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將金屬管進行成型的成型裝置、成型裝置的組件的更換方法及成型裝置用更換單元。
背景技術:
以往,已知有一種通過將氣體供給至加熱后的金屬管材料內并使其膨脹來進行成型的成型裝置。例如,專利文獻1中所示的成型裝置具備:彼此成對的上模及下模;保持部,在上模與下模之間保持金屬管材料;及氣體供給部,將氣體供給至被保持部保持的金屬管材料內。該成型裝置中,將氣體供給至處于保持于上模與下模之間的狀態的金屬管材料內,從而能夠使金屬管材料膨脹而成型為與模具的形狀對應的形狀。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154415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技術課題
在此,上述裝置中,改變成型品的形狀時,需要更換模具。并且,在更換模具時,隨此也需要更換保持部等的模具周邊的其它組件。從而,更換組件需要較多時間,因此,要求縮短更換組件所需要的時間。
本發明是用于解決如上所述的課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更換組件的成型裝置、成型裝置的組件的更換方法及成型裝置用更換單元。
用于解決技術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成型裝置為將金屬管進行成型的成型裝置,其具備:氣體供給部,將氣體供給至加熱后的金屬管材料內并使其膨脹;模具,與已膨脹的金屬管材料接觸而成型金屬管;及驅動部,產生用于使模具移動的驅動力,更換單元以能夠更換的方式設置于至少具有驅動部的主體單元,更換單元至少由氣體供給部及模具構成。
本發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成型裝置中,更換單元以能夠更換的方式設置于至少具有驅動部的主體單元。并且,更換單元至少由氣體供給部及模具構成。通過這種結構,在更換成型裝置的模具時,能夠相對于主體單元來更換每個更換單元。對隨著該模具的更換而需要更換的氣體供給部也能夠進行更換。通過以上內容,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組件的更換。
并且,在成型裝置中,可以在更換單元中氣體供給部及模具與基底部件連接。通過這種結構,能夠將各組件以簡單的結構單元化。
本發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成型裝置的組件的更換方法中,該成型裝置具備:氣體供給部,將氣體供給至加熱后的金屬管材料內并使其膨脹;模具,與已膨脹的金屬管材料接觸而成型金屬管;及驅動部,產生用于使模具移動的驅動力,在成型裝置的組件的更換方法中,至少由氣體供給部及模具構成更換單元,更換設置于至少具有驅動部的主體單元的更換單元。
根據本發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成型裝置的組件的更換方法,能夠得到與上述成型裝置同樣的作用和效果。
并且,成型裝置的組件的更換方法中,可以具備:將設置于主體單元的更換單元進行拆卸的工序;利用第1臺車回收拆卸下的更換單元的工序;利用第1臺車輸送新的更換單元的工序;及將新的更換單元設置于主體單元的工序。由此,可利用一個臺車將更換單元進行更換,因此能夠以簡單的系統結構將更換單元進行更換。
并且,成型裝置的組件的更換方法中,可以具備:將設置于主體單元的更換單元進行拆卸的工序;利用第1臺車回收拆卸下的更換單元的工序;利用第2臺車輸送新的更換單元的工序;及將新的更換單元設置于主體單元的工序。由此,能夠利用第1臺車回收更換單元,另一方面,利用第2臺車輸送新的更換單元,并且將其設置于主體單元。因此,可迅速進行更換單元的更換工作。
本發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成型裝置用更換單元為用于將金屬管進行成型的成型裝置的成型裝置用更換單元,該成型裝置用更換單元具備:氣體供給部,將氣體供給至加熱后的金屬管材料內并使其膨脹;模具,與已膨脹的金屬管材料接觸而成型金屬管;及基底部件,連接有氣體供給部及模具,并且,所述成型裝置用更換單元以能夠更換的方式設置于成型裝置的主體單元。
本發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成型裝置用更換單元至少由氣體供給部、模具及基底部件構成。通過這種結構,在更換成型裝置的模具時,能夠相對于主體單元更換每個成型裝置用更換單元。對隨著該模具的更換而需要更換的氣體供給部也能夠進行更換。通過以上內容,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組件的更換。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成型裝置的組件的更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型裝置的概略結構圖。
圖2為沿圖1所示的II-II線的剖視圖,且為吹塑成型模具的概略剖視圖。
圖3為表示利用成型裝置進行的制造工序的圖,(a)為表示在模具內設置有金屬管材料的狀態的圖,(b)為表示金屬管材料被電極保持的狀態的圖。
圖4為表示利用成型裝置進行的吹塑成型工序及其后的流程的圖。
圖5為電極周邊的放大圖,(a)為表示電極保持金屬管材料的狀態的圖,(b)為表示吹塑機構與電極抵接的狀態的圖,(c)為電極的主視圖。
圖6為用于更換成型裝置的組件的更換系統的概略結構圖。
圖7為用于更換成型裝置的組件的更換系統的概略俯視圖。
圖8為變形例所涉及的更換系統的概略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成型裝置的結構>
如圖1及圖2所示,將金屬管進行成型的成型裝置10具備:吹塑成型模具(模具)13,由上模12及下模11構成;滑動件82,使上模12及下模11的至少一個移動;驅動部81,產生用于使滑動件82移動的驅動力;管保持機構30,將金屬管材料14水平保持于上模12與下模11之間;加熱機構(加熱部)50,對被該管保持機構30保持的金屬管材料14進行通電而加熱;吹塑機構(氣體供給部)60,將高壓氣體吹入加熱后的金屬管材料14;制御部70,控制驅動部81、管保持機構30、吹塑成型模具13的動作、且控制加熱機構50及吹塑機構60;及水循環機構72,對吹塑成型模具13進行強制性水冷。制御部70進行金屬管材料14被加熱到淬火溫度(AC3相變點溫度以上)時關閉吹塑成型模具13并將高壓氣體吹入加熱后的金屬管材料14等的一系列的控制。另外,以下說明中,將成型后的管稱作金屬管80(參考圖2的(b)),并將直至完成為止的中途階段的管稱作金屬管材料14。
下模11經由基底部件93固定于大的基臺15。并且,下模11由大的鋼鐵塊構成,且在其上表面具備型腔(凹部)16。進而在下模11的左右端(圖1中為左右端)附近設有通過致動器以能夠上下進退移動的方式構成的第1電極17及第2電極18。在這些第1電極17、第2電極18的上表面形成有與金屬管材料14的下側外周面對應的半圓弧狀的凹槽17a、18a(參考圖5的(c)),并且能夠載置成,恰好在該凹槽17a、18a的部分嵌入金屬管材料14。并且,第1電極17、第2電極18的正面(模具的外側方向的面)形成有朝向凹槽17a、18a且周圍以錐狀傾斜地凹陷的錐形凹面17b、18b(參考圖5的(c))。另外,下模11中形成有冷卻水通道19。并且,下模11中插通有噴射器的銷91。銷91的下端部連接在設置于基臺15內的缸體(未圖示)。另外,銷91可以構成為測量金屬管材料14的溫度的熱電偶。并且,熱電偶僅僅作為測溫機構的一例而示出,也可以為輻射溫度計、光學溫度計等非接觸型溫度傳感器。另外,只要得到通電時間與溫度的相關性,則完全能夠省略測溫機構而構成。
另外,位于下模11側的一對第1電極17、第2電極18兼作管保持機構30,且能夠在上模12與下模11之間能夠升降地水平支承金屬管材料14。
上模12在下表面具備型腔(凹部)24,其為內置有冷卻水通道25的大的鋼鐵塊。上模12經由模座92將上端部固定于滑動件82。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驅動部81具備產生用于使滑動件82移動的驅動力的伺服馬達83。伺服馬達83經由減速機連接于偏心軸(未圖示)。偏心軸連接于將旋轉運動轉換為向鉛垂方向的偏心運動的轉換部(未圖示)。轉換部連接于滑動件82。通過這種結構,滑動件82隨著該偏心軸的旋轉向上下方向移動。另外,驅動部81并不限于如上所述使用偏心軸的部件,只要是例如將驅動部機械性地連接在滑動件82并將伺服馬達83所產生的驅動力直接或間接地施加于滑動件82,則可以為任何部件,也可以經由加壓缸體等將驅動力賦予滑動件82。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只有上模12移動,但也可以為除了上模12或代替上模12而使下模11移動。
并且,在上模12的左右端(圖1中為左右端)附近,與下模11同樣地設有通過致動器以能夠上下進退移動的方式構成的第1電極17及第2電極18。這些第1電極17、第2電極18的下表面形成有與金屬管材料14的上側外周面對應的半圓弧狀的凹槽17a、18a(參考圖5的(c)),金屬管材料14恰好能夠嵌合于該凹槽17a、18a。并且,在第1電極17、第2電極18的正面(模具的外側方向的面),形成有朝向凹槽17a、18a且周圍以錐狀傾斜地凹陷的錐形凹面17b、18b(參考圖5的(c))。即,若通過上下一對第1電極17、第2電極18從上下方向夾持金屬管材料14,則恰好能夠緊緊地圈住金屬管材料14的整個外周。
并且,第1電極17及第2電極18連接于電源(未圖示),通過對金屬管材料14供給電力來加熱該金屬管材料14。因此,加熱機構50由第1電極17及第2電極18構成。
圖2為從側面方向觀察吹塑成型模具13的概略剖視圖。其為沿圖1中的II-II線的吹塑成型模具13的剖視圖,且表示吹塑成型時的模具位置的狀態。如圖2所示,在下模11的上表面形成有矩形狀的凹部16。在上模12的下表面上與下模11的凹部16相對的位置形成有矩形狀的凹部24。在吹塑成型模具13被關閉的狀態下,通過組合下模11的凹部16與上模12的凹部24而形成矩形狀的空間即主型腔部MC。如圖2的(a)所示,配置于主型腔部MC內的金屬管材料14通過膨脹而如圖2的(b)所示那樣與主型腔部MC的內壁面接觸,成型為該主型腔部MC的形狀(在此為截面矩形狀)。
吹塑機構60具備從金屬管材料14的端部供給氣體的密封部件44及驅動密封部件44的缸體單元42。密封部件44經由缸桿連結于缸體單元42,且能夠配合缸體單元42的動作而進退移動。并且,缸體單元42經由固定部件94載置固定于基底部件93上。另外,密封部件44的前端形成為尖細的錐形面45,且構成為恰好能夠與第1、第2電極的錐形凹面17b、18b嵌合抵接的形狀(參考圖5)。缸體單元42中連接有未圖示的壓力控制閥,該壓力控制閥將與密封部件44側所要求的推力相適的工作壓力的高壓氣體供給至缸體單元42。
水循環機構72汲取積存于未圖示的水槽中的水,并對其進行加壓而加壓輸送至下模11的冷卻水通道19及上模12的冷卻水通道25。另外,也可以將降低水溫的冷卻塔或凈化水的過濾器夾設于水槽至冷卻水通道19、25為止的配管。
<成型裝置的作用>
接著,對成型裝置10的作用進行說明。圖3示出從投放作為材料的金屬管材料14的管投放工序至對金屬管材料14通電并加熱的通電加熱工序。如圖3的(a)所示,準備能夠淬火的鋼類的金屬管材料14,并通過機械手臂等(未圖示)將該金屬管材料14載置在設置于下模11側的第1電極17、第2電極18上。由于在第1電極17、第2電極18上形成有凹槽17a、18a,因此金屬管材料14通過該凹槽17a、18a被定位。接著,控制部70(參考圖1)通過控制管保持機構30使該管保持機構30保持金屬管材料14。具體而言,如圖3的(b)所示,能夠使各電極17、18進退移動的致動器工作,以使位于各上下的第1電極17、第2電極18接近、抵接。通過該抵接,金屬管材料14的兩端部從上下被第1電極17、第2電極18夾持。并且該夾持通過形成于第1電極17、第2電極18的凹槽17a、18a的存在,以遍及金屬管材料14的整周而緊貼的方式被夾持。但是,并不限于遍及金屬管材料14的整周而緊貼的結構,也可以是第1電極17、第2電極18與金屬管材料14的周向中的一部分抵接的結構。
接著,控制部70通過控制加熱機構50來對金屬管材料14進行加熱。具體而言,控制部70將加熱機構50的開關設為開啟。這樣一來,電力從電源(未圖示)經由第1電極17、第2電極18被供給至金屬管材料14,并通過存在于金屬管材料14的電阻,使得金屬管材料14自身發熱(焦耳熱)。此時,始終監測熱電偶的測定值,并根據該結果控制通電。
圖4示出吹塑成型及吹塑成型之后的處理內容。具體而言,如圖4所示,對于加熱后的金屬管材料14關閉吹塑成型模具13,并將金屬管材料14配置密封在該吹塑成型模具13的型腔內。然后,使缸體單元42工作,從而利用吹塑機構60的一部分即密封部件44對金屬管材料14的兩端進行密封(一并參考圖5)。另外,該密封不是密封部件44直接與金屬管材料14的兩端面抵接而密封,而是經由形成于第1電極17的錐形凹面17b、形成于第2電極18的錐形凹面18b而間接地進行。這樣不僅能夠通過大面積密封來提高密封性能,而且防止因重復密封動作而引起的密封部件的損耗,進而有效地防止金屬管材料14兩端面的壓碎等。密封結束后,將高壓氣體吹入金屬管材料14內,以使通過加熱而軟化的金屬管材料14沿著型腔的形狀變形。然后,對吹塑成型后的金屬管80進行冷卻并進行淬火,此時結束金屬管80的成型。
金屬管材料14被加熱成高溫(950℃前后)而軟化,且能夠以比較低的壓力吹塑成型。具體而言,作為高壓氣體采用4Mpa且常溫(25℃)下的壓縮空氣時,該壓縮空氣在密閉的金屬管材料14內最終被加熱至50℃附近。壓縮空氣熱膨脹,且根據波義耳-查爾斯定律,達到約16~17MPa。即,能夠輕松地對950℃的金屬管材料14進行吹塑成型。
并且,經過吹塑成型而膨脹的金屬管材料14的外周面與下模11的型腔16接觸而被快速冷卻,同時與上模12的型腔24接觸而快速冷卻(上模12及下模11的熱容量大且在低溫中被管理,因此只要接觸金屬管材料14,則管表面的熱一下被奪去至模具側。)而進行淬火。這種冷卻方法被稱為模具接觸冷卻或模具冷卻。剛剛被快速冷卻之后,奧氏體轉變成馬氏體。進行冷卻的后半部分中冷卻速度變小,因此通過復熱使馬氏體轉變為其它組織(托氏體、索氏體等)。因此,無需另外進行回火處理。
(組件的更換)
接著,參考圖1、圖6及圖7對用于更換成型裝置10的模具等的組件的結構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型裝置10中,更換單元110以能夠更換的方式設置于主體單元120。即,在更換模具等組件時,從主體單元120中拆卸整個更換單元110,并將新的更換單元110組裝于主體單元120,從而能夠輕松地進行組件的更換。
主體單元120具備基臺(底座)15、頂部(冠部)97、以連結該基臺15與該頂部97的方式設置于四角的框架(拉桿)96、設置于頂部97側的驅動部81、及通過驅動部81施加驅動力并使上模12移動的滑動件82。主體單元120由在更換模具時無需進行更換且即使在模具被更換的情況下也能夠通用的組件構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基臺15的上表面與滑板82的下表面之間的空間、且為被框架96包圍的四角的空間,作為用于將更換單元110進行配置及固定的配置空間SP而被確保。
更換單元110至少由下模11、上模12、管保持機構30(在本實施方式中,也作為加熱機構50發揮作用)、吹塑機構60及連接有吹塑機構60與模具的基底部件93構成。更換單元110以能夠更換的方式設置于成型裝置10的主體單元120。更換單元110由在更換模具時需要進行更換的組件構成。但是,更換模具時,不一定必須進行更換,但針對相較于作為通用組件留在主體單元120,作為更換單元110進行更換時,在更換工作的效率方面、成本方面具有優點的組件,可以作為更換單元110的組件。在更換單元110中,下模11、管保持機構30(其中,下側的第1電極17、第2電極18)及吹塑機構60與基底部件93連接。具體而言,在基底部件93的上表面固定有下模11,并且固定有下側的第1電極17、第2電極18。并且,吹塑機構60的缸體單元42及密封部件44經由固定部件94固定于基底部件93。并且,在模座92的下表面固定有上模12,并且固定有上側的第1電極17、第2電極18。另外,更換單元110中固定于基底部件93的下模11等與固定于模座92的上模12等,在組裝于主體單元120之前,使用固定夾具并通過銷或螺栓等而被連結。由此,能夠防止輸送更換單元110時上模12從下模11偏移脫落。但是,在上模12具有足夠的重量且偏移脫落的可能性較低的情況下,也可以在將上模12載置于下模11上的狀態下進行輸送。
將金屬管材料14配置在吹塑成型模具13時的金屬管材料14的延伸方向(即,第1電極17與第2電極18相對的方向)設為“長度方向D1”,并將俯視時與該長度方向D1正交的方向設為“寬度方向D2”。在該情況下,基底部件93由俯視時沿長度方向D1延伸的長方形的板部件構成。基底部件93的寬度方向D2的大小并無特別限定,在本實施方式中,設定為吹塑成型模具13的寬度方向D2的大小以上的大小。并且,基底部件93的寬度方向D2的大小可以設定為小于主體單元120的基臺15的上表面的寬度方向D2的大小、及在寬度方向D2上相對的框架96之間的空間的寬度。由此,能夠穿過在寬度方向D2上相對的框架96之間,將更換單元110配置在基臺15上。另一方面,基底部件93的長度方向D1的大小并無特別限定,在本實施方式中,大于吹塑成型模具13,且相較于吹塑成型模具13的長度方向D1的兩端部,向外側伸出。并且,本實施方式中,基底部件93的長度方向D1的大小小于基臺15的長度方向D1的大小。在該伸出的部分固定有吹塑機構60。另外,吹塑機構60的缸體單元42在長度方向D1上相較于基底部件93及基臺15的長度方向D1的端部,延伸至外側。
接著,對具備用于更換成型裝置10的組件的機構的更換系統100的結構、及使用了該更換系統100的組件的更換方法進行說明。更換系統100具備上述成型裝置10、及用于輸送成型裝置10的更換單元110的第1臺車130A。第1臺車130A能夠沿鋪設于成型裝置10的附近的一對導軌131移動。為了進行說明,俯視(圖7所示的狀態)時,將在成型裝置10的長度方向D1上相對的端部設為端部10a、10b,且在寬度方向D2上相對的端部設為端部10c、10d。導軌131從成型裝置10的長度方向D1中的一個端部10a以遠離成型裝置10的方式沿長度方向D1延伸。由此,第1臺車130A能夠在接近至成型裝置10的端部10a的近前側的位置的第1位置PG1與遠離成型裝置10的第2位置PG2之間往復移動。
對使用了上述更換系統100的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型裝置10的組件的更換方法進行說明。但是,可以根據需要適當地改變各工序的順序。首先,在成型裝置10中成型結束之后,將第1臺車130A移動至接近成型裝置10的第1位置PG1。接著,執行對設置于主體單元120的原有的更換單元110進行拆卸的工序。此時,解除更換單元110相對于主體單元120的固定,利用起重機等將更換單元110從主體單元120載置到第1臺車130A。接著,通過第1臺車130A執行將拆卸后的更換單元110輸送至第2位置PG2并進行回收的工序。將從第1臺車130A回收的更換單元110利用起重機等卸下之后,將新的更換單元110載置在第1臺車130A。接著,通過第1臺車130A執行將新的更換單元110從第2位置PG2輸送至第1位置PG1的工序。第1臺車130A移動至第1位置PG1之后,執行利用起重機等將新的更換單元110設置于主體單元120的工序。此時,更換單元110配置于配置空間SP。并且,更換單元110的基底部件93通過螺栓等固定于基臺15的上表面,且模座92通過螺栓等固定于滑動件82的下表面。通過以上內容,完成更換單元110的更換。
接著,對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型裝置10的作用或效果進行說明。
首先,在成型裝置中,在改變成型品的形狀時,需要更換模具。并且,在更換模具時,隨此也需要更換模具周邊的其它組件。以往的成型裝置中,將模具的更換與模具周邊的其他組件的更換作為獨立的作業工序而進行。因此,產生了更換組件時需要很多時間之類的問題。
相對于此,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型裝置10中,更換單元110以能夠更換的方式設置于至少具有驅動部81的主體單元120。并且,更換單元110至少由吹塑機構60及吹塑成型模具13構成。通過這種結構,更換成型裝置10的模具時,能夠相對于主體單元120更換每個更換單元110。還能夠更換隨著該模具的更換而需要進行更換的吹塑機構60等。通過以上內容,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組件的更換。
并且,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型裝置10中,在更換單元110中,吹塑機構60及吹塑成型模具13與基底部件93連接。通過這種結構,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將各組件進行單元化。
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型裝置10的組件的更換方法中,至少由吹塑機構60及模具13構成更換單元110,且更換設置于至少具有驅動部81的主體單元120的更換單元110。根據本發明所涉及的成型裝置10的組件的更換方法,能夠得到與上述成型裝置10同樣的作用和效果。
并且,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型裝置10的組件的更換方法中,具備如下工序:拆卸設置于主體單元120的更換單元110的工序;利用第1臺車130A回收被拆卸的更換單元110的工序;利用第1臺車130A輸送新的更換單元110的工序;及將新的更換單元110設置于主體單元120的工序。由此,能夠利用一個臺車將更換單元110進行更換,因此能夠以簡單的系統結構將更換單元110進行更換。
并且,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更換單元110至少由吹塑機構60、吹塑成型模具13及基底部件93構成。通過這種結構,更換成型裝置10的模具時,能夠相對于主體單元120更換每個更換單元110。也能夠更換隨著該模具的更換而需要進行更換的吹塑機構60。通過以上內容,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組件的更換。
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
例如,圖7所示的更換系統100具備一個臺車,但也可以具備多個臺車。例如,如圖8所示,也可以采用具備兩個臺車的更換系統200。更換系統200具備前述的更換系統100的第1臺車130A,并且具備第2臺車130B。使第2臺車130B移動的導軌131從成型裝置10的長度方向D1的另一端部10b以遠離成型裝置10的方式沿長度方向D1延伸。即,第2臺車130B設置于第1臺車130A的相反側。由此,第2臺車130B能夠在接近成型裝置10的端部10b的近前側的位置的第3位置PG3與遠離成型裝置10的第4位置PG4之間往復移動。
對使用了上述更換系統200的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型裝置10的組件的更換方法進行說明。但是,也可以根據需要適當改變各工序的順序。首先,成型裝置10中成型結束之后,將第1臺車130A移動至接近成型裝置10的第1位置PG1。接著,執行對設置于主體單元120的原有的更換單元110進行拆卸的工序。此時,解除更換單元110相對于主體單元120的固定,利用起重機等將更換單元110從主體單元120載置到第1臺車130A。接著,第1臺車130A執行將被拆卸的更換單元110輸送至第2位置PG2并進行回收的工序。另一方面,在利用第1臺車130A回收更換單元110的期間、或者預先在第2臺車130B中利用起重機等載置新的更換單元110。并且,利用第2臺車130B將新的更換單元110從第4位置PG4輸送至第3位置PG3。接著,執行利用起重機等將新的更換單元110設置于主體單元120的工序。通過以上內容,完成更換單元110的更換。
根據使用圖8所示的更換系統200的組件的更換方法,能夠利用第1臺車130A回收更換單元110,另一方面,利用第2臺車130B輸送新的更換單元110,并且將其設置于主體單元120。因此,能夠快速進行更換單元110的更換工作。
并且,上述成型裝置10中具備能夠在上下模具之間進行加熱處理的加熱機構50,并利用通過通電而產生的焦耳熱來對金屬管材料14進行了加熱,但并不限定于這些。例如,加熱處理可以在上下模具之間以外的地方進行,并且也可以將加熱后的金屬管搬入模具之間。并且,除了利用通過通電而產生的焦耳熱以外,還可以利用加熱器等輻射熱,還可利用高頻感應電流進行加熱。
高壓氣體主要能夠采用氮氣、氬氣等非氧化性氣體或惰性氣體,這些氣體不易在金屬管內產生氧化皮,但價格高。在這一點上,若為壓縮空氣,不引發很大的氧化皮產生的重大問題,價格低廉,即使泄漏于大氣中也不造成危害,且極其容易處理。因此,能夠順暢地執行吹塑工序。
吹塑成型模具可以是無水冷模具及水冷模具中的任一個。但是,無水冷模具在吹塑成型結束后使模具溫度降低至常溫附近時需要較長時間。在這一點上,若為水冷模具,則在短時間內結束冷卻。因此,從提高生產率的觀點考慮,優選為水冷模具。
并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更換單元中,例示出氣體供給部及模具與基底部件連接的結構,但并不限定于該結構。例如,可以采用使用連接有氣體供給部的一個基底部件及連接有模具的另一基底部件等的結構,而不是采用氣體供給部及模具這兩者連接于一個基底部件的結構。
符號說明
10-成型裝置,11-下模(模具),12-上模(模具),13-吹塑成型模具(模具),14-金屬管材料,60-吹塑機構(氣體供給部),70-控制部,80-金屬管,93-基底部件,110-更換單元(成型裝置用更換單元),120-主體單元,130A-第1臺車、130B-第2臺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