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切削鑲刀、切削工具以及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作為金屬等被切削件的切削加工中使用的切削鑲刀,已知日本特開2010-42462號公報(專利文獻1)以及日本特開2007-7736號公報(專利文獻2)中記載的不重磨刀片。專利文獻2所述的刀片具有菱形狀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一方為前刀面,并且另一方為安裝座面。在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分別朝向銳角拐角部以及鈍角拐角部形成刀片斷屑部。此時,上表面以及下表面中的成為安裝座面的一側的刀片斷屑部成為與刀架抵接的面。
在將切削鑲刀安裝于刀架時,上表面以及下表面中的與刀架抵接的面越位于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的拐角部的附近,越能夠穩定地將切削鑲刀固定在刀架上。特別是,在利用鈍角拐角部進行切削加工的情況下,切屑的厚度變薄因此切屑的運動容易變得不穩定,然而通過將與刀架抵接的面設置在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的拐角部的附近能夠良好地處理切屑。然而,在利用銳角拐角部進行切削加工的情況下,切屑的厚度變厚,因此當與刀架抵接的面過度接近銳角的角部時,使切屑卷曲的空間變小因此切屑的處理變得不穩定。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的課題而完成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穩定地將切削鑲刀固定于刀架并且良好地處理切屑的切削鑲刀。
基于一方式的切削鑲刀具備:具有俯視觀察時呈銳角的第一角部以及呈鈍角的第二角部的多邊形狀的上表面;下表面;位于所述上表面以及所述下表面之間的側面;以及設置在所述上表面與所述側面交叉而成的棱線上的上切削刃。所述上切削刃具有:位于所述第一角部的第一拐角切削刃;與該第一拐角切削刃相鄰的第一主切削刃;位于所述第二角部的第二拐角切削刃;以及與該第二拐角切削刃相鄰的第二主切削刃。所述上表面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角部突出的第一斷屑突起;以及朝向所述第二角部突出的第二斷屑突起。
在俯視觀察時,所述第一斷屑突起與所述第一拐角切削刃之間的間隔比所述第二斷屑突起與所述第二拐角切削刃之間的間隔大。另外,在俯視觀察時,所述第一斷屑突起與所述第一主切削刃之間的間隔隨著從所述第一拐角切削刃離開而變大,并且所述第二斷屑突起與所述第二主切削刃之間的間隔隨著從所述第二拐角切削刃離開而變小。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的立體圖。
圖2是圖1所示的切削鑲刀的俯視圖。
圖3是將圖2所示的切削鑲刀的區域A1放大了的俯視圖。
圖4是將圖2所示的切削鑲刀的區域A2放大了的俯視圖。
圖5是圖2所示的切削鑲刀的B1-B1剖面的剖視圖。
圖6是圖2所示的切削鑲刀的B2-B2剖面的剖視圖。
圖7是圖2所示的切削鑲刀的B3-B3剖面的剖視圖。
圖8是圖2所示的切削鑲刀的B4-B4剖面的剖視圖。
圖9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的立體圖。
圖10是圖9所示的切削鑲刀的俯視圖。
圖11是將圖10所示的切削鑲刀的區域A3放大了的俯視圖。
圖12是將圖10所示的切削鑲刀的區域A4放大了的俯視圖。
圖13是圖10所示的切削鑲刀的B5-B5剖面的剖視圖。
圖14是圖10所示的切削鑲刀的B6-B6剖面的剖視圖。
圖15是圖10所示的切削鑲刀的B7-B7剖面的剖視圖。
圖16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工具的立體圖。
圖17A是表示一實施方式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的一工序的簡略圖。
圖17B是表示一實施方式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的一工序的簡略圖。
圖17C是表示一實施方式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的一工序的簡略圖。
具體實施方式
<切削鑲刀>
以下,結合附圖對多個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進行詳細說明。其中,以下參照的各圖為了便于說明,僅將各實施方式的構成構件中的、為了說明本發明所需的主要構件簡化示出。因此,本發明的切削鑲刀可以具備本說明書所參照的各圖中未示出的任意的構成構件。另外,各圖中的構件的尺寸并未如實地示出實際的構成構件的尺寸以及各構件的尺寸比率等。
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1(以下,也簡稱為鑲刀1)例如如圖1所示那樣具有:上表面3、下表面5、側面7、上切削刃9、下切削刃11以及貫通孔13。作為鑲刀1的材質,例如可以列舉超硬合金或金屬陶瓷等。
作為超硬合金的組成,例如可以列舉WC-Co、WC-TiC-Co以及WC-TiC-TaC-Co。WC-Co通過向碳化鎢(WC)中添加鈷(Co)的粉末并燒結而生成。WC-TiC-Co通過向WC-Co中添加碳化鈦(TiC)而成。WC-TiC-TaC-Co通過向WC-TiC-Co中添加碳化鉭(TaC)而成。
另外,金屬陶瓷是陶瓷成分中復合金屬而成的燒結復合材料。具體而言,作為金屬陶瓷,可以列舉以碳化鈦(TiC)或者氮化鈦(TiN)等鈦化合物作為主成分的材料。
構成鑲刀1的上述的構件的表面也可以利用化學蒸鍍(CVD)法或者物理蒸鍍(PVD)法而以被膜來涂層。作為被膜的組成,可以列舉碳化鈦(TiC)、氮化鈦(TiN)、碳氮化鈦(TiCN)或者氧化鋁(Al2O3)等。
上表面3呈多邊形狀,本實施方式中形成為菱形的形狀。此處,多邊形狀并非指嚴格意義上的多邊形的形狀。例如,本實施方式中的上表面3的各個角部未形成嚴格意義上的角,而形成俯視觀察時帶有圓弧的形狀。另外,以連接相鄰的角部的方式設置的邊也可以并非形成嚴格意義上的直線形狀。例如,也可以形成俯視觀察時向外側略微突出的形狀。
本實施方式中的上表面3具有作為角部的俯視觀察時呈銳角的第一角部15以及呈鈍角的第二角部17。如圖2所示,在上表面3,第一角部15以及第二角部17分別設有兩個。像這樣,第一角部15以及第二角部17可以分別是一個,也可以分別是多個。
第一角部15為銳角是指,在俯視觀察的情況下,與第一角部15連續地從第一角部15延伸的兩個邊的交叉的角度θ1為銳角。另外,第二角部17為鈍角是指,在俯視觀察的情況下,與第二角部17連續地從第二角部17延伸的兩個邊的交叉的角度θ2為鈍角。
下表面5是位于上表面3的相反側的面,且在將鑲刀1向刀架安裝時作為向鑲刀槽安裝的安裝座面而發揮功能。本實施方式中的下表面5呈與上表面3大致相同的形狀,與上表面3相同地形成為菱形的形狀。雖然沒有圖示,然而在俯視透視觀察的情況下,下表面5的外周與上表面3的外周重合。
需要說明的是,作為上表面3以及下表面5的形狀,不限定于上述的方式。在本實施方式的鑲刀1中,在俯視觀察的情況下的上表面3的形狀為大致四邊形,然而,例如,在俯視觀察的情況下的上表面3的形狀也可以是三角形或者五邊形那樣的多邊形的形狀。另外,本實施方式中的上表面3呈菱形,然而作為四邊形的形狀,不局限于這樣的形狀,例如,也可以是平行四邊形。
本實施方式的鑲刀1具有從上表面3的中心朝向下表面5的中心設置的貫通孔13。貫通孔13是為了在將鑲刀1螺紋緊固固定于切削工具的刀架時插入螺釘而設置的。貫通孔13的中心軸O1與通過上表面3的中心以及下表面5的中心的假想直線一致。
側面7位于上表面3與下表面5之間,與上表面3以及下表面5連接。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側面7在與貫通孔13的中心軸O1平行的剖面內形成為直線形狀。
俯視觀察本實施方式的鑲刀1的上表面3的情況下的最大寬度為6~25mm。另外,下表面5至上表面3的高度為1~10mm。此處,下表面5至上表面3的高度是指,上表面3的上端與下表面5的下端之間的與中心軸O1平行的方向上的寬度。
上切削刃9設置在上表面3與側面7交叉而成的棱線上。另外,下切削刃11設置在下表面5與側面7交叉而成的棱線上。上切削刃9以及下切削刃11在切削加工中用于切削被切削件。然而,上切削刃9以及下切削刃11不會同時使用,在一個切削加工中使用上切削刃9和下切削刃11中的任一方。
具體而言,在下表面5作為安裝座面而發揮功能的情況下,在切削加工中使用上切削刃9。相反,在使鑲刀1翻轉而使上表面3作為安裝座面發揮功能的情況下,在切削加工中使用下切削刃11。
也可以在上表面3與側面7相交的區域且形成有上切削刃9的部分實施所謂的珩磨加工。即,上表面3與側面7交叉而成的棱線也可以并非是兩個面交叉而成的嚴格意義上的線形狀。上述的棱線呈線形狀會導致上切削刃9的強度降低。因此,在上表面3與側面7相交的區域實施使該區域成為曲面形狀的圓角(R)珩磨。
在本實施方式中,上切削刃9具有:第一拐角切削刃19、第一主切削刃21、第二拐角切削刃23以及第二主切削刃25。第一拐角切削刃19位于第一角部15處的棱線。第一主切削刃21與第一拐角切削刃19相鄰。具體而言,具有與第一拐角切削刃19相鄰的一對第一主切削刃21。第二拐角切削刃23位于第二角部17處的棱線。第二主切削刃25與第二拐角切削刃23相鄰。具體而言,具有與第二拐角切削刃23相鄰的一對第二主切削刃25。
因此,在位于第一角部15與第二角部17之間的上表面3的邊上設有第一主切削刃21以及第二主切削刃25,從第一角部15朝向第二角部17,按照第一拐角切削刃19、第一主切削刃21、第二主切削刃25以及第二拐角切削刃23的順序排列。
第一拐角切削刃19以及第二拐角切削刃23位于上表面3的角部。角部在俯視觀察時形成帶有圓弧的形狀,因此第一拐角切削刃19以及第二拐角切削刃23在俯視觀察的情況下分別形成向外側凸起的圓弧形狀。第一主切削刃21以及第二主切削刃25位于上表面3的邊上。因此,本實施方式中的第一主切削刃21以及第二主切削刃25在俯視觀察的情況下分別形成直線形狀。
本實施方式的鑲刀1具備與上切削刃9相同的結構的下切削刃11。作為切削刃,也可以僅具備上切削刃9,然而像本實施方式那樣還具備下切削刃11能夠提高經濟性。由于下切削刃11具有與上切削刃9相同的結構,因此下切削刃11具有相當于上切削刃9中的第一拐角切削刃19、第一主切削刃21、第二拐角切削刃23以及第二主切削刃25的切削刃的部位。
本實施方式中的上表面3具有第一斷屑突起27以及第二斷屑突起29。第一斷屑突起27以及第二斷屑突起29分別從上切削刃9分離地設置。第一斷屑突起27以及第二斷屑突起29具有分別使前進過來的切屑卷曲的作用。
因此,第一斷屑突起27以及第二斷屑突起29分別具有隨著從上切削刃9分離而朝向上方傾斜的傾斜面27a、29a。而且,這些傾斜面27a、29a的下端構成了第一斷屑突起27以及第二斷屑突起29的外緣。此處,將假想平面S與傾斜面27a所成的角度設為傾斜面27a的傾斜角θ5,該假想平面S是與上切削刃9正交的剖面中的中心軸O1正交的面。另外,將假想平面S與傾斜面29a所成的角度設為傾斜面29a的傾斜角θ6,該假想平面S是與上切削刃9正交的剖面中的中心軸O1正交的面。
另外,第一斷屑突起27以及第二斷屑突起29分別具備平坦面。具體而言,第一斷屑突起27在其上端具備平坦的第一面31。另外,第二斷屑突起29在其上端具備平坦的第二面33。第一面31以及第二面33在將上表面3用作向刀架安裝的安裝座面的情況下作為與刀架抵接的面而發揮功能。因此,第一面31以及第二面33以位于相同的平面上的方式設置。
在本實施方式的鑲刀1中,第一面31以及第二面33分別同與高度方向正交的假想平面S平行,且各自的距該假想平面S的高度恒定。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高度方向為通過上表面3的中心以及下表面5的中心的方向,在本實施方式的鑲刀1中與貫通孔13的中心軸O1的延伸方向一致。
雖未特別圖示,然而本實施方式的鑲刀1的下表面5具有與上表面3中的第一斷屑突起27以及第二斷屑突起29相同的結構的突起。
第一角部15為銳角,在利用第一拐角切削刃19進行切削加工的情況下,切屑的厚度較厚。另一方面,第二角部17為鈍角,在利用第二拐角切削刃23進行切削加工的情況下,切屑的厚度較薄。
在本實施方式的鑲刀1中,在俯視觀察時,第一斷屑突起27與第一拐角切削刃19的間隔W1大于第二斷屑突起29與第二拐角切削刃23的間隔W2。
因此,如本實施方式那樣,下表面5具有與上表面3相同的結構,在利用上表面3的第二拐角切削刃23進行切削加工的情況下,能夠使鑲刀1以靠近第二拐角切削刃23的正下方的部位落座在刀架上。因此,能夠穩定地將鑲刀1固定在刀架上。
在利用第一拐角切削刃19進行切削加工的情況下,切屑的厚度變厚從而切屑難以變形,因此為了使切屑卷曲需要確保較大的空間。然而,第一斷屑突起27與第一拐角切削刃19的間隔W1確保得相對較大。因此,能夠減小切屑在第一拐角切削刃19的附近堵塞的可能性。
并且,在本實施方式的鑲刀1中,在俯視觀察時,第一斷屑突起27與第一主切削刃21之間的間隔W3隨著從第一拐角切削刃19離開而變大。由此,能夠進一步減小切屑在第一拐角切削刃19的附近堵塞的可能性。具體而言,通過將第一斷屑突起27與第一主切削刃21之間的間隔W3設置成上述的結構,從而切屑容易向從第一拐角切削刃19的二等分線分離的方向前進。因此,能夠減小切屑在第一拐角切削刃19的附近堵塞的可能性。
并且,第二斷屑突起29與第二主切削刃25之間的間隔W4隨著從第二拐角切削刃23離開而變小。由此,能夠進一步減小切屑堵塞的可能性。具體而言,在利用第二拐角切削刃23進行切削加工的情況下,切屑的厚度較薄因此切屑的流動容易變得不穩定。
然而,通過將第二斷屑突起29與第二主切削刃25之間的間隔W4設置成上述的結構,從而切屑容易向接近第二拐角切削刃23的二等分線的方向前進。因此,切屑容易以適度的長度斷開。其結果是,能夠減小切屑堵塞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的鑲刀1中,在利用呈銳角的第一角部15和呈鈍角的第二角部17中的任一方進行切削加工的情況下均能夠良好地進行切削加工。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斷屑突起與切削刃之間的間隔是指,俯視觀察鑲刀1的情況下的斷屑突起的外緣與切削刃之間的距離。在本實施方式中,斷屑突起的下端局部地構成斷屑突起的外周緣,因此俯視觀察時的斷屑突起的下端與切削刃之間的距離相當于斷屑突起與切削刃之間的間隔。
在本實施方式的鑲刀1中,第一主切削刃21呈直線形狀。另外,在第一斷屑突起27的下端的與第一主切削刃21對置的區域具有形成為直線形狀的部分。因此,在俯視觀察該部分時,第一斷屑突起27與第一主切削刃21之間的間隔W3隨著從第一拐角切削刃19離開而以恒定的比率變大。
具體而言,在將第一主切削刃21中的任意的點處距與第一拐角切削刃19相鄰的端部的距離設為Xl的情況下,上述的間隔W3可以由W3=X1×a1+b1(a1、b1為常量)來表示。因此,在俯視觀察且以第一主切削刃21為基準的情況下,第一斷屑突起27的下端處的形成上述的直線形狀的部分相對于第一主切削刃21以常量a1傾斜。由此,既能較大地確保第一面31的面積,還能夠確保使通過第一拐角切削刃19產生的切屑良好地流動的空間。
換言之,在俯視觀察本實施方式的鑲刀1的情況下,使第一斷屑突起27的外緣處的上述的直線形狀的部分延長而成的假想直線與使第一主切削刃21延長而成的假想直線以角度θ3交叉。
在本實施方式的鑲刀1中,第二主切削刃25呈直線形狀。另外,在第二斷屑突起29的下端的與第二主切削刃25對置的區域具有形成為直線形狀的部分。因此,在俯視觀察該部分時,第二斷屑突起29與第二主切削刃25之間的間隔W4隨著從第二拐角切削刃23離開而以恒定的比率變小。
具體而言,在將第二主切削刃25中的任意的點處距與第二拐角切削刃23相鄰的端部的距離設為X2的情況下,上述的間隔W4可以由W3=X2×a2+b2(a2、b2為常量)來表示。因此,在俯視觀察且以第二主切削刃25為基準的情況下,第二斷屑突起29的下端處的形成上述的直線形狀的部分相對于第二主切削刃25以常量a2傾斜。由此,能夠減小切屑僅與第二斷屑突起29的傾斜面的特定的區域接觸而導致負載在該區域集中的可能性。
換言之,在俯視觀察本實施方式的鑲刀1的情況下,使第二斷屑突起29的外緣處的上述的直線形狀的部分延長而成的假想直線與使第二主切削刃25延長而成的假想直線以角度θ4交叉。
在本實施方式的鑲刀1中,第一斷屑突起27的外緣與第一主切削刃21所成的角的角度θ3比第二斷屑突起29的外緣與第二主切削刃25所成的角的角度θ4大。即,角度θ3比角度θ4大。
為了穩定地將鑲刀1固定于刀架,在本實施方式的鑲刀1中,下表面5具有與上表面3相同的結構,間隔W1比間隔W2大。此時,通過相對地減小角度θ4,使得第二斷屑突起29更容易接近第二拐角切削刃23。因此,間隔W2更容易變小。
另外,通過相對地增大角度θ3,從而第一斷屑突起27也容易接近第一拐角切削刃19。因此,避免了第一斷屑突起27必須從第一拐角切削刃19過度分離地設置的狀態。
另外,在俯視觀察本實施方式的鑲刀1的情況下,第一斷屑突起27與第一主切削刃21之間的間隔W1的最小值比第二斷屑突起29與第二主切削刃25之間的間隔W2的最小值大。如上文中說明的那樣,在利用第一拐角切削刃19進行切削加工的情況下,為了使切屑卷曲需要確保較大的空間。通過像上述那樣設置第一斷屑突起27以及第二斷屑突起29,能夠更大面積地確保用于使切屑卷曲的空間。
本實施方式中的上表面3具有沿著上切削刃9設置的前刀面35。前刀面35起到了類似鏟取在上切削刃9被切削的切屑的作用。因此,被切削件的切屑在前刀面35的表面流動。為了使切屑順暢地流動,隨著從上切削刃9分離,前刀面35距下表面5的高度恒定或者以變低方式傾斜。
換言之,在本實施方式的鑲刀1中,前刀面35是隨著向貫通孔13接近而向下表面5接近地傾斜的傾斜面。表示該傾斜的角度的前角由假想平面S與前刀面35所成的角度的最大值來表示,該假想平面S是與上切削刃9正交的剖面中的中心軸O1正交的面。另外,前刀面35在與中心軸O1平行的剖面中形成為直線形狀。
在本實施方式的鑲刀1中,作為前刀面35而具有第一前刀面35a以及第二前刀面35b。第一前刀面35a位于第一斷屑突起27與第一主切削刃21之間。第二前刀面35b位于第二斷屑突起29與第二主切削刃25之間。此時,第一前刀面35a的前角θ7與第二前刀面35b的前角θ8相同。
在第一前刀面35a的前角θ7與第二前刀面35b的前角θ8相互不同的情況下,在第一前刀面35a與第二前刀面35b之間會產生階梯差。因此,存在切屑在該階梯差處堵塞的可能性。然而,然而在前角θ7與前角θ8相同的情況下,不易產生上述的切屑的堵塞。
本實施方式中的上表面3如上所述是包括第一斷屑突起27、第二斷屑突起29以及前刀面35等的面。
接下來,結合附圖對第二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進行詳細說明。其中,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相同的結構省略說明,而主要對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的不同點進行說明。
如圖9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鑲刀1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鑲刀相同,具有:上表面3、下表面5、側面7、上切削刃9、下切削刃11以及貫通孔13。作為鑲刀1的材質,例如可以列舉超硬合金或金屬陶瓷等。
本實施方式中的上表面3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鑲刀相同,具有:第一斷屑突起27、第二斷屑突起29以及前刀面35。并且,本實施方式的鑲刀1除第一斷屑突起27以及第二斷屑突起29以外還具有第三斷屑突起37。第三斷屑突起37在俯視觀察時位于第一斷屑突起27與第二斷屑突起29之間,且朝向上表面3的邊突出。
通過具有這樣的第三斷屑突起37,能夠抑制在切削加工中使用第一拐角切削刃19以及第二拐角切削刃21中的一方的情況下,另一方的切削刃損傷的可能性。例如,即使在使用第一拐角切削刃19進行切削加工的情況下切屑朝向第二角部17延伸,第三斷屑突起37也形成為相對于該切屑的壁壘。因此,第二拐角切削刃23損傷的可能性變小。另外,同樣地,即使在使用第二拐角切削刃23進行切削加工的情況下切屑朝向第一角部15延伸,第三斷屑突起37也成為相對于該切屑的壁壘。
并且,此時,在俯視觀察時,第三斷屑突起37與上表面的邊之間的間隔W5的最小值比第一斷屑突起27與第一主切削刃21之間的間隔W3的最小值以及第二斷屑突起29與第二主切削刃25之間的間隔W4的最小值小。像這樣設有第三斷屑突起37的情況下,能夠更穩定地防止切屑在第三斷屑突起37前進。
特別是,為了更穩定地防止切屑在第三斷屑突起37前進,優選像本實施方式那樣使第三斷屑突起37突出至前刀面35。
第三斷屑突起37與第一斷屑突起27以及第二斷屑突起29相同,具有隨著從上切削刃9離開而朝向上方傾斜的傾斜面37a。此時,第三斷屑突起37的傾斜面37a的傾斜角θ9、換言之立起角θ9的最大值比第一斷屑突起27的傾斜面的傾斜角θ5、換言之立起角θ5的最大值以及第二斷屑突起29的傾斜面的傾斜角θ6、換言之立起角θ6的最大值大。
在第三斷屑突起37的立起角θ9的最大值較小,即,第三斷屑突起37的傾斜面平緩地傾斜的情況下,朝向第三斷屑突起37前進過來的切屑容易越過第三斷屑突起37。然而,第三斷屑突起37的立起角的最大值形成相對較大的值,從而切屑不易越過第三斷屑突起37。因此,能夠更穩定地防止切屑在第三斷屑突起37前進。
需要說明的是,傾斜面37a的傾斜角θ9由假想平面S與傾斜面37a所成的角度來表示,該假想平面S是與上切削刃9正交的剖面中的中心軸O1正交的面。
另外,第三斷屑突起37與第一斷屑突起27以及第二斷屑突起29同樣,在其上端具備平坦的第三面39。第三面39在將上表面3用作向刀架安裝的安裝座面的情況下作為與刀架抵接的面而發揮功能。因此,第三面39以位于與第一面31以及第二面33相同的平面上的方式設置。
<切削工具>
接下來,結合附圖對一實施方式的切削工具101進行說明。
如圖16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切削工具101具備:在前端側具有鑲刀槽103的刀架105;以及以使上切削刃或者下切削刃從刀架105的前端突出的方式安裝于鑲刀槽103的上述的切削鑲刀1。在本實施方式的切削工具101中,第一拐角切削刃19以從刀架105的前端突出的方式安裝在鑲刀1上。
刀架105呈細長延伸的棒形狀。而且,在刀架105的前端側設有一個鑲刀槽103。鑲刀槽103是供鑲刀安裝的部分,且相對于刀架105的前端面開口。此時,通過使鑲刀槽103也相對于刀架105的側面開口,從而能夠容易進行鑲刀1的安裝。具體而言,鑲刀槽103具有相對于刀架105的下表面平行的安裝座面和相對于安裝座面傾斜的約束側面。
向鑲刀槽103中安裝鑲刀1。鑲刀1以使上切削刃或者下切削刃向刀架105的前端側突出的方式安裝。在本實施方式中,鑲刀1通過固定螺釘107安裝在刀架105上。即,向鑲刀1的貫通孔中插入固定螺釘107,將該固定螺釘107的前端插入鑲刀槽103上形成的螺紋孔中并使螺紋部彼此螺合,由此將鑲刀1安裝在刀架105上。
作為刀架105,能夠使用鋼、鑄鐵等。特別是,優選在這些構件中使用韌性較高的鋼。
(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
接下來,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
切削加工物通過對被切削件201進行切削加工而制成。本實施方式中的切削加工物的制造方法具備以下的工序。即,包括:
(1)使被切削件201旋轉的工序;
(2)使以上述實施方式為代表的切削工具101中的上切削刃或者下切削刃與旋轉著的被切削件201接觸的工序;以及
(3)使切削工具101從被切削件201離開的工序。
更具體地講,首先,如圖17A所示,使被切削件201繞軸O2旋轉,并且使切削工具101與被切削件201相對接近。接下來,如圖17B所示,使切削工具101的上切削刃9與被切削件201接觸,來切削被切削件201。而且,如圖17C所示,使切削工具101從被切削件201相對遠離。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將軸O2固定并且使被切削件201旋轉的狀態下使切削工具101向X1方向移動從而向被切削件201接近。另外,在圖17B中,通過使切削鑲刀的上切削刃9與旋轉著的被切削件201接觸來切削被切削件201。另外,在圖17C中,在使被切削件201旋轉著的狀態下使切削工具101向X2方向移動從而使切削工具101遠離。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切削加工中,在各個工序中,通過移動切削工具101,而使切削工具101與被切削件201接觸,或者使切削工具101從被切削件201離開,然而當然不限定于這樣的方式。
例如,在(1)的工序中,也可以使被切削件201向切削工具101接近。同樣地,在(3)的工序中,也可以使被切削件201從切削工具101遠離。在繼續進行切削加工的情況下,只要維持使被切削件201旋轉的狀態,而反復進行使切削鑲刀1的上切削刃9與被切削件201的不同的部位接觸的工序即可。
需要說明的是,作為被切削件201的材質的代表例,可以列舉碳鋼、合金鋼、不銹鋼、鑄鐵、或者非鐵金屬等。
附圖標記說明
1 切削鑲刀(鑲刀)
3 上表面
5 下表面
7 側面
9 上切削刃
11 下切削刃
13 貫通孔
15 第一角部
17 第二角部
19 第一拐角切削刃
21 第一主切削刃
23 第二拐角切削刃
25 第二主切削刃
27 第一斷屑突起
27a 傾斜面
29 第二斷屑突起
29a 傾斜面
31 第一面
33 第二面
35 前刀面
35a 第一前刀面
35b 第二前刀面
37 第三斷屑突起
39 第三面
101 切削工具
103 鑲刀槽
105 刀夾
107 固定螺釘
201 被切削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