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模具,尤其涉及一種汽車后扭力梁切端模。
背景技術:
在加工汽車后扭力梁的過程中,需要采用切端模對后扭力梁板材的兩端端頭各沖制出兩個開口。現有的切端模單次沖制只能切一端,例如:先將后扭力梁板材定位,使左端端頭與切端模的沖頭對齊切左端端頭;然后移動后扭力梁板材,重新定位,使右端端頭與切端模的沖頭對齊切右端端頭。
加工過程中,需要進行兩次定位,兩端端頭分步切,不僅效率低,而且分兩次沖制導致板材兩端翹曲程度不一致,從而導致兩端開口不對稱以及兩端開口之間的間距一致性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后扭力梁整體式切端模,只需一次性沖制,即可完成后扭力梁板材兩端端頭開口的加工,解決分兩次沖制所導致的板材兩端翹曲程度不一致,兩端開口不對稱以及兩端開口之間的間距一致性差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后扭力梁整體式切端模,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上模座上設置有導向套、左凸模框和右凸模框;所述左凸模框內設置有左凸模,所述右凸模框內設置有右凸模;所述下模座上設置有導向柱、左凹模框、右凹模框和支撐板;所述左凹模框內設置有左凹模,所述右凹模框內設置有右凹模;所述支撐板的左端與左凹模框的右端貼合,所述支撐板的右端與右凹模框的左端貼合;所述左凹模框上設置有左限位結構,所述右凹模框上設置有右限位結構;所述導向套與導向柱滑動配合,所述左凸模與左凹模適配,所述右凸模與右凹模適配。
進一步的,所述上模座設置有校平機構,所述校平機構包括彈性柱和壓板,所述壓板通過彈性柱固定在上模座上。
進一步的,所述彈簧柱為聚氨酯彈簧。
進一步的,所述彈性柱包括4組,每組包括沿寬度方向布置的兩個彈性柱,各組彈性柱沿長度方向等間距布置。
進一步的,所述下模座設置在支撐塊上。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塊包括4個,各支撐塊沿長度方向等間距布置。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實用新型后扭力梁整體式切端模,只需一次定位,一次沖制就可以將后扭力梁板材的兩端端頭各沖制出兩個開口;不僅效率高,而且沖制成型的后扭力梁板材,兩端翹曲程度一致,兩端開口對稱,兩端開口之間的間距一致性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示意圖;
圖4是圖3的A-A剖視示意圖;
圖5是圖2的B-B剖視示意圖;
圖6是圖2的C-C剖視示意圖;
圖中所示:上模座1、導向套11、左凸模框121、右凸模框122、左凸模131、右凸模132、校平機構14、彈性柱141、壓板142、下模座2、導向柱21、左凹模框221、右凹模框222、左凹模231、右凹模232、左限位結構241、右限位結構242、支撐板25、支撐塊3、后扭力梁板材4。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為了描述方便,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術語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裝置必需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或者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如圖1至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后扭力梁整體式切端模,包括上模座1和下模座2;所述上模座1上設置有導向套11、左凸模框121和右凸模框122;所述左凸模框121內設置有左凸模131,所述右凸模框122內設置有右凸模132;所述下模座2上設置有導向柱21、左凹模框221、右凹模框222和支撐板25;所述左凹模框221內設置有左凹模231,所述右凹模框222內設置有右凹模232;所述支撐板25的左端與左凹模框221的右端貼合,所述支撐板25的右端與右凹模框222的左端貼合;所述左凹模框221上設置有左限位結構241,所述右凹模框222上設置有右限位結構242;所述導向套11與導向柱21滑動配合,所述左凸模131與左凹模231適配,所述右凸模132與右凹模232適配。
其中,導向套11與導向柱21滑動配合用于上模座1的導向,左凸模131與左凹模231適配用于沖裁后扭力梁板材4左端頭處的開口,右凸模132與右凹模232適配用于沖裁后扭力梁板材4右端頭處的開口,凸模與凹模適配保證沖裁間隙0.2mm,支撐板25用于支撐后扭力梁板材4,左限位結構241、右限位結構242用于對后扭力梁板材4進行限位,左限位結構241和右限位結構242均包括后扭力梁板材4寬度方向的限位塊和后扭力梁板材4長度方向的限位塊。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后扭力梁整體式切端模沖制后扭力梁板材4兩端端頭的開口時,將后扭力梁板材4放置在支撐板25上,且后扭力梁板材4兩端端頭通過左限位結構241、右限位結構242進行限位;上模座1在導向套11與導向柱21的配合下,沿著導向柱21向下滑動,左凸模131與左凹模231配合、右凸模132與右凹模232分別沖裁后扭力梁板材4左端頭處、右端頭處的開口,只需一次定位,一次沖制就可以將后扭力梁板材的兩端端頭各沖制出兩個開口;不僅效率高,而且沖制成型的后扭力梁板材,兩端翹曲程度一致,兩端開口對稱,兩端開口之間的間距一致性好。
為了沖制過程中對后扭力梁板材4進行校平,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上模座1設置有校平機構14,所述校平機構14包括彈性柱141和壓板142,所述壓板142通過彈性柱141固定在上模座1上。其中,彈性柱141至少為兩組,優選4組,每組包括沿寬度方向布置的兩個彈性柱141,各組彈性柱141沿長度方向等間距布置,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是指后扭力梁板材4的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壓板142的尺寸與后扭力梁板材4的尺寸匹配。當左凸模131、右凸模132將后扭力梁板材4沖穿后繼續向下運動,壓板142將后扭力梁板材4壓平,防止翹曲;同時,沖制完成后,上模座1向上移動時,校平機構14還起卸料的作用,將套在左凸模131和右凸模132上的后扭力梁板材4卸下,由于彈性柱141有一定的預壓縮量,用于提供卸料力。
彈性柱141可以才用鋼質彈簧或橡皮等彈性元件,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彈簧柱141為聚氨酯彈簧。聚氨酯彈簧強度高、回彈性好、壓縮永久變形小、緩沖性好、不需加油、不傷模具。
為了便于安裝,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下模座2設置在支撐塊3上。支撐塊3的數量至少為2個,優選4個,各支撐塊3沿長度方向等間距布置,長度方向是指后扭力梁板材4的長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