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發動機皮帶輪螺栓擰緊機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皮帶輪螺栓擰緊機反力機構。
背景技術:
減震皮帶輪是安裝在發動機曲軸上給發動機配氣機構,冷卻系統,潤滑系統等提供動力的傳動系統中的重要傳動部件,其不僅可以傳遞動力,還可以減少發動機工作時曲軸扭轉方向的振動和彎曲方向的振動,皮帶輪螺栓擰緊機是發動機裝配線上的擰緊設備,皮帶輪螺栓擰緊機可分為半自動設備和全自動設備,至于是選擇半自動還是全自動,要結合產品的產量,產品的結構,成本預算等因素綜合考慮來選擇。
減震皮帶輪輪輻孔開口寬度狹小且其輪輻孔孔距也狹小,然而其相應的擰緊螺栓所需的工藝扭矩比較大,由于皮帶輪輪輻孔開口寬度狹小,若要利用反力臂插入到輪輻孔中來限制其運動,即提供平衡力,則反力臂的大小受到輪輻孔的大小限制,此外由于輪輻孔孔距狹小加上擰緊時中間設有螺栓擰緊套筒等,綜合以上制約因素,就限制住了反力臂的大小不能太大,太大則與擰緊套筒干涉沒有安裝固定空間或者無法插入到輪輻孔中,由于擰緊皮帶輪螺栓所需的工藝扭矩比較大且輪輻孔孔距狹小,要平衡其扭矩,根據反力臂工作時力學關系原理,則在反力臂的大小受限的情況下,反力臂的長度也不能太長,否則相應的皮帶輪反力臂會被擰斷,因此,直接設置反力柱插入輪輻孔中來限制皮帶輪螺栓擰緊時的反力,存在著困難,設置太小會被擰斷,設置到大點可以承受扭矩,又沒有安裝空間,目前傳統的皮帶輪螺栓擰緊機,在面對大的工藝擰緊扭矩,且皮帶輪輪輻孔開口寬度狹小,輪輻孔孔距也狹小這樣一種情況下,往往采用固定曲軸飛輪端來平衡擰緊皮帶輪螺栓時的扭矩,這種方法在結構上增加了零部件使得整個設備更加復雜。
技術實現要素:
(一)解決的技術問題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皮帶輪螺栓擰緊機反力機構,具備結構簡單,經濟實用等優點,解決了大的工藝擰緊扭矩,且皮帶輪輪輻孔開口寬度狹小,輪輻孔孔距也狹小這樣一種情況下皮帶輪螺栓擰緊時,利用皮帶輪自身來平衡擰緊扭矩困難的問題。
(二)技術方案
為實現上述結構簡單,經濟實用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皮帶輪螺栓擰緊機反力機構,包括減震皮帶輪,所述減震皮帶輪的內腔固定安裝有反力臂,反力臂貫穿位于減震皮帶輪左側的反力過渡盤由夾持件固定安裝,所述反力過渡盤的左側固定安裝有套筒延長桿。
所述套筒延長桿的頂部和底部均固定安裝有滾珠軸承,滾珠軸承的頂部和底部均固定安裝有插銷,插銷的右側固定安裝有位于滾珠軸承上方和下方的反力限位柱,所述插銷的左側固定安裝有位于滾珠軸承上方和下方的擰緊限位座。
所述減震皮帶輪的左側固定安裝有導桿,導桿的外側套接有彈簧,彈簧的左側固定安裝有與導桿套接的彈簧座,彈簧座的左側固定安裝有與導桿套接的導套,導套的左側固定安裝有與導桿套接的限位座。
優選的,所述擰緊限位座上設有導套和反力限位柱。
優選的,所述導桿的外側套接有彈簧及彈簧座。
優選的,所述導桿的端部連接有反力過渡盤。
優選的,所述反力臂安裝反力過渡盤上,所述反力臂的末端大小小于輪輻孔的直徑。
優選的,所述反力過渡盤可以相對于所述反力限位柱沿導桿的方向運動,所述反力過渡盤上開設的孔與所述反力限位柱套合。
優選的,所述反力過渡盤與減震皮帶輪貼合面到反力限位柱的端面的距離等于擰緊軸工作時要被壓縮的距離。
(三)有益效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了皮帶輪螺栓擰緊機反力機構,具備以下有益效果:
1、該皮帶輪螺栓擰緊機反力機構,通過設置導桿上套有彈簧,因此工作時在彈簧力的作用下反力過渡盤始終壓緊在皮帶輪端面上,進而保證了安裝在反力過渡盤上的反力臂可以始終插在皮帶輪輪輻孔,反力臂安裝在反力過渡盤上,而反力過渡盤工作時始終壓緊在皮帶輪端面上,因此使得反力臂的長度可以很短;這樣在反力臂的形狀大小受限制的情況下,使之承受的外力可以更大。而且由于其可以做的小點,因而有力安裝空間,反力過渡盤與導桿連接,且導桿與導套采用小間隙配合,導桿可以相對導套運動,導套與反力限位柱均安裝在擰緊限位座上,因此導套與反力限位柱位置確定,進而導桿與反力限位柱位置確定,進而反力過渡盤與反力限位柱位置確定,反力過渡盤可以相對于反力限位柱沿導柱方向運動,且反力過渡盤上所開的孔可以與反力限位柱套合,當擰緊套筒剛要與被擰緊螺栓接觸時,反力過渡盤的與減震皮帶輪貼合面到反力限位柱的端面的距離等于擰緊軸工作時要被壓縮的距離,皮帶輪螺栓擰緊時皮帶輪所受扭矩可以通過反力臂傳遞到反力過渡盤,反力過渡盤傳遞到反力限位柱,反力限位柱傳遞到擰緊限位座,最后由擰緊限位座傳遞到機架上,從而達到了結構簡單,經濟實用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反力限位柱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導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減震皮帶輪、2反力臂、3反力過渡盤、4夾持件、5套筒延長桿、6滾珠軸承、7插銷、8反力限位柱、9擰緊限位座、10導桿、11彈簧、12彈簧座、13導套、14限位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皮帶輪螺栓擰緊機反力機構,包括減震皮帶輪1,減震皮帶輪1的內腔固定安裝有反力臂2,反力臂2安裝反力過渡盤3上,反力過渡盤3與減震皮帶輪1貼合面到反力限位柱8的端面的距離等于擰緊軸工作時要被壓縮的距離,反力臂2的末端大小小于輪輻孔的直徑,反力臂2貫穿位于減震皮帶輪1左側的反力過渡盤3由夾持件4固定安裝,反力過渡盤3可以相對于反力限位柱8沿導桿10的方向運動,反力過渡盤3上開設的孔與反力限位柱8套合,反力過渡盤3的左側固定安裝有套筒延長桿5。
套筒延長桿5的頂部和底部均固定安裝有滾珠軸承6,滾珠軸承6的頂部和底部均固定安裝有插銷7,插銷7的右側固定安裝有位于滾珠軸承6上方和下方的反力限位柱8,插銷7的左側固定安裝有位于滾珠軸承6上方和下方的擰緊限位座9,擰緊限位座9上設有導套13和反力限位柱8。
減震皮帶輪1的左側固定安裝有導桿10,導桿10的端部連接有反力過渡盤3,導桿10的外側套接有彈簧11及彈簧座12,導桿10的外側套接有彈簧11,彈簧11的左側固定安裝有與導桿10套接的彈簧座12,彈簧座12的左側固定安裝有與導桿10套接的導套13,導套13的左側固定安裝有與導桿10套接的限位座14,通過設置導桿10上套有彈簧11,因此工作時在彈簧11力的作用下反力過渡盤3始終壓緊在皮帶輪端面上,進而保證了安裝在反力過渡盤3上的反力臂2可以始終插在皮帶輪輪輻孔,反力臂2安裝在反力過渡盤3上,而反力過渡盤3工作時始終壓緊在皮帶輪端面上,因此使得反力臂2的長度可以很短,這樣在反力臂2的形狀大小受限制的情況下,使之承受的外力可以更大,而且由于其可以做的小點,因而有力安裝空間,反力過渡盤3與導桿10連接,且導桿10與導套13采用小間隙配合,導桿10可以相對導套13運動,導套13與反力限位柱均安裝在擰緊限位座9上,因此導套13與反力限位柱位置確定,進而導桿10與反力限位柱位置確定,進而反力過渡盤3與反力限位柱位置確定,反力過渡盤3可以相對于反力限位柱沿導柱方向運動,且反力過渡盤3上所開的孔可以與反力限位柱套合,當擰緊套筒剛要與被擰緊螺栓接觸時,反力過渡盤3的與減震皮帶輪1貼合面到反力限位柱的端面的距離等于擰緊軸工作時要被壓縮的距離,皮帶輪螺栓擰緊時皮帶輪所受扭矩可以通過反力臂2傳遞到反力過渡盤,反力過渡盤3傳遞到反力限位柱8,反力限位柱8傳遞到擰緊限位座9,最后由擰緊限位座9傳遞到機架上,從而達到了結構簡單,經濟實用的效果。
在使用時,擰緊驅動機構或人工推著擰緊組件靠向曲軸皮帶輪的過程中,當擰緊組件中的螺栓擰緊套筒剛和皮帶輪螺栓接觸時,在彈簧11的作用下反力過渡盤3始終壓緊在皮帶輪端面上,安裝在反力過渡盤3上的反力臂2插在皮帶輪輪輻孔中,此時反力過渡盤3與反力限位柱兩者間的間距約二十毫米,當擰緊組件到達擰緊位時,反力過渡盤3與反力限位柱套合,這樣在皮帶輪螺栓被擰緊時,皮帶輪所受扭矩可以通過反力臂2傳遞到反力過渡盤3,反力過渡盤3傳遞到反力限位柱8,反力限位柱8傳遞到擰緊限位座9,最后由擰緊限位座9傳遞到滑臺板上,進而起到擰緊反力作用。
綜上所述,該皮帶輪螺栓擰緊機反力機構,通過設置導桿10上套有彈簧11,因此工作時在彈簧11力的作用下反力過渡盤3始終壓緊在皮帶輪端面上,進而保證了安裝在反力過渡盤3上的反力臂2可以始終插在皮帶輪輪輻孔,反力臂2安裝在反力過渡盤3上,而反力過渡盤3工作時始終壓緊在皮帶輪端面上,因此使得反力臂2的長度可以很短,這樣在反力臂2的形狀大小受限制的情況下,使之承受的外力可以更大,而且由于其可以做的小點,因而有力安裝空間,反力過渡盤3與導桿10連接,且導桿10與導套13采用小間隙配合,導桿10可以相對導套13運動,導套13與反力限位柱均安裝在擰緊限位座9上,因此導套13與反力限位柱位置確定,進而導桿10與反力限位柱位置確定,進而反力過渡盤3與反力限位柱位置確定,反力過渡盤3可以相對于反力限位柱沿導柱方向運動,且反力過渡盤3上所開的孔可以與反力限位柱套合,當擰緊套筒剛要與被擰緊螺栓接觸時,反力過渡盤3的與減震皮帶輪1貼合面到反力限位柱的端面的距離等于擰緊軸工作時要被壓縮的距離,皮帶輪螺栓擰緊時皮帶輪所受扭矩可以通過反力臂2傳遞到反力過渡盤3,反力過渡盤3傳遞到反力限位柱8,反力限位柱8傳遞到擰緊限位座9,最后由擰緊限位座9傳遞到機架上,從而達到了結構簡單,經濟實用的效果,解決了大的工藝擰緊扭矩,且皮帶輪輪輻孔開口寬度狹小,輪輻孔孔距也狹小這樣一種情況下皮帶輪螺栓擰緊時,利用皮帶輪自身來平衡擰緊扭矩困難的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