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鋼板彈簧的生產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汽車鋼板彈簧裝配線。
背景技術:
目前,傳統的汽車鋼板彈簧裝配線均需人工參與裝配,不但生產效率低下,同時增加生產安全隱患。為此申請人設計了整套自動化汽車鋼板彈簧裝配線,新型裝備線可流水作業,設計自走式裝配小車,多工位配片,裝配線滿足正裝與反裝。該技術取代人工,一方面防止表面漆的破損剝落、提高產品質量合格率,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該生產環節的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汽車鋼板彈簧裝配線,利用自動化生產取代傳統人工手動裝配,生產效率和成品率都得以提高。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汽車鋼板彈簧裝配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車鋼板彈簧裝配線輸送帶包括滑軌、機械手、輸送帶和裝配移動車,滑軌上設置兩個以上的機械手,機械手沿滑軌移動;滑軌下方設置輸送帶,輸送帶輸送方向與滑軌相互垂直;輸送帶下方設置裝配移動車;裝配移動車上設置一個以上的汽車鋼板彈簧裝配腔;汽車鋼板彈簧裝配腔內設置汽車鋼板彈簧定位柱。
優選的,在所述裝配移動車上設置行進裝置,行進裝置包括行進電機和兩個以上的行進輪;行進電機上設置遠程信號控制裝置,遠程信號控制裝置通過無線信號傳輸受控于遠程控制臺;通過遠程控制臺可以控制裝配移動車的前進、停止和后退。
優選的,滑軌上設置紅外線感測定位發射器,裝配移動車上設置紅外線感測定位接收器;通過紅外線感測定位發射器和紅外線感測定位接收器,能夠將裝配移動車定位在滑軌下方。
優選的,紅外線感測定位發射器上設置定位裝置滑輪,滑軌上設置滑槽,定位裝置滑輪沿滑槽移動。
優選的,在裝配移動車上設置碼齊裝置,所述碼齊裝置包括氣缸、推桿和推板,所述氣缸通過推桿連接推板,推板的工作面上設置橡膠墊;所述碼齊裝置設置在汽車鋼板彈簧定位柱的兩側;所述碼齊裝置能夠將裝配移動車上碼放的鋼板彈簧碼齊。
優選的,所述機械手包括固定架,在固定架的兩側通過鉸接軸鉸接卡鉗,所述卡鉗上開設弧形槽;在弧形槽內設置滑塊,所述滑塊能夠沿弧形槽往復移動;在固定架上安裝滑軌,在滑軌內設置電動滾輪;還包括拉條,拉條的一端連接滑塊,拉條的另一端連接電動滾輪;所述電動滾輪能夠沿滑軌往復運動,同時通過拉條帶動兩側的卡鉗對鋼板彈簧的收放運動。
優選的,所述機械手還包括夾緊裝置,所述夾緊裝置包括第一和第二拉緊條、第一和第二拉緊輪、第一和第二拉緊電機;兩個拉緊輪同軸安裝在中軸上,所述中軸吊裝在固定架上;第一和第二拉緊輪分別連接第一和第二拉緊電機;第一拉緊條的一端鉸接在一側卡鉗上,第一拉緊條的另一端鉸接在第一拉緊輪上;第二拉緊條的一端鉸接在另一側的卡鉗上,第二拉緊條的另一端鉸接在第二拉緊輪上;第一和第二拉緊電機的旋轉方向相反;當第一拉緊電機正向旋轉,第二拉緊電機反向旋轉時,第一和第二拉緊條帶動兩側卡鉗進一步收緊,能夠將鋼板彈簧夾持牢固;當需要松開鋼板彈簧時,第一拉緊電機反向旋轉,第二拉緊電機正向旋轉,第一和第二拉緊條與兩側卡鉗同時向兩側移動。
優選的,所述機械手還包括滑移穩定裝置;所述滑移穩定裝置包括滑移架,在滑移架上開設滑移孔;在固定架上開設吊裝孔,所述中軸穿過吊裝孔連接栓頭,在吊裝孔和栓頭之間的中軸上串裝上彈簧、滑移架和下彈簧;在滑移架兩側的固定架上分別設置鋼絲輪,所述鋼絲輪上盤繞鋼絲,兩側鋼絲通過漲緊裝置連接滑移架的兩側;
優選的,所述漲緊裝置包括穿線孔,所述穿線孔的上下兩端通過懸吊彈簧安裝在固定架上,鋼絲穿過穿線孔;
優選的,漲緊裝置還包括穿線器、立桿、橫桿和平衡復位彈簧,所述立桿的上端固定在固定架上,立桿的下端鉸接橫桿的中部,橫桿的一端通過平衡復位彈簧連接固定架,穿線器安裝在橫桿的另一端;所述穿線器內設置鋼絲滑輪,鋼絲滑輪滑動承托鋼絲。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申請人設計的整套汽車鋼板彈簧裝配線,采用滑軌與輸送帶協同作業,以滑軌為裝配作業的基礎,一個工裝位兩組輸送帶同時裝配,多個工裝位協同作業,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高。
2、滑軌上設置紅外線感測定位發射器,同時紅外線感測定位發射器可在滑軌上根據生產需要任意移動,從而將裝配移動車進行精確定位,由此提高了裝配過程的精度。
3、裝配移動車上設置汽車鋼板彈簧定位柱,當多片汽車鋼板彈簧進行裝配時,均需依次穿入汽車鋼板彈簧定位柱,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動化生產的精確度。
4、所述碼齊裝置能夠將裝配移動車上碼放的鋼板彈簧碼齊,防止工人手動裝配導致的表層漆破損剝落,影響后續產出成品的質量。
5、本發明所述的裝配線在操作實施中實現全程自動化,減少人工消耗,工人無需親手操作,只需遠程操作即可,安全系數高。此外,全自動設備降低了生產成本。
6、本發明在機械手機構中,利用夾緊裝置進一步加緊固定,可以提高裝配汽車鋼板彈簧重量較大時的安全性。
7、該裝配線各工位及裝置設計合理,運行流程短,協同性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機械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機械手的漲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第一和第二拉緊輪以及第一和第二拉緊電機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械手;1.1、固定架;1.2、鉸接軸;1.3、弧形槽;1.4、第一拉緊條;1.5、卡鉗;1.6、第二拉緊條;1.7、中軸;1.8、第一拉緊輪;1.9、第二拉緊輪;1.10、滑塊;1.11、拉條;1.12、電動滾輪;1.13、橫桿;1.14、立桿;1.15、吊裝孔;1.16、下彈簧;1.17、滑移架;1.18、上彈簧;1.19、栓頭;1.20、穿線器;1.21、平衡復位彈簧;1.22、吊裝彈簧;1.23、穿線孔;1.24、鋼絲輪;1.25、第一拉緊電機;1.26、第二拉緊電機;
2、滑軌;3、紅外線感測定位發射器;4、輸送帶;5、紅外線感測定位接收器;6、裝配移動車;7、汽車鋼板彈簧定位柱。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汽車鋼板彈簧裝配線,所述的汽車鋼板彈簧裝配線輸送帶包括滑軌、機械手、輸送帶和裝配移動車,滑軌上設置兩個以上的機械手,滑軌下方設置輸送帶,輸送帶輸送方向與滑軌相互垂直,輸送帶下方設置裝配移動車。裝配時機械手沿滑軌移動,將輸送帶上輸送過來的汽車鋼板彈簧進行抓取,然后將汽車鋼板彈簧碼放到裝配移動車。裝配移動車上設置兩個的汽車鋼板彈簧裝配腔,以滿足裝配移動車兩側的機械手同時進行裝配作業,提高該環節效率。汽車鋼板彈簧裝配腔內設置汽車鋼板彈簧定位柱,便于裝配過程中的精確定位。在所述裝配移動車上設置行進裝置,行進裝置包括行進電機和四個行進輪,行進電機上設置遠程信號控制裝置,遠程信號控制裝置通過無線信號傳輸受控于遠程控制臺,通過遠程控制臺可以控制裝配移動車的前進、停止和后退。滑軌上設置紅外線感測定位發射器,紅外線感測定位發射器上設置定位裝置滑輪,滑軌上設置滑槽,定位裝置滑輪沿滑槽移動,
裝配移動車上設置紅外線感測定位接收器;通過紅外線感測定位發射器和紅外線感測定位接收器之間的紅外線遙測配合,能夠將裝配移動車定位在滑軌下方的任意位置。
在裝配移動車上設置碼齊裝置,所述碼齊裝置包括氣缸、推桿和推板,所述氣缸通過推桿連接推板,推板的工作面上設置橡膠墊;所述碼齊裝置設置在汽車鋼板彈簧定位柱的兩側。所述碼齊裝置能夠將裝配移動車上碼放的鋼板彈簧碼齊,防止工人手動裝配導致的表層漆破損剝落,影響后續產出成品的質量。
如圖2所示,所述機械手包括固定架,在固定架的兩側通過鉸接軸鉸接卡鉗,所述卡鉗上開設弧形槽;在弧形槽內設置滑塊,所述滑塊能夠沿弧形槽往復移動;在固定架上安裝滑軌,在滑軌內設置電動滾輪;還包括拉條,拉條的一端連接滑塊,拉條的另一端連接電動滾輪;所述電動滾輪能夠沿滑軌往復運動,同時通過拉條帶動兩側的卡鉗對鋼板彈簧的收放運動。
如圖2和4所示,所述機械手還包括夾緊裝置,所述夾緊裝置包括第一和第二拉緊條、第一和第二拉緊輪、第一和第二拉緊電機;兩個拉緊輪同軸安裝在中軸上,所述中軸吊裝在固定架上;第一和第二拉緊輪分別連接第一和第二拉緊電機;第一拉緊條的一端鉸接在一側卡鉗上,第一拉緊條的另一端鉸接在第一拉緊輪上;第二拉緊條的一端鉸接在另一側的卡鉗上,第二拉緊條的另一端鉸接在第二拉緊輪上;第一和第二拉緊電機的旋轉方向相反;當第一拉緊電機正向旋轉,第二拉緊電機反向旋轉時,第一和第二拉緊條帶動兩側卡鉗進一步收緊,能夠將鋼板彈簧夾持牢固;當需要松開鋼板彈簧時,第一拉緊電機反向旋轉,第二拉緊電機正向旋轉,第一和第二拉緊條與兩側卡鉗同時向兩側移動。
所述機械手還包括滑移穩定裝置;所述滑移穩定裝置包括滑移架,在滑移架上開設滑移孔;在固定架上開設吊裝孔,所述中軸穿過吊裝孔連接栓頭,在吊裝孔和栓頭之間的中軸上串裝上彈簧、滑移架和下彈簧;在滑移架兩側的固定架上分別設置鋼絲輪,所述鋼絲輪上盤繞鋼絲,兩側鋼絲通過漲緊裝置連接滑移架的兩側。
如圖3所示,所述漲緊裝置包括穿線孔,所述穿線孔的上下兩端通過懸吊彈簧安裝在固定架上,鋼絲穿過穿線孔。
漲緊裝置還包括穿線器、立桿、橫桿和平衡復位彈簧,所述立桿的上端固定在固定架上,立桿的下端鉸接橫桿的中部,橫桿的一端通過平衡復位彈簧連接固定架,穿線器安裝在橫桿的另一端;所述穿線器內設置鋼絲滑輪,鋼絲滑輪滑動承托鋼絲。
機械手對準待處理的鋼板彈簧,機械手下移。機械手上的兩個電動滾輪向外側移動,同時通過拉桿帶動滑塊沿弧形槽移動,令兩側的卡鉗張開,機械手的兩側卡鉗位于鋼板彈簧兩側時,電動滾輪向內側滾動,同時帶動拉桿和滑塊回收,機械手的兩側卡鉗夾持住鋼板彈簧。第一拉緊電機正向旋轉,第二拉緊電機反向旋轉時,第一和第二拉緊條帶動兩側卡鉗進一步收緊,能夠將鋼板彈簧夾持牢固。滑移穩定裝置能夠令夾緊裝置收緊時,提供上下移動的收縮彈性,而漲緊裝置能夠提拉收緊裝置,增加收緊裝置的運動穩定性。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實施方式僅是本發明優選的實施例,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符合本發明工作原理的前提下,任何等同或相似的替換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