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叉車輪轂鍛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叉車輪轂半固態模鍛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叉車輪轂的制造工藝可以分成兩類:一類即鑄造,包括(金屬型)重力鑄造和低壓鑄造等。采用重力鑄造工藝生產的紹合金輪轂由于縮孔、疏松等缺陷過多而導致機械強度較低,并且成品率較低使得生產成本過高而已經在國外逐漸淘汰。目前,低壓鑄造法已成為主流,在普通轎車輪轂上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采用低壓鑄造工藝的產品質量和成品率都有一定提高,但仍然在組織致密性和力學性能上不夠理想,因此為了保持輪轂結構強度和液態充型需要壁厚較大,后續加工量很大,不能滿足輕量化設計和高可靠性的要求。另一大類為鍛造工藝,采用鍛造工藝生產的叉車輪轂雖然力學性能高,可以實現高結構強度,重量也輕,但成品率只有50%左右,材料利用率低,而且由于不能實現近凈成形導致后續機械加工量大,生產成本高,價格昂貴,不能滿足低成本的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叉車輪轂半固態模鍛裝置。
一種叉車輪轂半固態模鍛裝置,包括上模芯、邊模、底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芯設置在底模的上部,邊模設置在底模的外側,上模芯通過螺栓固定在上模座底部中心的圓槽中,上模座上部的中心處通過連接裝置與液壓油缸的活塞桿相連接,液壓油缸通過螺栓固定在上固定座上,上模座的兩側設有滑槽,導桿穿過上模座兩側的滑槽,導桿的上下端分別固定在上固定座和下模座上,底模通過螺栓固定在下模座上部中心的圓槽中,下模座的中心處設有圓形通孔,底模下端面中心處設有圓形凹槽,底模下端面的圓形凹槽設有圓形通孔,底模的圓形通孔中安裝有頂料桿。
優選地,所述上固定座的兩側通過立柱固定在下模座上。
優選地,所述頂料桿的底部與頂料板相連接,頂料板設置在下模座的中心處的圓形通孔中。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通過液壓油缸驅動上模芯下移,將設置在邊模、底模的半固態金屬溶體鍛壓成叉車輪轂,完成鍛壓后,上模芯上移,通過頂料桿頂出成形后的輪轂胚件,具有使用方便、效率高、產品質量好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叉車輪轂半固態模鍛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液壓油缸,2、上固定座,3、立柱,4、導桿,5、上模座,6、上模芯,7、邊模,8、下模座,9、底模,10、頂料板,11、頂料桿,12、模腔。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一種叉車輪轂半固態模鍛裝置,包括上模芯6、邊模7、底模9,所述上模芯6設置在底模9的上部,邊模7設置在底模9的外側,上模芯6通過螺栓固定在上模座5底部中心的圓槽中,上模座5上部的中心處通過連接裝置與液壓油缸1的活塞桿相連接,液壓油缸1通過螺栓固定在上固定座2上,上模座5的兩側設有滑槽,導桿4穿過上模座5兩側的滑槽,導桿4的上下端分別固定在上固定座2和下模座8上,底模9通過螺栓固定在下模座8上部中心的圓槽中,下模座8的中心處設有圓形通孔,底模9下端面中心處設有圓形凹槽,底模9下端面的圓形凹槽設有圓形通孔,底模9的圓形通孔中安裝有頂料桿11,所述上固定座2的兩側通過立柱3固定在下模座8上,所述頂料桿11的底部與頂料板10相連接,頂料板10設置在下模座8的中心處的圓形通孔中;本發明通過液壓油缸驅動上模芯下移,將設置在邊模、底模的半固態金屬溶體鍛壓成叉車輪轂,完成鍛壓后,上模芯上移,通過頂料桿頂出成形后的輪轂胚件,具有使用方便、效率高、產品質量好的優點。
本發明技術方案在上面結合附圖對發明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發明具體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發明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改進,或未經改進將發明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