活動滾壓軸之間的所述銅套反方向轉動。
優選地,所述聯動機構包括下小齒輪、下中齒輪、下大齒輪、上小齒輪、上中齒輪、上大齒輪、中大齒輪、上連桿和下連桿;
所述下小齒輪安裝于兩所述固定滾壓軸的一端,所述下中齒輪與所述下小齒輪嚙合且與所述下大齒輪固定連接,所述上小齒輪安裝于兩所述活動滾壓軸的一端,所述上中齒輪與所述上小齒輪嚙合且與所述上大齒輪固定連接;
所述中大齒輪嚙合連接于所述下大齒輪與所述上大齒輪之間,且所述上連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上大齒輪和所述中大齒輪轉動連接,所述下連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中大齒輪和所述下大齒輪轉動連接,所述下大齒輪與所述驅動電機的主軸連接。
優選地,所述滾壓軸驅動裝置還包括變速箱,所述變速箱的輸入軸與所述驅動電機的主軸連接,所述變速箱的輸出軸與所述下大齒輪連接。
優選地,所述工作臺上設有下滾壓軸安裝座,兩所述固定滾壓軸可轉動地安裝于所述下滾壓軸安裝座上。
優選地,所述升降驅動裝置包括壓力缸、移動板和導向桿,所述支架上設有導向孔,所述導向桿的一端與所述移動板固定連接、另一端穿過所述導向孔,所述壓力缸安裝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壓力缸的活塞桿與所述移動板固定連接,兩所述活動滾壓軸與所述移動板固定連接。
優選地,所述升降驅動裝置還包括油壓站,所述油壓站與所述壓力缸連通以提供壓力油至所述壓力缸內。
優選地,所述移動板上設有上滾壓軸安裝座,兩所述活動滾壓軸可轉動地安裝于所述上滾壓軸安裝座上。
優選地,所述噴嘴銅套加熱圈滾壓機還包括控制裝置,所述控制裝置包括PLC控制箱和腳踏式開關,所述PLC控制箱與所述升降驅動裝置和所述滾壓軸驅動裝置的動力部件電性連接,所述腳踏式開關與所述PLC控制箱電性連接以控制所述升降驅動裝置和所述滾壓軸驅動裝置的動力部件的開關。
優選地,所述控制裝置還包括正反轉操作按鈕和調速器,所述正反轉操作按鈕和所述調速器均與所述PLC控制箱電性連接。
優選地,所述噴嘴銅套加熱圈滾壓機還包括支撐棒,所述支撐棒放置于兩所述固定滾壓軸上并伸入所述銅套內以支撐所銅套。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噴嘴銅套加熱圈滾壓機,將銅套放置在兩個固定滾壓軸上,然后將加熱圈的首端固定在銅套的凹槽內,再通過升降驅動裝置驅動兩個活動滾壓軸下降之間將銅套抵壓在兩個固定滾壓軸與兩個活動滾壓軸之間,最后通過滾壓軸驅動裝置的驅動電機帶動聯動機構動作,聯動機構帶動兩個固定滾壓軸和兩個活動滾壓軸朝正方向轉動,通過兩個固定滾壓軸和兩個活動滾壓軸與銅套之間的摩擦力帶動銅套反方向轉動,從而使得銅套自動卷繞加熱圈,從而實現半自動化卷繞加熱圈至銅套上,不但能夠提升產能,且能夠確保加熱圈繞壓在銅套上的松緊度一致,產品良品率高;同時,普通工人經過簡單學習即可操作,操作勞動強度小,操作難度低,可以實現一人多崗進行操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噴嘴銅套加熱圈滾壓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噴嘴銅套加熱圈滾壓機的主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噴嘴銅套加熱圈滾壓機處于加工狀態時的側視圖。
圖4為圖2中A處的局部結構放大示意圖。
附圖標記包括:
10—機架 11—工作臺 12—支架
20—升降驅動裝置 21—壓力缸 22—移動板
23—導向桿 24—油壓站 30—滾壓軸驅動裝置
31—驅動電機 32—聯動機構 33—變速箱
40—固定滾壓軸 41—下滾壓軸安裝座 50—活動滾壓軸
51—上滾壓軸安裝座 60—控制裝置 61—PLC控制箱
62—腳踏式開關 63—正反轉操作按鈕 64—調速器
70—銅套 80—加熱圈 90—支撐棒
321—下小齒輪 322—下中齒輪 323—下大齒輪
324—上小齒輪 325—上中齒輪 326—上大齒輪
327—中大齒輪 328—上連桿 329—下連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1~4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長度”、“寬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噴嘴銅套加熱圈滾壓機,包括機架10、升降驅動裝置20、滾壓軸驅動裝置30、兩個固定滾壓軸40和兩個活動滾壓軸50;所述機架10上設有工作臺11和位于所述工作臺11上方的支架12,兩所述固定滾壓軸40固定安裝于所述工作臺11的上方且位于所述支架12的下方,所述升降驅動裝置20安裝于所述支架12上,兩所述活動滾壓軸50與所述支架12連接并經所述升降驅動裝置20驅動將銅套70抵壓于兩所述固定滾壓軸40上;所述滾壓軸驅動裝置30包括聯動機構32和驅動電機31,所述驅動電機31安裝于所述工作臺11上,所述聯動機構32連接于所述驅動電機31的主軸與兩所述固定滾壓軸40和兩所述活動滾壓軸50之間,并帶動兩所述固定滾壓軸40和兩所述活動滾壓軸50朝正方向轉動以驅使抵壓于兩所述固定滾壓軸40與兩所述活動滾壓軸50之間的所述銅套70反方向轉動。
具體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噴嘴銅套加熱圈滾壓機,將銅套70放置在兩個固定滾壓軸40上,然后將加熱圈80的首端固定在銅套70的凹槽內,再通過升降驅動裝置20驅動兩個活動滾壓軸50下降之間將銅套70抵壓在兩個固定滾壓軸40與兩個活動滾壓軸50之間,最后通過滾壓軸驅動裝置30的驅動電機31帶動聯動機構32動作,聯動機構32帶動兩個固定滾壓軸40和兩個活動滾壓軸50朝正方向轉動,通過兩個固定滾壓軸40和兩個活動滾壓軸50與銅套70之間的摩擦力帶動銅套70反方向轉動,從而使得銅套70自動卷繞加熱圈80,從而實現半自動化卷繞加熱圈80至銅套70上,不但能夠提升產能,且能夠確保加熱圈80繞壓在銅套70上的松緊度一致,產品良品率高;同時,普通工人經過簡單學習即可操作,操作勞動強度小,操作難度低,可以實現一人多崗進行操作。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固定滾壓軸40和活動滾壓軸50開始轉動的方向即定義為正方向,那么通過摩擦力實現轉動的銅套70則為反方向轉動。也即是說,固定滾壓軸40和活動滾壓軸50的轉動方向可以是順時針或者逆時針,同理,銅套70的轉動方向即可以是逆時針或者順時針。
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進一步地,所述噴嘴銅套加熱圈滾壓機還包括支撐棒90,所述支撐棒90放置于兩所述固定滾壓軸40上并伸入所述銅套70內以支撐所銅套70。具體地,通過設置支撐棒90對銅套70進行支撐,以確保在兩個固定滾壓軸40和兩個活動滾壓軸50的抵壓下不會出現凹陷,即確保銅套70的完整性,避免出現變形而報廢。
如圖2和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聯動機構32包括下小齒輪321、下中齒輪322、下大齒輪323、上小齒輪324、上中齒輪325、上大齒輪326、中大齒輪327、上連桿328和下連桿329;所述下小齒輪321安裝于兩所述固定滾壓軸40的一端,所述下中齒輪322與所述下小齒輪321嚙合且與所述下大齒輪323固定連接,所述下中齒輪322與所述下大齒輪323可以采用軸連接的方式實現固定連接,所述上小齒輪324安裝于兩所述活動滾壓軸50的一端,所述上中齒輪325與所述上小齒輪324嚙合且與所述上大齒輪326固定連接,所述上中齒輪325與所述上大齒輪326可以采用軸連接的方式實現固定連接,;所述中大齒輪327嚙合連接于所述下大齒輪323與所述上大齒輪326之間,且所述上連桿328的兩端分別與所述上大齒輪326和所述中大齒輪327轉動連接,所述下連桿329的兩端分別與所述中大齒輪327和所述下大齒輪323轉動連接,所述下大齒輪323與所述驅動電機31的主軸連接。具體地,驅動電機31的主軸帶動下大齒輪323轉動,下大齒輪323通過中大齒輪327帶動上大齒輪326轉動,然后下大齒輪323和上大齒輪326分別同時帶動下中齒輪322和上中齒輪325轉動,下中齒輪322和上中齒輪325同時帶動下小齒輪321和上小齒輪324轉動,如此即實現控制兩個固定滾壓軸40和兩個活動滾壓軸50同時朝向正方向轉動,那么抵壓在兩個固定滾壓軸40和兩個活動滾壓軸50之間的銅套70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作反方向轉動,從而實現卷繞加熱圈80。另外,上連桿328和下連桿329的設置可以確保上大齒輪326隨著活動滾壓軸50上下升降時,始終實現與中大齒輪327嚙合連接。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滾壓軸驅動裝置30還包括變速箱33,所述變速箱33的輸入軸與所述驅動電機31的主軸連接,所述變速箱33的輸出軸與所述下大齒輪323連接。具體地,通過變速箱33的設置,那么可以對驅動電機31的主軸轉動的速度進行變換,從而實現變換對各齒輪的轉動速度以滿足生產的需求。
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工作臺11上設有下滾壓軸安裝座41,兩所述固定滾壓軸40可轉動地安裝于所述下滾壓軸安裝座41上。具體地,下滾壓軸安裝座41的設置為兩個固定滾壓軸40提供的安裝支撐的結構,并保證兩個固定滾壓軸40可以轉動,那么即可確保在滾壓軸驅動裝置30的驅動下實現轉動。
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升降驅動裝置20包括壓力缸21、移動板22和導向桿23,其中,上大齒輪326安裝在移動板22上且實現可轉動地安裝;所述支架12上設有導向孔(圖未示),所述導向桿23的一端與所述移動板22固定連接、另一端穿過所述導向孔,所述壓力缸21安裝于所述支架12上,且所述壓力缸21的活塞桿與所述移動板22固定連接,兩所述活動滾壓軸50與所述移動板22固定連接。具體地,壓力缸21的活塞桿在伸縮的過程中帶動與其連接的移動板22上下升降,進一步地,在導向桿23的作用下可以確保移動板22在移動過程中以導向桿23與導向孔的配合為導向,從而確保移動板22在移動過程中的方向的穩定性,那么即可實現控制安裝在移動板22上的兩個活動滾壓軸50上下升降的穩定性。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升降驅動裝置20還包括油壓站24,所述油壓站24與所述壓力缸21連通以提供壓力油至所述壓力缸21內。具體地,壓力缸21為油壓缸,通過油壓站24為壓力缸21供油,從而確保壓力缸21具有足夠的動力驅動移動板22上下升降。
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移動板22上設有上滾壓軸安裝座51,兩所述活動滾壓軸50可轉動地安裝于所述上滾壓軸安裝座51上。具體地,上滾壓軸安裝座51的設置為兩個活動滾壓軸50提供的安裝支撐的結構,并保證兩個活動滾壓軸50可以轉動,那么即可確保在滾壓軸驅動裝置30的驅動下實現轉動。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噴嘴銅套加熱圈滾壓機還包括控制裝置60,所述控制裝置60包括PLC控制箱61和腳踏式開關62,所述PLC控制箱61與所述升降驅動裝置20和所述滾壓軸驅動裝置30的動力部件電性連接,所述腳踏式開關62與所述PLC控制箱61電性連接以控制所述升降驅動裝置20和所述滾壓軸驅動裝置30的動力部件的開關。具體地,腳踏式開關62的設置可以使得工作人員通過腳踩的控制方式來對整臺機的開關實現控制。PLC控制箱61的設置可以方便協調控制升降驅動裝置20和滾壓軸驅動裝置30的動力部件,確保兩者協調工作。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的PLC控制箱61為現有技術,其內置電路等部件不作改進,只要根據生產需求編設程序即可。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控制裝置60還包括正反轉操作按鈕63和調速器64,所述正反轉操作按鈕63和所述調速器64均與所述PLC控制箱61電性連接。具體地,正反轉操作按鈕63和調速器64的做用主要是調節驅動電機31的主軸的正反轉和轉速的大小,如此,可以適當控制生產的速率。
綜上所述可知本實用新型乃至少具有以下所述的優良特性:一、銅套70的發熱圈的卷繞工作實現了自動化操作;二、機器自動繞壓的質量比人手工繞壓的穩定;三、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四、生產效率提高了10倍,人工成本降低11倍;五、操作簡單,大幅降低了操作難度。從而得以令其在使用上,增進以往技術中所未有的效能而具有實用性,成為一極具實用價值的產品。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