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臥式擺動門,特別是涉及一種臥式活套擺動門調整方法。
背景技術:
國內各大鋼廠都有電鍍鋅、酸軋、連退等機組,臥式活套被廣泛運用在這些機組中。臥式活套主要作用是儲存帶鋼,在機組進行換卷、帶鋼焊接、操作換輥時能保證機組正常運行。
如圖1所示,臥式活套主要包括張力輥10,托輥裝置20,糾偏輥30和卷揚驅動裝置40。臥式活套一般水平布置,且長度達數十米,帶鋼靠糾偏輥30來糾正位置,帶鋼靠兩端的張力輥10拉緊分布于長度方向上,故在長度方向必須設置托輥裝置20以避免帶鋼自然下垂而影響生產。臥式活套的漲縮是靠活套小車3運行于長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來實現的,為避免該托輥裝置20對活套小車3運行的影響,該托輥裝置20必須設計成具有既不阻擋活套小車3的運行、還能托起帶鋼帶的功能,目前主要采用擺動門來實現。如圖2和圖3所示,擺動門包括擺動支座1,擺動臂2和擺動導向輪21,擺動臂2可以繞著擺動支座1旋轉,且擺動壁2上具有擺動導向輪21。在擺動導向輪21與活套小車3前端的導向槽配合過程中,擺動臂2會受到一定外力,在該外力作用下擺動臂2繞擺動支座1進行旋轉,以實現擺動門的開閉功能,從而滿足活套小車3運行過程中托起帶鋼的需要。
參考圖1,活套小車3運行在沿活套長度方向上布置的軌道之上,需與不同位置處的擺動門配合,故對擺動門的位置精度有著較高的要求,而活套漲縮套活動頻繁,沖擊也較大,故擺動門需定期進行調整。由于擺動門是與活套小車3配合,故調整時必須將活套小車推到需調整的擺動門處,并在配合狀態下調整,由于沒有專門的調整裝置,以及擺動門重量大,且外形不規則,目前采用在每套擺動門對應的上部鋼結構上懸掛2個鏈條葫蘆輔助進行位置調整。由于擺動門與上部懸掛葫蘆的鋼梁之間距離很小,通常只有400mm,致使葫蘆根本不可能規范掛置,不得不采用葫蘆鏈條直接兜吊擺動門的方法,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另外葫蘆吊起過程中擺動門很容易晃動,穩定性差,難以實現精確調整,故勞動強度很大,調整時間較長,施工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臥式活套擺動門調整方法, 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臥式活套擺動門調整方法,所述擺動門包括擺門支座和可繞所述擺門支座旋轉的擺動臂;調整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首先在活套小車前端面兩端分別可拆卸地安裝有支撐組件,所述支撐組件包括端部支撐塊和中間支撐塊,所述的端部支撐塊頂面和中間支撐塊頂面分別設有幾顆調整螺栓;
(2)將已安裝好所述支撐組件的活套小車沿著小車軌道推向擺動門;
(3)當所述端部支撐塊行至所述擺門支座正下方,所述中間支撐塊行至擺動臂正下方時,停止推所述活套小車;
(4)調高所述端部支撐塊頂面的調整螺栓,以及中間支撐塊頂面的調整螺栓,所述的擺門支座和擺動臂被對應所述調整螺栓頂起;
(5)通過所述調整螺栓以調整所述的擺門支座和擺動臂;
(6)調整好所述的擺門支座和擺動臂后,調低所述端部支撐塊頂面的調整螺栓,以及中間支撐塊頂面的調整螺栓;
(7)向遠離調整好所述的擺門支座和擺動臂的方向推所述活套小車;
(8)所述活套小車被推至指定位置時,卸下所述支撐組件即可。
進一步地,所述端部支撐塊呈L形,L形端部支撐塊的豎直部與所述活套小車前端面通過緊固螺栓相連,且L形端部支撐塊的水平部頂面設有幾個所述調整螺栓。
進一步地,所述L形端部支撐塊的水平部頂面均勻設有四顆調整螺栓。
進一步地,所述中間支撐塊由上支撐塊和下支撐塊構成,所述上支撐塊與所述下支撐塊上端相連;所述下支撐塊與所述活套小車前端面通過緊固螺栓相連;所述上支撐塊頂面設有幾個所述調整螺栓。
進一步地,所述中間支撐塊頂面均勻設有兩顆調整螺栓。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臥式活套擺動門調整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擺動門調整時,通過調高所述端部支撐塊頂面的調整螺栓,以及中間支撐塊頂面的調整螺栓,使得所述的擺門支座和擺動臂被頂起;擺動門被頂起時穩定性高;以及通過調節所述調整螺栓來頂起所述的擺門支座和擺動臂就可輕松實現擺動門位置的精確調整,施工效率和調整質量高。
(2)所述支撐組件可拆卸地安裝活套小車前端面,所述支撐組件能夠隨活套小車一起到達每處需調整的擺動門位置,與現有必須在每處需調整擺動門的上方掛置兩個鏈條葫蘆方式相比,安全性高,且勞動強度低。
(3)本臥式活套擺動門調整方法簡單,需要的人員比較少,降低了勞動力成本。
附圖說明
圖1顯示為臥式活套示意圖。
圖2顯示為擺動門主視圖。
圖3顯示為擺動門俯視圖。
圖4顯示為本發明的支撐組件位于擺動門下方時示意圖。
圖5顯示為本發明的支撐組件位于擺動門下方,調整擺動門時立體圖。
圖6顯示為圖5中A處放大圖。
元件標號說明
10 張力棍
20 托輥裝置
30 糾偏輥
40 卷揚驅動裝置
1 擺門支座
2 擺動臂
21 擺動導向輪
3 活套小車
4 支撐組件
41 端部支撐塊
42 中間支撐塊
421 上支撐塊
422 下支撐塊
5 調整螺栓
6 小車軌道
7 立柱
8 支撐臂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明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請參閱圖1至圖6。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發明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發明所揭示的技術內容所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發明可實施的范疇。
參考圖2和圖3,所述擺動門包括擺門支座1和可繞所述擺門支座1旋轉的擺動臂2;擺門支座1安裝在鋼結構立柱內側;所述擺動臂2底面安裝有擺動導向輪21;活套小車3前端面具有導向槽,所述活套小車3運行在活套長度方向上布置的軌道上,當所述活套小車3移動到所述擺動門,且所述擺動導向輪21與所述導向槽配合時,所述擺動臂2受到推力繞所述擺門支座1發生旋轉,進而實現打開,所述活套小車3順利通過。所述擺動門的位置精確度直接影響會影響所述活套小車3通行,見圖1。
參考圖4至圖5,本發明提供一種臥式活套擺動門調整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首先在活套小車3前端面兩端分別可拆卸地安裝有支撐組件4,所述支撐組件4包括端部支撐塊41和中間支撐塊42,所述的端部支撐塊41頂面和中間支撐塊42頂面分別設有幾顆調整螺栓5;
(2)將已安裝好所述支撐組件4的活套小車3沿著小車軌道6推向擺動門;
(3)當所述端部支撐塊41行至所述擺門支座1正下方,所述中間支撐塊42行至擺動臂2正下方時,停止推所述活套小車3;
(4)調高所述端部支撐塊41頂面的調整螺栓5,以及中間支撐塊42頂面的調整螺栓5,所述的擺門支座1和擺動臂2被對應所述調整螺栓5頂起;
(5)通過所述調整螺栓5來調整所述的擺門支座1和擺動臂2;
(6)調整好所述的擺門支座1和擺動臂2后,調低所述端部支撐塊41頂面的調整螺栓5,以及中間支撐塊42頂面的調整螺栓5;
(7)向遠離調整好所述的擺門支座1和擺動臂2的方向推所述活套小車3;
(8)所述活套小車3被推至指定位置時,卸下所述支撐組件4即可。
本發明的臥式活套擺動門調整方法中使用的所述端部支撐塊41呈L形,L形端部支撐塊41的豎直部與所述活套小車3前端面通過緊固螺栓相連,且L形端部支撐塊41的水平部頂面設有幾個所述調整螺栓5。所述L形端部支撐塊41與立柱7圍成的空間可以容納支撐臂8,支撐軸8安裝在所述立柱7內側,這樣所述支撐臂8就不會阻擋所述支撐塊41的通過,所述 支撐臂8分布于每套擺動門下方,對活套卷揚鋼絲繩提供有效支撐。
所述L形端部支撐塊41的水平部頂面均勻設有四顆調整螺栓5。優選地,所述L形端部支撐塊41的豎直部兩側具有一突板(圖中未標出),所述突板厚度小于所述L形端部支撐塊41的豎直部厚度,所述突板所述活套小車3前端面通過緊固螺栓相連,這樣保證結構強度前提下,大大節省了材料,也方便安裝,見圖4。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端部支撐塊41也可以呈T形。
本發明的臥式活套擺動門調整方法中使用的所述中間支撐塊由上支撐塊421和下支撐塊422構成,所述上支撐塊421與所述下支撐塊422上端相連,大大節省了材料。優選地,所述上支撐塊421與所述下支撐塊422為一體成型的。所述下支撐塊422與所述活套小車3前端面通過緊固螺栓相連;所述上支撐塊421頂面設有幾個所述調整螺栓5;優選地,所述中間支撐塊42頂面均勻設有兩顆調整螺栓5,見圖6。
與現有材料葫蘆吊起所述擺動門方式相比,本發明在調整擺動門時是通過調高所述端部支撐塊41頂面的調整螺栓5,以及中間支撐塊42頂面的調整螺栓5,使得所述的擺門支座1和擺動臂2被頂起,頂起過程中,擺動臂2不會發生晃動,故穩定性高;以及通過調節所述調整螺栓5來頂起所述的擺門支座1和擺動臂2就可輕松實現擺動門位置的精確調整,施工效率和調整質量高。同時,所述支撐組件4可拆卸地安裝活套小車3前端面,所述支撐組件4能夠隨活套小車3一起到達每處需調整的擺動門位置,與現有必須在每處需調整擺動門的上方掛置兩個鏈條葫蘆方式相比,安全性高,且勞動強度低。另外,本臥式活套擺動門調整方法簡單,需要的人員比較少,降低了勞動力成本。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臥式活套擺動門調整方法通過靠所述支撐組件4來頂起所述擺動門,安全性高,勞動強度低和勞動力成本低,而且操作簡單,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調整質量高。所以,本發明有效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種種缺點而具高度產業利用價值。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發明。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發明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發明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所涵蓋。